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頭娃 三十三
東北義勇軍是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以後,東北淪陷初期,以部分東北軍舊部和愛國民眾自發組成的抗日武裝力量,人數最多時曾達三十萬人上下,活動地區幾乎遍於東北全境。義勇軍的興起,有力地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意志,並且及時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揭穿了日本帝國主義偽造民意、樹立偽滿傀儡政權的陰謀。當時在窮凶極惡的日本帝國主義壓迫和包圍之下,在國民黨政府不抵抗和不援助的打擊之下,在武器裝備、軍事訓練各方面相形見絀處於劣勢的情勢之下,東北義勇軍將士不顧一切,為了挽救危亡揭竿而起,並以血肉之軀和敵人以死相拼,這種民族氣概,愛國精神,是永遠值得歌頌敬佩的。
概念
東北義勇軍是東北淪陷初期以舊軍隊為基礎的自發抗日武裝力量的總稱,並沒有統一的組織和指揮系統。作為義勇軍的基礎的舊軍隊,原來都是東北軍的正規部隊,它們抗擊日寇的舉動不僅是自發的,而且也是同當時國民黨政府不抵抗政策相違反的。同時,這些部隊在抗擊日寇的過程中,又收納了大量的民間武裝力量和各階層的抗日群眾。因此,這些部隊雖然有一部分仍然保持著正規軍的番號,但是實質上已經不再是國民黨政府和東北地方當局統率之下的正規部隊,而成為一支以舊的正規軍為基礎包括民間武裝力量和抗日群眾參加在內的自發的抗日武裝力量了。
義勇軍成分
如果從義勇軍各部分的成分來看,它們大致可以歸納為正規軍隊和警察大隊、舊軍官、收編的胡匪、農民的秘密會社、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五個部分,分述如下:遼西義勇軍哨兵吹響集結號
一正規軍隊和警察大隊
⒈馬占山部:馬占山在江橋抗戰時所率領的黑龍江省防軍,計有步兵第一旅孫鴻裕團、第二旅吳德林團、第三旅李青山團,騎兵第一旅〔旅長吳松林〕、第二旅〔旅長程志遠,后投敵〕,衛隊團〔團長徐寶珍,后投敵〕,炮兵團〔團長朴炳珊〕,此外還有一個保安大隊和屯墾軍一個旅〔旅長苑崇谷〕。馬占山一度投降日寇后,他在抗日基礎上團結起來的黑省軍隊從此瓦解。他再度抗日時所能統率的武裝力量,只剩下他自兼旅長的步兵第三旅和吳松林旅擴編的鄧文、才鴻猷、邰斌山等部以及徐子鶴的山林隊和收編的胡匪李海青等部義勇軍,其餘黑省部隊都不再聽他指揮。他自始至終,都用黑龍江省主席名義指揮軍隊。
⒉丁超、李杜部:丁李所領導的東北軍,是駐吉步兵第二十八旅〔丁兼旅長〕、第二十四旅〔李兼旅長〕、第二十六旅〔旅長邢占清〕、第二十二旅〔旅長趙毅〕和山林警備隊三個營。他們抗日時,吸收了其他部分潰敗的吉林省軍隊和一部分義勇軍,與馮占海等部會同商定稱為「吉林自衛軍」。
⒊蘇炳文部:蘇所率領抗日的部隊,為黑龍江省防軍步兵第一旅〔蘇自兼旅長〕和張殿九步兵第二旅,張玉珽第三旅,還吸收了一部分舊黑龍江軍的殘部如朴炳珊、徐寶珍等部,稱為「東北民眾救國軍」。
⒋馮占海部:馮所領導的是吉林衛隊團全部和張作舟第二十五旅的兩個團及臨時招降胡匪編成的宮長海、姚秉乾兩個旅,會合丁超、李杜、趙毅等部並稱「吉林自衛軍」,並曾接受遼吉黑民眾後援會〔以下簡稱後援會〕所給的東北義勇軍第六軍團的名義。
⒌唐聚五部:唐原來是遼寧省東邊鎮守使於芷山〔當時投敵〕所兼步兵旅的第三團團長,抗日時先後組織了各縣警察大隊、義勇軍、紅槍會、大刀會等,稱為「遼寧自衛軍」,同時接受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以下簡稱救國會〕所給的東北義勇軍第三軍區名義,後來又改組為後援會東北義勇軍第三軍團。
