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夏耕之屍,反商復夏!

第515章 夏耕之屍,反商復夏!

第515章夏耕之屍,反商復夏!

PS:本來應該昨晚發,結果和人對線聊嗨了,一看時間凌晨兩點多了。

這兩天研究夏朝的文獻資料,一個道士朋友給我介紹了位貴州老哥,給我講連山易。

我靠!

故老相傳,易經有三部,夏朝掌管的易經叫做連山易,商朝掌管的易經叫做歸藏易,周朝掌管的易經叫做周易。

但是連山歸藏都已經失傳兩千多年了。之前有傳聞王家台挖出一批竹簡,上面寫得可能是歸藏易的內容。

但這批竹簡我專門看過,裡面大量內容都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而且大量卦名爻辭和周易雷同。

因此,王家台的這批歸藏竹簡最早也不過是戰國時期寫成的,不可能是商朝太史掌管的歸藏原文。其中內容或許有參考歸藏原文的,但含金量多少就不知道了。

商朝的歸藏都找不著,更何況更古老,甚至連出土文物和相關典籍都沒影的夏朝易經呢?

有少數民族說自家流傳的書是上古連山易,這種新聞我曾經耳聞過,但都是當營銷說笑話的,沒有在意過。

結果,這次本人遇到了,有點懵!

我說這玩意兒保真嗎?

道士朋友說,他們道家人基本認定,貴州出現的連山易應該是真本。

他還給我講理由:

1.貴州出現的連山易是用一種古老的象形文字寫成,叫做水書,由當地鬼師世代手抄相傳的,一部關於天地山川,星象五行,陰陽曆法,婚喪嫁娶的一本百科全書。水族曆法以九月為元月(種穀時間),八月為年底(割稻時間),似乎是很古老的農業曆法。

貴州鬼師的連山易全書大概八萬多字,符合古籍中:「《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夏易繁而殷易簡。」的描述。

2.他們道家人內部也流傳著一套連山易,這部書中關於八卦的起卦方式與他們流傳的連山易,以及奇門遁甲內容相互驗證,基本一致。

3.這個號稱擁有連山易的水族,據說是一支非常古老的民族,歷史可追溯到殷商時期。水族崇拜鬼神,族中鬼師就是大巫。水書文字中基本都是象形文字,許多字形看起來比甲骨文還古老。

平時,水族人預測吉凶,遭遇困難,均需要鬼師解決。鬼師驅鬼送鬼,禳災祈福,預測天氣,各種巫術儀式,都是從這本水書中尋找依據。

這也符合上古時代知識體系流傳的方式。(由大巫師/大祭司/太史負責占卜並掌管相關祭禮典籍)

我和那位貴州朋友在線上聊了兩個多小時,我相信他可能真得有些東西,但關於所謂的「水書」就是連山易的說法,我始終將信將疑。

據我所知,周易以「乾卦」為起手,歸藏以「坤卦」為起手,按道理連山易應該以「艮卦」(山)以起手,但這位貴州老哥說水書起卦以「坎卦」為起手,對不上。

另外,水書中的一些符號我感覺甚至可能比甲骨文更為古老,但書中卻發現太極陰陽魚,這是宋朝後才出現的圖案。

後面有空的話,我會嘗試學習一下這種水書文字,然後看看他們所屬的連山易到底寫得什麼東西!

————————

「誰說古籍中沒有相關記載?!」

「三星堆出土了那麼多《山海經》中記載的文物,你們怎麼連這本書都忘了?」

說罷,楚立抬起頭開口道:

「《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了一段故事:

「有人無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屍。故成湯伐夏桀於章山,克之,斬耕厥前。耕既立,無首,走厥咎,乃降於巫山。」

楚立對著鏡頭解釋道:

「這段話的意思是:有個人沒了腦袋,手拿一把戈和一面盾牌立著,名叫夏耕屍。

從前成湯在章山討伐夏桀,打敗了夏桀,斬殺夏耕屍於他的面前。夏耕屍站立起來后,發覺沒了腦袋,為逃避他的罪咎,於是竄到巫山去了。」

隨即,楚立笑道:

「這個故事聽起來是不是很像黃帝斬殺刑天的故事?山海經這裡其實隱隱在告訴後來人,當年夏朝被滅后,其中一支夏朝貴族的去向!」

他解釋道:

