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103 政權的合法性
第105章103.政權的合法性
在給周亞夫賞賜玉席后,王娡就急匆匆去廷尉府提了汲黯,趕赴洛陽。
臨行前,王娡對劉小豬千叮萬囑。
「徹兒,哀家真不放心留你獨自在京城……」王娡憂心忡忡,「南越戰事未了,臘月又至……改正朔、易服色,以正月為歲首,當昭示天下,普天同慶。首年改正朔,必隆重慶典。朝中諸臣,哀家已安排妥當。遇事多與丞相竇嬰,太尉田蚡商議。御史大夫郅都去河南郡,至今無有消息……」王娡重重嘆息,「事有蹊蹺,哀家必要親往查實!」
「南越戰事,山長水遠,信息難以及時傳達,只能放手,讓將士去搏。若想取之,必先予之。傳旨各部,以軍功封侯,封邑食祿加倍!」王娡盯著兒子,「若有捷報傳回,即刻封官加爵,萬不可學西楚霸王,婦人之仁!」
「婦人之仁」出自韓信對項羽評價: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韓信說:項王待人,恭敬又有愛人之心,說話溫和。見手下將士病了,他會掉眼淚,把自己吃的、喝的分給病人。可是將士立了功,應當封爵位的,他不捨得封……不捨得……不捨得……
懂了啵?就是說項羽這個人,只能給予部下像婦女那種好處:很溫柔,為你哭泣,照顧你吃喝……但部下真正希望的是:獲得封賞,封官賜爵……但是項羽卻不封!印信在手裡都盤包漿了,稜角都磨沒了,還是捨不得給下屬。
誰不是為了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坦率的說,大家聚在一起都是為了榮華富貴,而項羽似乎違反了這個共識。
老子冒著全家死光光的風險,跟著你造反,難道是為了大拇指一贊:閣下乃真英雄也!然後歸隱山林?別怪兄弟們不客氣了,拜拜咯!
項羽這個人只能給予下屬「像婦女一般的好處」,而不是作為豪傑統帥該給屬下的那種封官賜爵的好處。所以項羽的「婦人之仁」,留不住人才。
後人以為,項羽懷「婦人之仁」,是鴻門宴,未按范增設計,殺死劉邦,以致最終垓下四面楚歌,自刎烏江。
鴻門宴是一場局,關乎秦末政治走向的一場局,局中人是項羽和劉邦,也是范增和樊噲,但是在他們背後,項羽真正對壘的對手卻不在此局中。
「楚雖三戶,反秦必楚」。項梁、項羽叔侄為楚國貴族。為鞏固其地位與合法性,掌握實權后的項梁,採用了范增的計策,擁立流落民間的楚懷王之孫熊心為懷王。
本身懷王並不具有實權,只是個吉祥物,作為一種象徵,對六國貴族和六國遺民起到號召性作用。然而項梁被章邯殺死,使得局勢出現了重大轉變。
楚懷王此時表現出了一個出色政治家的政治嗅覺和手腕,果斷從盱台到彭城,派手下宋義,接管了項羽、呂臣的軍隊。此舉徹底掌控了軍權,進而使自己真正成為反秦聯盟的最高領袖,得到大大小小各路反秦勢力的投靠。
自懷王掌握實權以來,楚軍便在實際上被分成了兩大陣營,一個是懷王陣營、一個是項氏陣營,而在二者的背後更是存在政治理念的衝突。
懷王作為舊貴族的代表,代表的戰國時期舊有的七國格局;項羽雖然也是舊貴族,但更是新興軍功階層的代表,為了獲取政治地位,必然希求打破舊有格局,建立新的天下秩序。
二者的衝突直接表現在懷王之約中。懷王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為王。
秦末之勢,六國紛紛復立,然而對於滅秦之後的天下局勢,卻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劃。懷王之約在實際上確認了七國秩序:即關東仍保留舊有秩序,由六國後裔繼續稱王。唯有關中秦王室不可再留,由先入關者為關中王。
懷王及親信,因項羽襄陽屠城過於殘忍,派項羽去巨鹿迎敵牽制秦軍,使得劉邦乘機先入關中。其實二者已經達成了政治交易:劉邦歸順懷王陣營,懷王則給予劉邦唯一一個因功封王的機會。
