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攤丁入畝 耗羨歸公
第459章攤丁入畝耗羨歸公
其實朱楩之前就已經意識到了,如今的稅收太過複雜,也太過混亂了。
地方官員竟然有權利隨意向百姓攤派雜稅賦稅?
這和前朝有何不同?
虧他爹竟然還沒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改,必須得改。
只是那時候的他還是滇王,還沒資格主持這種事。
要知道,這就是所謂的變法,光是為了這一條鞭法,張居正可以說得罪了除了百姓的所有人。
結果等到張居正死了,那些變法制度還是被廢除了。
先不管張居正私德如何,這一條鞭法還是好的。
朱楩之前是無能為力,身為王爺,上面要說服皇帝,下面還要面對百官的強烈抵抗,所以他就沒著急去做什麼。
賦役黃冊定民戶為三等九級,凡遇徭役,發冊驗其輕重,按照所分上中下三等人戶當差。
「而今朕終於想到辦法。百姓們不如你們讀書識字多,也沒有你們那些心眼子。百姓們只知道,朝廷徵稅,他們就得納稅。多麼純樸至真啊。」
而這些人,其實不是奴隸啊,而是尋常百姓,正是因為徭役制度被徵收了過去,最後活活累死了無數人。
李叔然點點頭:「太重了。」
他不再單獨說攤丁入畝和士紳一體納糧。
你這直接來個十取其一,這不是逼百姓造反嗎?
朱楩笑了,看著李叔然,說道:「重嗎?」
簡單來說就是,以前的稅收是按照人頭稅來收的,簡直是混賬至極。
也就是百分之十的稅收比率。
這麼說吧,當初秦朝修築長城死了無數人,到了洪武年間修築明長城時,也死了無數人。
軍役自不必多說,就是強征壯丁,現如今也被軍戶籍所負責,就是在正規軍之外的從軍。
「太重了陛下,」連李叔然都連連搖頭。
所謂攤丁入畝,始於康熙的一種想法,之後由雍正完善並進行推廣改革。
「朕從小看在眼裡,急在心中,卻又苦於無法為父皇分憂解難。」
而且朝廷是不需要額外支付軍餉的。
「從今往後,全天下人都得交稅,並且是按照個人所得進行交稅。你這一年賺了十兩銀子,就交一兩銀子。十取其一。」
相當於如果你交不起稅,那就去幹活,以免費勞動力作為交稅了。
可無數人卻倒吸涼氣。
一旦徹底杜絕了雜稅亂稅現象,可想而知百姓們就不用再飽受折磨與壓迫了。
甚至連他,也不能隨意加派。
「天下百姓苦亦,哪怕我爹勵精圖治,也難以顧及到每一個百姓。」
須知如今連被稱作為賤籍的商人所繳納的商稅,都是三十取一。
以養廉銀子引百官入坑,而後牽出一條鞭法,再實行攤丁入畝和士紳一體納糧。
也就是說,徭役確實被算在了雜稅當中的。
實話實說,朱楩還真沒有私心,還真是為了百姓。
朱楩一個字都沒提攤丁入畝,可是每個字又句句不離攤丁入畝。
而攤丁入畝就是把人頭稅,也稱作人丁稅,改為地稅,此後不計人頭,只按照誰家有多少地,誰就交多少稅。
「但是,這可是一條鞭法,也就是說除此之外,朝廷不會再額外徵收任何稅了。別說雜稅、賦稅,就連徭役等勞務也都要盡免。還重嗎?」朱楩又拋出一記重彈。
李叔然目瞪口呆的看著朱楩。
但是他這個一條鞭法,卻囊括了這兩樣。
尤其是他還提到了個人所得稅。
徭役,其中包括力役、雜役、軍役等名目。
比如說一戶農家有幾口人,就要交多少人頭稅。
但是如今他已經身為一國之君,此時以篤定的語氣說道:「朕不是在跟你們商量,而是下達命令,這一條鞭法是必須要落實的。否則,百姓苦亦。」
「按照個人每年的年收入水平,今年豐收,那就多交點。今年若是遇到災情,那就少交或者不交,如果災情嚴重,朝廷還會賑災。」
而力役與雜役就更加複雜了。
這已經很良心了。
「今日朕就要徹底廢除所有雜稅、亂稅、苛稅與賦稅,從今以後,朝廷每年只收一次稅,對每人也只收一種稅,那就是個人所得稅。」
很坑很坑。
「反倒是很多人,尤其是那些世家,占著地,盡享榮華富貴,反而還要躲避該負擔的責任。」
據記載,明代以民戶丁糧多寡和事產厚薄的基準,分別編簽人丁從事不定期的各種力役。
「我來問問你們,此舉有何不妥?今天在這金鑾殿上,哪怕上面沒有光明正大的匾額,朕也要問問你們,朕是否藏有私心?此舉是否妥當?」
這才是正經人該乾的事。
合著伱家是地主,種著幾百畝地,卻因為只有一個兒子只交一個人的稅。
而我家只有一畝地,還要養育十口人,就得交十個人的稅?
