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370父皇,我超過你了
「當然不是。」
王布犁吹著江風悠悠的道:「現在大明還沒有統一,外敵尚在,就搞這種欄位手腳的事情,實在是自己打自己的臉。
我的意思是不用吧人都變成軍籍,讓他們去屯田,這種活太苦了,世上能有多少人願意一直幹下去啊?
況且朝廷一說就有許多大軍,但是屯田士卒的戰鬥力,那能與常規軍相比較?」
朱元璋這才頗為滿意,因為他這麼多年一直都是想要供應北方士卒,用來對付蒙古人。
徐達等開國元勛們屢次奉詔往返於遼東、北平、宣府、大同、陝西、甘肅、寧夏等前沿,操練兵馬,枕戈待旦。
屯田的政策,朱元璋雖然也知道弊端,但目前是一丁點想要改變的意思都沒有。
「你可知咱在北邊的防邊戰略部署?」
「倒是不知道。」
「咱總結了許多年才算是優點眉目。」朱元璋也不管王布犁想不想知道:
「其一是國家雖安,不可居安忘危,北邊不可不防,應修繕城池烽堠,以固門戶。
其二是命忠誠盡職、智勇知兵之將,率精銳馬步軍士,屯戍兼備,毋稍疏忽。
其三是不可輕易深入漠北,勿中敵伏擊之計,應相機度勢,布設重點,計殲來犯之敵。
其四是北邊防禦統一由燕王節制,諸王及各統兵將領應左右策應,彼此相護,首尾相救,使敵莫知端倪,以求全勝,以安黎民。」
過了好一會,王布犁終於點點頭:「細細想來,並沒有什麼不妥之處。」
「這個屯田制度是需要重新修訂,但不是現在。」
王布犁也明白朱元璋的話,整個北方是要託付在朱棣的身上。
大明前期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在第一階段中,朱元璋為了鞏固朱氏的長久統治,推行封藩制,把分散在勛將手中的軍權剝奪過來,集中於皇帝及諸王手中,企圖「以王輔帝」。
但是演變的結果與朱元璋的初衷相違,權力惡性膨脹的諸王,擁兵自專,動搖了皇帝的政治、軍事集權,結果把這場鬥爭推進到「帝王相爭」的階段。
在第二個階段中新帝朱允炆想採取「以帝除王」的削藩方式,重建中央集權制。
結果卻出現「以王逐帝」的相反局面。
而朱棣登基后,實行「以帝削王」,再次加強中央的軍事集權。
待到了鎮江府後,船隻靠岸,二人進了驛站,各自休息。
「燕王登基之後,便把京師遷到了北平,改為北京。」
朱元璋瞧著這一幕,倒是也沒多說什麼。
他早就知道這件事了。
永樂初期,為加強京師的守備和強化精銳部隊建設,朱棣建立了居重馭輕的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等京軍三大營,成為朝廷直接指揮的「內衛京師、外備征戰」的戰略機動部隊。
「三大營?」
朱元璋瞧著這一幕,覺得倒是有些像王布犁搞出來的建議了。
如此一來,京營在手,天下再也出現不了像朱棣這樣以王逐帝的事情來了。
全天下的精銳被他捏在手裡,至於其餘邊軍那也都得聽他這個「燕王」的。
整個北方的邊防,都是被老朱給交到朱棣手裡的。
南方的藩王,手裡雖然有些士卒,但承平之下,很難有太大的戰鬥力。
朱元璋瞧著朱棣編練這三大營,倒是看出來了,這是以步騎兵為主的野戰方陣戰術。
當然了,在最開始編練的時候,配合的也並不是很默契,還需要在實戰當中進行檢驗以及改進。
「老四果然修改了屯田的制度。」
朱元璋瞧著一旁的王布犁,又看了看朱棣:「你小子還真是盡心輔佐老四啊!」
王布犁不知道要如何回答。
待到老四成功登基之後,自己就該回去享清福了,興許是回去之前給老四留下了許多建議吧。
要不然這畫面當中,怎麼就不見自己的身影呢?
