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當!當!當!
青天白日,三聲洪亮的鐘響聲自仙院響起,響徹方圓數千里,敲擊在所有想要進入仙院者的心頭——仙院開始正式招生了。
仙院四座仙家渡口內,平日間冷清清的,只停著仙院的四艘仙渡船。
今日卻一改往常,尤為熱鬧。
算上原就有的四艘渡船,如今共有二十五艘,場面宏大。
四座十分寬廣的仙家渡口內,此刻人流涌動,有修道世家的後輩,被家族派來的隨從圍在中間。
有偶得機緣的散修,形單影隻。
更多的則是凡人,他們或許傾盡身家乘上渡船前來仙院……
當!
當!
當!
三聲鐘聲傳遍仙院,傳入每個人心中,他們不約而同的抬起頭,朝仙院望去。
不管他們身份如何,此刻都眼神堅定,心中充滿鬥志和對日後修道大成的嚮往。
「哎呦,人是真的多啊!」
有個身穿棉衣的清秀少年,手上拎著幾個大布包,包中叮噹響,背上還背著一個快要與他人等高的黑色盒子,從渡船上下來。
此刻望著前方一眼望不到邊際的人群,滿臉愁容,沒好氣的對身邊同伴抱怨道。
「聽說這還只是其中一個渡口,另外還有三個,人只會更多啊!」棉衣少年身邊的另一個黑衣少年嘆道。
黑衣少年瞥了眼同伴手上拎著的布包,無奈道:「阿醒,要不還是我幫你拎一個吧!」他建議到。
登上渡船之前,他雖然知道自己這個朋友做事十分周全,但實在沒想到他會把鍋碗瓢盆等等一堆雜物帶來,等修了仙,誰還會用到這些東西?
棉衣少年名為裴醒,他笑著搖搖頭,抬了抬拎著布包的右臂,燦爛一笑。
「不用不用,我力氣大嘛!阿真你翻翻看村長給你的東西在身上嗎?」
孟真點點頭,這種貴重物件自然貼身攜帶。
人流擁擠,裴醒身上背著的黑盒子太大,十分醒目,難免不會碰到別人。
這時他會憨厚一笑,真誠的道歉,一般人見了他的態度心中氣便消了一半,嘟囔兩句也就饒過了。
黑衣少年正是曾受過楚希清幫助的孟真,早已不是那副難民樣。
望著裴醒背著的黑盒子,心中仍舊是壓不下的震驚。
的確,裴醒天生力氣極大,年少時便能徒手碎石,簡直不像是凡人,十里八鄉都十分有名。
黑盒子里裝的是一把漆黑的長劍,足有上百斤重,尋常人能拿在手中無比吃力,更別說揮舞自如了。
不過在裴醒手中卻如同是在揮舞一根木棍。
遙想那日初次與裴醒相遇,深山老林之中,孟真身處險境,險些就要落入虎口。
緊要關頭,裴醒衝出來一劍劈下將老虎斬首,並救下受重傷的孟真回到裴家村。
二人因此成為好友,孟真孟柔兄妹也在裴家村定居,生活大為改善。
在裴家村住了一段時間后,他得知裴家村村長竟是一位練氣士,不過修為不高。
某次偶然機會,裴老村長看出孟真有修鍊天賦,於是收他做弟子,教了他鍊氣入門的法門。
磕磕絆絆不到一年時間,竟修鍊到鍊氣後期,這般修鍊速度著實震驚到了裴老村長,直言孟真是修鍊奇才。
修鍊過程中孟真無意間發現裴醒竟然還是凡人,但他只是心中疑惑,卻並未問出來。
或許另有神異之處,畢竟哪個凡人能舉起數百斤重的巨石,能徒手與獅虎相搏不落下風?
之後裴老村長不知從哪得知關於仙院的消息,於是推薦二人前往仙院。
特別是孟真,裴老村長坦言能收他這樣有天賦的徒弟很高興,不過自己不夠格,就不耽誤他的前程了。
臨別時送給他一枚玉佩,說是有大用,讓他好生保管著。
…………
孟真思緒發散,想著許許多多的事,突然一道金光在腦中閃過,打斷所有畫面,一個少年的身影佔據他的腦海。
猛地一個激靈,一旁裴醒詢問道:「怎麼了?」
孟真搖了搖頭,儘力不去想那個少年的身影。
其實孟真心中很奇怪,那個少年救了他和妹妹,救命之恩,明明自己應當對他感恩戴德,他卻驚恐的發現,心中莫名生出一股恨意,他所不願面對的恨意。
直到孟真踏上修行路之後,這股恨意才消減不少,不過並未消失,就像是一枚種子,深深埋藏在心底。
望著茫茫人海,他如同海上一葉扁舟,一股無力感油然而生,一如當年在家鄉中看著天災頻發,莊稼顆粒無收。
「嗚……娘,你放心,我學成歸來一定讓您過上好日子!」
突然幾聲哭聲將孟真思緒拉回現實,他抬頭望去,原來是有一對母子在告別。
看上去只有十一二歲模樣的小男孩,身上衣服縫縫補補很破舊的樣子。而那位母親則是撫摸著兒子的頭,默默流淚。
這樣的情景無時無刻不在上演著,凡人們傾盡所有將孩子送入仙院,想著與其世世代代做個只能任由練氣士欺負的凡人,不如趁著這個機會賭上所有,一旦成功便是褪凡成仙,是足以福澤後世的長遠之舉。
然而就是如此普通的場景,裴醒卻駐足觀望,表情很平靜。
但孟真卻知道他心中並不像表面看上去那般平靜。
裴家村中皆知裴醒是個孤兒,十四年前被遺棄在裴家村。
若不是裴老村長收留了尚在襁褓中的裴醒,只怕他早就死在那個風雪夜了。
看裴醒久久沒有動彈,孟真微微嘆息,輕輕拍了拍裴醒的肩膀,輕聲道:「阿醒,走吧,我們還要走很久呢。」
裴醒轉過頭朝他笑了笑,點點頭,隨即晃了晃手中的布包,叮噹作響,步伐輕鬆。
「哎呀,快走吧,話說這南呂雍洲怎麼這麼熱啊,早知便不穿棉衣了!」他望著天上的太陽抱怨道。
孟真望著裴醒的背影,不禁笑了笑,他的心境受裴醒影響,此刻如同撥開雲霧見光明。
除了港口,人潮分成三隊,分別由三位仙院的先生進行登記以及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