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你關於投資的認知可能都是錯的

巴菲特—你關於投資的認知可能都是錯的

關於投資的常見錯誤認知

1、火雞效應

英國哲學家羅素提出過一個著名的火雞假說:在火雞養殖場,一隻火雞中的思想雞發現,每天上午9點,鐘聲一響,主人就來給它們餵食。它仔細觀察,發現無論晴天還是雨天,夏天還是冬天,周一還是周五,主人都會準時帶著食物出現。到了聖誕節那天,它向雞群宣布:「我發現一個規律,主人肯定會在上午9點鐘給我們帶來食物,從不落空。」剛說完,主人就出現了,可是這次並沒有帶食物,而是把它抓到廚房裡宰殺了。

在這個故事中,火雞犯了簡單歸納的錯誤。同樣的,這幾年崩盤的金融傳銷騙局中,大部分受害者都是犯了同一類型的錯誤。一般都有以下幾種情況:1、有親朋好友介紹;2、每天都能看見收益進賬;3、已經正常運營了好幾年。通過這些簡單的歸納推理,就打消了原有的懷疑和顧慮,慢慢改變看法,從一開始的試探性投入,嘗到甜頭后的欣喜若狂,逐步發展為賣房賣地,借高利貸來投入這些龐氏騙局,最後落得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下場。

股票投資中也經常出現這類現象,比如過去靠演示PPT而出名的某家公司,不但現在徘徊在退市邊緣,甚至創始人連國都不敢回了。很多人當初買入的理由就是:創始人有背景、有故事、公司的項目有前途、過去的股票價格漲瘋了......

簡而言之,過去只能代表過去,只具備參考價值,並不能等同於未來。一家好公司的核心競爭力絕對不是靠違背常識的PPT吹出來的。

我的感悟:頭腦簡單的追隨過去,稀里糊塗的埋葬未來。

2、簡單歸因

很多人都喜歡每天收市後進行復盤,根據各種技術指標,回顧一天的行情走勢,然後會發現一個神奇的現象。如果嚴格按照原則操盤,那今天一定是大獲全勝,但是......關鍵就是這個但是,基本上從未缺席,導致你每天都在懊惱中度過。為什麼每次事後看,都是那麼簡單明了,事前看卻毫無頭緒呢?

這是簡單歸因謬誤導致的。人的大腦天生喜歡穩定的、確定的、可掌控的線性因果關係,如果找不到,就會因為失去控制感而出現焦慮。為了重新找回安全感,便常常會硬扯一些理由來解釋,甚至拿一些破綻百出的佯謬和悖論來充數,只要可以自圓其說,對未知事物的恐慌就消失了。

可是真相是這樣嗎?你看看那些所謂的財經名嘴股評大師,每次事後分析復盤都說的頭頭是道,有理有據。但真實世界是由複雜多樣、同時發生、相互依存、因中有果、果中有因的多重鏈條構成的。如果他們的分析真的靠譜,可以接受反覆驗證。早該財富自由了啊,為什麼沒幾個真正的有錢人?因為他們賺不到投資的錢,只能賺股評的錢。

我的看法是:復盤的唯一好處是能鍛煉寫作能力,等以後錢虧光了,可以去做股評家。

3、預測行情

投資人容易掉的另一個陷阱,就是喜歡預測市場走向。看到一篇樂觀的文章引發共鳴,就覺得大牛市已經來臨,市場馬上就要起飛;看到一些悲觀的數據馬上又覺得金融危機近在咫尺,大崩盤一觸即發。事實上,任何時候都是兩種觀點同時並存,你買的肯定是別人賣的,沒人買你肯定也賣不掉。因此,任何一方的觀點暫時都只是一個假說,短期內完全受市場的情緒化左右,毫無規律可言。

真相是,無論牛市還是熊市?上漲還是下跌?金融危機何時發生?黑天鵝啥時候出現?只有走完了才知道,沒有人可以事前百分之百精確預測的。如果有人提前做到也不奇怪,一個停擺的鐘一天還對兩次呢。關鍵要做到持續可驗證才行。

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在50年內,有3次受金融危機影響,股價跌了一半。如果提前知道,在跌之前賣出,等跌到位再買回來,巴菲特的資產肯定能多翻N倍。如果巴菲特都算不到,你覺得誰能算到?醒醒吧,那只是幻覺。

