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重磅炸彈
王子騰的密信里主要講了以下一些內容,南洋水師長於近海作戰而拙於遠航,海戰較之西夷大船差距不小。現已招募近百西夷為其所用,又以水師之名,購入西夷大船兩艘,下半年可交貨。自建大船的計劃也在有序的進行中,所慮者朝中之異議也,兩廣地方暫不足為慮。
安南北部山高林密,古之平安南者,皆走此路,消耗巨大。三十年來,安南鄭氏奉上國為尊,恐師出無名。
排除掉客套話,整理出核心內容后,賈璉把信給燒成灰燼,倒上茶水,一個人靠著椅子默默的思考王子騰的真實意圖。
王子騰乃野心勃勃之輩,這點不用質疑。當初願意離開京城,不是放棄了野心,而是明智的跳出了鬥爭的漩渦。
現在朝中格局經歷動蕩還在恢復穩定階段,王子騰抓住這個機會在兩廣發展勢力,毫無疑問這樣做註定會傷及他人的固有利益。
王子騰儘管說的很簡單,實際上什麼都說明白了。成功壓制了兩廣地方勢力后,王子騰發展壯大自身實力的舉動,必定會遭到來自京城的反撲。
尤其是廣州乃是海貿重要窗口,王子騰整頓水師購買戰艦,訓練軍隊這些事情都需要錢。
錢從哪來呢?當然要從別人的手裡爭奪利益。你都搶別人的錢了,別人還能不還手么?
王子騰不是沒有在京城的政-治盟友,但是李逆案之後的清洗活動,王子騰在京城的勢力必定受到了巨大的衝擊,搞不好已經七零八落了。嗯,賈璉堅信,這個事情承輝帝一定不會放過,不然也不會賜一個安南侯的爵位給王子騰。
為避免來自京城的壓力,王子騰需要來自賈璉的幫助。之所以找賈璉也很簡單,林如海在督察院呢。
昔日賈璉代表皇帝找王子騰談話時,最多算準盟友的關係,如今王子騰來了密信,儘管看似泛泛而談,實際上在表示加深關係。
當然了,立刻做盟友是不可能的,賈璉可表示賈赦和賈政,能在承輝帝跟前如魚得水,王子騰可不敢小看。
總而言之,這封密信的真實涵義,大概可以總結如下。這是一次王子騰關於是否能夠進一步加深兩者關係的試探。
今後兩者關係如何發展,看來自賈璉的反饋了。
想明白后,賈璉反倒不糾結了,王子騰想把安南侯從虛化實的想法,在賈璉看來也沒什麼不好的。一個高明的政-治人物,認識到在內部發展空間難有作為,基本接觸天花板的前提下,選擇向外發展,為何不支持呢?至於盟友嘛,賈璉真不敢信他,儘管媳婦是王家人。
這麼說吧,賈璉能拿林如海當盟友,都不敢拿王子騰當盟友。
要說關係深厚,王子騰與四王八公的關係哪個不深呢?發現機會跳出兩代皇帝的鬥爭時,他毫不猶豫的選擇與皇帝妥協。
這個人太厲害了,賈璉怕鬥不過他,只能依靠年輕優勢,熬死他。反正王家後人沒有出彩的。
王子騰的事情,慢慢來吧。
比起沒有過多糾結的賈璉,新任戶部尚書寧克的糾結則非常嚴重。
密奏上去后,遲遲不見回復,心裡不糾結那才是怪事。
寧克的初衷其實不難理解,他想搞一次大的,樹立一下個人形象。
這是他精心選題的結果,因為是個人都看的到,西寧王、東平王停掉不聽宣的本質。
滿朝諸公對這個事情視而不見,是他們腦子不好么?非也!實在是李逆案之後,京官集體變得極為謹慎了。
再說了,撥款是戶部的事情,也不是別人該操心的。既然事不關己,自然沒必要冒險。
希望一炮打響的寧克,選這話題的目的,還是比較合皇帝心思的。做這個事情的風險不高,成了收穫不小。
還有一點很重要,孔照話里話外的提醒,他要告老了。寧克看到了一屆任期之後進入內閣的希望。
這事情跟崇高的理想毫無關係,無非是一個官員追求進步的一次冒險。
說冒險的原因很簡單,寧克擔心這份奏摺會給皇帝留下一個不穩重的印象。
君臣之間接觸的時間不長,還沒有充分了解對方的行事風格。
早晨上班的時候,心境忐忑的寧克被宣到乾清宮,面君時寧克竭力穩定情緒,叩拜見禮。
承輝帝沒提奏摺的事情,而是問他關於預算制度有沒有工作思路,推進的過程如何。
心中不安的寧克,趕緊彙報最近的工作進度。因為事情沒有先例,戶部內部也在爭論不休,不少人對於《預算草案》一文多有質疑。
總而言之,需要時間來完善該草案之後,再提交內閣審議。具體需要多長時間,暫時也沒把握。
承暉帝聽罷面無表情的表示,今年內閣以及戶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這個,希望愛卿好好乾,不負朕望。接著話鋒一轉道:「愛卿的工作熱情值得嘉許,對於朝廷現狀有不滿並心存焦慮也可以理解,但凡事不可操切,要戒急用忍。」
奏對的最後聽到這個話,寧克心中自然是吃驚不小,這是在暗示什麼?
