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1章 730「為何這般折騰?「民間」與「知識分子」的論爭」

第731章 730「為何這般折騰?「民間」與「知識分子」的論爭」

第731章730「為何這般折騰?——「民間」與「知識分子」的論爭」

宋棠棠看著看著,竟然拽了拽方明華胳膊示意他讓開,自己一屁股坐在電腦椅前認真看起來。

「喂,不是說一塊出去轉轉嗎?」方明華問道。

「你自己出去,帶上豆苗,對了,四點半別忘了去少年宮接娃。」宋棠棠頭也不回說道。

方明華搖搖頭,只好離開書房下樓,剛到院子,德牧豆苗就搖頭擺尾湊了上來。

「走遛彎去。」方明華吹著口哨背著手出了門,豆苗後面跟著,一人一狗就出了朝陽門沿著城牆邊晃悠起來。

媳婦安排的活肯定要去做,轉了一大圈看看時間差不多,回到家以後開車直奔西京少年宮。

兩個孩子在這裡學乒乓球,方明華接上孩子回家后,發現一樓客廳空空蕩蕩,保姆小琴在廚房裡忙碌,沒有媳婦的影子。

方明華上了樓,發現宋棠棠依舊在書房裡盯著電腦。

「喂,脖子不酸啊?」方明華問道。

「啊?」宋棠棠從文章中回過神來,順手摸了摸有些僵硬的脖子。

「明華,你這幾年,我發現你很少關心詩壇的事,沒想到竟然能寫出這麼有見識的文章。」

「不關心不等於不關注」方明華笑著回答道:「別看了,脖子僵了吧,我幫你按摩按摩。」

「別別別你手勁太大,按得的我脖子疼。」宋棠棠拒絕了方明華的好意。

「現在不看啦,空了再看,兩個娃接回來里?我去看看孩子。」說完站起來,向門外走去。

方明華則坐到電腦前認真修改起來。

晚上吃完飯,夫妻倆準備去出去散散步,還沒出門就聽到大門口有人按門鈴,方明華過去開門,發現竟然是白苗和賈平娃。

「你們倆個?打麻將?那還差一個,叫陸遙?」方明華笑著招呼。

「今晚不打麻將,我和白苗想看看你在家寫啥,竟然連釣魚都不去。」賈平娃說道。

方明華呵呵一笑。

「可以,剛寫完,提提意見。」說完就帶著兩人進門上了二樓自己的書房,小琴趕忙端來兩杯泡好的茶。

賈平娃一屁股坐在電腦椅上,等方明華打開電腦,就迫不及待和白苗一起看起來。

為何這般折騰?——《「民間」與「知識分子」的論爭》

「進入九十年代,特別是到了這兩年,眾多中國詩人及批評家加入了「民間寫作」與「知識分子寫作」曠日持久的論爭。」

「論爭是先鋒詩歌話語的一個關鍵的、多面向的節點。就先鋒詩(自我)形象及詩壇人際關係、出版模式等方面而論,它不同於早先與文學體制的博弈。」

「第一節大家在論爭什麼?」

論爭產生了大量、過剩的公開材料,如詩歌及批評文集、學術專著、民間與主流文學期刊、地方日報及周刊上的文章等等。

去年10月,身居京城的批評家程光煒編選了一部詩歌選集,名為《歲月的遺照》。「九十年代文學書系」總編洪子誠在書系總序中向讀者指出,與80年代相比,90年代的詩歌氛圍起了變化.

首先是一個具有獨立見解和立場的知識分子,其次才是一個詩人。

與之相對的的是于堅,在他的《穿越漢語的詩歌之光》、《詩歌之舌的硬和軟》提出自己的觀點:民間詩歌是對對日常生活經驗的再現、木匠般的技藝、穿透遺忘回歸存在家園的語言運動、智慧與靈魂折射出的光芒

「第二節,大家為什麼論爭?」

隨著中國的社會文化變革日益快速而深入,先鋒藝術開始茁壯生長,枝繁葉茂,讓阻礙性力量黯然失色,各種新詩潮過去的共同的阻礙變得無關緊要。

這一時期,當代詩人身份的多次重新塑造,先鋒詩歌內部的矛盾衝突及重新定位初現端倪,四處橫流的社會商業化,即許多人眼中的新的共同阻力,也未能讓詩人們做到同舟共濟。

如此一來,「民間」與「知識分子」論爭的中心其實是詩人身份的繼承權問題!

也就是,只有我方和戰友,才有權利擔當承續悠久傳統的火炬手,並獲取中國詩歌重獲藝術獨立這一事實所帶來的象徵資本!

第三節,爭論之後的詩歌何去何從?

兩種觀念從90年代初到中期的演變史,其實已給中國詩歌的發展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那就是衝突后的新走向。從當下來回顧這場論爭,它確實對日後詩歌的走向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並為再次走向多元的格局打下了基礎

第四節:「我」認為的好詩。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樓台,最後有文字記載的只有四大名樓。只有文字,只要有詩歌,黃鶴樓可以不斷地被燒,不斷地重建。這就是文明。詩在,黃鶴樓就在。」.

陳寅恪提出「詩史互證」。詩,往往比歷史更真實。陳寅恪說:「中國詩雖短,卻包括時間、人事、地理三點」,他說《唐史》里許多想當然,錯誤甚多,時、地、人的關係混雜不清,難下結論。唐詩卻是清楚地談到時、地、人,談到人的感情、關係,融成一氣。故詩有史之意義。杜甫詩就被譽為「詩史」.

明末王夫之在家國大變之際,藏於深山,系統地對傳統詩歌審美做過梳理總結,在強調「情景交融」的基礎上,提出「情、景、事」三者交融,他說:「一時、一事、一情,僅構此四十字,廣可萬里,長可千年矣。」誠哉此言!詩歌,既是個人情感史、心靈史,也是生活史、社會史。這也是「人詩互證」傳統源遠流長、歷久彌新的原因

外國詩歌也是中國詩歌的傳統;簡言之,用中文表述就是中國詩歌。只要被翻譯成中文,這些外國詩歌就能成為中文、中國文學的一部分。經過卞之琳、穆旦的翻譯、改造,這些外國詩歌已經被轉換和吸收,就像翻譯的佛教經典成了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一樣。

我們讀詩寫詩,是希望獲得一種精神的提升,所以首先是個人的問題,其次才是外在的影響,比如獲得讀者、市場還有所謂國內外的認同,如果沒有這個,可以說就失去了初心。

洋洋洒洒數頁。

賈平娃看了一會,搖搖頭,站起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說道。「我對詩歌沒多少研究,無法評論。」

白苗卻看的很認真,作為曾經是《延河》主編的他,又是在方明華手下幹了多年,知道這篇文章的份量。

「能發表在《延河》上嗎?」他問道。

「我也想,不過這是《天涯》雜誌的約稿。」方明華有些抱歉:「我還有一篇小說,本來也是《天涯》約稿,不過可以發表在《延河》上。」

下一章:第732章 有人要拍《八路公交車》書籍詳情頁上一章:第730章 一篇文章寫的脖子疼

重回80:我的文藝人生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重回80:我的文藝人生
上一章下一章

第731章 730「為何這般折騰?「民間」與「知識分子」的論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