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本感言
其實我自己都想不到這麼快就結局了。
完本的原因,不是因為讀者少了堅持不下去,而是寫著寫著,突然覺得,其實後面也沒什麼可寫的。無非就是些飛機豪宅裝逼打臉之類的,我不想過多的寫這些俗套的東西。
所以,完本的想法,是昨天才有的。寫完二毛一之後,想想,發展到目前這個階段,後面就跟單機遊戲一樣,枯燥又無聊,沒有意義。被全世界盯著,也難受的緊,沒有猥瑣發育的爽感(個人觀點)。
如果硬是往後寫,也是可以寫的,以當下的技術來說,還有很多可以實現的產品。再多一點,可能這就不是都市小說,得改到科幻分類下去了。
總得來說,第一本書,可能也是我最後一本,寫的稀爛。
寫書其實不是怎麼難堅持的一件事(如果像我這樣周末斷更都沒人罵的話),它就像是玩遊戲又或者跟同事聊天一樣,就是一項娛樂而已。
通過寫這本書,我也想明白了很多以前沒想明白的事情,也擴展了自己的技術儲備。比如說,下次跳槽,在選擇上,我就會傾向於書里提到的,有前景的產業或業務線里。如果這本書也能使書友得到這樣的收穫,那是我的榮幸。
寫書不僅不枯燥,相反,靜下心來的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一個很奇妙的體驗。
如果有細心的網友,就會發現,這本書就是一個和河蟹做鬥爭的過程,在404的邊緣反覆試探。從最開始的英國的英字都不敢寫,到後來的公然違規被小編攔截修改後才發布,膽子越來越大了。
這本書有太多沒有處理好的地方,比如說,前半段,太著急了。
記得簽約的時候,我在合同書上的字數估算一欄,寫的是200萬字……目前只達到了一半,如果前面好好寫,再來一遍,估計就差不多了吧。
太著急了,就會出現很多情節沒有交代清楚,被認為是傻缺。
舉個例子,葉曉奇的技術有多厲害,靠技術真的能這麼牛逼的嗎?
這是兩個問題。
首先說技術多厲害。以2018年的技術水準來說,以前最頭疼的負載問題、壓力問題,比如說整點搶購之類的,其實早就不是問題。
這就好比工商銀行有很多用戶,多的數不清,但同一時間去銀行辦理業務的人,不會很多。而去銀行辦理業務的人,則會被分散到各個不同的網點,各個網點有有著眾多的辦事窗口和營業員。指揮人們去就近網點的策略就叫反向代理,網點就相當於伺服器機房,網點裡的辦事窗口就相當於伺服器。
訪問壓力和負載的問題,跟這種情況是一模一樣的。伺服器撐不住,那隻能說明,網點不夠多,辦事窗口不夠多,最終還是花錢租設備和買帶寬的問題,而不是一個技術難題。
當然這個思想在2009年是超級先進的,所以這個逼沒裝好。
其他的,很多小說里會提到框架怎麼怎麼厲害,迷信某種技術手段,本書里倒是提過,不是這樣的,這是一個誤區。縱觀技術發展史,程序就那麼回事,今天東風壓倒西風明天西風壓倒東風的例子屢見不鮮,書里有著大量的舉例來說明這個問題。
決定技術高度的,最終還是拼基礎,拼技術實施者的基本功是否紮實,思想是否夠硬,僅此而已。
第二個問題就是說,靠技術真的這麼牛逼么?
答案是不能。
就像這本書里提到的例子一樣,技術的發展是靠勢,比如說HTML5,大勢驅動,所以它成功了,而不是說HTML5本身多厲害。
同樣,技術公司想要取得成功,也是勢,正是那句話,風口來了,豬都能飛!
無論是移動端時代還是人工智慧時代又或者h5時代,主角依靠的都是勢。
有書友評論說,哎呀你這個書里好像沒什麼技術什麼的,都是些創意之類的。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從個人角度來說,通常搞技術的,都不會想搞大新聞,反倒是苟活一下「混日子」的想法很普遍。因為,穩定就是勝利。
產品經理跳槽的時候可以說,我做什麼什麼老厲害了,pv多少uv多少巴拉巴拉,程序員不能。程序員面試很無聊,就只能說,為哪個產品支持了多少負載,裡面提供了什麼精妙的思路,更多的還是展現自己的技術實力,寫個什麼演算法之類的。
相對於光鮮亮麗的產品運營崗,技術崗簡直是皓月旁的星辰,黯淡無光。
從公司層面來講,技術公司單純依靠技術取勝的也不多,劣幣驅逐良幣的例子多了去了。比如說,有人靠編故事創造出了龐大的科技帝國,這就跟技術沒關係,只是披了一層技術的外衣而已。
那麼技術在本書里發揮著什麼樣的作用呢,就是如同現實一樣,提供支持。
支持有兩方面的,一方面是保證穩定性,一方面是確保想法能夠變成實物。
所以,書里刪減技術描述,除了需要雅俗共賞的因素外,也是比照現實。那些想法創意得以實施的背後,都離不開技術的支持,到處都是技術的影子。
當然了,這個我還是沒寫好,要不然也不會有人這麼問……
本書以小滿收宮,也不算太監了。至於人形機器人的執念,這沒什麼好說的,大狗都出來了,複製波士頓動力公司的人形機器人還不算順水推舟么……
別以為波士頓動力公司的機器人真的就是宇宙無敵,它在現實里有一個巨大的短板:它圖像處理和導航其實不咋地,今年才剛剛收購一家小公司來彌補自己這個短板,它強只強在液壓機器人的運動上,而不是邏輯大腦。
最後,祝大家永遠都是小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