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清朝皇陵

第29章清朝皇陵

蠱士正文第29章清朝皇陵大明永樂元年十一月,已經歸屬大明統治的遼東女真胡里改部首領阿哈出前往京師向剛剛繼位的明成祖朱棣朝貢,以顯示順服之意。明成祖見喜,於是封阿哈出為指揮使,賜阿哈出名為『李思誠』,以其部落居住的阿木河為始建衛所地。

永樂二年四月,明成祖賜胡里改部名為『建州衛』;永樂三年)正月,遼東女真斡朵里部首領蒙哥帖木兒也親自赴京師朝貢,明成祖初授蒙哥帖木兒為建州衛指揮使。永樂十四年,明朝分建州衛為兩部,另設『建州左衛』,以蒙哥帖木兒為建州左衛指揮使。

此後,蒙哥帖木兒的子孫世襲『建州左衛指揮使』,歷任蒙哥帖木兒,董山,脫羅、妥義謨,福滿等五任指揮使。

福滿襲職的時間約在嘉靖元年至二十年之間,他成為建州左衛指揮使后,將建州左衛的主城從原居地佛阿拉遷至赫圖阿拉,和建州衛共居一城。

福滿約在嘉靖中後期至萬曆早期去世;他去世后,由他的第三子索長阿、第四子覺昌安先後承襲了建州左衛指揮使官職。而為了安葬福滿,新任建州左衛指揮使、其第四子覺昌安挑選了位於赫圖阿拉西北處約十里的呼蘭哈達下,蘇克素滸河北岸,尼雅滿山崗南麓的一塊寶地,為福滿修建了當時來看還很簡陋的墓地。

這就是清朝皇家祖陵——清永陵的起源,也就是今天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西北約兩公里處,不過當時還沒有任何名字。

萬曆十一年,遼東總兵李成梁發兵討伐作亂的建州右衛阿台部;在攻擊建州右衛首城古勒城的過程中,明軍誤殺了時任建州左衛指揮使覺昌安與其子塔克世。事後,塔克世長子、二十五歲的努爾哈赤得知父祖被殺后憤概不已,向明朝上書,要求明軍給出解釋。李成梁知道此事後心中有愧,便在將覺昌安和塔克世的遺體交還給努爾哈赤后,又給了他三十道敕書、三十匹馬,還讓努爾哈赤承襲了建州左衛指揮使的官職。

此後,努爾哈赤憑藉明朝所給予的官方認證身份,正式開始了創業乃至統一建州三衛女真、及其他遼東女真各部的進程;至萬曆四十四年時,五十七歲的努爾哈赤已經基本統一了除海西女真葉赫部之外的遼東女真各部。這一年,努爾哈赤在居城赫圖阿拉建國稱汗,國號「大金」,改元「天命」,自稱「覆育列國英明汗」。

早在此之前,努爾哈赤已經將去世的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大伯父禮敦、五叔塔察篇古等人安葬於曾祖父福滿的墓地附近;另外,在萬曆三十一年,努爾哈赤最寵愛的大妃孟古去世,努爾哈赤將其遺骨先埋在自己居住的院內,三年後才遷葬於尼雅滿山崗,和諸位祖先一起安葬。再後來,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長子褚英謀逆作亂被殺后,遺骨也埋在了這裡。

此時,位於尼雅滿山崗的建州左衛首領家族墓地沒有地面配屬建築,也沒有正式的名字,僅僅只稱為「赫圖阿拉祖陵」。

大明天啟四年、后金天命九年,努爾哈赤遷都遼陽、在此新建都城『東京城『后,於城北的羊魯山開建祖宗陵寢。陵寢建好后,努爾哈赤派三伯祖索長阿的孫子旺善、鐸弼,及大伯父禮敦的兒子貝和齊前往尼雅滿山崗祖陵,將祖父、父親,已故大妃葉赫那拉氏、弟第舒爾哈齊、長子禇英、大伯父禮敦、五叔塔察篇古等人的遺骨都遷往東京陵安葬;而尼雅滿山崗剩下的陵墓則被稱為「老陵」。

