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關於皮島水師諸人真實歷史中的結局簡述

番外--關於皮島水師諸人真實歷史中的結局簡述

征北諸文武,皆是意難平。

為方便了解,故有此番外。

1.曹學佺

曹學佺(1574-1646),字能始,一字尊生,號雁澤,又號石倉居士、西峰居士,福建福州府侯官縣洪塘鄉人,明代官員、學者、詩人、藏書家,萬曆二十三年進士。

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曹學佺聞訊,投池自殺,為家人所救。次年,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即帝位,改元隆武。曹學佺進見,被授為太常寺卿,不久遷禮部侍郎兼侍講學士。以纂修《崇禎實錄》,進禮部尚書,加太子太保。當時諸事草創,朝中大事由曹學佺和大學士黃道周參決。

隆武二年(1646),力贊隆武帝親徵收復失地,因年邁不能從行,便捐銀萬兩助餉。同年八月,隆武帝親征失敗。清軍於當年進入福建,鄭芝龍降清,隆武帝在逃亡汀州被俘殺。九月十七日,清軍攻陷福州,次日,曹學佺香湯沐浴,整頓衣冠,在西峰里家中自縊殉國,死前留下絕命聯:「生前單管筆,死後一條繩。」另有說法稱他是在鼓山湧泉寺自縊的。曹學佺死後,其家被清兵所抄,家人也遭逮捕,藏書被清軍搶光。魯王監國追謚他為「文忠」。

清乾隆十一年(1746),即曹學佺逝世一百年之後,清政府追謚他為「忠節」。

2.余煌

余煌(1588年-1646年),字武貞,浙江會稽(今紹興)人。

余煌自幼有大志,好學,博覽群書。明熹宗天啟五年(1625年),進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預修《三朝要典》。崇禎時,因母喪歸家,服喪完畢后,起任左中允,歷諭德、右庶子,充經筵講官,經筵講畢,附奏「預征必至於加派,加派必至於敲扑,惟聖主裁察」。

帝怒切責,言官劾其預修《要典》,當罷官為民,乃上疏爭辯,崇禎帝有旨慰諭。反對戶部尚書程國祥請借京城房租,帝不予理會,遂乞假歸。遇父喪,服除,久未起用。魯王監國紹興,起用為禮部右侍郎,再起戶部尚書,皆不赴任。次年,又拜兵部尚書,始受命。

魯監國元年(順治三年,1646年),清兵過江,魯王逃亡海上。同年六月二日,余煌投水后獲救,二日後,復投水而死。

3.王忠孝

王忠孝(1593—1666年),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生,字長儒,號愧兩,南埔鄉沙格村人。

崇禎元年(1628年),舉進士,授戶部主事,在中央財政部門管籍帳和田賦之事。南明弘光帝時授紹興知府,辭不受。隆武帝時擢光祿寺少卿。鄭成功起兵后,即投奔鄭氏,對軍政大事多所贊划,備受推重,在抗清復台中,出力甚多。

康熙五年(1666年),復國無望,王忠孝病歿於台灣,享年74歲。

(王忠孝算是幾人中善終者。)

4.辜朝薦

辜朝薦歷任安徽桐城縣令,山東道御史,戶科給事中,禮科給事中。明設六科給事中,專司規諫、拾遺、稽察以及彈劾官員等職。辜朝薦任給事中達十年之久,曾奉命冊封靖藩,督催各省糧餉,因所事稱旨,先後被「賜宴七次」。存「疏草四卷」。

其中,以上疏彈劾權奸首輔溫體敬結黨營私,薦用魏忠賢餘黨呂純如等一事,最受朝野推崇。文徵明之曾孫,位居次輔的文震孟就曾「為詩壯之」。清兵人關后,辜朝薦輾轉避難,賦詩言志,集為《桑浦行吟》,惜已佚。

永曆即位於肇慶,授為太常寺少卿,但未履任。及鄭成功在金門、廈門抗清,即前往襄助。鄭成功「軍國大事,悉以咨之」,是鄭十分禮遇的明朝舊吏「七公」之一。辜朝薦積極支持鄭成功出師台灣。當鄭成功在台灣趕走荷蘭人時,永曆帝派人抵台封鄭為延平郡王,辜朝薦也被封為兵科給事中。

鄭成功逝世,辜朝薦隨鄭經渡台,在台灣居住了六年,至康熙七年(1668年)去世。其女辜藻鳳,能詩善文,於1653年清兵陷潮州時,自縊亡。

5.盧觀象

盧觀象(?—1646年),字子占。江西贛州人,明末抗清官員。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盧觀象選貢入南雍,授河間府通判。此後歷任天津衛判官、河間府屯田同知、左軍都督府經歷等職。后因閹黨當道而引退。隆武二年(1646年),於贛州之戰中闔門殉國。

