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不負為知己

第442章 不負為知己

董寧帶著朝廷詔書,出得京都,直奔鄴城。徐任楓的信使也緊隨其後,趕往魏州。

圍攻鄴城的張守城接過朝廷詔書,很是吃驚,對著董寧斥責道:「董寧,你是不是越活越回去了,身為兩朝老臣,怎麼連這點都不明白,臨陣換帥,危險至極。」

董寧深知張守城的秉性,話糙心善,不計較,勉強答道:「安思景犯上作亂在前,王猛擁兵過重在後,陛下寢食難安,於情於理都說的過去,那有我一個奴才說話的份。」

張守城嘆息道:「可王猛忠心不二,可說是毫無半點不軌之心,陛下怎麼就容不下他呢!」

董寧苦言道:「誰說不是呢!可朝中六成以上的官員都容不下王猛,只要一有機會就向陛下說他的壞話,陛下到現在才下定決心,已是很難得了。」

張守城不解,道:「他王猛一個武將,只要不造反,於朝堂那些文官來說,毫無半點利益糾葛,他們為何非要置人於死地呢?」

董寧答道:「誰叫王猛他沒事找事,在河州搞什麼開科取士,以填補河州官員。若是將來陛下革舊鼎新,清除弊政,將開科取士用為國策,那豈不是剝奪了那些門閥世族的切身利益,他們又豈能容他。」

張守城道:「可開科取士,太上皇早就用過了的,又不是王猛開的先河。」

董寧道:「太上皇當年是用過,可也由於門閥世族的反對,中途就擱置了下來,廢棄不用多年。他王猛一個名不經傳的小子,重新起用,還沒受到太上皇的責備,怎能不受他們的排擠打壓。」

張守城憂心地問道:「我就問你一句,王猛這次回京,日後還有沒有重掌軍隊的機會?你的給個明確的答覆。」

董寧嘆息道:「陛下在這個時候宣他回京,應該是沒有機會了。」

張守城極為不安,趕忙讓親衛喚來崔光遠,只為賀蘭敬很難對付,應該換個位置,靠自己近些,免得隔遠了難以駕馭。

崔光遠到來,問及情況。

張守城讓他帶著所部兵馬隨他去魏州,跟賀蘭敬調換一下駐地,順便快速攻下魏州城,以免夜長夢多。

崔光遠得令,率領所部兵馬,同著張守城趕往魏州,只為遵照朝廷旨意,撤銷王猛的兵馬大元帥之職,攻下魏州城,為周秉正的南下做好準備。

等張守城、董寧、崔光遠來到魏州,王猛早已收到了徐任楓的書信,知道朝廷的意圖。

董寧宣讀完朝廷詔書,王猛二話沒說,給郭凱、趙先求、孫有望、劉明輝、朱大咖等將領交代一番后,帶著陳亮,同著董寧、益王西行回京師。

路程慢慢,前途未仆。從魏州至汴州,陳亮幫王猛思慮一路,就是找不到破解之法。

皇權在上,不聽就得造反,可造反就得荼毒天下。天下早已困苦不堪,哪能再受得了個雪上加霜,只好屏退兵諫的想法,承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聖人教條。

皇帝華隆得知王猛、益王回京,特派溫良玉、衛恆前去迎接,書寫人情溫暖。

益王不為所動,入得宮中,來到皇帝華隆的勤政殿,對著不明是非的皇帝陛下就是一番過激的言辭,道:「皇兄,王猛留下魏州城不攻,本是想引誘叛軍南下馳援鄴城,好來個圍點打援,一舉消滅叛軍主力。若是叛軍引漠北王廷來援,順便一舉將漠北騎兵殲滅於長城防線之內,解決北疆隱患。你怎能這般聽信讒言,不辨忠奸,視軍國大事如兒戲,開罪於他。」

皇帝啞口無言,找不到理由記恨,也找不到理由原諒,君臣倆擠眉弄眼,一副劍拔弩張的架勢。

皇帝身為一國之君,天下第一,有錯不認,痛惜面子,實屬正常。

董寧深知其理,見皇帝有意懲處益王,趕忙上前勸慰道:「陛下,太上皇得知益王殿下回京,特派人來傳喚。」

益王被王猛推了一下,便將董寧的話語當成台階,走了下去,拜別皇帝,出得勤政殿,走向了老皇帝的養心殿。

王猛見益王離開,向皇帝俯首道:「臣沒能及時攻下魏州城,讓陛下憂心,是臣之罪,願受責罰。」

皇帝華隆起身,扶起王猛,道:「三弟,魏州之事,剛才九弟益王說的再清楚不過了,是朕聽信了讒言,誤會了你們的戰略意圖。」

「謝陛下理涼。」王猛起身,被皇帝扶著坐在溫良玉的身邊。

皇帝向溫良玉看了一眼,溫良玉抿了抿嘴唇,溫言道:「三弟,要不你先回姑蘇省親,好好休息一段時日,鄴城的戰事暫時就別管了。」

王猛一聽,起身,向皇帝伏拜在地,謝恩道:「多謝陛下體恤,臣感激不盡。」

皇帝扶起王猛,轉過身,小聲道:「三弟,朕身為皇子-寂寂無名時,激切盼望你強大,幫為兄擋去一切災禍,求個好前程。現在為兄坐上了龍椅,成為了九五之尊,卻因你的過於強大而寢食難安,生怕你日後危害到江山社稷。你千萬要原諒朕,理會為兄的苦衷。」

