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先天元神觀想法
練氣期共有九層,需要打通全身包括任、督在內的奇經八脈。此八脈為修行者行氣,運氣的根本。
凡人有此八脈,俱屬陰神,閉而不開,惟神仙以陽氣沖開,故能得道。
打通任督二脈,可達小周天,八脈暢通無阻,可得大周天。此時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道基已成,便可以考慮開始築基了。
陸明不過剛入練氣,必須先通過合煉之術壯大靈炁,才能嘗試繼續打通奇經八脈。
因為沒有靈石購買和氣丹,陸明只能每日服用辟穀丹催發氣血。偏生辟穀丹飽腹感強,一日修行下來,修行之樂沒感到多少,反倒是時常肚子撐得慌,而且滿口寡淡。
加之擔心靈田出差池又不敢外出狩獵吃些火食;又是離群寡居,未免有些寂寞。但好在他心性尚佳,修行樂趣總歸是有的。
體內靈炁籌弱,縱使想要修行五行術法也是有心無力。陸明每日不是汲取靈氣修行,就是查閱修行心得增添底蘊,心思靜下來后,日子倒是過得有些愜意。
時間轉眼便到了一個月後,由於囊中羞澀,陸明雖然成功通過考核,但也只得了良的評價。這還是甘茂道友念及宗門情誼,不願結惡才有的結果。
將評價報與執事堂,審核通過後,陸明才領到了第一筆靈石,一共十顆下品靈石。
拿到靈石后,陸明第一時間就去購買了和氣丹,那種被撐得想吐的感覺他算是受夠了。
有辟穀丹和靈田豐沛的靈氣輔助,陸明每月購買一瓶和氣丹倒也勉強夠用,剩下的靈石則買了一個小小的儲物袋。
《修仙風物雜記-異獸篇》中記載,異獸無垢,其狀如犬,其聲靡靡;其胃中空,或可吞象,闕大何如?物入其中,不改其性...取其胃煉為法寶,乃成空間,可以容物,謂儲物袋......
說的便是一種妖獸無垢,他的胃是一種天然的儲物寶物,所以修士們就將它的胃作為煉製乾坤袋的主材。
只不過由於大肆捕殺,如今野外很少能見到這種異獸,大多是被圈養,萬法宗就有圈養的。
陸明購買的這個儲物袋內部不算大,有六尺高,六尺寬,六尺長,倒也能裝得下幾件法寶、許多雜物。
木屋內,陸明拿著一本冊書仔細翻閱著,過了好久,才將冊書合上,右手手指下意識的在冊書上來回摩擦。
只見那冊書封面上赫然寫道:
《先天元神觀想法》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疑。」
「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立天之道,曰陰與明,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此為元神觀想,借假修真之法,能夠於冥冥之中攝取力量,壯大元神。
這觀想法一旦功成,無需寶葯,元神便能每時每刻皆有精進。
但觀想法重在觀想之物。
《先天元神觀想法》冊書中倒是給出了幾副修仙界中名山大江,或有道真修的觀想圖。
只要按部就班修鍊,自然會有所成。
但有成也有限,到底只是凡物。
「既然能觀想山、海,觀想元嬰大修,那我如何觀想不得其他物什?又或者是前世的那些神明?」
「其他修士不去觀想神明是因為修行界中沒有香火之說,自然無從下手,但我不一樣,我認得啊!」
陸明暗自想到,心忍不住直跳,有些期許,又生出幾分擔憂來。
不知是該按部就班修行,還是另闢蹊徑,博上一博。
其他神明他也只能記個大概,神像見得也少。
但哪個道觀中沒有三清像呢?
便是記載有天尊教誡告示之真言——三清寶誥陸明當時一時興起也曾背下來過。
再則,前世因為喜愛登山,又親近道家文化,所以每次登山發現有道觀時都會進去參拜一二。
陸明登山喜好與他人不同,他喜歡登人煙稀少的山,喜歡那種自己開闢道路,尋找驚喜的感覺。
那些名如泰山、衡山去過一次就很少再去,只因滿是嘈雜聲,沒有半點秀氣,
反倒是家旁的小野山三番兩次的爬。
最讓他印象深刻的一次,便是登一座無名小山。
那山很是秀麗,樹密林深,許多外界不常見的走獸、鳥雀在這裡都有出沒。
而在那山的頂峰,就有一間道觀。
那道觀很是古樸,看起來有些老舊,觀中有一老道士和一小道士。
老道士慈眉善目,雖然身形消瘦,卻頗為硬朗,深諳道諭,有出塵之氣;
小道士雖年幼,但說起科儀、道書來也是頭頭是道。
當時恰逢兩人外出採藥歸來,老道士一個背著大竹簍在前,仙風道骨,
小道士背著小竹簍亦步亦趨,小小人兒煞是可愛。
兩人見他,便相邀入觀喝上一碗清水。
緊閉道觀大門一開,殿內三清神像便映入眼瞼。
這神像不似其他道觀珠光寶氣,鎏金彩繪,反而有些匠氣,材質看起來也只是普通的木頭雕刻而成。
可偏偏就是這匠氣的神像,在早晨的陽光照進的黑白相間大殿中,陸明卻第一次看到了恍若道蘊一般難以言喻的東西。
哪怕是現在想起來,也是印象深刻。
據老道士言,神像為道觀祖師刀劈斧鑿,日夜不休親手雕琢而成,
因此地人煙稀少,沒有人禍,倒是受了幾百年的香火未曾斷絕。
「雖然不知三清神像毫釐模樣,但道書中記載,三清為道之化身,自有真名存在,有教誡告示之真言。有此兩者,未必不行。」
「不成則矣,若成......」
「腦海藏神明,落下長生法,又有何難?」
可能陸明相比其他修士最大的優勢,就只有前世的那些記憶了。
念及於此,他也不再猶豫。
陸明盤坐閉目,叩齒守神,意想靈台,觀想三清神像;
心無波瀾,仰慕道蘊,誦讀太清寶誥。
「至心皈命禮。隨方設教,歷劫度人。為皇者師,帝者師,王者師,假名易號。」
「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隱聖顯凡。」
「總千二百之官君。包萬億重之梵炁。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陰陽,命雷霆用九五數。」
「大悲大願,大聖大慈,
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靈台之中,有一灰濛濛的空間,空間中有一團團狀、散發著暈光的物什,為陸明之元神。
隨著心中寶誥聲起,身心靜定,靈台之中突然大放光芒,忽有渺渺道音傳進此處,四處散開。
原本安靜的元神也忍不住雀躍起來,在灰濛濛的空間里追逐起這道音來。
寶誥聲源源不斷的傳入靈台,不知何時,無數光暈在空間中緩緩匯聚,浮現出一尊有如神像模樣的人影來,轉瞬又散去,化為無形無質之氣,四處飄落,下一刻又聚攏而來,
如此往複不斷。
而在這無形無質之氣中,卻有一縷包含黑、綠、褐、白、紅、紫的六色之氣。
那六色之氣,紫色中人身蛇尾,道蘊非凡;
紅色中男惡女端,嗔容滿面,
白色中則是一群群人影,行開山破石,河流改道之舉。
褐色中,或豬、或鳥、或游魚,或鱗蟲;
綠色中,有縊鬼、刀勞鬼、水鬼、拘魂鬼......;
黑色中,有刀斧利刃,相互廝殺境、有鐵索絞死,刀鋸殘肢境、有大火炙烤境、又有寒冰生出凍瘡境,諸如此類。
這六色之氣裹在無形無質之氣中隨緣聚散,其內種種反而越發形象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