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頭娃 二十八
擴大戰爭
1941年2月3日,面對德國在歐洲大陸的勝利,日本政府提出1941年裕仁一家的合影了《帝國對印度支那、泰國實施綱要》,裕仁的說法是:「我自己的原則是不喜歡乘人之危提出要求,干所謂趁火打劫的事,但面對今日世界的大變動,如果造成宋襄公之仁的後果也不好。」
1941年發動太平洋戰爭特別是對美開戰前夕,他的真實想法是:「日本擁有一支多年培養起來的陸海軍精銳部隊,如果關鍵時刻不允許它崛起,那麼隨著時間的流逝,石油便會漸漸枯竭,艦隊便會開不起來,如果人造石油對此可以進行補給,那麼日本的產業幾乎全部都要毀掉的。那樣的話,就要亡國。這樣一來,如果被提出無理要求,就要無條件投降。國家就會滅亡。」這說明他是鐵了心的準備開戰的。但他又顧慮如果戰爭失敗,將會累及皇室,於是讓皇族擔任的海陸軍兩總長辭職,換上杉山元和永野修身擔任海陸軍總長。杉山元保證「百日之內即可告捷」。裕仁卻反問道:「中國戰事不是還沒有解決么那1943年召開會議太平洋豈不是比中國更大」軍令部長永野修身從旁辯解,只能像對待重病病人一樣,開刀死中求活。裕仁還是顧慮風險太大,不同意組成皇族內閣,他準備萬一戰爭失敗才這麼干,實際上也是失敗后才組織東久邇稔彥皇族內閣收拾殘局。他對換上東條英機接任總理表示滿意,理由是東條做好了戰爭準備。東條後來在審判的時候說漏了嘴。東條說據他所知道的,整個日本軍隊,就沒有人敢違抗天皇的意志,連出現這種想法都是荒唐的。人是不可能和神對抗的。天皇哪怕一個微小的暗示,就足以讓軍部費盡心思猜測聖意如何了。在開戰的最後一刻,裕仁吟頌他祖父在日俄開戰前下決心的詩:「四海皆兄弟,何緣起風波。」批准了對美開戰。對珍珠港的襲擊,裕仁也是親自向海軍軍令部長永野質詢。「海軍決定何時出擊」「12月8日。」「那豈不是周一」「夏威夷時間正好是周日。」「那朕就可安心了。」
在經過了初戰重創珍珠港美國海軍並侵1943年視察軍隊佔了東南亞的輝煌勝利后,日軍在中途島慘敗的消息震動了裕仁,其曾不安地表示,「目前戰局難以樂觀,一旦喪失了制空權,就會有被切斷、各個擊破的危險。我的陸海軍,就是敗在了對於美軍的過於輕視。」
昭和19年(1944年)新設軍需省,對於飛機的產量以年產5萬架為目標。不過,裕仁對於時局也有了些比較清醒的認識,「陸海軍總是缺乏協調,萬一出什麼意外,必然雪上加霜。5萬架談何容易恐怕連一萬架都很難吧軍部定這種目標真是有問題。」雖說如此,不過並不意味著裕仁可以如同一個「天使」一般對戰爭不用負責。
西南太平洋潰敗后,他不斷敦促日軍發動反攻以振作士氣,結果日軍就發動了一號作戰以打通大陸交通線。菲律賓決戰中,也是他不明實際,聽信了海軍台灣海空戰大捷的假情報,命令參謀瀨島龍三把決戰地點從菲律賓改到萊特島,結果造成空前的慘敗。當海軍向其報告「神風攻擊」的消息后,他立即表示,「非這樣不可么不過這樣做很好。」
1945年4月,在沖繩戰役期間,沖昏了頭的裕仁問海軍軍令部長及川古志郎,「海軍難道沒有軍艦了嗎」逼得海軍趕快搞了個「大和」號自殺衝鋒。
戰敗投降
隨著戰事的吃緊,裕仁則開始更關心自己的命運,也就是日本天皇制能不能得到保留。
1945年3月18日,裕仁巡視了遭到美軍大轟炸后的東京市區,不由感嘆其慘象尤勝當年的「關東大地震」。在美軍於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后,裕仁終於意識到了敗局已定。8月9日下午11點50分,緊急於防空洞召開了御前會議,同意外務大臣的意見:投降。
裕仁和當時的首相鈴木貫太郎主張日本投降。由於委員會中的政治和軍事成員就是否投降無法達成一致意見,首相要求天皇做出最後的決定。
1945年8月14日早上,最後一次的御前會議上,裕仁特別穿上了陸軍元帥服,左胸佩帶象徵皇室的菊花勳章,無可奈何地同意投降接受波茨坦公告。作為決心停戰的理由,天皇在獨白錄中舉出以下兩條:第一,如果這樣下去,日本民族就會以滅亡而告終,我就不能保護赤子了。第二,在捍衛國體這一點上,木戶也與我的意見相同,如果敵人在伊勢灣附近登陸,那麼伊勢、熱田兩神宮就會立即在敵人的控制下,來不及轉移神器,也就沒有確保它們的希望了,這樣就很難捍衛國體了。所以,當時我想,即使犧牲,也一定要講和。也就是說,估計守麥克阿瑟和裕仁住三種神器中的伊勢神宮的八咫鏡和熱田神宮草剃劍無望,是決心停戰的理由。
其中「無條件投降」暗含一個條件:不廢除天皇。他對堅決反對投降的前侍從官、現陸軍大臣阿南惟幾說,你放心,我有把握保持國體。結果阿南只能去自殺。之後,NHK錄製了裕仁的投降公告。整個錄音為30分鐘,地點是皇宮的進口大廳。裕仁念錯多處,直到第三遍才勉強合格。次日,又發生了一幕極端分子搶奪錄音的鬧劇。但是其所謂的「御音放送」的投降詔書錄音還是得以播出。此段廣播被稱為「玉音放送」。使用大量漢語文言的《終戰詔書》使很多日本平民無法具體理解廣播的內容。他隻字未提投降或日本打輸了這場戰爭,他只是說世界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要求臣民「要忍受難以忍受的現實。」由於首次聽到「鶴聲」,許多人都放聲哭了起來。