但是這種事他又不能告訴朱元璋,只能被朱元璋誤會全都是他的傑作。
朱棣在一旁默默記著筆記,其實有些軍事經驗,他直接可以拿過來用啊。
反正都是未來的自己給總結出來的。
正好北方歸自己管了,有大批的士卒可以編練。
「那火器的製造還需要加強工藝,必須得嚴格把關,要不然在戰場上出現問題,即使火器好,出現信任危機后,士卒寧願拎著刀子也會放棄火器的使用。」
「放心。」
朱棣受到王布犁的影響,對於這種事也是十分重視的。
朱棣根據當時襲職武官子弟中存在著「生於豢養,習於驕惰,不閑武事,濫嗣爵祿,無益國家」的種種弊端,下令兵部和五軍都督府,除按原有規定執行外,又作了新的嚴格規定。
一試不中者,戍開平;二試不中者,戍交阻;三試不中者,戍煙瘴之地。
這一規定,對當時濫於襲職的武官子弟,起了——定的約束作用,對保證襲職武官的質量,有積極的意義。
同樣在全國抽調王府兵以及各地的步騎兵集中到真定或者德州來軍訓,擇其優者再進京接受檢查性檢閱。
朱棣就是想要軍隊在和平時期做到軍士必練習,器械必鋒利,隊伍必嚴肅,以此來保持軍隊的戰鬥力。
同樣頒布軍中賞罰號令,多達五十六條,嚴於治軍。
看到這些的朱棣都有些記不住了,連忙詢問王布犁有沒有紙筆。
縱然他拿不回去,可是每次來都熟記一番,到時候就能更好的應用起來了。
奪取天下的朱棣又顯露出他鞏固政權的才能。
朱棣雖然也削藩,但沒有走朱允墳的老路,諸王軍權悄然被奪。
他以更換將領的辦法,迅速使原來朱允墳朝廷的軍隊,效忠於他。
他迅速擴大了京師的軍隊,真正做到居重馭輕。
建立了京軍三大營,手中握有一支外御強敵,內息「叛亂」的戰略機動力量。
這些使朱棣作為「強藩」奪取的帝位十分鞏固。
朱棣在軍隊建設上的突出成就是屯田和馬政。
他的屯田制度比朱元璋更加完善,屯田子粒完全可以供給軍隊的糧餉。
他在馬政方面採取的措施,使戰馬數成十倍地增加,其成就遠遠超過朱元璋。
而這些對於鞏固政權,發展經濟,抵禦外敵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永樂大帝的畫面加上帶勁的背景音樂,光是這一段長長的評價,看的朱棣忍不住要跳起來了。
原來咱當了皇帝之後,越來越牛逼!
饒是朱元璋也微微眯著眼睛,有些不敢相信,自己這個四兒子通過非法手段上位之後,乾的竟然被他這個開國皇帝還要好上三分。
這就讓他想起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登上帝位后,直接開啟了貞觀之治,以至於眾人對他殺兄殺弟沒什麼太大的想法。
但是唐朝皇帝的登基以及繼位總是充滿了血腥的味道。
如此的教訓又讓朱元璋不得不擔憂,可是他又看過大明的未來,那些個皇帝目前還沒有一個是靠著政變上位的。
多是父死子繼,或者兄終弟及的。
「這是你?」朱元璋越過王布犁看向一旁面色紅潤的朱棣。
朱棣整個人都被巨大的興奮給包圍住了,他竟然真的比他老子強!