這也就意味著,被楚懷王封為上將軍的項羽,只能屈就楚國為臣,幾乎完全失去了封王的可能。這讓項羽對懷王深懷憤恨。
項羽和懷王的第一次正面衝突,是殺宋義、奪兵權,籍此取得巨鹿之戰大勝,讓楚懷王不得不承認他的軍功統帥地位。
巨鹿之戰後、滅秦前,項羽立殺叔仇人章邯為雍王。項羽通過這一舉動告知各路諸侯:他宣布懷王之約作廢!諸位皆可封王!至此,項羽自立軍功領袖身份,稱霸天下之心,已經昭然若揭。
而鴻門宴,是項羽與懷王的最後博弈。此時的劉邦,既是懷王手中最後一張牌,也是懷王之約的關鍵人物。劉邦此時的選擇,對於楚軍的局勢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是繼續支持懷王,以謀取關中王的地位,還是徹底放棄這一念想,投靠項羽以獲得最大的好處?最終,劉邦選擇了後者。
在鴻門宴一開始,劉邦對項羽稱臣,表示退出關中拱手相讓時,對於項羽而言,鴻門宴已經結束了。因為他的目的已經達到,劉邦拋棄了懷王選擇了自己,懷王徹底輸了。
鴻門宴最大的贏家,毫無疑問是項羽。他不費一兵一卒收取了關中,並且徹底擊敗了懷王,成為真正的天下共主。
其次是劉邦,劉邦以退為進,保住了自己的政治地位。項羽將劉邦分封到巴蜀,為漢中王。才有了劉邦積蓄力量,「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重返三秦的機會。
唯一的輸家,則是那個不在局中的楚懷王。雖然之後懷王又被尊為義帝,但是他的政治生命,在鴻門宴時便已經終結了。
范增是比項羽看的更遠。劉邦入關中,接受秦王子嬰投降,與百姓「約法三章」,不住皇宮,不開府庫,不擾百姓,收編秦軍。這讓范增看出他的野心,將來必成大患——劉邦是威脅,來了鴻門宴,可趁機殺之。
項羽顧忌殺劉邦會給懷王借口,招致諸侯們的敵意。且劉邦已表示合作意願,當然不該殺。在此時的項羽看來,范增這位「亞父」,恰是他想擺脫的人。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當項莊受范增指使,在鴻門宴上舞劍,意圖刺殺劉邦時,項羽對指手畫腳的亞父,恐怕已有不滿——項莊是他的親信啊,竟然被范增這個外姓人安排了!
所以項伯加入舞劍,遮擋項莊行刺時,他並未阻攔。甚至在樊噲提刀參與后,項羽做起了默然的觀眾。
而劉邦尿遁后,范增痛心疾首,怒罵項羽「豎子」,必然激起項羽的極度反感:尊為「亞父」,只因你范增是叔父項梁謀士,並非我項羽之謀士。給叔父出餿主意捧出個楚懷王,成了尾大不掉的麻煩!又如此這般擺老資格,倚老賣老!
自大孤傲的項羽,恨鐵不成鋼的范增,隔閡越來越大。陳平略施小計,造謠范增與劉邦私通。項羽的猜忌冷落,逼得七十多歲的范增心灰意冷,死在辭官歸鄉的路上。
比項羽看得遠的范增,肯定沒看到西楚霸王「不肯過江東」的結局。項羽不留「士為知己者死」的范增,哪會留韓信、陳平?貴族出身的項羽,壓根看不起平民出身的這些人。
良禽擇木而棲。劉邦說自己「運籌帷幄,不如張良;安撫百姓,不如蕭何;攻城略地,不如韓信;陰謀詭計,不如陳平;衝鋒陷陣,不如樊噲;城門果決,不如周勃」,可這些人為什麼追隨他?惟有膽有識,通權達變,知人善任而已。
「婦人之仁」,並不是項羽失敗的根源;「知人善任」,也不是劉邦開創大漢王朝的唯一條件。
政權合法性來自三個方面:意識形態合法性、程序合法性和績效合法性。
而項羽恰恰違反了這三條。項羽為什麼能成為西楚霸王?因為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在危難時刻打敗秦軍主力,取得領袖地位。
面對如何建立一套新秩序這個問題,項羽卻無所適從。他沒有採取秦始皇的郡縣制,回到了周朝的分封制。
