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初心教育與商農辭相
大漢歷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長安城,政務學院。
諸侯大漢召開的如火如荼之時,大漢的太守們卻被天子命令來到政務學院,進行為期七天的牢記大同理想使命的學習周活動。
而徐凡給他們選的老師,這些郡守也非常熟悉,就是已經退休了的周章,張良和陳平三人。
周章三人退休之後,就留在長安城教導各地諸侯子弟,有時候他們也會學習徐凡,去長安城各大學府和學子們上課,可以說他們的退休生活非常充實,
張強他們看到周章一個個都抱怨道:「老丞相,朝廷沒有您,我等過的太艱難了。」
王道抱怨道:「上計考核的項目越來越多,現在連工匠俸祿增加也要我們管,我們管理的事情也越來越多,偏偏朝廷還要精簡漢吏,朝廷一精簡人心都散了,這不是讓他們在火上烤。」
他就差說上面神經病,弄得他們也要發神經了。
陳銳也跟著抱怨道:「朝廷對我等抓的越來越遠嚴了,明明要我們不要亂伸手,現在又怪我等沒有維護漢律的尊嚴,這是我等不想嗎?
且不說朝廷當初制定這漢律的時候沒有處罰措施,即便真有處罰措施,那也不能真罰,前兩年是什麼情況您是知道的,當時天下的作坊倒了一小半了,再把其他的作坊趕走,那工匠不更沒有飯吃了,我等也不可能逼著人家加俸祿,古往今來也沒有這樣的道理。」
王陵抱怨道:「秦泊從不做少府令之後,就完全不理會我等的辛苦了,難道我們不想讓農戶過得好一點,工匠過得好一點,但天下任何事情都只能量力而為,工匠俸祿增加一倍,又要倒下多少作坊,又會有多少人沒有工作。
好話,大話誰都會說,我也想要天下實行大同世界,但這是想就能實現的嗎?要實實在在的做事才能實現,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指責我等當然容易,但你讓秦泊他自己去帶幾十萬工匠去致富,你看看他能不能做到。」
這兩年大漢的這些太守過的太艱難了,讓這些郡守感到滿腹委屈,現在看到周章,讓他們想起了大漢的開國十年,那段時間真是大漢的黃金歲月,大漢在外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十年時間把大漢的國土提升了10倍的面積。
對內經濟也是不斷增長,田賦提升了近一倍,稅金提升了近三倍,天下太平,政通人和,說的就是那段黃金歲月,如此強烈的對比,讓他們把自己的苦惱一股腦全部講給周章聽。
周章笑道:「某知道,你們也不容易,現在危機早已經過去了,一切都恢復正常,朝廷的事情就是這樣千頭萬緒的,相忍為國吧。」
對周章而言,大漢經歷的這些事情,甚至不能算是事。他從懂事開始,楚國的國力就江河日下,日漸萎靡,而且看不到一絲好轉的跡象。
對外屢戰屢敗,屢屢敗於大秦,即便是組成了合縱聯軍,也不能改變失敗的命運,對內各大貴族勾心鬥角,不到10年間換了三任大王,他的故主春申君就在被激烈的內鬥當中被殺害。
他是看著楚國被暴秦吞併,即便是他用盡了所有的辦法,也不能改變這個局面,經歷了一次亡國之痛,那種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無力感,對周章而言大漢發生的這點陣痛都不能算是事。
周章安撫這些郡守半天後道:「天子之所以這樣做,也是擔心你們忘記大同理想,要是沒有這個理想,我大漢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王陵道:「我等自然沒有忘記,但理想也得服務於現實,要不然天子為什麼會分成四步走,來實現大同之治。」
周章拿著秦泊統計的數據道:「知易行難,大同理想不是靠嘴說,秦泊有一點是沒有說錯的,天下的財富這幾年是在增加的,這些我等是可以感受出來的,這不是那些商家哀嚎自己沒有賺錢就能否定的事實。就是天子九五至尊馬車,賣50萬錢一輛,一年居然可以賣出上千輛,從這就可以看出我大漢的有錢人非常多。」
