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名不虛傳(二)
「不知周縣令一早來此,可有何事?」
「子誠不必客套,我今日前來,正是要替真定百姓拜謝子誠,擊退黃巾賊人!」周善拱手,深深鞠了一躬。
張安這次並沒有上前攙扶,只是開口說道:「周縣令不必如此,我等同在此城,正是唇亡齒寒之勢,我此次也只是自保而已。而且我等萬萬沒想到黃巾竟會虛晃一槍,強攻西門,此番真定之所以能守住,還是多虧了周縣令率眾奮死抵抗,周縣令才當記首功啊!」
張安這番話實在是在諷刺周善,只是周善並不知道這一切都是張安的設計,自然聽不出其中意味,反而覺得張安隻字未提自己棄西門而走的行徑,一陣竊喜。
「唉,吾心甚愧,竟險些被賊人奪了西門,又不想家中出了陳翔這不爭氣的女婿,竟欲棄城而逃。」周善本就看不上這女婿,如今既然已死,就徹底與他撇開關係。
「人心難測,周縣令不必太過自責,不過多虧夏侯縣尉警覺,才為周縣令留下這五百人,周縣令還要多多重用他才是。」
「子城所言極是。」周善急忙應和道。
就在此時,夏侯蘭的手下也已經走了進來。
「張將軍,周縣令,北門來了一伙人,帶頭人自稱涿縣劉備,一百多人皆著玄甲,夏侯縣尉暫未開門,派我來此稟報。」
「領頭的除了劉備可還有其他人?」張安猛地起身,言語中滿是激動,看得幾人十分不解。
「還有兩人,不過並未通報姓名。」
「阿遼,子龍,走!我們去看看!」張安起身便走。
張遼和趙雲雖不知張安為何如此激動,但也沒多問,跟著他就走了。
只留下周善一人跪坐在原地,愣了半晌,一聲苦笑,便自行離去了。
張安幾人一路小跑上了北門城牆,張安急忙朝著下方看去。
長髯大刀,蛇矛。
張安立刻就認出了關羽和張飛,還不等其他人反應,張安就飛奔下去命人打開城門。
城門緩緩打開,剛開了個縫,張安就已經迫不及待地擠了出去。
「在下張安,張子誠,見過三位英雄!」張安拱了拱手,說道。
所謂英雄,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是個極高的評價。
劉備心中詫異,怎麼出來的是個小少年,不過對方開口便稱自己三人為英雄,劉備還是立刻翻身下馬,關羽張飛也是緊跟著下馬。
「小兄弟謬讚,某乃涿縣劉備劉玄德,此二人乃我兄弟,關羽關雲長,張飛張翼德。」劉備三人拱了拱手。
三人來到張安身前時,張安馬上感到一股迫人的氣息,果然名不虛傳。
關羽的身形和呂布差不多,將近兩米,身姿挺拔卻又不是十分誇張,一把長髯果真垂到胸前還不止,不過面色倒和書中不同,並不是面如重棗,而是十分健康的小麥色。
張飛身高稍矮些,但也有一米八以上,身材壯碩如牛,可以說是超級加強版的周倉,一臉的絡腮鬍還不是很長。
劉備身高比張飛要矮一些,比張安高半個頭左右,應該不到一米八,不過身材也很壯碩,耳垂比一般人明顯大上一些但也並不算誇張。
「小兄弟?子誠?」劉備見張安突然恍惚,又叫了他一聲。
「抱歉,三位大名我早已有耳聞,如今百聞不如一見,卻是有些失神了。」張安趕忙說道。
劉備更是不解了,自己三人雖在幽州以五百人大破黃巾號稱五萬賊眾,
但那功勞應該是被鄒靖攬了去,怎會傳到此地。
此時城門已完全打開,張遼、趙雲、夏侯蘭、周倉也緩緩走了出來。
「一時興奮,還沒向幾位介紹,這兩位是張遼張文遠,趙雲趙子龍,乃我結拜兄弟,這位是真定縣尉夏侯蘭,夏侯君正,這位是周倉,並無表字,如今乃我身邊親衛。」張安身子一側,逐個向劉備三人介紹著。
幾人互相一一拱手示意,劉備隨即朝著夏侯蘭開口道:「夏侯縣尉,我等本是從涿縣往廣宗去,前幾日遇到些黃巾逃卒,得知黃巾大軍正欲攻真定,便轉道來此相助,昨日方知賊眾已被城中官軍擊潰,不過既已到此,便還是前來相見一番。」
「多謝玄德兄前來相助,不如先行進城,我為你等安排個住處,再把酒相談。」夏侯蘭十分客氣地說道。
雖然並不認識,但他也能感覺出對方不是常人,而且張安似乎特別敬重這三人,自己自然也不敢怠慢。
「何必現找,子龍給我等找那宅子甚是寬敞,若不嫌棄,住到我那裡可好?」張安趕忙插嘴道。
「那就叨擾子誠兄弟了。」劉備微微一笑,應了下來,隨即命令士卒在城外駐紮。
一行人回到了張安住處,安排妥當,齊齊相聚在前廳之中。
張安位居上位,夏侯蘭反而在側位,這讓劉備心中甚是不解,方才張安便一路在前,能看出夏侯蘭對他甚是敬重。
「夏侯縣尉,我們來時聽聞圍攻真定的黃巾,足有三萬餘人,方才在城門處卻並未見多少士卒,想來那一戰實在慘烈。」劉備率先開口問道。
「呵呵,確是如此,若不是子誠恰好領軍暫居真定,又妙計頻出,這真定此時怕是已遭黃巾禍亂。」夏侯蘭淺笑著回答道。
「哦?想不到子誠如此年輕,便能自領一軍。」劉備心中有些瞭然,看來這張安乃是貴族之後,否則不可能這個年齡就能成為一軍主將。
「玄德兄謬讚,我也只是借了父親的光。」張安謙虛地說道,隨後便向三人簡單介紹了自己的家世,以及自己為何會來到真定,當然,說的都是外人可以聽的。
三人反應,各不相同。
劉備面如常色,只是認真地聽著張安的講述。
關羽則是半睜雙目,露出一絲不屑。
張飛和關羽完全相反,一臉敬佩的樣子,尤其是當張安講到如何擊敗黃巾之時,更是連連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