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如今的江南

第411章 如今的江南

大元帝國的南京。

別誤會,這南京,不是杭州,而是江寧。

說起定南京這件事,其實還是有一番波折的。

因為江鴻飛前段時間一直在杭州,不少杭州的人都攢落江鴻飛將杭州定為南京。

要說,將杭州定為南京,也有道理。

杭州河流縱橫交錯,水道密布,能夠形成天然屏障,而且,在趙宋王朝時期,杭州一直都是趙宋王朝東南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趙構的南宋小朝廷甚至都定在了杭州這裡,另外,有些傾向於將杭州定為南京的大臣還指出,吳越國就是以杭州為國都的。

然而更多的大臣反對將杭州定為南京。

這些大臣指出,割據江南的大型偏安王朝,一般都會把都城定在江寧,比如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南唐,而江鴻飛知道明初、南明,也都是將江寧作為國都。

只有南宋比較特殊,把國都定在杭州。

這在江南王朝中是非常罕見的。

南宋選擇杭州「定都」,而不是江寧作為其國都,其實這主要源於趙構的個人意志。

首先要說明的是,南宋雖然苟且於江南,但在嘴上還是要收復失地的。

所以,南宋朝廷一直對外宣稱杭州只是行在(臨時國都),將來一定要打回汴梁。

在法律意義上,杭州並不是南宋的國都。

但杭州卻具有國都的實際功能。

另外,還要說明一點,南宋只是後來「定都」杭州,但南宋第一個國都卻在南京應天府府(也就是河南商丘)。

趙構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后,被金兵一路追著往南逃竄,甚至有一段時間跑到海上避難,被人諷刺為航海家。

趙構南逃至杭州,把杭州知府衙門升為行宮,以顯寧寺為尚書省,後來升杭州為臨安府,更為「定都」進一步打下基礎。

不過,當時的主戰派並不希望趙構「定都」於江南。

即使「定都」江南,首選也應該是金陵。

馬擴就曾給趙構出過上、中、下三策,上策是趙構率兵出川陝,中策是趙構出荊襄北伐,下策才是駐守金陵,保護好長江防線,準備戰船北伐。

馬擴的三策都是進攻性的,那時的趙構哪裡還有心思收拾舊河山?不成為金兀朮的座上客,他就謝天謝地了。

另外,當時杭州有個官員叫衛膚敏,他見趙構后,力陳不可「定都」杭州。

衛膚敏認為:杭州相較於擁有長江之險的金陵,位置更偏,一隅之地,不是最理想的都城所在。

有人說吳越國不也「定都」在杭州嗎?

衛膚敏駁斥說:吳越國是個偏安小王國,豈能和大宋這樣的大國並比?再說錢氏以杭州為都也是迫不得已,吳越國只有十三州,杭州是最大城市。

衛膚敏認為最適合在江南「定都」的城市,只有金陵,也就是江寧府。

衛膚敏給出的理由是:金陵連山帶江,號稱天下險塞。如果「定都」金陵,進可過江北伐收復失地,退可守住江南半壁。而且,守江必先守淮,只要守住淮河防線,置重兵於壽陽、合肥、九江、武昌、江陵、襄陽,金兵就不能越淮河而臨長江。如此,則金陵安,金陵安則江南安。

在當時,金兵已過長江,攻陷杭州,趙構撒開腳丫子沒命地跑。

此後,金兵把杭州當成了臨時指揮部。

杭州都不在手上,更遑論「定都」於金陵了。

金兵撤出江南后,趙構才羞羞答答地回到臨安,美其名曰「暫時居住」。

當時,趙構派太監楊公弼在杭州開始營建宮殿,這更說明趙構已下定決心「定都」杭州了。

次年正月,趙構回到杭州,從此「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即使是當年年底,杭州發生大火,燒掉很多官舍,趙構都沒捨得離開杭州。

趙構的忠臣張浚對趙構「定都」杭州也並不是很認同,他依然堅持應該「定都」金陵。

張浚說:「東南形勢,以金陵為最,大宋要中興,非「定都」金陵不可,杭州什麼都好,就是位置太偏東南,不利於北伐,收遠近人心。」

其實,趙構並非不知道金陵的重要性。

但在「定都」問題上,趙構還是傾向於杭州。

何之?

趙構說得天花亂墜。

可歸根結底就是一個原因:他希望新都離金國的邊界越遠越好。

金陵固然有長江之險,但金兵並非沒打過金陵。

而且,歷代「定都」於金陵者,最後不都被北方王朝過江給滅了嗎?

