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規範治理

第六章 規範治理

公元919年3月1日,剛班師回陳家村的徐浩天又與陳松長談了一番,打算徵調陳家一艘海船,每隔半月向3個據點運送補給品,同時將各據點搜刮的戰利品運回來。

經過陳家村民及土著勞工的努力,現在稻穀種植田地已經增至500畝,曬鹽場已經增加到60個結晶池,每季度平均產出4萬5千石海鹽(扣除颱風登陸造成的損失),徐浩天輕鬆獲利230萬錢。

再加上之前結餘的35萬錢、環島出征期間交易回來的一堆寶石變現的260萬錢,徐浩天已經累積了525萬錢,妥妥的暴發戶級別。

當然,陳家在獲得鹽田五成收益后,也財大氣粗起來,另外甘蔗園已經圈地完畢,驅使600土著勞工種植了500畝甘蔗地,等半年後將進入榨糖紅利期。

因此,陳家的3艘新海船正在泉州造船廠同時建造,其中1艘是徐浩天念念不忘的戰艦——樓船。

關於唐代的樓船,杜佑曾云:「船上建樓三重,列女墻、戰格,樹幡幟,開弩窗矛穴,置拋車壘石鐵汁,狀如城壘。忽遇暴風,人力莫能制,此亦非便於事,然為水軍不可不設,以成形勢。」

作為東南沿海最大的造船廠之一,泉州造船廠的大匠們對於建造樓船的技術非常純熟。

原本徐浩天的本錢不足以建造樓船,但陳松也贊同建造一支守護流求的海上艦隊,所以答應說服族長,承擔一半造船的本錢。日後隨著鹽田盈利的增多,還會陸續建造艨艟、鬥艦、走舸等等,逐漸形成一支艦隊,提升近海防禦戰鬥力。

不過,在談到樓船作戰士兵的招聘時,陳松和徐浩天一樣懵逼,泉州造船廠開建的樓船至少需要100人驅駛,作戰士兵一般配備300-500人,也就是最低需要招聘400人。

如果使用土著士兵來替代作戰士兵,也至少需要招聘100個熟手船工。按照每個船工1個月1貫錢的薪資,一個月的花費至少10萬錢,還未包括全體船員的伙食費以及維修費、耗材費等,初步計算一年需要至少支出200萬文錢。

「這也太能燒錢了,松翁,不如我們建好樓船后先出租給閩國海軍,收回成本后再自用?」

還沒等陳松從徐浩天的跳躍性思維中反應過來,這廝已經察覺不對頭快閃出去了。還好陳松一下子找不到趁手的木棍,不然徐大混子別想全須全尾地跑出去。

隨著附近徵集的土人越來越多,以及陳寶從交州招徠的榨糖匠人、閩南各地招攬的數十名木匠和鐵匠等,陳家村周邊原有的村落已經住不下了,建造新的定居點迫在眉睫。

在閩南常見的是竹木結構的高腳樓,工匠將居住場所架起來,使其距離地面一定距離,這樣就可以保證下雨時,不至於讓雨水浸透房屋,招來蚊蟲。加上竹子自身中空外直,符合南方所需的通風透氣。高腳樓底層還可以養豬養雞,充分利用立體空間。

在大肆興建高腳樓的同時,徐浩天還打算建造陳家村碼頭,在他的設想中,碼頭最少有50個泊位可供海船和戰艦停靠,將負責監工的木匠們驚得目瞪口呆。

在這個沒有起重機、打樁機、滑輪的年代,要興建一個大型碼頭至少需要5000以上勞工服役3-4年,而且傷亡率頗高,光是在海上打木樁就風險巨大,更別說他們只是普通的木匠,沒參與過如此巨大的工程。

最後徐浩天只能縮小碼頭規模,改為修建6個泊位的碼頭,木匠們在索要800勞工后,勉強接受了任務,不過表示至少需要半年時間來修建。

各項工程同時開工的弊病此時已經出現,土著勞工嚴重不足。為此,陳松再度前往當地土著首領處談判,爭取用精美瓷器再弄出一大批土著勞工。

徐浩天也派陳啟明率一隊士兵前往宜蘭,用破損的30把長槍和10把橫刀與土人首領交易,因為帶去交易的長槍和橫刀有破損,土人首領不願按原比例對換,最後只換回了1600名勞工。

「我打算再修建一條從陳家村港口到宜蘭附近的土路,方便新建曬鹽場的海鹽運輸。」在出征路途中,徐浩天看中了宜蘭附近的海灘,打算在那邊修建更多的曬鹽場,因此向陳松提出了建議。

在得到認可后,800名土人勞工在監工的管理下有條不紊地開始築路。

監工制度也是陳松與徐浩天商議出來的管理方法,主要從陳家村人、現有軍隊士兵和技術工匠中抽專人對勞工進行軍事化管理,每天核定每人完成的工作量,對於表現良好的勞工會及時給予獎勵,對於姦猾偷懶的則是皮鞭伺候。

徐浩天原本不希望抽調手下士兵參與監工,但陳松跟他講這種做法是訓練士兵嚴格聽令,如果他連同胞都不敢鞭打,能指望他在戰場上勇猛殺敵?當兵的心不夠狠,遲早也是炮灰的命。

接受一番教誨之後,徐浩天幡然領悟,表示了自己站在罪惡的封建主義剝削陣線的決心,手段下作點沒問題,只要能掙到錢就行。

基於無法掌控未來進程的恐懼感,他心目中已經將流求視為自己保命的根基,拚命修路、修碼頭、造戰艦、擴兵,以後還要在每個港口建堡壘,將流求修築得像烏龜殼一樣堅固,別人在咬他一口前要先做好掉幾塊肉的準備。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十國浩天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十國浩天帝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章 規範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