大明天啟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因病在太子河下游的叆雞堡去世,遺體火化后,梓宮『暫厝』在盛京的西北一隅;其第八子皇太極在經過一番激烈的博弈后得以繼汗位,改元天聰。

皇太極繼位之後,就開始著手為努爾哈赤修建陵墓;經過數年的挑選,大明崇禎二年、后金天聰三年,皇太極選定了盛京東北郊外一處吉地為努爾哈赤營建陵墓,但初建時沒有正式名稱,只稱「先汗陵」。同年,陵墓地宮完工,努爾哈赤的寶宮及安葬在東京陵的皇太極生母葉赫那拉氏的遺骨都被葬入地宮之中。

大明崇禎七年、后金天聰八年,皇太極升舊都赫圖阿拉為「興京」,而『赫圖阿拉老陵』則被改稱為『興京陵』。

大明崇禎八年、后金天聰九年十月,皇太極出兵徹底平定了漠南蒙古察哈爾部;十一月,末代察哈爾汗——林丹汗呼圖克圖的長子額哲奉嫡母囊囊及其他林丹汗遺孀,從暫居的河套抵達了盛京,並用白駱駝馱著蒙古聖物——嗎哈噶喇金佛、金字大藏經、北元傳國玉璽進獻給后金大汗皇太極,以示蒙古歸附之意。

為了顯示這次具有特殊意義的勝利,皇太極把后金族名從『女真』改為了「滿洲」,以示「覆滿天下」之意。對額哲獻上的嗎哈噶喇金佛和金字大藏經這兩件佛教聖物,皇太極特別的重視,特地下令敕建了『蓮花凈土實勝寺』用以供奉這兩件聖物。而蓮花凈土實勝寺一直保存到了今天,就是「瀋陽皇寺」。

對於額哲所進獻的另一件寶物——「北元傳國玉璽」,皇太極更是欣喜若狂,這意味著漠北的「天命」已經由蒙古汗國轉移到了「大金汗國」;從此之後,自己就不僅僅只是『大金』的大汗,而是領有全部漠南、漠北蒙古舊地,以及遼東、海西、黑水諸地,堂堂正正的上國君主。

十二月,后金文武群臣、宗室王公、外藩蒙古諸部首領一同向皇太極上疏,以「察哈爾降服」、「傳國玉璽來歸」為由,請大汗「早登大位、改定尊號、以安天下」,也就是勸皇太極登基稱帝。

大明崇禎九年、后金天聰十年正月,皇太極在徵詢了后金漢官和儒臣們的意見后,同意「群臣所請」,下詔「更定尊號」以「承膺天命」,決定登基稱帝,並改元、改國號。

大明崇禎九年、后金天聰十年四月十一,皇太極親至盛京郊外,舉行了盛大的登壇祭天儀式;儀式結束后,群臣向皇太極奉上「勸進表文」,給皇太極上尊號為「寬溫仁聖皇帝」,這標誌著皇太極正式稱帝。

皇太極稱帝后,將國號由『大金』改為『大清』,將年號由『天聰』改為『崇德』,追尊父親、清朝的實際開創者、后金第一任大汗努爾哈赤為「廣運聖德仁孝武皇帝」,尊上廟號為「太祖」;而努爾哈赤的『老汗陵』,則在崇德元年被正式更名為『福陵』,同時皇太極還制定了福陵的祭祀禮儀。

此外,皇太極還按中原王朝的古制,追尊四代祖先為王——清朝始祖、建州左衛第一任指揮使、皇太極的七世祖孟特穆為澤王;高祖父福滿為慶王;曾祖父覺昌安為昌王;祖父塔克世為福王;同時,還為四王在太廟內設立祭祝牌位。另外,皇太極又在『興京陵』的慶王陵墓後設立了澤王的衣冠冢,稱為「二祖陵」。