趙構覺得只要守住淮河,金兵就難以再渡長江。

而守住長江,金陵安全了,比金陵位置更南的杭州自然也就更安全了。

還有一點,如果「定都」金陵,萬一金兵再過長江,趙構要出海避難,就不如在杭州就近下海方便。

——趙構從金陵入海,需要在陸地長途奔襲數百里才能達到海邊。金兵的騎兵無敵天下,他再拚命跑,能跑到過金朝騎兵?弄不好在路上就被金兵一鍋端了。

當然,經濟上的原因也有。

在宋朝,有吳越國經營在前,杭州的經濟要好於金陵。

而且,江南經濟重鎮,如蘇州、常州、紹興、寧波,多集中在杭州周邊。

所以,「定都」杭州,朝廷的吃喝用度也比較方便。

綜合考慮,趙構才把南宋的國都定在杭州,而不是金陵。

江鴻飛不是打定了偏安主意的趙構,他不可能選杭州不選江寧當南京。

而且,江鴻飛手下的一些大臣已經跟江鴻飛說得很明白了。

江寧府有長江天險,安全;是產糧基地,不會缺糧;水路四通八達,交通便利;坐望中原,可以以江寧府遙控中原地區,以及管理整個南方地區。

在這個過程當中,也有一些「另闢蹊徑」的,比如讓江鴻飛將福州定為南京,他們給出的理由是,福州原來就是大元帝國在東南的中心,有非常好的統治基礎,還說福建三面環山東靠大海,比江寧府和杭州都安全。

對於這些人,江鴻飛雖然不會因言治罪,但在心中直接就將他們給拉入了黑名單。

提出這些建議的人,要麼是別有用心,要麼是不長腦子。

福州可以說是最不適合當國都的地方之一,那裡偏僻、交通不便,還他媽不產糧,將福州定為南京幹什麼,玩憋死牛兒?

虧得這些人還能想出這麼多理由!

最後,江鴻飛力排眾議,將江寧府定為大元帝國的南京,並派人立即興建南京,並在南京建立自己的行宮。

經過一年多的建設,被江鴻飛改名為應天府的江寧府,終於建設完畢,江鴻飛也搬進了自己的行宮當中。

如今的南京城。

外城方圓二十餘里,護城河闊二十餘丈,濠之內外皆種滿楊柳,粉牆朱戸禁人往來。

城門皆瓮城三層屈曲開門,望而生畏。

進得城來,毎百歩設戰棚置一指揮守衛、並密置暗哨,望之聳然。

城裡牙道,各種楡柳成陰。

城內外交通十分方便,城裡外河道交錯,水運繁忙。

街道繁榮,車水馬龍,百街千巷有數不清的店鋪,妓院、茶樓、香鋪、勾攔、藥房、靴店、馬行、酒肆、瓦市,可以說應有盡有,買賣興隆,生意旺盛,服務周到,還有很多這個時代沒有公共設施,像江鴻飛特意交代建設的大型學堂、大型醫館,讓人耳目一新。

江鴻飛的行宮,更是氣宇非凡,金碧輝煌,樓台亭閣,飛龍畫風,金釘朱門,禁衛森嚴。

各個衙門官府都在近旁,坊院倉庫也雲集一起,十分便捷。

從外地來,甚至從外國來到南京的人,看到這樣的南京城,無不興嘆大元帝國的強大,一個陪都這麼繁華。

而東南的人,更是無不為南京感到驕傲。

只有真正經歷過戰亂迫害的人,才更渴望和平,也才更知道和平的可貴。

關鍵,江鴻飛不僅為他們帶來了和平,還為他們帶來了美好的生活。

南京城就是最好的變化。

江南的人,也因此越來越尊敬江鴻飛。

當然,這也是江鴻飛應得的。

江鴻飛到南京,不,是南下的這兩三年,對南方進行了大刀闊斧地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工業革命。

可以說,南方恢復和發展得這麼快,江鴻飛一手推動的工業革命,居功至偉。

而且,除了自己改革,江鴻飛也允許別人改革。

江鴻飛不像以往的掌權者,對於改革,要麼堅決反對,畏之如虎;要麼堅決支持,不計較後果;要麼今天支持明天不支持朝令夕改,更不和稀泥。

江鴻飛是極具創建性的提出了「實驗田制」制。

也就是,不論什麼改革,都先劃分出一塊改革區進行實驗,如果實驗成功,就大力推行,如果實驗失敗,就先總結失敗的原因,再群策群力尋找補救的措施,而一旦確認這項改革無法進行或是有無法彌補的巨大漏洞,則果斷放棄。

江鴻飛提出的這個「實驗田制」為改革提出了最可行、也最保險的制度,讓那些改革派有發揮熱情的機會,也讓保守派可以掌控這些改革,以至於大元帝國這個政權不會出現王安石和司馬光那樣的守變之爭,趙宋王朝吵了幾十年都沒能解決的難題,被江鴻飛輕而易舉的就解決了。

總而言之,江鴻飛每一次出手,都能讓人看出來江鴻飛的高明和無與倫比的智慧。

可江鴻飛雖然天才橫溢,卻不攬權,該抓的抓,該放手的地方毫不拖泥帶水,並且極為敢用人,讓文武百官中的絕大多數人都能實現他們的人生價值。

試問,這樣的江鴻飛怎麼能不受他們尊敬和愛戴?

