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何不瀟洒走一回(116)

第214章 何不瀟洒走一回(116)

父系氏族社會,約5500年至4000年前的一段時期,母系氏族社會為父系氏族社會所取代,中國遠古人類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從此,男權的時代開始了。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山東的龍山文化、黃河上游的齊家文化、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等均屬於父系氏族社會文化的代表。

大約在距今5000年左右,遍布中國大陸的氏族部落,先後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相當於這一歷史時期的文化遺存,主要有黃河流域的大汶口中、晚期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齊家文化,良渚文化。

父系氏族社會仍延續母系氏族社會的生產資料公有制。父系氏族社會按男方血統計算世系,則是與母系氏族社會的本質區別。在父系氏族社會裡,男子成為社會和家庭的主宰,財產由確定生父的親子繼承,婦女淪為男子的附庸。

生產的發展和私有制的出現,是促使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化的關鍵因素。父系氏族社會和母系氏族社會是前後銜接的兩個發展階段。農業、畜牧業的迅速發展,以輪制陶器為代表的手工業技術水平的提高,是母系氏族社會過渡為父系氏族社會的物質基礎。

隨著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漁獵在社會經濟中所佔的比重下降。此外,因為耕地不斷擴大,狩獵的範圍日趨縮小,收穫也就更少。於是,男子就逐漸參加農業勞動。農具的改進,尤其是犁耕的出現,增加了勞動強度,使男子在生產中日益發揮更大的作用,最終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男子全力投入農業勞動,使農業生產發生了巨大的變革。男子身強力壯,既沒有生育的負擔,又無家務之累。他們改進種植技術,創造新的工具,使農業生產較母系氏族社會時期有了更快的發展。

制陶業生產程序多,工藝複雜,尤其是採用新技術以後,逐漸發展成頗具規模的獨立手工業生產部門。從事制陶業的勞動者也脫離農業生產日益專業化。制陶業技術性強,體力消耗又大,已非婦女力所能及,一般都由男子承擔。制陶業是父系氏族社會最重要的手工業部門,從而確立了男子在手工業生產中的主導地位。

男女社會分工的變化,使婦女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處於從屬地位。除生兒育女之外,婦女僅從事紡織、炊煮等繁瑣家務勞動。

大汶口文化墓葬中①,男女隨葬品的差別十分清楚。男性以農業生產工具和木作工具居多,女性則主要是紡輪。

經濟地位決定社會地位。男子是經濟生產的中堅,成為社會財富的主要創造者,因而他們在財產的分配上就具有較前為大的發言權。但是,在母系氏族制度下,子女的世系按女方計算,男子無子女可言。他們不論投入多麼巨大的勞動,創造多少財富,也仍由母系成員繼承。所以,男子必須確認自己的子女,並改變世系的女性血緣傳統,最終按男性世系,將財產傳給自己的親生兒子。男女在生產中所處地位的變化,直接引發了男系與女系財產繼承權的矛盾,乃是導致父權製取代母權制的社會原因。

私有制的產生加速了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的歷史進程。

父權制的確立,表明遠古社會已自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在父系氏族社會,世系計算,財產繼承,都按父系血緣確定。

父系氏族是以父系血緣為紐帶組成的社會集團。氏族成員,包括同一個男性始祖所生的子孫及其配偶。妻子雖然與丈夫非同一血統,但仍屬丈夫所在氏族的正式成員。這是父系氏族與母系氏族的重要區別。每個氏族都有一定的地域。氏族成員共同佔有,並集體耕種土地。隨著私有制的產生,個體家庭雖然已經開始積蓄糧食、牲畜等私有財產,但是對於集體勞動所獲的產品,基本上還是平均分配。氏族的財產由集體繼承。氏族成員彼此有互相救助的義務。男女擇偶均實行族外婚。每個氏族都有自己的公共墓地。

個體家庭多在不同程度上由共同砍燒的氏族公地聯接起來。個體家庭之間在婚姻、喪葬、建築房屋等活動中仍保持互助的傳統習俗,向事主贈送糧食、酒和建築材料。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系統大佬燃爆全宇宙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系統大佬燃爆全宇宙
上一章下一章

第214章 何不瀟洒走一回(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