「夏耕是夏朝最後一任帝王夏桀的部將,從名字『耕』字來看,可能是監管夏朝農業生產的一名重臣。

後來,他負責鎮守章山,商湯伐桀時,他被商湯擊敗砍掉了頭,但是夏耕的靈魂不死,逃到了巫山,成為夏耕屍,他雖然沒有腦袋,卻依舊手操戈盾,盡忠職守地護衛巫山。」

楚立講完這個故事,隨即解釋道:

「山海經的敘述風格其實及其寫實的,它就老老實實描寫一處地理,從距離,水文,物產到該地區神明祭祀方式,它甚至絲毫不添加作者的主觀情緒和點評。」

「即便是二十四史的史官們也做不到寫作風格如此質樸客觀。」

「所以,我們不要用荒誕不經的神話傳說去看待山海經。夏耕之屍,應該不是講一個死後復活的神話。」

楚立分析道:

「夏耕之屍的這個『屍』,不是屍體的意思。」

說著,楚立一連在手機屏幕上寫了兩個相似的字元,隨後對著鏡頭解釋道:

「這兩個字分別是屍字的甲骨文寫法和金文寫法。」

「因為商朝時,『屍』的意思是中原之外的少數民族,和『夷』字型一樣。意思是少數民族的人多為蹲踞,中原人則是跪坐。」

「所以,甲骨文的『屍』字幾乎和『人』字一模一樣,唯一的區別就是『屍』字下半部分是彎曲的,而『人』字下半部分幾乎是直的。」

「而到了周朝,『屍』字的含義就變了,成為祭祀時,代替死者受祭的人。」

「『屍』字從商朝單純表示蠻夷,到周朝的扮演代替死者受祭的人……」

楚立攤開手:「我覺得,這期間一定發生了什麼事,『屍』字的含義才能發生這麼大的變化。而且這個變換應該和蠻夷,代替死者受祭,還有『屍』這個字有關。」、

「或許故事的原型是這樣子的,」楚立停頓了片刻才講道:

「就是夏耕被成湯擊敗斬首,他的部落跟隨其他夏朝貴族逃亡巫山。

因為成湯勝利成了天下共主,夏耕的子孫採取一種巫術禮儀,模仿夏耕無頭屍的樣子舞蹈,隱晦表達夏侯氏部落不滅,永記被商湯滅國殺祖的恥辱!」

「時光輪轉,幾百年後,到了武王伐紂那一年西周找到了蜀國聯合滅商,夏耕的後人們彷佛看到了商湯當年聯合其它部落滅夏朝,殺夏耕的那一幕。他們知道,或許為祖先復仇的機會到了!」

「於是,夏耕的後人們欣然同意,不惜奔襲千里,和西周一起出兵,滅掉了商朝,逼死了商王帝辛!」

「《尚書牡誓》記載,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

楚立指出:

「滅商聯盟,幫助西周的八個勢力裡面,蜀國排第二!要知道古蜀國距離中原太原,沒有足夠的理由,蜀國不可能冒險派兵千里幫另一方勢力打一場滅國戰!」

說到這裡,就連直播間里的觀眾們也紛紛點頭認可!

對啊,俗話說千里奔襲,必蹶上將軍。

更何況蜀川自古以來偏安一隅,歲月靜好。沒有足夠的理由,就積極派軍隊,跑那麼遠的路,幫別人做嫁衣裳,確實說不過去啊!

欸?這麼一想,武王伐紂這段歷史,似乎真不像史書中寫得紂王荒淫無道那麼簡單啊!

因為你中原的紂王荒淫不荒淫,與我蜀國何干啊?

而且,看看周武王找的那些幫手,蜀,羌,濮,全是當時的少數民族。

反倒是飽受紂王「荒淫無道」摧殘的中原封國,幾乎沒幾個幫手們過來!

不等直播間網友們想明白,楚立就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其實,西周組建反商聯盟打出的旗號就是:反商復夏!」

「他們自稱夏朝同族,而且西周滅商后,分封的諸侯國都自稱諸夏!我們現在的華夏概念,其實就是春秋戰國那時候明確的。」

「可是,為什麼反商聯盟里的夏朝同族為什麼全是些少數民族?」

楚立豎起一根手指:

「最大的可能,就是當年夏朝被滅,許多夏朝貴族被商湯的勢力一路追殺,逃出中原地帶,四散落難到蠻夷地區。有得去了蜀,有得去了羌,有得去了濮。」

「但是,他們之間,應該在隨後的數百年間相互聯繫上了。而彼此相認的方式也很簡單。那就是夏朝有著自己獨特的習俗,文化,語言!」

「譬如:西周的使者來到古蜀結盟,就看到了夏耕的後人,派人扮演被商湯砍掉腦袋的先祖,一手操戚。一手持盾,繞著火堆。」

「這是模仿戰爭的干戚之舞,是上古部落的一種巫術儀式,戰前興干戚之舞意在溝通戰死的先祖英靈,克敵制勝。周朝將這種干戚之舞後來發展為一種禮儀,在先秦各國經常能看到。」

「而扮演先祖夏耕的那個人,叫做『屍』。這種夏朝獨有的文化習俗,被周人記錄下來。」

「從此,『屍』字在周朝的諸夏文化中,不再是蠻夷之類的少數民族,而是變成了祭祀時,由一個身份高貴的人代替死者,享受祭禮的意思,並寫入了禮記。」

說著,楚立朗聲道:

「《禮記·曲禮》曰:『孫可以為王父屍。』意思就是孫子可以在祭祀中扮演死去祖父的角色接受祭祀。」

唐飛峰聞言也沉思不語,低著頭又開始找資料。

楚立見他不說話,就耐心回答其他網友們提的問題,此刻手機屏幕上彈幕幾乎鋪滿了:

「【而.已.】:這故事好聽!有理有據,很合乎邏輯!感覺山海經的確不像是編的!華夏文明應該遠不止五千年!【大拇指】」

「【(′?`*?】:啊,夏耕之屍,我聽過,我聽過!四大殭屍始祖之一嘛!還有后卿,將臣和旱魃!殭屍,秉天地怨氣而生,不老不死、不傷不滅,徘徊於六道之外,遊離於三界之中。【滑稽興奮】」

「【愛吃馥芮白的寇兄】:咦?另一個不是贏勾嗎?【大眼萌】」

「【姜徹kiko】:有沒有搞錯?我們現在在討論歷史!壓根就沒有什麼四大屍王,那全是香江影視劇杜撰的!將臣什麼的,出現年齡還不超過30歲!【哭笑】」

過了個好一會兒,唐飛峰才抬起頭:

「那個……主播,我們之前在金沙這邊……還真的曾經挖出一個神秘的青銅人像,沒有頭,胸口有個大洞,一直不知道是誰。」

說著,唐飛峰發出一張照片,直播間里的觀眾們瞬間喧嘩起來:

「【你個哈哈】:卧槽!這是什麼東西?古代宇航員嗎?!還挺萌!【滑稽震驚】」

「【郁米拍古粥】:這不是刑天在扎馬步嗎?【狗頭】」

「【葉落時″思念】:越來越接近真相了!【大拇指】」

「【相思賦予誰】:不可能是夏耕或刑天,這玩意兒手裡沒盾又沒戈,就是個普通老百姓造型。我覺得應該是山海經里提到的貫胸國,都是胸口有洞!【滑稽喝茶】」

「【虎問·熊頭?】:樓上,你知道上古時期做青銅器是什麼概念嗎?誰家會給普通老百姓塑像?【摳鼻】」

只見唐飛峰發來的照片上是一個造型奇特的青銅人像,說它奇特是因為這件人像沒有頭,頸部到胸口有一個粗大的圓孔,雙腿粗壯,略微彎曲,造型甚至有幾分滑稽可愛!

楚立見狀笑了笑,客氣說道:

「這件無頭青銅人像是不是夏耕之屍,我也不敢肯定,只能說有這個可能。如果……」

他話還沒說完,就看到前邊正帶路的蜜獾古力忽然站起身來,趴在一處灌木叢中。

楚立見狀趕忙和唐飛峰說了句:

「不好意思,我這邊有情況,先掛了!下次有機再連線!」

說完,直接操縱無人機飛到前方,看看是發生什麼事了,讓一貫膽大包天,橫行無忌的蜜獾也變得探頭探腦,不敢上前!

