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揚州工人現狀
道路兩旁,木柵欄外頭。
揚州百姓們伸長了脖子,看著馬車後面那個奇怪的大鐵桶,眼裡充滿了好奇。
此時大鐵桶上的煙筒,正在咕咕地往外飄著煙霧。
就好像家裡灶台的煙囪一樣。
鐵桶下面同樣有一個簡易灶台,有專門的人站在一旁負責往裡添加柴火。
「這鐵桶里究竟裝的是什麼?」
「楊大人,這是準備現場給這些民夫們做飯嗎?」
「一定是這樣的,你們聽到沒有,鐵桶里好像還有咕嚕咕嚕聲傳出,楊大人一定是在煮粥。」
「那大伙兒猜猜是什麼粥,楊大人愛民如子,我猜一定是綠豆粥。」
「這氣味聞起來不像是粥,我猜是愛心茶,或是十全大補湯,你們難道沒有聞到有類似中藥材的味道嗎?」
......
很快,工人們接下來的動作直接打斷了眾人的猜測與討論。
只見燒得滾燙、融化了的瀝青從大鐵桶中導流而出,最終流入地面。
而一旁拿著特製工具的幾名工人也早已準備好,當瀝青倒入地面后,趁著瀝青還未凝固,他們用手中的工具迅速將瀝青鋪平。
又有專門的工人跟在後頭,往上頭鋪撒一層細碎的砂石。
這只是第一層瀝青。
也稱為墊層。
這一層的瀝青會直接灌入地表,與地表緊緊抓牢。
其作用是能夠減少土基變形,改善土基濕度溫度,同時還可以起到排水隔水,防凍、防污等效果。
等到這層瀝青稍稍凝固之後,楊憲指揮工人們進行第二次碾壓,讓它變得更加結實與平整。
接著在地面上頭鋪上一層用來製作雨傘的油布。
這是用來代替現代瀝青鋪面用的土工布。
鋪這層布,能將地面上比較集中的壓力分散開,起到加強和防護作用,提高路面的抗疲勞強度,延長瀝青路的使用壽命。
以此往複,一共鋪上三層瀝青。
最終定型。
整個過程與後世相比起來,顯得很粗糙,畢竟連混凝土攪拌物都沒有用,可放在眼下這個時代,能夠打造出這麼一條平整、防塵、防水又耐用的馬路,已經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這是什麼路啊?」
兩旁的百姓們望著黑漆漆的路面,一個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臉上滿是疑惑。
「我家大人說了,這叫做瀝青路。」
一個年輕工人在聽到旁邊老百姓討論,下意識挺了挺腰,無比自豪道。
而事實上,他也是第一次見這樣的路面。
面龐感受著鐵桶方向傳來的灼熱,鼻子聞著瀝青特有的氣味,這是一種說不出來的味道。
不僅能夠成為世上第一條瀝青路誕生的見證者,同時也是參與者,年輕的小工很驕傲。
他看向遠處那個身影,臉上滿是崇拜。
「小哥,這木柵欄什麼時候能撤掉啊?」一旁有百姓開口問道。
「楊大人吩咐過,要三天之後才能撤掉。這三天時間都有人負責把守,因為瀝青路面要晾曬三天時間,才能通行。」年輕小工伸手指了指遠處,開口道。「揚大人考慮過大家的出行問題,因此已經採取分路段進行,這幾天時間煩勞大家繞繞路。」
為了防止百姓們出於好奇進來,木柵欄每隔一段路都會立一個牌子,上面寫的便是三天之內禁止入內的告示。除此之外,還會安排民夫日夜巡邏。
「小哥說的哪裡話,楊大人為咱老百姓免費修路,別說是三天,就算是三十天也沒有任何問題。這次修路造價不菲吧,我聽說徵召的民工,楊大人那邊都是有給工錢的。」一個中年百姓開口問道。
像修路這樣的大工程,朝廷很多時候為了節省開支,都會直接採取徵調民夫的方式。按照這種方法徵調而來的民夫,相當於服役,這種情況就屬於義務性勞動,大多時候是沒有工錢的,朝廷方面也就是管飯而已。
而這一次,則是完全不同。
楊憲是以長工或短工模式,雇傭這些民夫、工匠,參與到此次修路當中來。
不僅管飯,最主要的是還有工錢可拿。
這對百姓來說,也是一件大好的事情。
而對楊憲來說,沒有比用銀子換功績點更划算的事情了。
「是啊,也就只有楊大人這樣真心愛民的好官,才會這麼做了。不提我們這些工人的工錢,我聽魯大人講修路用的工具、材料所花費的錢也是一筆天文數字。」年輕小工回道。
一旁百姓也是跟著連連點頭。
別的材料或許看不懂,可油布他們是知道的,這玩意兒價格可不便宜。
而現在要用油布完全覆蓋整個路面,單是想想,他們就覺得嚇人。
「放飯了,坤!」
這時遠處有人喊道。
年輕小工聽到喊聲,臉上露出了笑容。
他大聲應了一句,然後與木柵欄外的百姓們揮手告別後,朝著遠處快速跑去。
每天吃飯的時候,是劉坤一天時間中最快樂的時候。
父親死於飢荒,母親拉扯著他們幾兄妹長大。
他是家裡的長兄,後面還有一個弟弟,一個妹妹。
如今還未到秋收的時候,雖然家裡領了揚州府衙發放的當做口糧的一般稻種。
可數量終歸有限。
平日里大多以吃粥為主,畢竟弟弟、妹妹還小,需要花銷的地方很多。
因此這次聽到朝廷招工,正好又不是農忙的時候,他想也沒想立馬就過來了。
他原本只想著管飽就行,畢竟自己在外面吃,就能夠給家裡省下一份口糧,沒曾想到還有工錢可拿,這樣一來還能給家裡補貼。
最讓他感到驚喜的是,他們這些修路工人們吃的竟然是實打實的乾飯,而不是以前朝廷習慣性派發的糊弄人的米粥。
不僅如此,衙門那邊甚至還專門請了廚子,給大夥炒菜。
一天甚至還能見到一次葷腥。
這對他們這些常年見不到油水的老百姓來說,可以說是天大的恩惠。
只是今天到了餐桌前,劉坤忽然看到桌上多出了一個小罈子,不由心生好奇。
而早到的工人們正好也在討論這個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