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秦始皇為何要發配扶蘇?
秦始皇看著劉信的眼光,不加掩飾的都是欣賞之意。那欣賞之意中,似乎還有著別的深意。
見劉信承認自己想不出更多了,秦始皇道:「百姓不足,天下不穩,邊境不寧,官吏不廉,權臣不忠,這確實是國之隱患。你能夠想到這五點,可以說是非常不錯了。但除此之外,朕還有五大憂患!」
劉信倒也好奇,認真聆聽。秦始皇道:「朕之第六大憂患,便是人心不一。朕雖然已經統一了天下,命車同軌、書同文,但天下雜說紛呈,導致愚民心思混亂,更有奸惡之徒屢屢欺世盜名,妖言惑眾,擾亂人心。人心不安,天下何以安?人心不統一,天下豈可曰統一?朕雖已經下旨焚書,但儒以文亂法,武以俠犯禁,終歸還是一大隱患!」
劉信很想告訴他,焚書本身是錯誤的,真正的思想不可能依靠焚書來遏制,而且對於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來說,容許多元思想的存在,其實才會更加穩定,搞思想鉗制只能換來短期的表面上的穩定,而且會從根本上扼殺一個國家的活力。
但這些話,他終歸沒有說。說了,此時的秦始皇也不可能聽得進去。
華夏的歷史上,並非沒有思想自由的時代。就在這個時代往前不久,就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春秋時期,諸子百家,貢獻出了這個時代全人類最為璀璨的思想光輝,即使幾千年後依然放射著人類崇高理性的光芒。
然而,在秦始皇看來,恰恰是這種百家爭鳴的局面,正是天下戰亂不休的重要根源之一。由於各種學說都大行其道,導致人們思想難以統一,天下才會更加混亂。所以,既然他已經依靠征伐,統一了天下,那麼就必然要試圖改變這種局面,希望能夠把天下人的思想都統一起來。因此,「焚書」這種在後世看來大逆不道的舉措,在此時卻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因為在秦始皇眼裡,這可能是和「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等各種舉措相同的、甚至更為重要的治國之策。
由於秦朝大一統的短暫,「焚書」的實質影響其實是有限的。後來的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那才是比秦始皇「焚書」更為厲害的手段。而春秋戰國以來華夏民族自由奔放的思想潮流,至此才遭到真正的遏制;「統一思想」的舉措,至此才完成。
只聽秦始皇還在繼續說:「朕之第七大憂患,乃是風俗不醇。我大秦子民,歷來以耕戰為重,質樸敦厚,求真務實,此實乃我大秦歷代祖宗勵精圖治、厲行教化之功。然,如今天下統一,四海太平,許多人便居功自傲,開始貪圖享受、不思進取,更有的受六國驕奢淫逸之風氣影響,奢靡之風,自官吏而傳遍民間,自民間而侵染官吏,即使是朝堂之上,許多文武大臣過去和朕一起廢寢忘食,櫛風沐雨,可如今也漸漸忘本,競相攀比。這種風氣若不能遏止,則大秦如六國之亡,也在不久!」
聽到這裡,劉信看秦始皇的眼神,也不由自主地發生了一些變化。他想到了後世有人在建國后諄諄告誡的那句話:「在奪取全國政權后要經受住執政的考驗,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秦始皇的顧慮,顯然不是沒有道理的。秦始皇的謀略之遠,也顯然不是一般的帝皇所能比擬的!
只聽秦始皇還在侃侃而談:「朕之第八大憂患,是謂宗室不睦。朕吸取周室分封導致數百年戰亂的教訓,決議廢分封制,采封建制,設立郡縣以治天下,而不許宗室封王裂土,以免重演諸侯並立、天下紛爭之禍。朕相信,此舉乃前所未有的開創之舉,然勢在必行,實乃我大秦國祚能傳千世萬世之根基。但如此一來,宗室們都無不失望,有的怨恨於我,蠢蠢欲動。朕不忍同室操戈大行屠戮,但不得不擔心禍起蕭牆啊!」
劉通道:「這一點,我完全贊同皇帝的英明舉措。要想天下長治久安,分封制絕不可行,務必採取封建制!萬世之後,將會更加驗證您的英明遠見!」
秦始皇大喜,兩眼放光,居然有點像個小孩子,道:「你也真的這麼認為么?好!好!好!」
但他隨即又面色嚴肅起來,道:「不過,朕還有第九大憂患,那就是後繼不堪。朕子女眾多,但多數平庸,其出眾者,不過扶蘇一人而已。扶蘇生性純良,聰慧好學,心懷蒼生,若繼我為帝,必將為我大秦萬民之福!然而,扶蘇未經大風大浪,受儒教影響過深,性格過於剛強耿直,尚不諳治國之要、治軍之道,難以駕馭群臣,統治天下。」
劉信試探著問道:「所以,皇帝這次把他派去邊關,和蒙恬將軍一起修城戍邊,並不是真的要懲罰他,而是要讓他在邊關經受磨鍊,與軍中建立起連接,為以後治國理政打下基礎?」
秦始皇大驚,看著劉信,無語了片刻,才問道:「你何以知道這些?」
劉信忙道:「我只是想到,玉不琢不成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皇帝既然對扶蘇如此器重,卻又僅僅因為他在朝堂上應對不當,就把他發配邊關,那自然不是真的對他失望,而是要藉機鍛煉他、磨礪他!」
秦始皇又靜靜地看著劉信,雙眼中的神情幽深難測。饒是劉信,也不僅被他看得有些不自在,忙道:「如果我說得不對,請皇帝恕罪!」
秦始皇道:「不,你說得很對!但願扶蘇這孩子,也能像你這麼聰慧,能夠領會朕的這片苦心!」
說罷,秦始皇又感嘆道:「劉信啊劉信,我真想不到還有你這樣一號人物,不僅文武全才,而且小小年紀,看起來竟然是天下最懂我的人之一!也罷,既然你如此懂朕之心,那麼你再想想,朕之第十大憂患,究竟又從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