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焚書,大家都別活!

第131章 焚書,大家都別活!

不言儒生非議,而說天下,是擴大範圍。

單要我奏對,是為我方才言說禁儒,要斯繼續擴展。

「天下能非議朝堂者,皆為百家子弟也。」

李斯高聲朗頌,他已想明白了。

始皇帝之心思,正如嬴成蟜所言一般,不要多想,就按照始皇帝吩咐去做就好了。

因為多想,他也看不透始皇帝背後的深意。

就像今日,李斯最初本以為是儒家的劫難,其後又以為是始皇帝在教子,現在才看出始皇帝不只是針對儒家,而是針對諸子百家。

「左相此言荒謬也,今只有淳于越攜儒生犯諫,何以來他家邪?」

本來只在儒家身上燃燒的大火,被始皇帝,李斯一人一言莫名其妙就引到了百家身上。

群臣坐的就沒之前那麼安穩了,一人瞬間直立反駁李斯。

嬴扶蘇想要出聲為儒家辯解,嬴成蟜一手摟著他的脖子,一手以內力封住他奇經八脈,阻止他說話。

「走走走,陪叔父喝酒去。」

一邊說,一邊摟著毫無自主能力的嬴扶蘇回到其最初的坐席。

嬴成蟜剛臉色一變之時,就已起身向著嬴扶蘇行去,是以能及時攔住其大侄子。

「今日只得儒生,往日呢?縱橫侯言陛下不孝,國尉言陛下不得共富貴。」

縱橫侯頓弱早已走了,但國尉尉繚還在玄鳥殿坐的穩穩噹噹。

李斯開炮開到了尉繚身上,身為大秦軍事第一人的尉繚如果一點脾氣都沒有,那在大秦這種好戰愛戰的大國就沒法混了。

在群臣側目下,就連分封制和郡縣制國制之爭都沒下水的尉繚也沒起身。

坐在席位上臉色陰沉地道:「此言語已有八年之久,那時老夫尚不了解陛下,其言過矣。左相若硬要翻舊事,可還記得汝曾是呂不韋那逆賊座上門客乎。」

面對尉繚的反擊,李斯不慌不忙道:「然也。斯未認清呂不韋其人,拜在其門下是實。國尉未認清陛下之心胸,言說陛下狹隘亦為實也。」

李斯背後站著陛下,說這話有恃無恐,老夫卻是不行。

與其糾纏便等於是和陛下糾纏,不可繼續為止也。

尉繚老眼微闔,點頭輕聲嘆道:「是實事,亦是錯事,乃老夫生平之憾事也。」

李斯招惹尉繚的主要目的,就是殺雞儆猴,不想在「百家非議朝堂」這事上與秦臣一個又一個地論證過去。

武事第一的國尉尉繚都不爭了,你們還要和斯這個文事第一的丞相爭議什麼?

其效果也在李斯意料之中。

群臣果然是吶吶不言,沒有人就這個問題打斷他說話。

「或儒生,或墨生,或名生,或法生等。如許多之人可言百家生,亦可言讀書之人也。咸陽如此,天下何如?令出咸陽不出三日,便有書生以其所學知識妄論對錯。自以為憑心而說異於常人,出入皆胡亂非議。」

「秦律未寫因言獲罪也,左相是要開此先河,要天下百姓不得言乎?」

一秦臣站起,打斷李斯之言。

其身穿博士服,是道學博士崔廣。

道家將就順其自然,君王無為而治。

簡單說就是農民種好地,屠夫殺好豬,琴師談好琴。

只要天下人每個人都做好自己的職責,那就是太平盛世。

君王只要無所作為,天下就可以大治,其推行的人是五帝之舜。

李斯所說的以所學知識妄論對錯,在崔廣看來是不對的,不符合道家理念。

讀書人讀書就是為了明理,不讓讀書人討論這些,就如不讓農民種地一樣,違背自然。

「言說無罪,蠱惑有罪。這些書生在咸陽一地還只是言說不滿不敢亂來,但到了六國之地,他們便帶頭製造謠言,否定秦政。還開辦學堂,以其歪曲過後的思想私相傳授給學子,致使六國各地至此仍不服我大秦,山賊四起。如此,可是崔博士願看到的?」