隆武二年(1646年),清兵圍贛州,他積極聯合鄉紳,組織城內壯丁,支持楊廷麟抗清。十月城破,與老友月世光率全家四十餘人面北而泣,從容投城西鐵盔塘殉國。

6.李向中

李向中(1611年—1651年),字豹韋,號立齋,湖廣布政使司承天府鍾祥縣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進士,授長興知縣,后調任秀水知縣。弘光(1645年)中,歷車駕郎中,蘇松兵備副使等職。先後參加唐王、魯王的反清活動,官至兵部尚書。清兵攻陷舟山後,罵賊不屈而死。

唐王以為尚寶卿。閩事敗,避海濱。魯王監國,召為右僉都御史,從航海,進兵部尚書,從至舟山。及是破,北帥召向中,不赴。發兵捕之,以縗絰見。北帥呵之曰:「聘汝不至,捕即至,何也?」向中從容曰:「前則辭官,今就戮耳。」

因大罵虜寇而死。其絕命詞有「血化萇宏碧,相向燃死灰「之句。行刑者乃其舊部,遂投其屍於海,年四十一(國朝賜謚忠節),長子善毓從死。

7.朱永佑

朱永佑,抗清名臣。字爰啟,號文遠,松江府上海縣閔行鎮(今上海市閔行區江川路街道)人。明崇禎七年(1634)中進士,授刑部主事,改吏部文選司主事。

崇禎十七年(1644)闖王李自成攻破北京,朱永佑時任吏部侍郎,無奈南歸上海故里。清兵南下時,他準備參加松江抗清鬥爭。不料鬥爭失敗,只得航海避到福建,后又到舟山。

魯王行朝在舟山重建,朱永佑任工部尚書,兼署吏部事。清軍傾兵襲舟山,經過十天十夜戰鬥,守軍彈盡糧絕,朱永佑殉難,妻女皆死。

張煌言曾寫過一首詩《挽朱聞玄少宰》紀念他,詩如下:

風流名節總相兼,冰鑒高從北斗瞻。

老去漢臣猶避莽,歸來陶令本名潛。

一官直與夔龍並,七尺甘隨豺虎殲。

試向星辰還聽履,炎輪應為返西崦。

極目烽煙點鬢毛,間關已識兩難逃。

黍離社稷無薪膽,草昧朝廷有節旄。

自許孤忠遺海岸,人悲啟事失山濤。

臨風不盡招魂賦,那忍重看舊佩刀!

8.陸鯤庭

夏完淳的「平生風誼兼師友」,清兵入浙江后,這個崇禎時的進士惟恐被拉出來做官受辱,決心一死。無奈家人對他看管很嚴。

一天,他趁妻子偶然離開時插上房門上吊自殺。家人發覺后破牆而入救活了他。他卻痛苦萬分,質問家人:「奈何苦我!」最終還是自殺身死。

(資料甚少,在夏完淳的記載中出現,堅決赴死殉國,盡顯大明養士三百年之風骨。)

9.羅子木、楊冠玉

康熙三年(1664年)六月,張煌言見復明無望,在南田的懸嶴島解散義軍,隱居海島不出。七月十七日,清軍通過叛徒找到張煌言隱居地,夜半渡島,張煌言同部屬羅子木、侍僮楊冠玉等人被執,九月七日,張煌言被清軍殺害於杭州弼教坊。當他赴刑場時,大義凜然,面無懼色,抬頭舉目望見吳山,嘆息說:「大好江山,可惜淪於腥膻!」就義前,賦《絕命詩》一首。臨刑時,他拒絕跪而受戮,「坐而受刃」,時年僅四十五歲。監斬官見楊冠玉年幼,有心為他開脫。楊冠玉卻斷然拒絕道:「張公為國,死於忠;我願為張公,死於義。要殺便殺,不必多言。」言罷跪在張煌言面前引頸受刑。

黃宗羲的《張公墓志銘》節選:九月七日,幕府請公詣市。公賦絕命詩:『我年適五九,復逢九月七;大廈已不支,成仁萬事畢』。遂遇害。子木、冠玉、舟子三人,皆從死。子木名綸,溧陽人;冠玉,鄞人。公生於萬曆庚申六月初九日,年四十五。娶董氏,子萬祺,先公三日戮於鎮江;今以再從子鴻福為後。