尊楚懷王為義帝——等於周天子。自封西楚霸王,全權代理義帝,分封十八路諸侯。這種回到戰國爭霸的地獄模式,為諸侯火拚埋下伏筆。
在決策用人上,他任人唯親,懷「婦人之仁」,心中沒有王者天下的氣度,導致韓信陳平等優秀人才出走。
在諸侯角逐中,項羽不注重意識形態層面的把控。殺義帝、殺秦王子嬰、燒秦宮、坑殺秦卒二十萬,失去了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把控,失去了程序合法性,更失去了天下民心。
項羽嗜殺成性,多次屠城,比「人屠白起」有過之而無不及。尤其在巨鹿之戰獲得大勝后,為早入關中、搶滅秦之功,嫌棄已經投降的秦軍拖其後腿,在新安用奸詐手段,將二十萬秦軍全部活埋!關中百姓家家縞素。
鴻門宴逼劉邦退出關中后,殺掉已降的秦王子嬰,燒殺搶掠,阿房宮燒了二十多天,將關中變為一片焦土。秦國民眾對項羽無不切齒憤恨。
「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韓生從統治全國的角度,勸項羽建都關中。而項羽面對咸陽斷壁殘垣,自知秦人之恨使其無法立足,便說:「富貴不歸鄉,如衣綉夜行。」韓生譏諷他「沐猴而冠」,遭項羽烹殺。
放棄定都關中,導致後續非常被動。分封的十八路諸侯火拚相攻,讓項羽東奔西走,統治成本變得非常高,雖百戰百勝也無益。
項羽尊懷王為義帝。在統治尚不穩定時,因懷恨又驅逐義帝離開國都彭城,並指使英布殺掉義帝。殺了義帝,無疑失去了「挾天子以令諸侯」這麼一張底牌,更給了劉邦為義帝報仇的借口。號召天下諸侯討伐項羽,讓劉邦在後續的楚漢相爭階段,站在了道義制高點。
失去政權合法性的項羽,最終被天下人拋棄,遭各諸侯圍攻。喪失唯一可以依靠的軍事優勢后,這位末路英雄,兵敗烏江,結束了讓人扼腕嘆息的一生。
劉小豬作為漢天子,無疑是具備政權合法性的。大漢立國七十年來,「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百姓安居樂業,國富民強。文景之治,讓漢帝國有了盛世之光。
在王娡躊躇滿志地帶著劉小豬,要將這盛世之光續寫輝煌華章時,河南郡的災情詭事,給了她當頭一棒!
似乎又聞到了背叛的味道。機警忠君的河南郡守袁種,為什麼會做出隱瞞災情不報的事情?忠直不二的御史大夫郅都前往巡查,為何此去毫無音信?這是逼她王娡親去查實嗎?
「母后非去不可嗎?」劉小豬有些不安,「改正朔、易服色、建明堂、興太學,朝中諸多大事孩兒還需請示母后……」
「徹兒,河南郡至今無有災情消息,御史大夫郅都亦無回信……哀家若不去揭開謎團,朝廷豈不失去民心?黃河屢屢泛濫成災,沿岸百姓深受其害!哀家此去,亦是勘察水況,縛蒼龍除水患!千里沃野,必是我大漢糧倉!」王娡堅定地說。
「哀家已命丞相與太尉操辦諸事。徹兒,」王娡沉吟一會,「讓太尉隨侍未央宮吧!」
親舅舅總好過別的人吧。丞相竇嬰與周亞夫的私下勾連,總讓王娡感覺他的異心。周亞夫的死,也讓竇嬰見到皇太后,眼神就躲閃悸動。
「可……舅舅言朝中事大,郡縣事小,讓孩兒勸母后不要離京!」劉小豬認真地說,「舅舅說,孩兒應率眾臣前往魯地,拜孔聖祠,泰山封禪!」
「封禪?」王娡皺眉,弟弟田蚡對她唯唯諾諾,卻從未提及,為何只對皇帝有此建議?
封禪的意義在於與天溝通,以強化君權神授,自然是好事。
可政權的合法性,績效也是重要的一面。民心所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皆是對統治者政績的要求。
河南郡作為帝國糧倉,是大漢統治根基。倘若置其災情不顧,必導致民怨沸騰。長此以往,難道不會激起民變?
「封禪一事,待哀家回京再議。哀家至河南郡,速去速回,不宜再拖!」王娡果斷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