同為道學博士的唐秉,將要繼續言說的崔廣拉回席位。

崔廣皺著眉道:「何意?」

雖然李斯這話明設陷阱,就是在堵崔廣嘴,要崔廣不能答願意,但他崔廣學問也不是假的,自是有法答之。

唐秉低聲道:「今日李斯言說已是自然,如水往低處流,魚在水中游。崔兄以身攔之,阻斷水流拋魚上岸,不合道家之理。」

崔廣輕思,看了眼回到主座上的始皇帝,輕嘆道:「唐兄之言甚佳,吾未勘破也。」

崔廣只言說一句便又坐下,與唐秉交談幾句再沒站起,群臣都看在眼中。

群臣倒不會認為是崔廣怕了李斯,或敗了李斯——李斯要是一回合能敗一大家,頓弱得趕緊把縱橫侯爵位讓過去。

但群臣會認為,這其中定有什麼問題是他們所不明白的,從而不敢在這個問題上輕舉妄動。

尉繚乃我大秦軍事第一人,崔廣,唐秉,皆是名滿天下的道家代表人物。

連他們三個都不想和李斯繼續爭執,而是要等下去,那我夠資格乎?

「書生講授經文,傳播思想,以此來反抗和批判大秦之政令,統治已為常態。這些讀書人以古非今,妖言惑眾,如此不法之事,竟連朝堂諸公都有人以此為常態。此可乎?不可也!」

「造成這一切之根由,是六國剛剛統一,百廢待興。學術太過自由,思想不統一,社會風氣差矣。如此下去不加以制止,陛下的威勢就會下降,造反勢力就會變大,破壞秦國安定也。」

不是所有秦臣都審時度勢,有好些秦臣在李斯言說之際想要站起反駁。

他們大多都是剛有所動作就被身旁好友拉住,起立最多的也不過半身,就被好友硬生生拽回席位上。

李斯越論述,始皇帝臉上的期許表情就越加明顯。

群臣又不是盲人,都看得見。

無論多不贊成李斯言論,他們都必須讓李斯把話說完。

因為始皇帝想聽。

李斯在始皇帝默許下,整整在玄鳥殿說了一盞茶時間的書生非議朝堂之罪,會給大秦帶來怎樣嚴重的後果,開放思想對大秦造成的弊端。

「……故,臣李斯,請史官將所有不是秦國之事的史書全部焚燒。天下家裡有《詩經》,《尚書》,《墨子》,《公孫子》等百家書的,皆送至郡守,縣令處焚燒,唯留醫,卜,農等書籍傳於世。各地除官府外,不得私自開辦講學,違者殺之。」

語畢,李斯半躬其身。

態度很是誠懇,虔誠。

他對始皇帝的態度,就像是一個信徒對著侍奉的神明一般。

始皇帝點點頭,深有同感地道:「李斯所言,甚得朕心。諸公若無異議,便按照李斯所言去辦。李斯,你與王綰同去丞相府。」

「臣有異議。」

王綰和李斯本就政見不合,如今又聽得李斯諫言這種與天下讀書識字之人為敵之事。

在李斯說完之後,立刻怒氣沖沖地道:「陛下自有陛下的威嚴,朝廷秩序也能慢慢建立完善,何至於將所有書都燒掉?天下無書,那我大秦子民將如何自處?如何修身?如何為陛下安邦定國?」

李斯立刻對答。

「無書便無法自處?右相不妨去民間走訪走訪,看看有幾個人家家有一書。不讀書便無法安邦定國?我大秦銳士,戰無不勝,其中又有多少識文斷字之輩呢?修身靠的是律法,是靠秦律來規定我秦人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關書何事呢?再者右相是否年邁未聽清,斯說的不是焚盡天下所有書,而是留了醫,卜,農家等書籍供百姓習之,發展。斯所言,有錯乎?」

有王綰打頭,李斯又已將自己思想言說完畢,一個又一個的秦臣開始源源不斷得向李斯發難了。

自咸陽殿始皇帝未追究隗狀之錯那日起,群臣便知道,始皇帝並不反感討論,而是反感帶有私心的討論。

「依左相所言,豈不是天下之人都不識字邪?那醫,卜,農書留之何用?那秦律誰人宣之?誰又來斷言秦律之真假?」

李斯笑了笑,道:「此言斯與你想法截然不同也。正因為天下不識字,書籍孤本皆在博士署。百姓要想學醫,卜,農書,知秦律幾何,懂秦律言之何物,必須向官府問之。此不是提陞官府威信,提升陛下威嚴乎?」