王猛微笑道:「大哥,您身為一國之君,為天下長治久安計,杜絕隱患於未然,雖迫不得已而為之,實屬英明之舉,臣那有不明白的。此事你切莫放在心上,若換成是我,也會這麼做的。」

皇帝華隆聽過,轉過身,拍了拍王猛的肩膀,擠出眼淚,泣聲道:「真是朕的好兄弟!」

董寧拿來一塊白凈的手巾,遞給皇帝,道:「陛下,怎麼哭了!您有王將軍這般深明大義的臣子,應該高興才對啊!」

皇帝接過手巾,擦過淚水,轉淚為笑。

王猛見皇帝的情緒緩轉過來,道:「陛下,臣有一事請奏!」

皇帝歡言答道:「三弟,有什麼事儘管說,只要為兄能做到的,定如你所願。」

王猛淺淺一笑,說道:「陛下,平定叛亂,您定會革舊鼎新,清除弊政,振興大夏國的。臣從南到北,從西到東,遇見了幾個德才兼備的學子,還望陛下日後能夠予以機會。」

「董寧,拿筆記下。」皇帝向董寧說完,轉向王猛,道:「三弟,你說。」

董寧拿好紙筆,王猛開口說道:「汴州知府符卿書,枹罕郡守董雲軒,龍城郡守肖史,籌集錢糧官吳風,介州知州司馬橫,平定縣令周文清。此六人出身寒門,才學德行俱佳,且深知百姓疾苦,忠誠愛國。若陛下日後能給他們一個施展抱負的機會,定能上可報效國家社稷,下能造福黎民百姓。」

皇帝見王猛將董雲軒幾人能跟符卿書相提並論,很是歡喜,畢竟他在汴州坐鎮時,符卿書的才華與操守他是見過的,那是一等一的好,沒得挑剔。

董寧書寫完畢,對著王猛問道:「王將軍,那司馬橫是不是原涿州刺史司馬澹之子啊?」

王猛很是驚奇,問道:「公公認識他父親司馬澹?」

董寧淺淺一笑,答道:「去年,司馬澹因有人誣告他貪污受賄,被安思景杖殺,傳到太上皇的耳中,太上皇不信司馬澹會貪贓枉法、玩忽職守,讓我派人去了解此事。經多方打聽,才得知司馬澹一家慘遭滅門,實屬冤枉,有一子司馬橫僥倖逃脫,所以記得。」

皇帝得知司馬橫乃忠良之後,有些好感,問道:「三弟,司馬橫的才華跟二弟相比如何?」

王猛看了溫良玉一眼,答道:「陛下,不是有一句話說的好,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二哥溫良玉學富五車,且遊歷江湖十載,三教九流皆有接觸,深知民間疾苦,實實在在一個滿腹經綸的江湖人,於這一點來說,那六人是沒法比的。」

皇帝笑道:「那學問呢?」

王猛笑答道:「據臣對他們的了解,軍師陳亮比二哥、劉文心、符卿書略勝一籌,其他五人的學問一樣的好。」

皇帝嘆息道:「可惜了,陳愛卿雙腿殘廢,不便行走,不是就可繼續為國效力了。」

王猛聽過,強作歡顏,對皇帝請辭道:「陛下,臣下午就回姑蘇去,告辭了。」

皇帝在龍椅上坐穩了來,道:「好!」

王猛拜別皇帝,出得勤政殿,看著偌大雄偉的宮殿,微微一笑,走下殿門前的石階,跨步而去。

溫良玉追了出來,喊道:「王猛,等等!」

王猛停了下來,同著溫良玉笑了笑,道:「不用相送,也沒什麼好送的。」

溫良玉笑臉上掛著幾顆淚珠,歡言道:「好,不送,一路保重!」

王猛輕輕地拍了拍溫良玉的肩膀,道:「世事艱難,以後凡事多長個心眼,別沖在前頭。很多好事,不是你想怎麼樣就能怎麼樣的,要學會量力而為,識時務者為俊傑。」

溫良玉也將王猛的肩膀拍了拍,道:「好,聽你的。但你也要學乖點,別學你師傅,明明離開了,又跑回來送死,害的師母後半生無所依靠,要孤獨終老。」

王猛溫溫一笑,向著宮外走去,舉起手搖了搖,道:「我跟我師傅不一樣,拿得起就放得下,終其一生,再不踏入中原半步,如若違背誓言,願跳進長江里喂王八。」

溫良玉目送王猛離開,慢慢遠去,無以相送,為歌一首,唱道: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知我心,永不相負為知己。」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華夏風雨情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華夏風雨情
上一章下一章

第442章 不負為知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