「臣謹記陛下訓示!」寧克趕緊端正態度,接受來自皇帝的訓示。
承輝帝也沒多說啥,示意他可以下去了。
端午將近,初二日,承輝帝突然召開內閣擴大會議,六部九卿正負官員全部列席,嗯,這是中朝會,說明肯定是有不小的事情要發生了。
群臣在乾清宮匯聚的時候,看見一個很突兀的人也出現了,大家決定裝著沒看見,畢竟內閣會議那麼高的層次,這廝照樣經常出沒。如今的大周內閣,比起漢武帝搞的內廷要好的多了,很少干繞過外朝直接頒布政令的事情。
賈璉其實不想來的,這種級別的會議,哪裡是他個四品官能進來的?但架不住皇帝直接明令他參與了,只能來了。
進入乾清宮,賈璉熟練的找個角落站著。
這個級別的會議沒那麼多繁文縟節,皇帝駕到后,群臣在首輔的帶領下抱手鞠躬即可。
承輝帝非常直接的通知各位大臣:「近日念及為官辛苦,朕決定外官加奉兩成,京官加奉三成。諸位愛卿,可有異議?」
知道是這個事情召集的中朝會,賈璉頓覺無趣的很,這種事情怎麼可能有瓜可吃呢?
加工資啊,誰反對就是天下官員的公敵。
孔照為首,群臣統一回答:「臣無異議。」賈璉落在最後,也跟著來了一句。
就在賈璉認為「有事啟奏無事退朝」即將降臨時,承輝帝又來一句:「有一事,朕思之良久,特與諸卿議一議。」
承輝帝停頓一下,見群臣情緒穩定的等待下文,拋出重磅炸彈:「朕見諸位閣老辛苦,有心增加內閣任務,暫定增二人,諸卿回去商議,月底前上奏表明態度即可。」群臣陷入了懵逼狀態,怎麼一點風聲都沒有,如此的突然呢?
承輝帝明顯不給大家現場爭論的機會,直接道;「就照樣吧,朕乏了,先走一步。」
然後皇帝就走了,賈璉總算知道今天為何要來了,立刻從袖口掏瓜子,可惜掏了個空。
皇帝一走,群臣立刻炸窩了。三三兩兩的一陣互相交流,嗡嗡嗡的聲音在大殿內回蕩。
賈璉看著都覺得興奮,站在一邊仔細的打量每個大臣的表情。
首先是現有的內閣五個大臣,臉色是一個比一個難看。別看只是加兩個人,原來的閣臣話語權自然被稀釋了。
其次就是兩位尚書,新任戶部尚書寧克激動的微微顫抖,袖子里的拳頭緊握,又不敢振臂歡呼,生怕被群毆。還有就是一向沒啥存在感的刑部尚書了。腦海里就一句話,不會吧,不會吧,不會吧,我也能有今天?
從現在開始,任何人反對內閣擴員,就是王某人的死敵。
內閣從五個人擴充為七人,原則上首輔之外,每個閣老管一個部,朝廷有六部,不正好坑分完了么?