————————

PS:最近幾章內容涉及上古帝王的來歷和生平,雖然大都根據古籍記載,出土文物佐證,再按照歷史邏輯進行的推演,但終究只是一家之言,大家不必當真。

關於三星堆古蜀人的來歷很可能是夏朝逃亡貴族的猜測,大家不必過分驚訝。

巴蜀之地,和大禹一族的關係是十分緊密的。

《竹書紀年》曰:帝禹,夏后氏,母曰脩己。

《帝王世紀》記載:鯀納有莘氏女曰志,是為脩己。

但這兩處大概率是後世傳抄時,出錯了。

大禹母親應該叫脩(xiu)巳(si)。

相傳大禹得姓「姒」(si),就是和母親一族有關。娰和巳是同音,巳的意思就是蛇。

夏朝大禹一族的圖騰就是蛇,而非其父鯀一族的三足鱉圖騰。

《詩經·小雅·斯干》中寫道:「吉夢維何?維熊維羆,維虺維蛇。大人占之:維熊維羆,男子之祥;維虺維蛇,女子之祥。」

其中意思就是姬周王室的騰圖是熊,相傳來自祖先黃帝有熊氏。而夏娰的圖騰則是蛇。

意思是姬姓男子夢到熊羆,娰姓女子夢到虺蛇,都是非常吉祥的徵兆啊!

姬周宗室的男子很喜歡娶姜姓和娰姓的女子,著名的烽火戲諸侯的紅顏禍水褒姒,就是娰姓女子。

熊羆都是熊,羆是棕熊,古代的含義是大熊。

虺蛇都是蛇,虺是細頸大頭的小蛇,甲骨文中「禹」字的原型結構。

《說文解字》:「禹,蟲也,從(念cong)禸,象形。」

這也是為什麼曾經有民國歷史學者認為大禹原型是一條蟲,實際上沒這個人。當然,這是胡說八道。

要知道,蟲字在古代早期是沒有昆蟲的概念的,而是指的是龍蛇一類的動物。

《大戴禮記》中記載道:「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有蠃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為之長,此乾坤之美類,禽獸萬物之數也。」

所以,大禹名字中的蟲子,以及獲得的姓氏娰,還有夏后氏的蛇(或長龍)圖騰,都應該來自他的母族。

《淮南子》中記載了這樣一個遠古的故事:

傳說修蛇居住在洞庭湖一帶,以吞吃過往的動物為生,據說它曾經生吞了一頭大象,過了3年才把骨架吐出來。

由於修蛇也襲擊人類,所以帝堯派遣大羿(不是后羿,兩人不同)前往斬殺,大羿首先用箭射中了修蛇,然後一直追趕它到遙遠的西方、將其斬為兩段。修蛇的屍體變成了一座山丘,現在稱為巴陵。

所以,修蛇其實就是後來傳說中的巴蛇,也是脩巳(古音同蛇,意思也是蛇)一族。

這個故事去除神話色彩,就是圖騰為大蛇的脩巳一族在帝堯時期盤踞洞庭湖附近作威作福,人狂自然有天收,被一個更猛的猛男大羿一路殺的向西逃竄,在巴陵這個地方讓人把部落首長給宰了。

而這個巴陵位置大概率是指的距離洞庭湖西邊千里之外的巴山地帶,而非岳陽。

湖南和川蜀的書友們不用和我犟,《尚書·禹貢》記載岳陽的地名,叫做東陵。秦時,東部屬長沙郡羅縣、下雋,西部屬南郡、黔中郡。漢時分屬長沙下雋縣,羅縣及南郡華容縣。武陵郡孱陵縣。三國初由吳、蜀分治,后屬吳。建安十五年(210)。吳析長沙郡北部置漢昌郡,為市境置郡之始。西晉太康元年(280),析下雋縣西部建巴陵縣。

也就是到西晉時候,岳陽地區才叫做巴陵。

而巴山得名於夏朝,古籍記載為」蛇山「!

從洞庭湖到巴山,相隔千餘里,看來脩巳一族當年惹得禍不輕啊!

不過考慮到洞庭湖似乎和帝堯關係似乎關係緊密,似乎也說得過去了。(帝堯兩個女兒,娥皇女英相傳生於斯,葬於斯)

首領被殺,脩巳(修蛇)一族也因此四分五裂的各自奔走了。

後來,其中一支部族有莘氏,和帝堯的臣子鯀聯姻。這個人就是大禹的母親女志,族名脩巳,圖騰為蛇。

後來,鯀因為治水不利被帝堯所殺,族人獲罪,大禹小小年紀就從貴族變成罪族。

於是,為了建功立業,重振家聲,他選擇繼承母族的蛇圖騰和巳姓。(大禹父族鯀的圖騰是三足鱉,很明顯,大禹沒能繼承到)

這也是為什麼相傳大禹是四川人,來源於其母族的原因。

治水成功后,帝堯根據大禹母親的巳姓或者大禹當時所屬的蛇圖騰,賜給大禹「娰」姓。(巳和娰和蛇,這三個古時都是一個音)

