第九十二章 進軍關中
隨後,經過準備多時的李淵傳檄各州、縣,宣布正式起兵。李淵管轄內的西河郡隋將得知李淵起兵的消息,依城拒守。李淵只好派兒子李建成、李世民率兵攻打西河,並派太原令溫大有參謀軍事。西河郡兵微將寡,郡丞高德儒閉門守城。但是李建成僅僅用了9天時間便攻下西河君,殺死了不肯叛亂的高德儒。至此,李淵作為太原留守管轄的五個郡的地盤除了三個郡被劉武周佔領外,剩下的太原與西河兩軍皆歸李淵所有。
拿下西河郡后,李淵命令開倉賑饑,招募士兵。並開大將軍府,置三軍,李淵親任大將軍。以長子李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統領左軍;次子李世民為燉煌公、右領軍大都督,統領右軍;小兒子李元吉為姑臧公,統領中軍。裴寂為長史,劉文靜為司馬。
大業十三年(617)七月,李淵率隋軍三萬在太原誓師,進軍關內並正式發布檄文。發布的檄文里,李淵斥責皇帝楊廣聽信讒言,殺害忠良,窮兵黷武,致使民怨沸騰,「豺狼充於道路」,在檄文里李淵聲明自己起兵是要廢掉昏君楊廣,然後擁立代王楊侑為帝,「尊天子為太上皇,立代王為帝,以安隋室」。而他自己則建大將軍府親任大將軍,世子李建成為左領軍大都督,李世民為右領軍大都督,劉文靜任大將軍府司馬。其實,這僅僅是李淵的一種號召天下的策略而已,因為他清醒地認識到,此時的大隋王朝,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果自己一開始就打出反對大隋的旗子,那就不明智了。
這時,正在攻打洛陽的李密兵鋒正盛,有席捲天下的氣勢,所以李淵就寫信給李密希望結盟共同對付隋軍。李密見信后,回復李淵說結盟可以但是要他親自到河內(今河南沁陽)和他商量結盟的事。李淵見信后說:「密妄自矜大,非折簡可致。吾方有事關中,若遽絕之,乃是更生一敵;不如卑辭推獎,以驕其志,使為我塞成皋(虎牢關)之道,綴東都(洛陽)之兵,我得專意西征。俟關中平定,據險養威,徐觀鷸蚌之勢。以收漁人之功,未為晚也。」於是李淵給李密的信中很卑恭地說:「天生烝民,必有司牧,當今為牧。非子而誰,老夫年逾知命,願不及此」。李密在接到李淵信后,見李淵如此推崇自己,就放鬆了對李淵的警惕並和他簡單結盟。李淵的大意不僅疏忽了對李淵圖天下野心的戒備,而且還實際為李淵造反牽掣了隋軍主力。使隋軍不能西救關中長安。
七月,誓師過後的李淵命李元吉留守太原,自己親率3萬大軍西突厥兵協助下,向關中進發。李淵起兵的消息傳到長安后。長安留守的代王楊侑派宋老生率兵三萬屯在霍邑(山西霍縣),屈突通率大軍扼守河東(山西永濟),以防備其西進。
李淵率大軍循汾水進軍,到了賈胡堡,距霍邑五十餘里。這時,連日陰雨,軍隊受阻不能前進,而且軍隊缺糧。特別是有傳言說劉武周聯合突厥將進犯太原。這時。裴寂等認為:宋老生、屈突通連兵據險,不易解決;李密表面上答應聯合了,但靠不住。突厥貪而無信,唯利是圖,聯合劉武周進犯是可能的,將士家屬都在太原,太原地位很重要,「不如還救根本,更圖后舉」。李淵同意後下令退兵回太原。
李世民不同意退兵的策略,便苦諫父親李淵說:「現在正是收穫季節,田野到處都是菽谷,何必擔心糧食不夠?」同時他認為劉武周與突厥「外雖相附,、內實相猜」,劉武周不會舍掉馬邑去襲太原。還有李世民認為對面的「宋老生輕躁,一戰可擒」。最後他建議父親只有抓緊時機;照原來方針「先入咸陽,號令天下」,才是正確的決策,並且說如果一點小的挫折便行退兵,必然會造成「眾散於前,敵乘於後」的局面,使自己陷於復滅的命運。
李建成也支持李世民的主張,也反對退回太原。考慮再三的李淵隨後改變退軍決心,追回部隊重新圍攻霍邑。