別的部門可不這麼想,比如說督察院的林如海,蛐蛐刑部,也敢與督察院爭輝?看看,沙煲大的,不對,是督察院的喉舌群。
有瓜可吃的賈璉非常興奮的東張西望,就想看看眾生相的時候,卻被人一把抓住手腕拉走了。
賈璉一臉的不爽,看清楚是林如海時,只好跟著一起往外走。
無人處,林如海才忍不住問:「事先怎麼一點風聲都沒有,你知道點啥?」
即便是林如海,這個事情賈璉也不能說真話,趕緊搖頭:「總憲大人可真看的起下官,這事問下官等於問道於盲。」
林如海不是很相信的看著,你不知道,不知道怎麼皇帝會讓你列席旁聽?
賈璉面對這眼神,只好用清澈愚蠢的眼神回應,你看,我像事先能知道的人么?
濃眉大眼的林如海突然收起嚴肅,微微一笑:「自家人,何必那麼客氣?」
賈璉一本正經的回答:「工作的時候稱職務!」
林如海強行壓制打他一頓的心思道:「下班后,去我家見面詳談。」
林如海匆匆去了,其他官員也陸續各歸其位,但今天兩件消息,引起的轟動卻不是其他事情能蓋住熱度的。
加奉一事,基層小官員歡欣鼓舞,京城大,居之不易。加奉之後,別的不說,家裡老婆孩子的吃穿方面能有提高的空間。
你說什麼?買房子?京城的房價你心裡能沒點數?這是基層官員能想的事情?安心的租房子住啊!
內閣加人的事情,對於底層官員的影響不大,議論歸議論,但也僅僅是議論。現階段,還需要各位官員尚書,說明利害。
很自然的就分成了兩個陣營,一邊是支持增補,一方面是反對增補。
別說什麼皇帝丟一塊骨頭,群臣如同惡狗一樣爭搶的屁話,哪怕知道事情的真相就是如此,皇帝就是在分化群臣,一時半會的大家也沒啥團結的心思了,先爭下內閣大臣的位子再說,先確定了增補人員,再決定怎麼爭搶。
現有的五個內閣大臣不約而同的到了孔照處開小會。其實孔照是很不願意看見這時候發生這個事情的。
但話怎麼說呢?大家都習慣了,有大事情先到這裡開小會。這是首輔權力象徵的一部分。
話怎麼說的,你既然享受了首輔的權力,就必須出面為內閣其他成員的權力說話。否則,今後還怎麼調節內閣,統一話語權?
這麼說吧,別看內閣成員之間互相看不上,沒少內鬥,這種事情大家肯定要團結一致的。
同樣的,只要以內閣大臣的身份站出來反對,就一定會得罪其他人,尤其是有機會進入內閣的人。
所以大家必須商議一個對策,從各種角度來闡述,做臣子的感謝陛下體諒的苦心,但,微臣其實不苦,可以更累一點啊。不就是事多麼,可以加班的。孔照作為內閣的象徵,必須顯得很有耐心的聽大家把話說出來。
反過來,林如海剛回到督察院,刑部尚書王大人找來了,沒錯,寧克沒來。
寧克不想入閣么?當然是想的,但是他天生不足啊。
你才當幾天的尚書,就你想入閣?
所以呢,寧克直接回到了辦公室,除了公事之外,一律不見客。
這個時候,天大的誘惑都要忍著。現在皇帝只是讓大家商議,還有很多流程要走,群臣上奏后,皇帝還要根據奏摺的內容,決定是否增補。
很明顯,群臣看到了一個信號,皇帝對這屆內閣是有不滿情緒的。
這麼說吧,或許內閣對皇帝是比較配合的,但在執行的過程中,拖延,搞事,讓你無法落實,或者落實后變形,這都是文官對付皇帝的招數。
內閣方面很快達成了共識,大方向是反對,具體的手法就是先拖一陣,以拖待變。其次,如果拖不下去了,非要表態,上奏的時候拿歷史說事。什麼即便盛唐的群相制度,也存在諸多缺陷,後來的宋朝如何,明朝如何,人多了不方便集權的。
林如海和王尚書的交談,倒是沒達成啥共識,兩人是競爭對手,一番客氣后,說了點沒意思的閑話,各自散去不提。
都不想當出頭鳥,都想吃現成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