10.孫兆奎

孫兆奎(?—1647年),字君昌,江蘇省吳江縣人。1644年,孫兆奎到揚州投奔史可法。揚州失守,史可法被俘,不屈殉國,滿清多鐸屠城,史稱「揚州十日「。孫兆奎赴吳江。1647年,與同縣吳易率領數千人起義抗清,屯兵長白盪,號稱孫吳兵。終因寡不敵眾,戰敗而被清兵捉住,押往南京白下城。

全祖望《梅花嶺記》記孫兆奎:「吳中孫公兆奎以兵不克,執至白下。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問曰:『先生在兵間,審知故揚州閣部史公果死邪,抑未死邪?』

孫公答曰:『經略從北來,審知故松山殉難督師洪公果死邪,抑未死邪?』承疇大恚,急呼麾下驅出斬之。」包捷聞之,哭於內橋。

(《梅花嶺記》記載:孫兆奎和洪承疇是老相識,洪承疇見了面問了一句:「先生在軍中,可知道鎮守揚州城的史公史可法,是活著還是死了?」。孫兆奎面對洪承疇的挑釁,毫不示弱地怒懟道:經略大人從北方而來,可否知道,傳說在松山殉國的薊遼總督洪承疇洪大人是真死了,還是活著呢?聽了孫兆奎極為刺耳的諷刺,洪承疇大怒,令部下將孫兆奎推出帳外,斬首示眾)

以上大略為真實歷史中的結局,善終者無幾,皆忠臣良將也。

至於張煌言,自不必多說,與岳飛、于謙並稱為「西湖三傑」,可見其忠義千秋。

顧城曾言:在南明歷史上,最傑出的政治家有兩位,一位是堵胤錫,另一位是張煌言。堵胤錫在永曆朝廷中一直遭到何騰蛟、瞿式耜等人的排擠,無法展布他的雄才大略,終於齎志以歿;張煌言偏處浙江、福建海隅,得不到實力派鄭成功的支持,空懷報國之志。歷史上常說「何代無才」,治世不能「借才於異代」,就南明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在史書上,人們習慣於把史可法、何騰蛟、瞿式耜列為南明最堪稱讚的政治家,其實,他們不過是二、三流的人物,就政治眼光和魄力而言根本不能同堵胤錫、張煌言相提並論。

柳亞子《題張蒼水集三首》:其一:廿年橫海漢將軍,大業蹉跎怨北征。一笑素車東浙路,英雄豈獨鄭延平!

其二:起兵慷慨扶宗國,豈獨捐軀為故王?二百年來遺恨在,珠申餘孽尚披猖。其三:北望中原涕淚多,胡塵慘淡漢山河。盲風晦雨凄其夜,起讀先生正氣歌。

更有夏完淳,一篇《大哀賦》,文采宏逸,情詞哀惋,見者無不感嘆驚佩。

嘉慶(清仁宗年號,1896—1920年)原刊《夏節愍全集》引李雯云:「古之善言怨者,三百篇而後,僅見《離騷》。甚矣,怨之難言也。存谷忠孝性成,纏綿懇摯,遭時喪亂,未及終、賈之年,殉身家國。若此者,可以怨矣。吾讀其賦而悲其遇,重其人並以愛其文焉。」夏完淳十七歲以身殉國,臨刑義不受辱、立而不跪、神色不變,其人格精神在辭賦中得到完滿體現,使明賦以撕裂哀鳴收尾,夏氏亦成為明賦之殿軍。

柳亞子《題》第5首:「悲歌慷慨千秋血,文採風流一世宗。我亦年華垂二九,頭顱如許負英雄。」

郭沫若驚嘆:「完淳不僅為一詩人,而實為備良史之才者也。」

一首《別雲間》,讀之令人動容。

別雲間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更有《獄中上母書》,讀之令人潸然淚下。

「致慈君托跡於空門,生母寄生於別姓,一門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問;淳今日又溘然先從九京:不孝之罪,上通於天!」

夏完淳十四歲即隨父親夏允彝、老師陳子龍參加抗清活動,父親殉國后,又佐吳易在太湖起義。永曆元年(清順治四年,1647年)七月,他被捕,械送南京;九月就義,年僅十七歲。夏完淳在南京獄中時,他自知必死,也懷著視死如歸的精神,但「以身殉父」,卻不能「以身報母」,留下許多遺憾,於是寫下了《獄中上母書》——這一封寫給嫡母盛氏的訣別信。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明末:復國從始皇帝嬴政開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明末:復國從始皇帝嬴政開始
上一章下一章

番外--關於皮島水師諸人真實歷史中的結局簡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