大明崇禎十六年、清崇德八年八月初九,當了十年大汗、七年皇帝的皇太極在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突然猝死於盛京皇宮,時年五十二歲;八月十六,清最高權力機構——議政王大臣會議在盛京皇宮的崇政殿中召開;經過又一次跌宕起伏的激烈權力爭鬥后,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意外地被推選為新帝,繼承了皇太極所留下的皇位。

八月二十六,以禮親王代善為首,清朝諸宗室王公大臣們簇擁著六歲的皇九子福臨,在盛京皇宮大政殿內登基稱帝,以明年為順治元年;福臨即清世祖順治帝。

順治帝登基后,以堂叔鄭親王濟爾哈朗、叔父睿親王多爾袞為攝政王,協助自己治理國政;而順治帝繼位后第一件時,就是為去世的皇太極上尊號、建陵寢。

大明崇禎十六年、清崇德八年十月,順治帝為先帝上謚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文皇帝』,上廟號『太宗』。隨即,順治帝再下詔為先帝在盛京以北約十里處修建陵墓。

大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四月,大明中樞朝廷被農民軍推翻,之後清軍入關擊敗農民軍,天下易主;八月,順治帝在即將從盛京入關前往京師前,親自為太宗在盛京的陵寢命名為『昭陵』。

順治五年,順治帝再追尊澤、慶、昌、福四王——澤王孟特穆為肇祖原皇帝、慶王福滿為興祖直皇帝、昌王覺昌安為景祖翼皇帝、福王塔克世為顯祖宣皇帝。四王的嫡妻則分別為尊為肇祖原皇后、興祖直皇后、景祖翼皇后、顯祖宣皇后。

順治八年,順治帝改興京陵所在的尼雅滿山崗為「啟運山」,順治十年,興京陵修建享殿、配殿、方城門牆。順治十二年,肇祖、興祖的神功聖德碑建碑亭落成。

因感覺東京陵的風水不如興京陵的好,所以順治帝在順治十五年又將改葬在東京陵的景祖、顯祖二陵及武功郡王、恪恭貝勒二墓遷回了興京陵,安葬於肇祖、興祖陵前。

順治十六年,順治帝將興京陵正式更名為『永陵』,意在祈願『江山永固、帝業長存』。順治十八年,永陵享殿命名為「啟運殿」,方城城門則命名為「啟運門」,加立景祖、顯祖的神功聖德碑碑亭。

至此,清朝第一座皇陵——『永陵』的儀制全部完成。

而清朝第二座皇陵——努爾哈赤的『福陵』,於順治七年增設石象生、望柱、擎天柱等石質構件。順治八年,福陵的享殿擴建工程完工。順治十六年,福陵的角樓、護衛衙門、大紅門兩側的掖門全部擴建完成,石象生增設須彌座,方城修繕完工。

福陵的寢殿則在康熙二年動工。次年完工,加立努爾哈赤的謚號碑,方城上修建了明樓。康熙二十七年,福陵神功聖德碑落成,這標誌著福陵的帝王儀制也全部完成。

清朝第三座皇陵——皇太極的『昭陵』,因為皇太極在生前已經稱帝,所以他的陵墓是按照皇帝的標準完完整整的建造的,這也省去了清朝的後世嗣皇帝們要給他不斷重新增設、加修陵墓儀制的繁瑣之事。

所以昭陵在順治元年定名,順治八年建成后,就沒有再大動干戈地擴建過,只是在康熙、乾隆、嘉慶年間對其作了若干的改建和修繕工程,以保持陵寢的儀制完整和安全上的維護工程。

以上三陵——『永陵』、『福陵』、『昭陵』,就是清朝初立、尚未入關時,在遼東舊地修建的三座皇陵,分別安葬著清朝的四位遠祖、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號稱『盛京三陵』。至於一度被清朝當做祖陵對待的遼陽『東京陵』,因為肇祖、興祖、景祖、顯祖四位祖先的陵墓被先後遷走,只剩下庄親王、廣略貝勒等人的墓地在此,所以就不再被視為清朝皇陵之一了。大明永樂元年十一月,已經歸屬大明統治的遼東女真胡里改部首領阿哈出前往京師向剛剛繼位的明成祖朱棣朝貢,以顯示順服之意。明成祖見喜,於是封阿哈出為指揮使,賜阿哈出名為『李思誠』,以其部落居住的阿木河為始建衛所地。