戰後昭和
戰後,包括蘇聯在內的國家要求廢除天皇,但是美國為穩定戰後東亞形勢,需要建立一個反共產主義的經濟強國,如果沒有天皇,日本國內秩序將難以協調,因為之前日本長期推行神話天皇、效忠天皇的教育,天皇已經成為多數日本人心中的精神支柱。所以因美國策略上需要,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和其他官員共同表示,裕仁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不負主要責任。這一觀點得到了日本人民的極大歡迎。
1946年元旦,裕仁發布《人間宣言》,否定了天皇的神聖地位,承認自己與平民百姓一樣也是人,而不是神。美國佔領日本后,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是實際上掌控日本統治權的人。在他的干預下,1947年通過新的《日本國憲法》,確定天皇為國家的象徵,提出最高統治權歸人民所有,真正實行立憲民主。但是實際上日本「天皇」對日本政界的影響仍然是巨大的。
為了與憲法的變化一致,戰後裕仁把自己打扮為一位尊重民主的君主:與平民會面,允許皇族成員被拍照。他還訪問過災區,視察日本的戰後建設(這次旅行可能為盟軍領袖所安排,因為當時一直有天皇可能被審判甚至絞死的傳言,安排天皇巡視災區正好可以安撫人心)。皇太子明仁親王也打破傳統,和一位普通女性而不是貴族家庭成員結婚。1971年裕仁訪問西歐,1975年訪問美國,這是第一次以天皇的身份訪問外國。因為是海事類出身,裕仁對水產有許多研究,最後出版了「水母的書」為代表作。
1975年10月31日,裕仁在結束對美國的訪問回到日本后,在皇居接受了日本記者俱樂部的採訪,這是日本天皇首次正式會見記者。
人物逝世
1987年9月22日,昭和天皇在消化系統問題持續數月之後接受了胰臟手術,其後被診斷出十二指腸癌。次年8月15日,靜養中的昭和天皇被日本陸上自衛隊的一架直升機從那須御用邸送至日本武道館,出席1988年全國戰沒者追悼式,這也是昭和天皇最後一次出席全國戰沒者追悼式。9月19日,昭和天皇在吹上御所吐血,此後病情持續惡化且需不斷輸血。皇太子明仁也在此期間攝政。日本社會亦開始「自肅」,停止公共娛樂活動或縮減娛樂活動的規模,甚至有人擔心當年的第39屆NHK紅白歌合戰能否舉行(但最終仍如期舉辦)。日本放送協會等媒體亦持續報道天皇病情。截至1988年12月,昭和天皇為當時世界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
1989年1月7日早6時33分,昭和天皇於吹上御所駕崩,享壽87歲。這一消息於當天早晨7時55分由宮內廳長官藤森昭一宣布,NHK隨後於當天早晨7時57分播出黑底白字的「天皇陛下崩御」靜態字卡。藤森亦公布了天皇患癌的詳情,而宮內廳在公布天皇死訊前,從未向外界透露天皇患癌一事。天皇駕崩后,亦有數人殉死。其中1月7日當天,和歌山縣一名87歲男子和茨城縣一名76歲的原海軍少尉相繼自殺。
天皇駕崩當天,日本政府決定1月7日及其後的6天內為各自治地方的哀悼期,2天內為民間哀悼期。內閣呼籲控制公共娛樂活動。NHK部分電視劇因此停播一周,如晨間劇《小純的加油歌》,電視廣告亦在天皇駕崩后大規模停播。類似的臨時停播情況亦發生於1995年阪神大地震期間和2011年日本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期間。包括1988年度全國高等學校英式橄欖球大會在內的體育活動亦因此中止或延期舉行。
駕崩后不久的天皇在1月7日至1月31日的時間段內被稱為大行天皇,而「裕仁與美國總統里根昭和天皇」這一謚號於1月31日由海部俊樹公布。2月24日,昭和天皇的葬禮(大喪之禮)在新宿御苑舉行。包括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比利時國王博杜安一世、湯加國王陶法阿豪·圖普四世、約旦國王海珊·本·塔拉勒、汶萊蘇丹哈桑納爾·博爾基亞、不丹國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盧森堡大公讓、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美國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菲律賓總統柯拉蓉·艾奎諾、印尼總統蘇哈托、丹麥亨里克親王、英國菲利普親王、泰國王儲瑪哈·哇集拉隆功、中國國家主席***特使外交部長錢其琛等在內的各國代表出席了葬禮。昭和天皇於當天下午被葬在八王子市的武藏野陵,陪葬品達一百餘件,其中包括昭和天皇生前採集的貝類標本、生前愛用的顯微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