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劉備其人
「文遠之言,甚是有理,真將才也!」劉備出聲贊道。
張遼沒有說話,只是禮貌地拱了拱手。
「恩...這兩點我確實疏忽了...」張安有些不好意思,摸了摸嘴唇說道。
「不過方才聽了你的計劃,我倒是有了些新想法。」張遼繼續說道。
「又賣關子,趕快說!」張安急地跳了起來。
「我們還是偽裝成張牛角一夥,投奔張寶,只是在那之後,我們要說服他遣兵來攻真定,待他們將城外大軍派出,盤龍營在途中襲擊,另一面繼續依你之計在下曲陽斬殺張寶,到時城內守軍空虛再加上張寶已死,兩千人應該足以奪下城池。」
「聽聞張寶自到了下曲陽以來,堅壁清野,從未出動,要如何能讓他起意攻打真定?」劉備立刻問道。
「方才我也說了,下曲陽不過是座小城,若是能取了真定,一來他數萬黃巾可悉數收回城內,二來又可仰仗真定城池之堅,官軍將極難攻下他們。」張遼顯然已經想到了這個問題。
張遼說完后,眾人均陷入沉思,都在仔細琢磨著計劃是否還有何紕漏之處。
半晌過後,還是劉備率先開口:「文遠之計,我看可行!」
「如此看來,玄德兄是願與我等一同前去了?」張安十分欣喜。
「備願與諸君,共討賊眾!且若是此戰功成,也算是為盧師分憂了!」劉備起身對著張安拱手說道。
關羽和張飛見此,也立刻起身拱了拱手。
「太好了!那我們就一起商議下具體的細節吧!」張安也跟著起身說道。
夏侯蘭此時卻是有些為難地開口道:「子誠,此戰恕我不能與你同行,昨日一戰,真定守卒僅余不到六百人,我還需在此招募鄉勇守備城池,以防萬一。」
「當然如此,我們此行是要誘騙張寶派兵來此,若是出了紕漏,真定又將面臨敵軍圍城,正是需要君正坐鎮才是。」張安的計劃里原本就沒有把真定的士卒算進來。
「多謝子誠體諒!」
隨後,夏侯蘭便回去城門駐守,周圍還有不少黃巾散卒,若是再次聚集,也是不小的威脅。
眾人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討論執行的各個細節,畢竟這次面對的可能是十萬大軍,再不濟也有五萬以上,任何一個小環節出了問題,都有性命之憂。
最終,大家決定兩日後出發,主要是因為昨天剛剛經歷一場大戰,士卒們也需要放鬆修整一段時間。
不過這可給了張飛喝酒的理由了,張安自然也十分樂意,於是命人設宴擺席,一來慶祝昨日大破黃巾,二來為劉備三人接風洗塵。
宴席之上,張安全功率發動自己的套近乎大法,沒一會兒,已經和張飛勾肩搭背聊得火熱,甚至連表字都不互稱了。
「沒想到你小小年紀,酒量竟如此驚人,與你飲酒,痛快!」張飛笑聲如雷,一把拍在張安的後背上,拍的張安連連咳嗽。
「你也不過大我四歲,我若是與你同齡,兩個你都未必喝得過我!」張安酒量好,牛當然也吹的大。
「多說無用,可敢同我幹了這壇!」張飛隨手便抄起一壇灼酒。
「別別別,真定灼酒已不多,如此佳品,還是慢慢品嘗。」張安吹牛歸吹牛,剛才這麼一會,兩人已經喝了有將近一壇,若是再對壇吹,自己八成倒地就睡,還哪有機會套近乎了。
「怕了便直說!爺爺我就饒你一回!」張飛卻還是依依不饒。
「三弟!莫要酒後失言!」劉備是了解自己這個兄弟的,喝了酒嘴上便沒穢語連連。
「玄德兄,無妨無妨,喝酒嘛,圖的就是個痛快肆意!況且我與翼德同姓張,甚是有緣,哪有那麼多禮數做礙!」張安說著又用力拍了拍張飛的肩膀。
劉備本來還想提醒張飛,卻被趙雲攔了下來。
「玄德,方才聽聞翼德所言,你等在涿縣竟以五百人擊退黃巾五萬人,雲實在佩服!」趙雲端著酒杯敬向了劉備。
「子龍莫聽翼德妄言,當日頗為僥倖,賊將貿然出擊,被雲長翼德斬殺,賊眾方一鬨而散。」
「臨陣斬將便是本事,玄德不必自謙!」趙雲哈哈一笑,將杯中酒一飲而盡。
劉備自然也不再說,舉杯飲酒,二人邊喝邊聊,甚是合拍。
唯有關羽與張遼二人,獨自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默默地看著他們四人推杯換盞,二人偶爾眼神相交,舉杯共飲。
眾人飲至深夜,直到無酒可飲,方才散去,除了張安爛醉如泥,其他幾人均還算清醒。
張安第二天一整天都迷迷糊糊,處在劇烈的頭疼之中,直到晚上才從床上爬了起來準備吃點東西。
剛一出房門,卻發現張遼正在院中坐著。
「阿遼?你什麼時候來的,這麼也不叫我一聲?」
「我叫了,沒叫醒。」
「啊...昨天喝太多了,有什麼事?」
「沒有什麼大事,明日出發之事已經安排妥當,只是想來問問你,似乎你對那三人十分器重?」
張安一時間不知如何回答,只好立刻反問道:「阿遼,你覺得他們三人如何?」
「昨日聽聞,他們三人在幽州時,曾以五百人大破五萬黃巾,今日與他們商議行軍之事,也頗為通透,確是頗有本事。」
「這個我當然知道,我問的是,你覺得他們的品性如何?」
「劉備性情寬厚,喜怒不形於色頗有城府;關羽有些孤傲,似乎是對士族門閥頗有敵意;張飛心思單純,但隱隱有些暴虐之感。」張遼直言不諱道。
張安點了點頭,這一番評價,也和自己記憶里的三人基本吻合。
不過,張安突然想起了什麼,緊接著問道:「你剛說劉備性情寬厚,你覺得,他是真的如此,還是裝出來的?」
之所以這麼問,是因為張安突然對劉備的印象有些模糊,按照自己對歷史的記憶,劉備確實是算得上三國第一仁義。
長途跋涉助陶謙解徐州之圍。
曹操大軍在後緊追,也不願拋棄百姓獨自逃跑。
這兩件事給張安的印象十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