永樂二年四月,明成祖賜胡里改部名為『建州衛』;永樂三年)正月,遼東女真斡朵里部首領蒙哥帖木兒也親自赴京師朝貢,明成祖初授蒙哥帖木兒為建州衛指揮使。永樂十四年,明朝分建州衛為兩部,另設『建州左衛』,以蒙哥帖木兒為建州左衛指揮使。

此後,蒙哥帖木兒的子孫世襲『建州左衛指揮使』,歷任蒙哥帖木兒,董山,脫羅、妥義謨,福滿等五任指揮使。

福滿襲職的時間約在嘉靖元年至二十年之間,他成為建州左衛指揮使后,將建州左衛的主城從原居地佛阿拉遷至赫圖阿拉,和建州衛共居一城。

福滿約在嘉靖中後期至萬曆早期去世;他去世后,由他的第三子索長阿、第四子覺昌安先後承襲了建州左衛指揮使官職。而為了安葬福滿,新任建州左衛指揮使、其第四子覺昌安挑選了位於赫圖阿拉西北處約十里的呼蘭哈達下,蘇克素滸河北岸,尼雅滿山崗南麓的一塊寶地,為福滿修建了當時來看還很簡陋的墓地。

這就是清朝皇家祖陵——清永陵的起源,也就是今天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西北約兩公里處,不過當時還沒有任何名字。

萬曆十一年,遼東總兵李成梁發兵討伐作亂的建州右衛阿台部;在攻擊建州右衛首城古勒城的過程中,明軍誤殺了時任建州左衛指揮使覺昌安與其子塔克世。事後,塔克世長子、二十五歲的努爾哈赤得知父祖被殺后憤概不已,向明朝上書,要求明軍給出解釋。李成梁知道此事後心中有愧,便在將覺昌安和塔克世的遺體交還給努爾哈赤后,又給了他三十道敕書、三十匹馬,還讓努爾哈赤承襲了建州左衛指揮使的官職。

此後,努爾哈赤憑藉明朝所給予的官方認證身份,正式開始了創業乃至統一建州三衛女真、及其他遼東女真各部的進程;至萬曆四十四年時,五十七歲的努爾哈赤已經基本統一了除海西女真葉赫部之外的遼東女真各部。這一年,努爾哈赤在居城赫圖阿拉建國稱汗,國號「大金」,改元「天命」,自稱「覆育列國英明汗」。

早在此之前,努爾哈赤已經將去世的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大伯父禮敦、五叔塔察篇古等人安葬於曾祖父福滿的墓地附近;另外,在萬曆三十一年,努爾哈赤最寵愛的大妃孟古去世,努爾哈赤將其遺骨先埋在自己居住的院內,三年後才遷葬於尼雅滿山崗,和諸位祖先一起安葬。再後來,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長子褚英謀逆作亂被殺后,遺骨也埋在了這裡。

此時,位於尼雅滿山崗的建州左衛首領家族墓地沒有地面配屬建築,也沒有正式的名字,僅僅只稱為「赫圖阿拉祖陵」。

大明天啟四年、后金天命九年,努爾哈赤遷都遼陽、在此新建都城『東京城『后,於城北的羊魯山開建祖宗陵寢。陵寢建好后,努爾哈赤派三伯祖索長阿的孫子旺善、鐸弼,及大伯父禮敦的兒子貝和齊前往尼雅滿山崗祖陵,將祖父、父親,已故大妃葉赫那拉氏、弟第舒爾哈齊、長子禇英、大伯父禮敦、五叔塔察篇古等人的遺骨都遷往東京陵安葬;而尼雅滿山崗剩下的陵墓則被稱為「老陵」。