「但天下的農戶收入沒有增加,工匠收入沒有增加,也就是說天下增加了財富,被我大漢的諸侯,各路豪強作坊主佔據了,底層的百姓更比沒有受益,你們覺得按照這種情況繼續下去,我大漢的大同之志還能實現嗎?」
「天子之所以氣憤也就是在這點,朝廷就要像上蒼一樣損有餘而補不足,那你們在地方上施政卻是,行人之道,以不足奉有餘,讓他們肆無忌憚壓榨天下的百姓,增加了豪強作坊主的力量,你們的所作所為完全和朝廷的大同理想背道而馳,所以天子才讓他們學習,就是要你們在地方施政,也要記住我大漢是要建設大同世界,這才是伱們施政的主線,發展產業,徵收稅金都是外在表現,你們不能因為產業的壯大,稅金的增長而沾沾自喜,要是工匠沒有再從中受益,那這些與天下的工匠又有何益處。」
「當年暴秦難道就不強大嗎,但有哪個百姓會認為暴秦的強大和他們有關,認為國家強大了,他們也可以獲得好處,這些事情難道還不夠讓你們引以為戒嗎。」
周章的話讓他們慚愧,實事求是他們還是能做到,這些年他們在地方上主政,一切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因素和擔憂,沒有太過於想過百姓的利益,或者是說把百姓的利益排在最後一位,屬於可以被犧牲的對象。
張良笑道:「你們坐好,某來給你們解疑惑。」
張強他們各自坐好。
張良道:「你們總擔心工匠的俸祿增加會導致作坊倒閉,但其實這是在杞人憂天,如果只是一小部分作坊提升工匠的俸祿,另外一部分作坊則不這樣干。那麼提升工匠俸祿的作坊就會倒閉,而不這樣乾的做法因為成本更低,他們不但能生存,還可以吞併倒閉作坊擴張自己的市場,這就是市場競爭的規律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用天子的話來說,這就是殘酷的叢林法則。」
「但作坊可以用殘酷的叢林法則,但朝廷卻不能這樣做,因為這樣做只能陷入殘酷的內卷,作坊主們會不斷壓低工匠的俸祿,直到工匠養活不了他們的家,甚至養不活他們自己,到時候這套極限壓榨的手段就會崩盤,受不了殘酷壓迫的工匠就會聚集起來,殺死這壓迫他們的作坊主,秦末我等起義何嘗不是這樣。所以天子才制定《工匠法令》就是想要用朝廷的力量,限制作坊主們的無序競爭。」
「你們看看我大漢前10年的政策就可以看出,天子不斷把貴族豪強遷移出大漢本土,就是擔心這些貴族豪強侵害百姓的利益,最終導致天下民不聊生。」
張強道:「這些我等當然知道,要是大漢的作坊主敢把我大漢的百姓壓榨成為奴隸,我等都不會放過他們,但現在他們的俸祿並不算低,可以養活一家老小,再增加一倍俸祿,我等擔心作坊主不願意干,會直接放棄作坊。」
因為地方上有作坊,張強這些太守更能代入的是作坊主的角色,對於百姓一方,他們雖然不像秦力那樣肆無忌憚的壓榨,但卻很難站在百姓一方,屁股決定腦袋這話在任何一方都是適用的。
張良笑道:「要是只有一部分人執行《工匠法令》可能會出現你們說的情況,執行的就會倒閉,沒有執行的就會活得很好,但現在是朝廷強制執行,所有的作坊主都吃虧了。
就相當於所有作坊處於同一競爭水平,對作坊的競爭力而言是沒有吃虧的,就不會再出現沒有道德的作坊主驅趕有道德的作坊主。這就不是單個的工匠和作坊主對對抗,而是工匠這個群體從作坊主這個群體當中,拿回一部分屬於他們的勞動果實。」
「就像秦泊說的一樣,天下的財富增加了兩三倍,這些作坊主的財富增加了十幾倍,這些人說作坊不賺錢,不過是在騙人,從他們口袋裡面拿出一部分錢給工匠也是十分合理的。」
「我大漢的情況和其他王朝是不同的,自從天子制定了以產業為根本的國策,加上水利紡織機,蒸汽紡織機等高效的機器,一台蒸汽織布機可以比得上十幾台老式的織布機,大漢的國土面積擴張,田地的畝產,也從秦末的一石提升到兩石多,而且現在還在往三石發展。」
「所以我大漢這這十幾年來糧食的價格一直穩定在三十錢一石,前兩年甚至還出現了產能過剩的問題,用天子的話來說就是我大漢的生產力遠遠超過了秦朝時期。要是放開了生產,我大漢一年能生產的布匹可以超過6000萬匹,但我大漢的人口不過5000萬,現在我大漢不是缺貨物,而是缺少消費的人。」