這也是巴菲特從不做空的理由。哪怕你有確鑿的證據,知道某家公司要破產了,也不要去做空它。因為公司可以通過資產重組、企業兼并、關聯交易、甚至做假賬等各種眼花繚亂的手法來延緩公司的倒閉。

賺做空企業的錢,猶如在刀口舔血,與虎謀皮。利潤有上限,風險卻無限大。即使賺到了錢,也影響心情和睡眠,絕對是不划算的買賣。

我的感悟:未來只可以被預備,而不可以被預測。

4、以偏概全

我有個朋友,身體特別好,喝酒一斤起步,從來不知道頭疼腦熱是啥滋味。有段時間突然犯了高血壓,因為有家族病史,所以也沒特別重視,去醫院做了例行檢查,就開了好多降壓藥回去吃。仗著自己身體好,每次發病都靠吃藥硬抗,劑量越吃越大,療效卻越來越差。後來實在扛不住了,去醫院做了一個徹底檢查,結果發現腎臟已經衰竭了......

他的問題是沒有懸置假設和進行系統思考。而是以偏概全的「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本來只是腎臟功能的一個小問題,稍微修養修養,就可以痊癒的。結果卻因為大量服用降壓藥,加速了病情惡化,導致產生最嚴重的後果。

在《窮查理寶典》中,查理芒格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手裡拿著鐵鎚的人,看什麼都是釘子。」一針見血的指出了這個問題的核心。知識面太狹窄,必然導致以偏概全。他提倡要不斷學習多學科知識,來形成「多元思維框架」。你的認知水平越高,維度越廣,掉進盲人摸象陷阱的可能性就越小。

在多元還是專註問題上,很多人爭得焦頭爛額。其實這兩者並不矛盾,學習的主要目的在於解決實際問題。但是僵化的教育體制,卻把學習的主要目的變成了考試,把本來屬於一個系統的問題,人為的割裂成若干個不同的學科。我相信,如果一個人的學習目的是為了考試,那等他離開考場后,會馬上失去學習的動力,更別說保持終身學習的熱情了。

比如,在傳統經濟學中,一切都以「理性的經濟人」為假設前提。但事實上,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作出非理性的決策和行動。導致很多根據傳統經濟學理論設計的社會規則和管理制度,常常收到事與願違的效果。

芝加哥大學教授理查德泰勒,憑著對社會現象的深入研究,第一次將心理學系統地引入經濟學領域,很快就解釋了很多傳統經濟學無法解釋的社會問題。並因此獲得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因此,多學科的跨界學習,並不代表不專註。恰恰相反,只有形成多元思維框架,才能既保持專註,又能不失偏頗。真正有效的解決實際問題。

回到投資的話題上,一家公司能否成功,需要包括市場狀況、產品性能、消費者口碑和供需關係等等諸多方面共同合力方可成就,任何一個關鍵環節沒考慮周全,都有可能出現全軍覆沒的悲劇。

我的感悟:我們總是想要的太多,知道的太少。

5、追風口

自從雷軍說了那句名言:「只要站在風口,豬也能飛起來」后。互聯網風口論就開始興起。只是風口過後,一片狼藉,大部分飛上天的豬,最後都摔死了。小米能夠活下來,是因為雷軍已經苦苦修鍊了21年,功力和眼界早已非常人所比。如果我們是豬,那他就是長了翅膀的豬。

所謂風口論本質上就是追漲殺跌。人性使然,自古以來從未間斷。歷史上比較有名的是荷蘭的鬱金香事件,1637年2月4日,一直上漲的鬱金香價格突然崩潰,六個星期內,價格下跌了90%。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金融危機,此事間接導致了當時歐洲的金融中心,荷蘭的衰落。

即使是真正有價值,顛覆人類社會的偉大發明,對於資本而言,也未必就是好事。100多年前,汽車的發明完全改寫了人類的文明進程。當時在美國有2000多家汽車工廠,能夠活到現在的,只有3家。這些公司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貢獻,留給投資者的卻是巨大的痛苦。

真正的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查理芒格的寶劍,也只傳給能揮舞的勇士。每次超市的商品降價大甩賣,人們都爭先恐後的搶著買。為什麼輪到好公司的股票大甩賣,人們卻好像末日來臨似的跟著拋售呢?好奇怪,人人都想發財,做夢都想發財,發財機會真的出現時,人們卻不敢要了。