大明天啟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因病在太子河下游的叆雞堡去世,遺體火化后,梓宮『暫厝』在盛京的西北一隅;其第八子皇太極在經過一番激烈的博弈后得以繼汗位,改元天聰。

皇太極繼位之後,就開始著手為努爾哈赤修建陵墓;經過數年的挑選,大明崇禎二年、后金天聰三年,皇太極選定了盛京東北郊外一處吉地為努爾哈赤營建陵墓,但初建時沒有正式名稱,只稱「先汗陵」。同年,陵墓地宮完工,努爾哈赤的寶宮及安葬在東京陵的皇太極生母葉赫那拉氏的遺骨都被葬入地宮之中。

大明崇禎七年、后金天聰八年,皇太極升舊都赫圖阿拉為「興京」,而『赫圖阿拉老陵』則被改稱為『興京陵』。

大明崇禎八年、后金天聰九年十月,皇太極出兵徹底平定了漠南蒙古察哈爾部;十一月,末代察哈爾汗——林丹汗呼圖克圖的長子額哲奉嫡母囊囊及其他林丹汗遺孀,從暫居的河套抵達了盛京,並用白駱駝馱著蒙古聖物——嗎哈噶喇金佛、金字大藏經、北元傳國玉璽進獻給后金大汗皇太極,以示蒙古歸附之意。

為了顯示這次具有特殊意義的勝利,皇太極把后金族名從『女真』改為了「滿洲」,以示「覆滿天下」之意。對額哲獻上的嗎哈噶喇金佛和金字大藏經這兩件佛教聖物,皇太極特別的重視,特地下令敕建了『蓮花凈土實勝寺』用以供奉這兩件聖物。而蓮花凈土實勝寺一直保存到了今天,就是「瀋陽皇寺」。

對於額哲所進獻的另一件寶物——「北元傳國玉璽」,皇太極更是欣喜若狂,這意味著漠北的「天命」已經由蒙古汗國轉移到了「大金汗國」;從此之後,自己就不僅僅只是『大金』的大汗,而是領有全部漠南、漠北蒙古舊地,以及遼東、海西、黑水諸地,堂堂正正的上國君主。

十二月,后金文武群臣、宗室王公、外藩蒙古諸部首領一同向皇太極上疏,以「察哈爾降服」、「傳國玉璽來歸」為由,請大汗「早登大位、改定尊號、以安天下」,也就是勸皇太極登基稱帝。

大明崇禎九年、后金天聰十年正月,皇太極在徵詢了后金漢官和儒臣們的意見后,同意「群臣所請」,下詔「更定尊號」以「承膺天命」,決定登基稱帝,並改元、改國號。

大明崇禎九年、后金天聰十年四月十一,皇太極親至盛京郊外,舉行了盛大的登壇祭天儀式;儀式結束后,群臣向皇太極奉上「勸進表文」,給皇太極上尊號為「寬溫仁聖皇帝」,這標誌著皇太極正式稱帝。

皇太極稱帝后,將國號由『大金』改為『大清』,將年號由『天聰』改為『崇德』,追尊父親、清朝的實際開創者、后金第一任大汗努爾哈赤為「廣運聖德仁孝武皇帝」,尊上廟號為「太祖」;而努爾哈赤的『老汗陵』,則在崇德元年被正式更名為『福陵』,同時皇太極還制定了福陵的祭祀禮儀。

此外,皇太極還按中原王朝的古制,追尊四代祖先為王——清朝始祖、建州左衛第一任指揮使、皇太極的七世祖孟特穆為澤王;高祖父福滿為慶王;曾祖父覺昌安為昌王;祖父塔克世為福王;同時,還為四王在太廟內設立祭祝牌位。另外,皇太極又在『興京陵』的慶王陵墓後設立了澤王的衣冠冢,稱為「二祖陵」。