⒍王德林部:王原來是吉興部東北軍步第二十七旅第一團第三營營長,率部參加抗日後曾吸收了延邊一帶的義勇軍、大刀會、紅槍會等,先稱為「國民救國軍」,後來參加丁超、李杜的「吉林自衛軍」。
⒎警察大隊:瀋陽被日軍佔領后,遼寧省警務處長兼瀋陽市警察局長黃顯聲和督察長熊飛由瀋陽帶出一部分警察和公安隊,並在撤退途中收集了北寧鐵路附近的警察人員,進行抗日。東邊桓仁縣警察大隊長張宗周、柳河縣警察大隊長王鳳閣、鳳城縣警察大隊長郭景珊、復縣警察大隊長劉景文等各率領其全部或一部分警察大隊,參加抗日。遼西義勇軍指揮官,姓名不詳
二舊軍政人員
九一八事變時,東北軍有不少舊軍官如彭振國、李純華、王照泮、於百恩、鄭桂林、賈秉彝、康悅臣、嚴經武等,有的已經退伍,有的在軍事機關掛個空名義,也有的是現役軍官。他們在事變以後,紛紛參加到各部隊抗日。因為他們多數是陸大、保定或東北講武堂等軍官學校畢業的,具有軍事知識,所以大都在各部隊中擔任領導和參謀工作。此外,當時各部隊還有一些政府官吏參加,他們多數在各義勇軍總部工作。唐聚五部起義時,桓仁附近幾個縣的縣長也都參加了自衛軍,但以後多數中途變節投敵。遼西義勇軍駐地
三收編的胡匪
東北歷來素以胡匪著聞,吉、黑兩省的宮長海〔宮傻子〕、姚秉乾〔雙山〕、李忠義〔海青〕、張希武〔天照應〕、馬鳴春〔一隻雞〕、劉萬奎〔劉快腿〕,遼寧省的項青山〔項忠義〕、張海天〔老北風〕、小白龍等,多數是積年慣匪。九一八事變以前,有的正在拉竿〔組織匪幫〕,有的被關在獄中〔如李海青〕,也有的已經地方當局招降〔如宮長海、姚秉乾〕。事變以後,各地統治機構垮台,社會秩序混亂,乘機而起、臨時報山頭者更風起雲湧,紛紛受各部隊收編,參加抗日。
四農民的秘密會社
原在關內豫東、魯西、冀南一帶的大刀會、紅槍會等秘密會社,隨著這些地區的農民出關謀生,也發展到東北各地。九一八事變以後,東北各地農民在日寇蹂躪之下,無法從事耕種,一經號召,這些秘密組織便迅速發展起來,加入各部義勇軍。吉林省敦化、延吉、東寧、海林、珠河,遼寧省東邊一帶的通化、桓仁、新賓等地,這一部分民間武力最為活躍。邢占清、孫秀岩兩部義勇軍中,以這一部分人數為最多。
五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
事變之後,除了東北各地的青年學生參加抗日武裝之外,北平等地的大專學校也有不少青年學生出關投軍,其中以東北大學、東北中學和救國會所辦的許多訓練班(如學生軍)的東北籍學生最多。
此外,何香凝先生髮起的華僑青年救護隊,直接參加了錦西前線的工作。又如國民黨中央軍校有學生四十多人憤於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自動離校,到熱河參加抗戰。事變以後,代表救國會出關工作的人員,如車向忱去黑龍江,徐靖遠去吉林,黃宇宙去遼東,苗可秀去三角地帶,宋黎、張希堯〔宋、張等系中共黨員〕、張雅軒等去了瀋陽和遼西各地。此外,在遼東慘遭日寇集體屠殺的救國會分會人員也多數是知識分子。
指揮系統
東北義勇軍在領導關係上各有系統,互不相下。大體上有三個系統,即東北軍系統,救國會系統和後援會系統:
⒈東北軍系統:
馬占山、李杜、馮占海、蘇炳文等義勇軍將領,原來都是東北軍正規軍隊的軍官。在事變以前,他們從「正統」觀念出發,認為既受國民黨政府和東北地方當局的委任和領導,就必須事事聽命於蔣介石和張學良;蔣介石張學良命令他們,不準抵抗日軍,他們便遵命退讓。在事變以後,他們激於愛國熱情並在廣大群眾和愛國官兵抗日浪潮的衝擊下,起而抗日,但是他們受到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的影響,對於抗日仍然是動搖的、沒有信心的。因此,蔣介石說要運用外交,依靠國聯,他們就相信這種欺騙宣傳,鬆懈抗日的鬥志,等候國聯制裁日寇。蔣介石要反蘇反共,他們有的便拒絕接受共產黨的幫助,有的拒絕共產黨人參加工作,甚至有的有時遇見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就打。當蘇炳文在蘇聯的援助下,最後率部退入蘇聯、駐在沃木斯克的時候,蘇聯希望他的官兵就地參加勞動,蘇推說「容后再議」,加以拒絕〔見蘇炳文的秘書長賀聖達給國內的「支電」,載一九三三年一月某日的《大公報》〕,因為他唯恐這樣作法將會得罪於蔣介石。最後這些將領還是多數投靠了蔣介石。
