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落地生根
和陳家達成合作協議之後,李墨就把隔壁那個不到兩畝的園子買了下來,要將其改造成開放式廚師培訓教室。當然,李墨只是繪了張圖,標示出所需材料,其他的事,毫不見外的交給陳家出人出物去完成。
在改造期間,陳家很快點齊了二十名學員。除了陳家自己的廚子,免不了還有與他們家交好的世家乃至官場上的人情。
人多人少李墨根本不在乎,反正一個也是教,一群也是趕。再說那些進了豪門世家的私人廚子,對酒樓業務不但沒有影響,反而是一種促進,完全沒必要藏著掖著。
除了這二十名本就有功底的廚子,李墨又讓陳慶找二十個十歲左右的半大小子。那些成年廚子算是速成班,這二十個小子,他是打算從頭培訓,爭取把他們培養成真正的科班大廚。
成體系的培養科班廚師這個想法,源自系統新開啟的功德值。
目前來看,短時間想離開這個世界顯然不可能。而在完成明心這個保姆任務之後,有極大可能都還要繼續在這裡生活。
既來之,則安之嘛。既然要做長期任務,那當然要利益最大化。
而對李墨來講,什麼豐功偉業,什麼江山美人都是身外之物。唯有經驗值和新增的功德值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好處。他心裡其實很清楚,自己能不能回歸原本的世界,最大的希望就是系統。可那玩意好像是個殘缺版,而修復系統遠遠超出了他的能力。那麼最現實的方法,就是先盡一切可能,多提升點數。
李墨打算試一試,能不能憑著這種類似開宗立派的法子,賺點功德值。
就算賺不到,至少也能讓他在這個世界的美食界,大小掙出個名頭來。
那些殺人技能再熟練,也是生活所迫不得不為。但是美食和廚藝,李墨是真心喜歡,也捨得分享,並且願意把技術傳授出去。任何技術,只有掌握的人多了,才有可能推陳出新,不斷提升。
再說來都來了,不留下點什麼,不是白白糟蹋了這趟機會?
大宋頂級美食家,新式廚藝創始人,被後人尊稱為「真正的廚藝祖師爺」……
嘿嘿,想想都美滋滋。
陳家不愧坐地虎,實力相當強大,趕在重陽節前就完成了教室改造。
重陽節當天,在陳慶和幾位世家子的見證下,二十名帶藝廚子和二十個廚師苗子很正式的向李墨行了拜師禮,成為李氏廚藝傳人。
正式開班前,李墨摸了一下這幫人的底子。二十個廚子里,只有八個識字,其中兩個還僅限於《百家姓》。就這還是陳家底子厚,能有這麼多識字的。
由於文盲太多,李墨只能拋棄文字方式,直接上實物操作課程。
二十個學員,二十口猛火灶台,二十口精鋼小鍋,所有配置和主講台那邊一模一樣,二十名學員第一課就被震驚到幾乎失聲。
他們不光沒見過這種精美器具,更加沒想到集體授課竟然是一人一灶!
傳統廚師學藝,那是一堆小學徒,先跟著師傅打下手。然後在日積月累中,由師傅從中挑選看得上眼的再繼續下一步提升。他們這二十人來這之前,早就已經做了好大家一起競爭的打算。努力出頭,自己學本事;如果掙不出頭,就悄悄跟在旁邊偷師,好歹學上一兩手。
沒想到,李先生不愧大唐遺民,這手筆確實大氣。根本就沒讓他們做那些無用功,直接就亮了真本事!
接下來,再聽李墨向他們承諾,無論是誰,只要能夠完成基礎的培訓課程,就會把他們面前那一整套廚具贈送,做為出師禮。
好傢夥,就那套精鋼打造的廚具,光是看一眼就能讓廚子拔不出眼,任何一件單拿出去都是足以傳家的寶物!現在竟然說只要學成出師,就能全套打包帶走?!
能夠學到廚藝,這幫人顯然都是從一堆學徒里殺出來的人精。現在公平授課,每人都有機會學習全套手藝,簡直就是把飯喂到了嘴邊。這要是都學不會,以後都不用做人了。
一下子,就激發了這幫人的上進心,連晚上做夢都在顛勺切墩。
而那二十個半大小子,則和明心一起,每天除了晨練身體,主要還是跟著夫子開蒙,認字識數。認字這一塊由陳家旁支一位夫子負責,數學算術這一塊則是李墨自己兼職。
因為是開放廚房,又是公共大課的傳授方式。陳慶在蹭了幾回飯之後,意外的發現李墨竟然絲毫沒有把他的廚藝當成什麼秘傳,根本就不會避諱他。偶爾還會邀請他參與到課堂上的鑒賞環節,畢竟是大家公子哥兒,不一定會做,但肯定是會吃。
然後在課餘時間,陳慶偶爾也會對自己不了解的調料或者物事向李墨提問,李墨毫不隱瞞,事無巨細的向他講解其中來由或者原理。
有一次,李墨很是隨意的向他講解了如何用黃泥來給紅糖脫色,把紅糖做成白糖。他回去照著一弄,竟然成了!
這一下,陳慶有如推開了新世界大門,每隔幾天就要來蹭著聽幾節課。然後把從李墨手裡學來的新花樣都拿回去悄悄試驗。當然,出了李宅,他是隻字不提,捂得嚴實。畢竟他陳慶只是個普普通通的大宋百姓,可學不來人家唐人那股子豪邁勁。
這一陣,陳慶又在拚命買地開荒。
在嘗過土豆絲和辣椒之後,意外得知這玩意竟然能夠種植,產量還不低,關鍵李墨手上就有種苗,陳慶當場就跳了起來。回去向他爹一說,老頭激動的差點中風。這還有啥猶豫的,要地給地,要人給人,只要能種成,那就是遠勝祖宗納土歸流的千秋功業!
陳家能夠從割據一方的藩鎮,搖身一變成為豪門世家,最強的就是眼光格局。連地盤權勢都捨得拿出去,又怎會不明白獨食不長久的道理。他們最擅長的,就是出讓部分利益,然後拉更多的人上船,形成牢不可破的利益聯合體。
陳慶從李墨這邊淘換來的那些新技術,在轉化成產業的時候,順理成章被陳家拿出來籠絡人心。
只是無論新開的各種作坊,還是新買的地皮、山頭,無論合伙人有幾家,分紅里都少不了有李墨的兩成。
不過在這一切還沒見到回頭子之前,所有人都默契的沒有吭聲,就等著分紅時給李墨一個驚喜。人家顯然看不上這仨瓜倆棗,那是人家唐人豪邁大氣,可咱宋人不能不講究啊。
在李墨有意無意的推動下,所有的事情都有條不紊的推進著。
種種跡象無不表明,這位歸化的大唐海外遺民,是真的準備在大宋紮根,要長遠經營的。
落地生根之後,最開心的還是明心。小不點從朝不保夕的流浪狀態,搖身一變成了富家少爺。每天除了健身、學習之外,還有一群小夥伴陪著玩。再也不復做小和尚時的那種謹慎,表情神態也變的陽光自信起來。
在這一片祥和中,時間悄然流淌,大唐海外遺民歸化泉州的消息也越傳越廣,李墨的名聲自然也越來越大。
到了十月下旬,邱四郎押送著上繳國庫的銀子抵達泉州,面見林采芝做工作彙報。
李墨還沒等到林采芝收到消息之後的反應,就有訪客登門拜訪。
來訪的這位,也是大唐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