講不講道理啊?
怪不得古代一直說窮不過三代,不到三代人就直接自我消亡了個屁的,古人誠不欺我啊。
而朱楩的玩法就更加簡單明了了。
你今年賺了十文錢,那就交一文錢。
你是地主是吧?你今年賺不少啊,十萬兩銀子是吧?那就交個一萬兩吧。
所以朱楩之前就想過了,沒必要去收割百姓的韭菜,要割,那也是割大地主與世家啊。
「除此之外還有火耗歸公,」朱楩又提出一條新的政策。
「既然朕已經決定徹底杜絕一切雜稅、亂稅、賦稅,那麼包括徵收上來的稅銀、稅錢、稅糧,在運往京城路上的損耗,也由朝廷承擔。」
以往地方官在徵收錢稅時,會以耗損為由,多征錢銀,更稱為火耗或耗羨。
比如漢朝時,每繳糧食一石,加耗兩斗,後漢隱帝時,雀鼠耗由納糧一石加耗兩斗增到四斗。
如今朱楩提出火耗歸公,就是把這部分可能施加到百姓身上的壓榨,也全都給杜絕了。
朱楩笑呵呵的問李叔然:「還覺得這個稅收重嗎?」
李叔然緩緩的搖了搖頭,連連吸著涼氣,突然他猛的拜倒在地,高呼:「吾主聖明,千古一帝啊。」
朱楩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打蒙了百官,打蒙了世家,打蒙了地主,打蒙了士紳,也會打蒙所有王公貴族。
但是唯有一點,朱楩在為百姓造福,朱楩在保護百姓權益。
只要不傻,誰都知道朱楩這是吃力不討好,他以得罪全天下所有有階級的人,來唯獨討好百姓。
這已經不僅僅是愛民如子,甚至可以說是在討好百姓了。
朝中不乏有學之士。
劉三吾激動的走了出來,跟著跪在李叔然的身後。
還有嚴時泰、沈榮、卓敬、錢貴、顧紋等人。
甚至連朱楨,以及許多朱楩叫不上號的人,都紛紛跪拜,高呼:「吾主聖明。」
不是所有人都有私心的,不是所有人都計較個人得失的。
至少在明初洪武年間,能夠站在這大殿上的,至少不是貪婪成性的小人。
只是也有不少人心中擔心,這些人有的為家族考慮,有的為其他方面感到擔憂。
朱楩上位以來,可是大動作不斷,又是對外發動戰爭,又是對內接連進行改革。
如此頻繁舉動,就不擔心動搖國家穩定嗎?
當然不擔心,朱楩心中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只要有天下人支持,朱楩就不怕世家聯合起來對抗自己。
打仗你們不行,民心與名聲也不行,你們還有啥?
「要不要土地歸為國有呢?」朱楩心裡一動,要不要再接再厲?
可想了想他搖搖頭,算了,再繼續下去,百官就得瘋了。
而且連天下百姓如今也應該無法理解吧?