李淵的這個重要戰略決策,對李淵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首先李淵剛剛起兵,軍心士氣還不鞏固,如果遇挫折而退兵,必然會陷於瓦解不可復振。再者關中戰略地位重要,而且當時空虛,圖之者還大有人在,關西的薛舉也意圖關中長安,還有差不多就在李淵起兵同時,柴孝和就曾勸李密舍掉洛陽入關中,以圖天下,李密沒有採納,但時間一久,變化就不可知了,所以必須趁機,捷足先登。如果李淵沒有改變他自己退兵的決定,李洲可能會像李密一樣最後對關中無能無力,從而丟失爭霸天下的根本。
八月,大雨停止了,回軍的李淵率騎兵沿小路奔霍邑,宋老生守城不出。李淵無奈就派李建成、李世民率領幾十騎到城下辱罵宋老生,同時自己率領騎兵在城東埋伏。宋老生乃率眾三萬自東門、南門分道而出。李淵這時即同李建成左軍結陣於東門,令李世民右軍結陣於南門,以斷宋老生的逃路。成陣之後,又怕宋軍背城不肯遠戰,乃命令軍隊向後收縮,偽作退避宋軍模樣。宋老生果然認為李淵畏縮,在距離城一里餘地方布陣。不久李淵的後續部隊來到,李淵想命部隊就食后再戰,李世民認為,「時不可失」,遂發動了的進攻。一交鋒,李淵、李建成在城東的陣勢不利,便向後引退,李世民發現宋老生大軍側背暴露,即引兵自城南直衝宋老生軍陣后,並揚言已俘虜宋老生,隋軍大潰敗,李淵得以迅速佔領了霍邑。
李淵在攻佔霍邑之後,乘勝連下臨汾、絳郡(山西新絳),進逼龍門。關中勢力最大的一支農民義軍孫華和馮翊(陝西大荔)太守蕭造投降李淵。李淵於是一方面率主力圍攻河東,另一方面派王長諧等率一部分兵力在孫華的協助下渡過黃河,在河西設營,造成了對河東圍攻的有利形勢。
由於屈突通在河東憑堅城固守,李淵大軍主力沒有進展,李淵便想繞過河東直趨長安。這時,裴寂認為:屈突通兵力不小,憑堅以守,若舍之而去,如果攻長安不下,退為河東所乘,「腹背受敵」很危險,應該先打下河東再前進。而次子李世民和裴寂的意見再次不同,他認為:「兵貴神速」,應該乘勢迅速入關,則長安震驚。「智不及謀,勇不及斷」,攻取很容易。否則,頓兵堅城,空耗日月,長安就能從容以備我,成功就難了。於是李淵就以一部兵力繼續圍攻河東,自己率主力渡河入關。
過河后,李淵命李建成、劉文靜等率軍數萬人向南迂迴,佔領永豐,扼守潼關,以戒備東方;命李世民、劉弘基等率軍數萬人,向渭水北岸進軍,控制長安外圍各要點,然後攻佔長安。而李淵自己則控制一部兵力在朝邑,指揮各方向作戰。
李淵大軍渡過黃河后,聲威所至,隋朝官吏紛紛投降。華陰令李孝常獻永豐倉投降,使李建成等得以順利地佔領永豐倉。李世民所到之處,收編隋軍和各小部分起義軍,短期內「勝兵九萬」設營在涇陽,並派劉弘基攻取了扶風,渡過渭水,屯軍在長安故城。原在關中地區的李淵親族,如其女李氏,婿段綸,族弟李神通等,也響應李淵起兵,並與長安附近各小部分起義軍會合,佔領了蘭田、盞屋、武功、始平等地,人數到了十餘萬人,皆統一歸李世民指揮。
李淵渡河以後,先在朝邑,以後進到馮翊。見攻取長安的時機已經成熟,乃命李建成率精兵自永豐倉經新豐(陝西臨潼)到長樂宮(長安東北)與李世民所部完成了對長安的包圍。此時,陝北各郡縣也紛紛請降。
十月,李淵率軍自馮翊到長安東北,各軍會合,實力發展到幾十萬人。十一月,李淵匯合李建成、李世民、劉弘基之兵20餘萬攻打長安。進攻長安前,李淵下令不許侵犯隋朝七廟和代王宗室,違令者夷其三族,遂命諸軍攻城,軍頭雷永吉率先登上城頭,京城長安很快被李淵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