朱棣靖難上位后,一直都憋著一口氣,那就是自己絕不會比朱允炆以及他大哥朱標差勁。
現在聽到他爹的詢問,朱棣臉上的喜色並沒有減退,而是開口道:
「父皇已然看到,我也不知道要如何反駁。」
「嘖嘖嘖。」
朱元璋忍不住感慨一聲:「咱一直都覺得你大哥是一個合格的接班人,未曾想你小子也坐的不錯。」
得了朱元璋這麼一句誇獎,朱棣還是頗為興奮的。
畢竟從小到大都是他大哥優秀的很,兄弟們都活在他大哥的陰影當中。
老朱除了誇朱標之外,對於其餘兒子們倒是嚴父的角色。
誰都沒有他大兒子好。
只有朱標叫老朱爹,其餘人全都是叫父皇,管中窺豹就能瞧見朱元璋為了培養朱標的獨特地位做了多少功夫。
「布犁,你覺得他做的如何?」
「目前看來並沒有出現什麼太大的紕漏,想必老四登基后心裡也憋著一口氣呢,不想給他爹丟臉。」
王布犁倒是沒有多說什麼,目前而言朱棣表現的可以說是極為優秀的。
朱元璋倒是也沒多說什麼,王布犁是他打算留給朱標的輔政之臣,未曾想他大兒子沒享用到,反倒被老四給撿了漏。
這些事光靠著老四這麼一個打仗腦袋是干不好的。
什麼憋著一口氣的。
朱元璋是覺得老四認為朕不傳位給他,反倒傳給朱允炆,心裡憋著氣呢,想要證明自己!
王布犁這小子立場倒是站的穩。
誰當皇帝就幫誰?
也不是。
至少他沒有幫朱允炆,反倒暗中作亂,配合老四靖難之役。
朱棣登基時,北方蒙古貴族勢力仍然嚴重威脅著明朝北部地區的安全。
南方的安南經常襲擾大明邊境。
西北帖木兒帝國的興起,隔阻了大明與中亞的往來。
東北除遼東都司外,尚未建立起健全的軍事機構。
東部沿海地區時有倭寇劫掠之患。
針對周邊地區的不同情況,朱棣採取政治與軍事相結合的方針,開拓疆域,發展軍事技術,鞏固和發展這些地區的統一和安全。
朱棣繼位后,召朵顏三衛為明廷北邊的外藩,朝廷每年給與一定的耕牛、農具,種子,布錦,酒食,約定三衛居則偵保,警則捍衛。
永樂遷徙大寧都司於保定,將大寧都司的營州左右中前後屯衛分別調到順義、薊州、平谷、香河、三河等地,大寧成了不設防的城池。
如此一來便給了三衛南下的可乘之機。
看到這裡,朱元璋眉頭皺了一下,對於朱棣如此行為很是不滿。
這妥妥的引狼入室。
尤其是成建制的獨立武裝竟然能深入到這裡。
「你就沒勸勸他?」
朱元璋看向一旁的王布犁道:「這不像是你的風格啊!」
「陛下,有沒有可能那個時候我也不在了。」王布犁悠悠的道:「自從在老四登基之前露面之後,老四他幹了如此多的事,我都沒有露面!」
聽到這話,朱棣猛然看向王布犁。
他也覺得不對,但嘴上還是說著:「興許是伱一直在家裡養病呢,畢竟你身體不是很好嘛。」
朱元璋倒是不言語了,他心中已經隱隱覺得王布犁說的對。
這小子連自己的性命都不能保住,更不用說其餘人了。
若是當年他沒有強行要去搜尋如何救治馬皇后的方法,元神之類的就不會受損,興許就能活的時間更加長一些。
「胡說八道,你小子身體壯著呢。」朱元璋也主動給王布犁打了個掩護。
王布犁卻是更加確認自己待到朱棣登基之後,就返回現代去享福了。
如此一來,自己也能更加安心嘛。
至少沒有出現什麼紕漏。
朱棣對東北西北都有所建樹,除了朵顏三衛對他們過於寬厚之外,並沒有太大的錯漏之處。
元朝被推翻以後,其殘餘勢力遠遁漠北,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於洪武三年(1370年),在和林(今蒙古哈爾和林)繼元順帝稱可汗(史稱北元),傳六代,至建文四年(1402年),被蒙古鬼力赤奪位,去元號,稱韃靼可汗。