一旦土地歸為國有,就不用再擔心土地兼并問題了。
當初王莽就想這麼做過,結果不但世家反對,連百姓們也一樣怨聲載道,可謂是得罪了所有人。
那是百姓不明白,國家又不會與民爭利,最後還不是會給他們種地。
這可以避免土地兼并的情況發生,保證了百姓絕對有地種的基礎。
但是短時間內,恐怕還沒人能明白啊,還以為是他貪婪的,想要奪走百姓的土地。
卻不明白,那些世家、地主士紳,才是真正要奪走他們地的人。
所以就說王莽才是真的莽,朱楩很多時候都要收斂一點。
王莽可是頂著巨大壓力,把天下土地歸為王田,私人不得買賣。
除此之外王莽還廢除奴隸制度,改為雇傭制度。
還有政府控制物價,防止商人操縱市場。日用品在供過於求時由政府照成本購買,反之則由政府賣出,防止物價上漲。
以及如果有人家因喪葬或祭祀需要,可以向政府貸款,只需歸還本金,不收利息。如果因從事農業、商業生產向政府貸款的,政府收取純利潤的十分之一做利息。
更不用說王莽在教育、祭祀、法律、音樂、漏刻、建築、曆法、度量衡、車輛製作等各方面也有革新措施了。
還有王莽時期針對周邊列國各民族的態度上,也很有趣。
王莽先是一改西漢自昭宣以來建立的平等友好關係,以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為由,將西域各國的王改封為侯,從而引起了西域諸國的普遍不滿。
之後王莽派嚴尤出兵,征服了高句麗,將其改名為下句麗(下句麗可還行)。
還有匈奴。
匈奴正是古代蒙古高原游牧民族,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也正是當時蒙古草原的主人。
自漢宣帝以來,漢朝與匈奴的關係得到了改善,在呼韓邪單于窮困來降時,漢王朝仍將匈奴視為對等的大國,並且發給匈奴印信,文字是匈奴單于璽,其下諸王之印信為『漢某某王』,以表示待以客禮而不是作為漢王朝的臣屬。
結果到了王莽時期,他命使臣收繳西漢時發給的『匈奴單于璽』,而代之以『新匈奴單于章』,不但在匈奴前加以新字,且以章代璽,表明王莽試圖降低匈奴單于的政治地位,將匈奴從前與漢天子的平等關係降為與王莽新室諸王同樣的地位,從而使匈奴成為新室的附庸。
可謂是一點都不把人家匈奴放在眼裡。
說狂妄也好,說目空一切也罷。
王莽他是真的莽啊。
難怪後世網民都樂此不疲津津樂道的,傳說王莽乃是穿越者。
因為那可是公元前後那幾年發生的事,距今足有兩千年啊。
你把紅色旗幟帶到了西元前(公元前)可還行?
(題外話:之前有讀者想聽聽王莽的有趣故事,就簡單摘選了一小節。)
誰說王莽不是穿越者,朱楩都不答應。
他都比我猛,你說他不是穿越者?那我也不是。
總之,文武百官一直到下朝都還是暈暈乎乎的。
陛下這又搞了個大動作啊。
朱楩同時讓人傳令大明官報,讓負責官報的兩個哥哥潤色,火速發報然後傳達天下。
這是要抓緊時機立刻落實下來,以免夜長夢多。
等全天下人認了新政策,不怕百官和世家還能起什麼風波。
至於朝廷要具體怎麼實施下去,包括新的稅收政策怎麼搞,還有養廉銀子與火耗歸公等問題如何去算。
不是還有朱楨這位監國在嗎。
朱楨:有種上了賊船的感覺。
不光是朱楨,如今連朱元璋都成了朱楩的常務副.手。
朱元璋如今算是真正明白了,朱楩當初說的,所謂的他的時代大船是什麼意思了。
哪怕還未見識到所謂全世界的新面孔,他也先見識到了新時代的到來。
這一項項政策改革,不可謂不讓人驚心動魄。
朱楩從登基以來,才不過一個來月,就已經接連推出數個聞所未聞的政策。
可偏偏這些都是利民利國的利好政策,朱元璋不但沒有半點擔心,反而無比支持。
只要是為了百姓,就是得罪了百官,得罪了所有世家,又有何妨?