馬、李、蘇、馮各部,都有國民黨東北各省黨部的分子如王憲章、吳煥章、韓春萱、韓清倫、趙在田、王育文等在各部隊進行活動。他們的主要目的,就在於防止各義勇軍將領同共產黨接近,防止他們脫離國民黨的領導。
⒉救國會系統:
救國會於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七日在北平成立后,即著手將遼寧義勇軍劃分為五個軍區:遼西為第一軍區,遼南、遼東、遼北、熱邊為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軍區;並委任了五十二路司令和二十七個支隊長,還派出了七十多名政治工作人員到各部隊去進行宣傳和組織工作。
救國會到一九三四年四月為止援助義勇軍的款項共用了卅八萬七千餘元。
遼寧境內各部義勇軍,經過救國會的組織和領導,在名義上和編製上雖然統一起來了,但是由於救國會的成員很複雜,既有共產黨地下黨員、進步青年和無黨無派的愛國人士,也有國民黨CC派、國家主義青年黨、國民黨改組派等反動黨派分子,因而在對義勇軍的領導工作上就一直存在著進步力量和反動勢力的鬥爭。國民黨CC派由於自己單獨號召不起來,他們就掮著救國會的招牌向義勇軍勾結拉攏,暗地裡搞小組織。金子明、石盤〔解放后已被鎮壓〕是公開的CC派,他們又暗中拉攏王全一、王顯庭等自成一系。
青年黨〔全稱是國家主義青年黨,又被稱為國家主義派〕是一個法西斯政治組織,在當時很活躍。他們在後方打入了東北大學和東北中學,吸收青年學生,拉攏重要職員;在前方滲入各部隊,並且自己組織武裝。他們的政治負責人霍郁文和軍事負責人王慎廬常到前方去發展組織,很多政工人員如高鵬、紀廷榭等被拉入了他們的組織。他們的骨幹分子苗可秀、趙侗等在三角地帶自己組織鐵血軍,並發表反蘇反共言論。
⒊後援會系統:
朱慶瀾於事變后經上海各有關團體和一些知名人士的支持,以歷年辦賑有關的救濟團體和個人為基礎,於一九三二年五月組織了遼吉黑民眾後援會;後來與救國會合作,於同年九月改組了救國會的各軍區。不久以後,後援會受國民黨壓迫,宣告結束,因而它在後期義勇軍的領導上所起的作用並不大,但它對義勇軍的援助曾起了積極的作用。
除了上述三個系統之外,國民黨改組派朱霽青在一九三二年曾親自到過錦西、義縣一帶,召集他的家鄉中的一批人組成「遼吉黑民眾救國軍」,並向救國會系統內的義勇軍進行拉攏。他本想獨樹一幟,但為時不久,便告結束,影響也很校這裡,還須說明一下東北義勇軍和張學良的關係。張學良在九一八事變時,奉行蔣介石的命令也為了保存實力,執行了不抵抗政策;但是他在東北淪陷以後,受到輿論嚴厲的譴責,不能不感到內疚,何況日寇是他的殺父之仇,因此他對抗日的東北義勇軍不僅表示同情,而且極力予以支持。但是他又不敢採取公開的行動來支持義勇軍,因為他既怕被日寇作為尋釁的借口,又怕惹起蔣介石的不滿。因此,他對義勇軍的支持,都是秘密地在各種名義的掩蓋下暗中進行的。例如:他利用救國會名義的掩護,曾撥出很多槍械、彈藥、被服和現款,交由救國會轉發給義勇軍。他曾用發行愛國獎券等方式給救國會以種種協助。他曾不斷地用白綢條寫成秘密手諭,命令關外舊部與救國會合作。義勇軍將領到北平,他都隨時接見,慰勉有加。張學良就是用這樣一些辦法來暗中支持義勇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