在江鴻飛的治理下,大元帝國的國力蒸蒸日上。

更讓大元帝國從上到下都歡呼雀躍的是,大元帝國徹底消滅了日本王朝和高麗王朝,將這兩大塊地區併入大元帝國的版圖。

順便說一句,大元帝國之所以在戰後恢復得這麼快,還能大搞工業革命,主要也是因為大元帝國奪取了高麗王朝和日本王朝數百年的積累,有兩地為大元帝國大輸血。

不然的話,哪怕是有江鴻飛主導,大元帝國也不可能取得如今這麼大的成就。

現如今,雖說大元帝國還沒有完成大一統,但大元帝國的版圖早已超過歷史上的大多數王朝,包括夏、商、周、秦、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朝、五代十國、宋朝,只比大唐王朝差一點。

國土面積在歷史上數一數二,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四鄰無一能對大元帝國構成威脅,國力強盛,如日中天。

關鍵,剩下的方臘,已經被大元帝國給團團包圍上了。

而且,外人不知道,東南的人還能不知道?

趙宋王朝末年的時候,幾任皇帝都對治理朝政沒有什麼心得。地方上也有很多的貪官污吏,導致百姓的日子不好過。尤其在江南之地,百姓更是失去了田地,沒有多餘的糧食,只能吃著樹皮。有些官員也向朝廷反饋了情況,只是沒有得到趙佶的救濟。其他的朝廷大臣也對此事進行了隱瞞。趙佶君臣還大興花石綱。由於百姓疾苦,讓方臘看到了機會。他傳教摩尼教義,才有了很多的跟隨者。

方臘深入百姓當中,更能體會百姓的困苦。隨著教眾越來越多,方臘也設置了一些領導機構,開始率兵起義了。起義軍打著反宋的旗號,很快就召集了數十萬士兵。這些士兵迅速攻佔了周圍的城池,佔據了江南半壁。

雖然方臘麾下兵馬多,可實力其實要相對弱一些。方臘手下的士兵都沒經過多少訓練,在對陣時,常常需要數倍的軍隊才能和趙宋朝廷大軍相抗衡。方臘也無法做到大批量生產武器。很多士兵都沒有兵甲,上場也無法殺敵,只能做炮灰。方臘也沒有足夠的糧草,以作後備。

而趙宋朝廷的大軍也有幾十萬,與方臘義軍相比,算得上,兵馬強壯,能征善戰。

要不是,當初有大元帝國東南部分牽制,方臘早就讓童貫給剿滅了。

實際上,中國人最好治理,只要有一口吃的,百姓們大都不會跟隨方臘。

方臘手下大都是教徒,還有些吃不飽飯,對朝廷失望的人,敢於跟從起義軍的百姓還是不多。

這就造成方臘在遭遇失敗時,無法快速恢復實力,也沒法得到糧草的支援。

在百姓們受到了壓迫的時候,百姓們對朝廷多有怨言,方臘也抓住了時機,選擇了起義。起義初期,方臘也發展得不錯,佔據了很大的地盤。可方臘手底下根本沒有多少會治理地方的人,他們只會用宗教手段麻痹手下的人。

方臘義軍的殺人手段非常殘忍,凡是抓住宋朝官吏,定要割其肉,斷其體,取其肺腸,或者熬成膏油,一味地報復,並希望嚇跑其他城市守城官吏。

這就導致,方臘他們帶來的只有破壞,沒有建設。

如今的浙西地區,城池頻繁易主,百姓流離失所,昔日繁華的街巷,如今只余斷壁殘垣,雜草叢生,宛如人間煉獄。目之所及,是成片的白骨,在陽光下泛著刺眼的白光,它們曾是鮮活的生命,有著各自的夢想與牽絆,如今卻只能無聲地訴說著過往的慘烈。

「千里無雞鳴」,這不僅是一句詩,更是浙西最真實的寫照。曾經,雞鳴犬吠是浙西鄉村最尋常的景象,是安寧與和諧的象徵;而今,寂靜得令人心悸,連最頑強的生命也似乎在這片土地上失去了生存的勇氣。田野荒蕪,莊稼無人耕種,曾經的沃土變成了不毛之地,飢餓與死亡如影隨形,籠罩在每一個角落。

江鴻飛和方臘一對比,高下立判。

大元帝國和永樂朝一比,一個是人間天堂,一個就是人間地獄。

這一年多,隨著孫靜、吳用等人的計策的實施,大量浙西的人逃了出來,擁抱新生活。

剩下的頑固份子,已經沒有多少了。

這些人之所以不投降,不是因為他們不想投降,而是因為他們不敢投降。

江鴻飛和大元帝國不接受摩尼教,甚至擺明了要消滅摩尼教,而他們都是摩尼教最忠實的教徒,他們投降,就是背叛自己的信仰。

如果這樣,首先他們的信仰就崩塌了,關鍵,他們也會被那些宗教瘋子給處決。

沒辦法,他們只能頑抗到底,不死不休!

而江鴻飛君臣見消滅方臘和摩尼教的時機已到,不再猶豫,準備動手……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仙俠版水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仙俠版水滸
上一章下一章

第411章 如今的江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