「不要去追一匹馬,用追馬的時間種草,待到春暖花開時,就會有一批駿馬任你挑選。」

我的感悟:想要發財的最好方法就是讓自己配得上財富。

6、頻繁操作

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教授曾經做過一個拋硬幣的賭博試驗:如果硬幣是背面,你輸100美元,如果硬幣是正面,你贏150美元,你想參加嗎?根據概率來看,這個賭局顯然是對你有利的,但試驗證明,大多數人會拒絕這個賭局。對大多數人來說,失去100美元的恐懼,遠比得到150美元的慾望要強!最後卡尼曼得到的結論是,負面影響的強度,差不多是正面影響的2.5倍。

對於短期市場的預測,無數人都已經驗證,無論你怎樣努力,最終的贏率也只能是50%左右。正如哪怕你拋硬幣已經連續6次正面,第7次出現正面的概率依然是50%。不管你拋多少次,每一次都只是獨立事件而已。

明白了這個概念,你就知道。那些每天在證券公司盯著走勢看的人,明明什麼也沒幹,為什麼每天結束以後都會精疲力盡。假設每天開盤8小時,每分鐘看一次,一天下來分別要承受大約240次快樂和240次痛苦。然而快樂和痛苦並不等價,240次痛苦,需要差不多600次快樂才能彌補。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大部分操盤手都堅持不了幾年,因為他們做的越頻繁,經歷的負面痛苦就越大,直到最後不堪重負,徹底崩潰。研究證明,情緒赤字的長期折磨,還會導致他們出現高血壓、情緒失常、記憶力喪失、大腦可塑性降低、神經衰弱、腦損傷、抑鬱症等不可逆的嚴重後果。

我的建議是:屏蔽財經新聞、股評家觀點,卸載炒股APP。盡量爭取一個月只看一次行情,看得越多,受噪音的干擾越多,情緒的折磨就越大。

7、相信技術指標

本來不想談到這個觀點,因為容易得罪人。但是既然我們的目標是「讓我們共同實現財富自由」,那就必須剷除這一謬論。在這裡,我鄭重聲明,所有的技術理論,無論什麼波浪理論、K線圖理論、均線理論,還是什麼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等,都是毫無根據的胡說八道。這些理論之所以害人,就是因為你不買的時候它總是正確,一旦你買了就總是出錯,而且買的越多,錯的越離譜。就跟賭場一樣,每次都讓你有種幻覺,下次一定能贏,永遠都是在下次,無限循環下去...

其實你反過來想想就明白了,要是這些理論真的靠譜,那首先發財的應該是編寫程序的軟體公司,然後是大型基金,接著是證券公司,憑什麼它們自己不賺給你賺啊。

作為技術派最耀眼的夢幻組合,當首推「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掌門人是被譽為能「點石成金「的華爾街債務套利之父的梅里韋瑟(Meriwehter),因期權定價公式而拿到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默頓(RobertMerton)和斯科爾斯(MyronScholes),以及美國前財政部副部長、美聯儲副主席莫里斯(DavidMullis),前所羅門兄弟債券交易部主管羅森菲爾德(Rosenfeld)。絕對算得上金融界頂級奢華的夢之隊。

這幫天才將金融市場的歷史資料、相關理論報告及研究資料和市場信息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通過計算機進行大數據處理,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電腦數學投資模型,建立起龐大的債券及衍生產品投資組合,進行投資套利活動。

就是這些地球上最聰明、最有經驗、最有實力的天才組合,最終的結果是以兩次滅頂之災而告終。如果你認為自己比他們更聰明,更有經驗、更有實力,那可以去試試,說不定還能開創人類新紀元呢。

在我看來,如果投資人相信研究技術指標就能賺錢,就好像駕駛員開車不看紅綠燈和路況,把注意力集中在觀察路邊行人的性別、衣服顏色和高矮胖瘦一樣的荒唐可笑。

我的建議:最安全、最靠譜、經過時間驗證的只有巴菲特的自由現金流貼現法。

最後,我要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只要你嚴格自律,勤於學習,規避原則性錯誤,再加上有點耐心,哪怕你現在只有一萬元的初始資金,按照每年20%的增幅,50年後,你也會成為億萬富翁。是的,你沒看錯,複利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迹,讓任何人都有機會在有生之年成為億萬富翁。

實在沒空深入研究或者不想動腦子,那就耐心等待下次金融危機爆發后,閉著眼睛買入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票,放50年不動就可以了。

事實上,堅持不動才是最難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胡亂思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胡亂思想
上一章下一章

巴菲特—你關於投資的認知可能都是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