他在乎嗎?信不信把你們全族屠了?看看誰怕誰。
這可是洪武大帝,他支持朱楩還來不及,又怎麼會擔心。
所以也沒有百官敢來找太上皇求情阻止新皇。
開玩笑,他倆是一頭的啊。
那得是多想不開,多作死。
同時因為朱楩明白信息的重要性,以及輿論的影響有多大。
於是朱楩自上位以來,就很重視大明官報。
明明明朝早就有自己的報紙了,可朱元璋卻沒有利用起來。
朱楩也因為知道大明有自己的官報,所以從未想過私自開設報紙。
這不叫發明,而是叫抄襲,何況沒有官府批文,私自開設抵報可還行?
咋地,你想學黃巾起義,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是吧?
不說朱楩之前有沒有那些權力,他當時想的可是低調發展偷偷發育,沒想那麼高調的。
全是思倫發那個老東西,非得搞什麼定邊之戰,朱楩以十數萬人打敗了六十多萬敵軍,這才一下子出名的。
不然他可能還貓在雲南等老頭子仙逝呢。
話說回來,朱楩一口氣把兩個哥哥,還是兩個頗有才情文學的十一哥跟十六哥丟到大明官報,還真是適合他們兩人。
如今朱椿與朱栴在報館裡面,每日率性而為潑文灑墨,終於可以盡情發揮他們所擅長的領域。
就是有的時候他們的文有點太深奧了,到處都是據典引經,文是真夠文的,也太文縐縐了,就不怕百姓能不能聽懂?
「我的十一哥和十六哥唉,你們別只顧著顯擺你們肚子里的墨水,也給我考慮考慮啊。這大明官報是要通傳天下的,你們覺得到了雲南,有幾個人能讀懂?能認識字就不錯了好吧。給我修改一片白話文,」朱楩這一日來到了報館,在看到最新一期的報紙模版時,直接傻眼了。
他倒不至於看不懂,但是看起來也一樣有晦澀難明的地方。
他都懷疑這哥倆是不是天天捧著四書五經在那裡一邊翻一邊寫的。
「這不是很好嗎?這文風,頗有大家風範,」劉三吾卻持反對意見。
大明官報本來就是由翰林院的文生官員負責的,而劉三吾正是翰林院大學士。
雖然現在大明官報由兩位王爺接手了,可聽說陛下來了,他還是趕緊前來迎駕。
朱楩沒好氣的看著這個倔老頭兒,見他還在那裡搖頭晃腦,品評那些文章,說道:「朕是要讓天下百姓知道朝廷的政策是怎麼回事,要讓他們理解咱是為他們好,更讓他們知道今後朝廷是站在他們這邊的,連當地官員也要遵從朝廷政策,免得再發生之前杭州知府欺上瞞下獨斷專行橫徵暴斂的事。」
「可是現在別說百姓能不能看懂了,就連朕。不是,怕是連地方讀報的人都不懂那些典故,還怎麼讓百姓明白其中道理?很多時候,不是你文化水平高就行了,要讓別人能明白你的意思,這才是關鍵。」
朱楩差點說漏嘴,他是真的對吟詩作賦這一類不擅長啊。
朱椿與朱栴對視了一眼。
「那就遵從陛下安排吧。」
哥倆倒是好說話。
一個蜀秀才,另一個也是書生文人的風範,看起來就好欺負。
呃。
於是按照朱楩的要求,兩人又帶領翰林院的一眾官員,開始翻譯出一篇白話文,然後只等以活字印刷刊印出來,再發往全國各地。
印刷術乃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到了北宋更是開創出了活字印刷,比德國的鉛活字印刷術早了幾個世紀。
而且在北元的時候,元代王禎還創製了木活字,以及發明了轉輪排字。
到了明朝,如今用的乃是銅活字,至少進行排版,很容易就能批量刊印冊子。
如今包括羅貫中的那些小說,民間都能大批量生產,更不用說朝廷要印刷報紙了。
(PS:休息一天,所以今天和明天都是一章。稍微想想還有哪些坑要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