又有一秦臣站起,道:「陛下,臣認為不妥,我大秦子民眾多,官吏如何能盡皆教之?何況,醫,卜,農等書皆是需精研之書也,官吏也不能盡習之。且能存至今之書皆是於世大有裨益書也,焚之將惹天下不滿,萬民失心也。」

李斯對答:「天下書雖有千萬,然於世有裨益者卻寥寥無幾,燒天下之書,我大秦子民將盡皆受教於朝堂,有何不妥?若天下書存,則天下人之言行思想皆存,不關好壞,不分善惡,不論正反,那朝堂之威信焉能續存,此不是因小失大邪?」

朝堂群臣不斷攻訐李斯。

但李斯歷經了分封制和郡縣制的洗禮,對這種局面已不是第一次那般沒經驗。

且這次與上次不同的是,李斯的言論在秦國正統道理來說,是正確的。

天下百姓之所以仇恨始皇帝,之所以六國各地紛擾不平,就是因為他們懂得太多了。

比如趙國,記住了長平之戰的活埋,記住了邯鄲之戰的「趙人永不降秦」,怎麼會對秦國有好感?

那怎麼解決?

讓他們記不住不就好了。

把所有書都燒了,不讓他們記住。

不靠文字,不靠書籍。

只憑記憶,能記住多久的事?

而這個,就是秦國能強大的根本原因所在。

秦國的耕戰政策就是如此。

這也是商君書中的重要思想。

秦國為什麼朝堂上大多都是外來者?因為秦國壓根就不允許教書。

秦國的玩法就是種地,打仗,種地,打仗。

教書幹什麼?讓這些百姓識字幹什麼?他識字了明事理了那不就有思想了嗎?那不就不聽朝堂的了嗎?那不就不怎麼好控制了嗎?

那朝堂政策施行怎麼辦,不能全都是莽夫當家吧?就算曆代秦君都是王者,一個王者累死也敵不過天下聰明之輩吧?

簡單啊。

招賢啊。

我不培養人才,我把其他國家的人才挖過來不就行了?

來來來,我秦國求賢若渴。

只要你來我秦國,房子,地,女人,尊嚴,要什麼我給你什麼。

六國給得了你們的我秦國能給你們,六國給不了的,我秦國照樣能給!

而人才越聚越多也只是一代用的,因為秦國自己沒有人才誕生土壤,秦國不讓你辦教學。

你牛批歸你牛批,我給你房子給你地給你女人都可以,但有一點你記住了,別跟我玩什麼學堂之類,我不需要你給我培養人才。

這就導致韓國有張氏五代相韓,而秦國丞相或者說相邦呢?別說同出一家,連同出一門的都沒有。

商鞅,范雎,張儀,呂不韋,八竿子都打不到一塊。

沒有人才誕生土壤,秦國這個高待遇一直在,從不飽和,於是各國人才一代又一代地紛紛往秦國跑。

然後不要以為這個時代的人,會被國家榮辱之類的想法所牽制。

因為戰國是什麼時代?在呂不韋沒攻下周時,春秋戰國本質上是東周時代。

天下共尊周。

天下之人,實際上可以說都是周人。

大概論述就是這麼個意思,分封制本意上也不是分裂國家。

跨國效力,在當時文人看來,就相當於是跨省工作一般,有什麼好稀奇的。

嬴子楚決定滅周的時候,就是他認為秦國可以鯨吞天下的時候。

秦國就實行這麼個政策,自己發展武,從別的國家挖智,然後把別的國家都乾沒了。

當然,也是有弊端的。

弊端就是,沒有足夠的官吏去控制打下地盤。

如果秦國有系統人才培養計劃,那直接抽調人才安插在打下的城池就可以,但他沒有。

他一代又一代臣,都是挖牆腳。

正常的解決辦法是,分封,大家一起管管。

不正常的解決方法是,焚書,大家都別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嬴成蟜嬴政全文免費閱讀正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俠 嬴成蟜嬴政全文免費閱讀正版
上一章下一章

第131章 焚書,大家都別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