這時,蒙古分為韃靼、瓦剌與兀良哈三大部。
朱棣稱帝后,先對各部實行和平爭取的政策。
在政治上,不斷遣使通好,進行招附。
對歸附的各部,通過委官、封王和賞賜等方式進行籠絡,以改善關係。
在經濟上,通過馬市貿易、民間買賣、官方貢賜等方式,擴大經濟交流,供給生活必需品,達到懷柔蒙古人的目的。
對於前來歸附的一般蒙古人,朝廷也敕諭守邊將領放寬限制,採取來者不拒、去者不追、再來再受、不記前過等政策。
對來境者,根據不同的身分,進行適當的安排,提供必要的定居和生活條件。
對於蒙古三大部落之間,朱棣多用「以夷制夷」的手段,採取鋤強扶弱、分化瓦解、互相制約的策略,使它們的勢力不致過度膨脹,以免對明朝北邊造成嚴重的威脅。
朱棣的上述招撫、懷柔和「以夷制夷」的策略,雖然於永樂初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蒙漢矛盾,促進了蒙漢兩族人民的友好往來和民族之間的關係。
但是並沒有消除蒙古三大部上層貴族襲擾明邊之心,他們同永樂朝廷之間的關係時好時壞,時叛時服,所以兵革之禍仍不可倖免。
「嗯,這種手段,咱還沒有用上呢。」朱元璋笑呵呵的道:「布犁啊,你還跟咱藏私呢?」
朱元璋一副就是你出主意的意思,惹得朱棣也一同讚揚:
「就是,別看咱當了皇帝,可咱依舊是想要覆滅蒙古人當個征北大將軍的,你作為咱的軍師,指定是要上場的,別著急。」
王布犁笑笑並沒有說話。
「這北元終究是覆滅了。」朱元璋頗為唏噓的道:「可惜竟然不是咱大明給幹掉的,是死於內亂。」
朱棣也一副很是遺憾的模樣:「是啊,咱到頭來還沒有當上這征北大將軍嗎?」
王布犁則是搖搖頭:「北元雖然被自己個人給幹掉了,但是他們只是換個名號繼續存在,還是有著極大的威脅,而且一分為三,也不好集中兵力把他們給幹掉。」
韃靼部所據地域,相當於今蒙古克魯倫河、鄂嫩河流域至貝加爾湖一帶,勢力較強。
永樂四年(1406年),知院阿魯台殺鬼力赤,立坤帖木兒之弟本雅失里為可汗,常南下攻掠,嚴重威脅大明北邊的安全。
瓦剌部所據地域相當於今蒙古科布多河流域、哈薩克和新疆額爾齊斯河流域及其以南的準噶爾盆地一帶。
永樂七年五月,朱棣封其首領馬哈木為順寧王、太平為賢義王、把禿孛羅為安樂王。
瓦剌部首領則復貢謝恩,此後,便歲歲來貢,一度同明廷保持較好的關係。
兀良哈所部據黑龍江、吉林、內蒙交界的巴卓爾河、洮兒河流域及其以南一帶,同明廷關係也屬良好。
為了使韃靼部貴族南掠的野心有所收斂,並爭取通過安撫措施改善雙方的關係,明廷於永樂七年四月派都督指揮金塔卜歹、給事中郭驥致書本雅失里,並厚其賞賜。
但本雅失里卻反目相待,於六月將郭驥殺死,欲驅眾襲擾明邊。
朱棣見招撫不成,便於七月命淇國公丘福率軍十萬北征韃靼。
丘福因輕敵冒進,率領一千人脫離主力去打探消息,結果導致被蒙古大軍圍困。
安平侯李遠、武城侯王聰率五百騎突虜陣,斬賊數百人,王聰戰死,安平侯李遠馬蹶被執,罵不絕口而死。
丘福與王忠、火真盡皆被俘遇害,麾下全軍覆沒。
丘福死時,終年六十七歲。
「丘福?」
朱棣自然是知道這個人的,他老早就在自己的護衛兵了。
從一個普通士卒升到了百戶,未曾想竟然當上了國公。
這小子在靖難之役立下了很大的功勛啊!
只不過年老之後就犯了錯,竟然脫離主力,只帶著千餘騎兵親自去追擊,真是不聽勸。
朱元璋瞥了朱棣一眼:「他跟你學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