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春來秋往
轉眼之間,已是麟德二年。
上回攻略高句麗的失敗讓以皇帝李治為首的朝堂上下暫時放棄,只是接受了時任檢校熊津都督劉仁軌的建議更換了屯田駐守的府兵,並以原來的百濟太子、現在的萬年縣人扶余隆為新的熊津都督。
同時,以右威衛將軍劉仁願率軍入百濟,與劉仁軌一同鎮守海東之地。
別看劉仁願和劉仁軌名字只差了一個字,但其實兩人沒什麼關係,劉仁願是祖輩就已經歸化的匈奴人,後者則是地地道道的漢人。
說起來,劉仁軌與倒台的李義府還有一段孽緣,以前當過門下省給事中的劉仁軌曾封皇帝之命就大理寺畢正義一案調查過李義府,結果皆據實相告,沒為李義府遮掩,只可惜最關鍵的證人畢正義自殺,不僅沒扳倒李義府,還被記恨上了。
後來劉仁軌外放擔任青州刺史,要知道青州屬於上州,刺史乃是從三品,而宰相也不過三品而已,劉仁軌從門下省到地方主官,只要正常做下去,等他再度回到中樞,最差也得是個預備宰相,若是運氣好些,直接入政事堂也不是不可能的。
奈何當時正值大唐應新羅所請攻打百濟,青州負責以海船輸送輜重等支援在外唐軍,當時正是李義府大權在握之時,略使手段便讓劉仁軌匆促派船出海,最終船隊遭遇海風,全部覆沒。得虧是李治派去調查的御史據理力爭,為劉仁軌求情,這才讓劉仁軌免去一死,以白衣從軍出征百濟。
在軍中,劉仁軌不僅沒被埋沒,反而一步步高升,典型的如白江口之戰,劉仁軌與劉仁願等人一同把倭國打的落花流水。
……
昔日,蘇定方攻打百濟時,百濟人還不懂唐軍野戰的含金量,竟敢在唐軍抵達百濟真都城前舉傾國之兵出城來戰。
蘇定方一代名將,當即抓住機會率軍迎擊,大敗百濟軍,斬殺一萬餘人,唐軍乘勝攻入外城,拿下真都城。之後,領軍的百濟國王扶余義慈及太子扶余隆等人向北境逃去,蘇定方則順勢進軍包圍百濟都城泗沘城,扶余義慈的次子扶余泰在此留守。
也就是扶余泰沒上過網,否則一定會高呼「和這群蟲豸在一起,如何才能保衛國家?」野戰打不過也就罷了,竟連城池都拱手讓人了?
聽到父兄全都逃了,扶余泰腦袋一熱,當即大臂一揮,父兄是什麼東西?乾脆自立為百濟王,率眾在泗沘城堅守。
北逃百濟太子扶余隆聽到消息,當然就不樂意了。別看他在軍事上沒點數,但政治上可是門清,他很清楚,扶余泰自立為王,不論最後扶余泰能不能抵擋住唐軍,倒霉的都是他。
扶余隆和兒子扶余文思一商量,覺得這種情況還不如讓唐軍贏呢,帶著百濟國王乾脆利落地向唐軍投了降。
正兒八經的國王都投了降,扶余泰這種自領的就有些扛不住了,終究大勢已去。
之後百濟局勢雖有反覆,內里斷斷續續有人反唐,外部還有高句麗和新羅虎視眈眈,覬覦百濟的土地人口,但直到目前為止,百濟仍牢牢掌握在大唐手中。
連續經歷了數場戰爭,不論是皇帝還是宰相們都意識到而今的大唐更需要休養生息,除非遼東有變,否則以現在的局勢,很難一戰殲滅高句麗。此前蘇定方圍平壤時,作為大唐屬國的新羅,在背後偷偷搞的小手段根本瞞不過人。
北面契苾何力安撫住了鐵勒殘部,東面的高句麗早已沒了騷擾大唐邊境的能力,只有西面的西域因吐蕃而讓人憂心,但皇帝與宰相們都很相信邢國公蘇定方的能力,不求奪回吐谷渾的牧場,至少遏制住吐蕃的攻勢還是穩穩噹噹的。
在年初的時候,就有人建議李治完成一件太宗皇帝沒有完成的遺憾——封禪。
李治最初還猶抱琵琶半遮面,但一年多的風調雨順讓他封禪的心思日益膨脹起來。
在李弘看來,這是李治想要證明他不弱於唐太宗的一大舉措。
封禪有好處嗎?當然有!但在李弘看來,封禪的壞處更大,百官俱往,勞民傷財。李世民早年就想去泰山封禪,但被勸止后就沒再提過了,整個貞觀朝大部分的時間都在休養生息,積蓄民力。
更何況西邊的吐蕃還在虎視眈眈,遼東的局勢在李弘的記憶中很快就會發生變化,如此,把封禪的錢糧留作軍用不是更好嗎!
可惜李弘的身份讓他無法說出反對的話。
等到十月,武后親自上表請求封禪,李弘便知道,這趟泰山之行是免不了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