大明崇禎十六年、清崇德八年八月初九,當了十年大汗、七年皇帝的皇太極在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突然猝死於盛京皇宮,時年五十二歲;八月十六,清最高權力機構——議政王大臣會議在盛京皇宮的崇政殿中召開;經過又一次跌宕起伏的激烈權力爭鬥后,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意外地被推選為新帝,繼承了皇太極所留下的皇位。

八月二十六,以禮親王代善為首,清朝諸宗室王公大臣們簇擁著六歲的皇九子福臨,在盛京皇宮大政殿內登基稱帝,以明年為順治元年;福臨即清世祖順治帝。

順治帝登基后,以堂叔鄭親王濟爾哈朗、叔父睿親王多爾袞為攝政王,協助自己治理國政;而順治帝繼位后第一件時,就是為去世的皇太極上尊號、建陵寢。

大明崇禎十六年、清崇德八年十月,順治帝為先帝上謚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文皇帝』,上廟號『太宗』。隨即,順治帝再下詔為先帝在盛京以北約十里處修建陵墓。

大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四月,大明中樞朝廷被農民軍推翻,之後清軍入關擊敗農民軍,天下易主;八月,順治帝在即將從盛京入關前往京師前,親自為太宗在盛京的陵寢命名為『昭陵』。

順治五年,順治帝再追尊澤、慶、昌、福四王——澤王孟特穆為肇祖原皇帝、慶王福滿為興祖直皇帝、昌王覺昌安為景祖翼皇帝、福王塔克世為顯祖宣皇帝。四王的嫡妻則分別為尊為肇祖原皇后、興祖直皇后、景祖翼皇后、顯祖宣皇后。

順治八年,順治帝改興京陵所在的尼雅滿山崗為「啟運山」,順治十年,興京陵修建享殿、配殿、方城門牆。順治十二年,肇祖、興祖的神功聖德碑建碑亭落成。

因感覺東京陵的風水不如興京陵的好,所以順治帝在順治十五年又將改葬在東京陵的景祖、顯祖二陵及武功郡王、恪恭貝勒二墓遷回了興京陵,安葬於肇祖、興祖陵前。

順治十六年,順治帝將興京陵正式更名為『永陵』,意在祈願『江山永固、帝業長存』。順治十八年,永陵享殿命名為「啟運殿」,方城城門則命名為「啟運門」,加立景祖、顯祖的神功聖德碑碑亭。

至此,清朝第一座皇陵——『永陵』的儀制全部完成。

而清朝第二座皇陵——努爾哈赤的『福陵』,於順治七年增設石象生、望柱、擎天柱等石質構件。順治八年,福陵的享殿擴建工程完工。順治十六年,福陵的角樓、護衛衙門、大紅門兩側的掖門全部擴建完成,石象生增設須彌座,方城修繕完工。

福陵的寢殿則在康熙二年動工。次年完工,加立努爾哈赤的謚號碑,方城上修建了明樓。康熙二十七年,福陵神功聖德碑落成,這標誌著福陵的帝王儀制也全部完成。

清朝第三座皇陵——皇太極的『昭陵』,因為皇太極在生前已經稱帝,所以他的陵墓是按照皇帝的標準完完整整的建造的,這也省去了清朝的後世嗣皇帝們要給他不斷重新增設、加修陵墓儀制的繁瑣之事。

所以昭陵在順治元年定名,順治八年建成后,就沒有再大動干戈地擴建過,只是在康熙、乾隆、嘉慶年間對其作了若干的改建和修繕工程,以保持陵寢的儀制完整和安全上的維護工程。

以上三陵——『永陵』、『福陵』、『昭陵』,就是清朝初立、尚未入關時,在遼東舊地修建的三座皇陵,分別安葬著清朝的四位遠祖、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號稱『盛京三陵』。至於一度被清朝當做祖陵對待的遼陽『東京陵』,因為肇祖、興祖、景祖、顯祖四位祖先的陵墓被先後遷走,只剩下庄親王、廣略貝勒等人的墓地在此,所以就不再被視為清朝皇陵之一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蠱士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蠱士
上一章下一章

第29章清朝皇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