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 歐洲震動
「柏林首次遭到轟炸!」
這是1934年7月9日歐洲各大報紙的頭版標題,不到1天的時間全歐洲都知道所有國家社會主義支持者的嚮往之地,歐洲最強大的紅色核心居然遭到了英國的攻擊。
雖然只有1架戰鬥機飛到了柏林,造成的影響卻是巨大的。
因為這是德國在開啟戰爭以來首都第1次遭到轟炸,德軍優秀的me109戰鬥機在歐洲戰場無往不利,沒有其他型號的飛機能夠媲美。
經過幾次對制空權的爭奪,法國空軍和波蘭空軍都已經被證實無法跟德軍相比,只有英國研製的最新款噴火和颶風戰鬥機勉強能在雷達的加持下跟me109媲美。
要知道德軍裝備的me109可不是另1個時空的最初版本,而是經過改良的型號,無論是e型的弗里德里希還是f型的古斯塔夫比a型的要更加強悍。
加上德軍早在2十年代就和蘇聯合作訓練飛行員,所以在兵員素質上也是德國更強,兩種因素加起來,在不列顛依舊佔據上風也就不足為奇了。
所以歐洲大部分國家都認為無法跟德軍爭奪制空權。
然而就在7月8日德國防空網的神話被破滅了,雖然有些勉強,但終究還是遭到了瓦解。
在最後時刻,負責那位漢堡的少校趕到了柏林的高射炮部隊,命令他們使用當時停在倉庫的88毫米反坦克炮對空射擊。
這最後1道防護體系成功擊中了威爾遜駕駛的噴火,使其在空中解體。
但是在解體前威爾遜還是使用了機炮對地面進行了1輪齊射,加上解體后的飛機殘骸落入了城區,還是造成了不小的傷亡。
熊熊燃燒的火焰很快被附近的媒體拍了下來,現場的傷者同樣如此。
儘管消防人員第1時間趕到了現場,但是媒體總是快人1步。
第2天,1張柏林遇襲的照片就在德國的各大報社廣為流傳,並且在全國範圍內流通。
有人可能會問,難道德國政府沒有對新聞進行管制嗎?
當然是有的。
雖然宣傳部長戈培爾曾經在接受採訪時聲稱在德國任何話題都是可以談的,沒有什麼是不能談的。
但是德國政府對於新聞界的審查力度不比1939年的第3帝國弱多少。
唯1值得稱道的就是新聞界報道的都是真話,這是審查局要求的,當然,至於完整不完整就不知道了。
執行起來大概類似要斷章取義——取自不要斷章取義。
好在總比把unacceptable翻譯成可接受的要強上許多。
「報道的反響怎麼樣?」
斯特拉瑟第2天清晨就召見了戈培爾詢問民眾的反應。
「在我們的引導下,大部分民眾對於英國的轟炸都是持反對態度的,認為他們違反了國際公約中不轟炸居民區的條款,幾乎沒有人攻擊首都遭到轟炸是空軍辦事不利的原因。」
戈培爾說道,這個新聞能夠第2天就大範圍傳播當然是因為他領導的審查局默許了,甚至還有在其中推波助瀾的作用。
「此外,法國、波蘭、丹麥、挪威等等地方的報社都報道了此次事件。」
德國有意讓這次轟炸的影響力擴大,他們在報紙上痛心疾首地斥責英國不講武德,是人類公敵,佔據了道德高地進行攻擊。
「不過我沒想到英國方面居然也大張旗鼓地報道了對我國的轟炸,好像這是1件很值得褒獎的事情。」
戈培爾臉上露出了嗤笑的神情,他完全不理解倫敦那個首相腦子裡想的是什麼東西,正常人不應該極力否認轟炸平民區的事情么?再不濟也應該宣布這是外包人員或者實習生的自發行為,與本國政府無關,怎麼還有人趕著上去背鍋。
「很簡單,現在英國本土在挨炸,丘吉爾急需1場勝利來振奮士氣,所以他才選擇了轟炸柏林。」
還有1點斯特拉瑟沒有說的是,丘吉爾希望藉此激怒德國誘使他們對等報復轟炸倫敦,就像歷史上希特勒做的那樣。
如果德軍真的那麼做了,不僅給予了英軍恢復實力的時間,而且還會激發英國人民的戰鬥意志。
斯特拉瑟可不會這麼蠢,但是就這麼輕飄飄地放過也不合適。
「東方有句名言,來而不往非禮也,既然丘吉爾動手了,我們不表示表示也說不過去。」
斯特拉瑟說道。
「元首的意思是?」
戈培爾眼前1亮,他期待元首能做出強硬地回擊,這才符合他對元首的想象。
「無限制潛艇戰可以啟動了,既然英國不遵守底線,那麼我們也沒必要客氣了。」
斯特拉瑟冷笑,他早就想對英國進行全面的封鎖了,只是因為要保持社會主義國家的人設所以1直非常克制。
早在1個月前法國戰役沒有結束時鄧尼茨就向斯特拉瑟建議對英國實行全面封鎖,讓他們陷入到武器、糧食短缺的境地。
斯特拉瑟知道這樣做有利於加快戰爭進程,但是作為第3國際的老大哥之1,德國還不能這麼沒有下限。
現在丘吉爾自己把借口送上門來了,那麼斯特拉瑟再不笑納就不禮貌了。
「從美國到英國以及從英國殖民地到英國本土的航線都在德國海軍的攻擊範圍內,你懂得,我們要把不列顛變成1座孤島。」
如果英國人民對此有意見,那就去怪丘吉爾好了,大家都看到了,是他先動手的,我只是自衛反擊罷了。
只不過反擊到倫敦去了。
「明白了,元首,我會安排1場演講為我軍的行動造勢。」
戈培爾非常上道,在斯特拉瑟闡述自己想法的時候就想到要如何配合元首了。
「這件事情需要在輿論方面打好基礎,我國在外界的形象必須要剋制,所以我得親自安排1場發言。」
斯特拉瑟最後拍板決定自己在柏林的人民體育館召開1場大型演講,他要打1場政治上的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