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華而無實
生命科學傳說是21世紀最重要的自然及應用科學學科之一(坑我的傳說)。
據說美國政府60%的科研經費用於生命科學研究,有超過一半的院士從事生命科學研究,美國民間投資最多的產業之一是現代生物製藥業。
而我國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總計給全國前100位高校投入55億多經費供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
各種天文數字提醒我這種月光族,這個行業是很有前途的,跟著蹭點湯,遲早也能在杭州買上套房,這是我近期的理想。
上車后,我躺著翻閱資料,發現名單最後有位西北地區某研究所的副教授,專業是地質學。這個專業好像對生物試劑沒有什麼需求吧。又不是考古學,挖出啥古生物遺骸還可能需要做個DNA檢測。而這位教授只在清單里列了下名字和聯繫方式,沒有詳細介紹資料。翻著翻著,我的眼皮開始打架,昏昏欲睡。
當我醒過來時,已經是半夜,手機里收到了好幾條信息。雙姐已經將第一個任務需要安排的酒店,活動等等都準備好了,把對接信息發給我,我只需跟著指示,到指定的點拿上她定好的東西,帶著各位專家去接待的地方。
雙姐威武,只要有網路的地方就沒她搞不定的事情。就是對我摳門了點,第二站還是給定的硬卧,我就是跟著指令動車全國游。呃,不對,根本沒給我留時間停留下多看那些城市一眼。
拜訪中,印象比較深的是某個附屬醫的科研組,研究的是熱門的蛋白質組學領域。
蛋白質組指的是一種基因組所表達的全套蛋白質,即包括一種細胞乃至一種生物所表達的全部蛋白質。
蛋白質的合成簡單點說是由某些酶相互配合,解讀翻譯DNA上某段基因,從特殊起點開始,每三個相鄰鹼基對應合成特定的氨基酸。打個比方說,把20種氨基酸看成是20種珠子,翻譯合成過程像是跟著基因編碼圖穿珠子,不同的珠子按順序連成一串,形成氨基酸鏈,一維鏈條經過摺疊形成特定的三維結構。
這樣生產出的氨基酸鏈理論上有無數種形狀可能,而生命的神奇之處在於生物體內往往只形成一種特定的三維結構,並且有生物學活性。這個唯一的形成過程到現在還是個謎。難怪會有人覺得科學的盡頭,是「神學」。
如果鹼基順序和數量不同,產生的氨基酸種類、順序、數量都將不同,最後產生的蛋白質也將不同。
在生產蛋白質的過程中,任何一個步驟出點小錯,比如鹼基錯位,少了或多了,那麼翻譯的氨基酸就會出錯,可能導致氨基酸鏈摺疊出錯,摺疊不出特定的蛋白質結構。那麼這個生產出的蛋白質可能沒有特定的功能。
如果這個功能關係到生命活動,這個錯誤可能會導致某種疾病。通過對正常個體和病理個體的蛋白質組比較分析,這些變異的分子可能成為新藥物設計的分子靶點,或者為疾病的早期診斷提供分子標誌。確實,很多暢銷藥物本身是蛋白質或其作用靶點為某種蛋白質分子。
一位年輕的博士,可能剛發表了比較好的文章,在向組內學生傳授經驗:從病歷中找到某種相似癥狀,收集這類病人的樣本做基因篩查,和正常樣本基因比對后整理出變異可能位點。利用找到的疑似基因片段,計算機模擬導出蛋白質三維構型。
這位博士說的只是模擬出的天文數字級蛋白質模型中的某一個可能結構。不是真實地依據採集大量樣品,分離提純結晶得到某種和疾病相關的蛋白質,再用各種精密儀器檢測分析出的真實結構。前面說過,人的基因產生的唯一的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構過程簡直是神跡,這種從海量模擬結構中,一次性猜中正確結構的幾率簡直是神跡中的神跡。
博士接著說他如何靠這種方法(神跡中的神跡啊),大開腦洞分析出某種結論來發文章。他舉例的某篇文章樣本只有9個病人,用這個方法整出來的文章可以發在影響因子二十幾的雜誌上。最後他得意洋洋地結尾句是「這樣一篇高分文章就出來了。」
真核生物蛋白質生物合成涉及到的蛋白質、核苷酸組分眾多,到目前為止工作模型還十分膚淺。蛋白質摺疊問題還是尚未解決的「21世紀生物物理學」大難題。計算機模擬系統的理論基礎都還在探索中,這樣模擬得出的結構又有多少可信度,虛假繁榮推高了試驗儀器,試劑和模擬軟體的需求而已。
人類對生存的渴望一直在重複建造神壇,傳說的不死葯,不老仙丹,以前通過信仰,現在通過科技,總想著有一天可以實現,可惜現實卻是,我們連癌症、老年痴獃等疾病的原因都還沒弄清楚。
科研套路深,不想了,我該幹嘛還幹嘛去。
最後一站是西北教授,之前已經在路上奔波了一個多月,給雙姐發信息讓給點時間休整休整。
雙姐回了條信息問:「想怎麼休整?」
我回:「這麼多天任務接任務的,跑的真辛苦嘞,給幾天放空時間唄。」
雙姐回復:「好嘞,我懂。」
我以為她的「我懂」是給我放幾天假,結果收到了一條綠皮火車的訂票信息,中間還有轉車,怎麼折騰怎麼訂的票吧,真的好幾天呢,幾乎要繞大半個中國,欲哭無淚。
雙姐這樣的精明女人,就算話直接說,也會不知道給她繞到哪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