後來,大禹家天下后,兒子夏后啟繼位,將祖母脩巳一族分封到了蜀川一帶,賜名為「巴」。

《山海經·海內南經》記載:夏后啟之臣日孟塗,是司神於巴。巴人訟於孟塗之所。

是的,巴國來源於夏朝,那時叫做巴方。但以前這個地方不叫「巴」,山海經記載為「朱卷之國」。

「巴」這個字應該是來源於脩巳的「巳」。

巳的意思是蛇,而巴的意思則更進一步,是大蛇。後世《說文解字》解釋為:巴,巴蟲也,或曰吞象蛇。

巴字在甲骨文的字型就是一個張著大嘴的蛇頭。

所以,修蛇(脩巳)就變成了巴蛇,當年脩巳一族首領被大羿斬殺的地方,後來才叫做巴陵。

「陵」字在古代是特指帝王諸侯的墳墓,不是什麼妖魔鬼怪死後,埋葬的地方都能叫「陵」的!

而巴蛇吞象,看看三星堆祭祀坑中那數不清的巨型象牙就知道了。

巴族這個好戰分子得到大外甥夏后啟的支持,又狂起來了!

當時蜀川荊楚應該有不少以大象為圖騰的部落沒少被巴族欺負,不僅部落被吞併,就連數不清的大象也慘遭毒手,一根根象牙被運往巴國。

這段上古部落吞併的歷史留下了巴蛇吞象的傳說。

當時的巴國範圍內,脩巳一族被稱作「蛇巴」,應該還有圖騰為大象的「象巴」,和圖騰為白虎的「虎巴」,或許還有其它小部落。

但從後世巴國出土的商周青銅器上的虎紋圖騰,以及《長陽縣誌》記載,虎巴後來姬周聯姻,首領都姓姬,巴國也被白虎圖騰部落所統一,從此巴蛇圖騰退出巴國舞台。

嗯,夏朝一沒了,脩巳一族挨收拾的下場,果然一點都不奇怪啊!

《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后開,開上三嬪於天,得九歌九辯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開焉得始歌《九招》。

夏后開就是夏后啟,開和啟上古時,字型基本一樣,都是手和門,意思是把門打開。

夏后啟的形象極有特色,這是山海經中神明的典型形象。

而大禹本人,在《帝王世紀》《論衡》中也被描述為:「禹耳叄漏」,意思就是大禹的每個耳朵有三個窟窿。

這父子倆的形象都不太符合中原帝王的儀態,反倒是三星堆出土的古蜀文明青銅人像,幾乎如出一轍,具有很濃烈的少數民族風格。

這說明,大禹和夏后啟從小受到脩巳一族的影響遠大於中原一系的鯀族部落。

因為夏朝和巴國的關係如此親近,所以儘管相隔千里,夏后氏還是掌握了許多關於遠古蜀川地區的諸多信息,譬如:三星堆!

這也是為何夏朝被滅后,有一支夏朝貴族逃亡三星堆避難的原因,大概率是族裡有相關記錄。

這支守衛夏朝遺族,傳說中的大禹的母族,巴蛇一脈的傳承者,有沒有什麼文字記載?

總不能全是我腦部瞎蒙的吧?

當然不能瞎蒙!

這支巴蛇後人就是後來的賨人,也叫蛇種巴人,又稱寅(yin)人、板楯蠻。

《華陽國志·巴志》載:「(巴子國境域)其屬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蠻」。巴賨族是巴地八族中分佈最廣、人數眾多的主要民族。

商末,參與了武王伐紂戰爭的就是蛇巴(賨人)。

脩巳一族,也就是蛇巴人在歷史上所建立的文明,有據可查的就是在東周時期,他們不和有姬周撐腰的虎巴玩了,自己獨立建立了一個充國。

現在的「南充」、「西充」都是由當年的「充國縣」。

而充國都城,應該就是今天的閬中古城。

以上,就是我對三星堆和夏朝關係的推理和解讀,所引用的古籍文獻,字型來歷和相關含義,以及相關出土文物,當地少數民族風俗傳說,都為真實。

但是這個故事畢竟是腦洞而已,大家不必當真。

好了,三星堆和夏朝的相關內容暫告一段落,接下來繼續我們的非洲之旅!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荒野直播:環球冒險從群演開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荒野直播:環球冒險從群演開始
上一章下一章

第515章 夏耕之屍,反商復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