「生產者的俸祿總額度,決定了整個天下的消費市場,而天下的消費市場,關乎到大漢所有的產業發展,同樣又用布匹舉例,現在我大漢的工匠大部分的俸祿都是500錢上下,那麼工匠一年大致只能消費一匹布,但如果工匠俸祿是上千錢,那麼他手中的俸祿就足夠他們消費兩匹布,就不行像以前那樣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都是太破了的衣服。工匠會直接更換新的布匹來做新衣服,天下的總消費市場就會擴張到上億匹布,對整個天下而言,這就是最簡單有效的增加市場的方式。」
「所以增加工匠的俸祿,既可以增加大漢的市場,也可以讓普通的百姓享受到我大漢這些年發展的成果。這也是天下步入小康之治乃至於大同世界必須的措施。」
灌嬰道:「這照道理上說不通,按您的說法增加了一倍的收入,就增加了一倍的市場,那我們乾脆讓工匠的俸祿都超過萬錢,增加20倍的市場,那不是天下人都能賺更多的錢。
但這怎麼可能,老話都說了,節儉才能富家,奢靡會敗家,天子對始皇帝最不滿的一點就是,始皇帝統一天下之後失去理想,奢靡成風,求仙問道,以至於下面的秦吏有樣學樣,肆無忌憚的壓榨天下的百姓,這才導致天子帶領,我等推翻了暴秦。」
張良笑道:「你能問出這樣的問題,說明你在思考過這個問題,這就是一個度的問題。」
「像先秦時期,天下的百姓只能吃一碗飯,連肚子都填不飽,他們想吃兩碗飯,三碗飯,這些百姓想娶一個老婆傳宗接代,誰又能說他們是奢靡無度!」
「但要是這問題放在始皇帝身上,他一天就會弄81個菜,後宮圈養著三千佳麗,這就是奢靡無度。」
「就像灌嬰說的,如果讓天下大同的方式如此簡單,不斷加俸祿就可以,那大同世界也早就實現。」
「但真實的情況就非常難,天子體恤農戶,我大漢的稅賦比大秦時期減少了一半,而且還完全免除了徭役,同時又把六國的貴族豪強遷移出大漢,均田給農戶,僅以糧食而言,農戶增產了四五倍。按照當時天子的想法,農戶上交30石糧食,70石糧食養活一家老小,剩下的100石糧食賣出去可以賺1萬,每個農戶過上富裕的日子。」
「但因為均田,農戶生產積極性很高,天下糧食的產能暴漲,糧食的價格很快,從每石百錢跌到每石30錢,於是一戶農戶每年收入只有三千錢左右。」
「貨物和錢財之間還有一個供求的關係,要真給錢就能實現大同之治,那天子何不每年給農戶發1萬錢。」
「整個天下的消費其實是要分成三部分,天下所有人的消費,這個消費必定會少生產,因為生產還要保證機械的折舊率,一台水力紡織機用了5年差不多就要報廢,所以這部分是要消耗財富的,還有搞新的研發也要消費財富,就像天子研發蒸汽機,每年花一個多億,這些也是一個花費。」
所以天下的財富要保持穩定的增長,就必須要留出機械折舊的財富,研發新式機械的財富,餘下的這部分財富才是供天下人消費的財富。
「但這一部分財富分配的卻不是很均勻,作坊主和貴族會佔據大部分財富,這就導致消費和生產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空缺,消費的水平永遠不能買所有生產的貨物經濟危機就爆發了,這才是天子支持均富貴的原因,因為這能延緩經濟危機的爆發。」
張強他們聽完張良的課都有一種恍然大悟之感。
「張丞相的學問日漸精深了,讓我等有醍醐灌頂之感。」
周章道:「現在天下變化太快,可以說是日新月異,你們在地方也要經常學習,不然的話就會跟不上時,做的事情就會與天子的想法背道而馳。」
王陵問道:「丞相這是什麼學問?某想要帶一本回去日夜學習。」
張良道:「這是某新寫的書叫《政治經濟學》這些年某研究新的學問,越來越發現朝政和經濟是不能分離的,所以才有了這本書,不過此書還沒有成型。」
王陵道:「現在就足夠我等受益匪淺,等書成之後我等必定購買。」
其他人也恍然大悟道:「現在這點就夠我等學習了,書成之後還請張丞相告訴我等。」
就這樣大漢的太守們在政務學院開始學習,直到七天之後,才離開長安城帶著張良的《政治經濟學》初稿回到各郡。
與此同時,諸侯大會也結束,大漢的各方諸侯開始四散離開。
當然這些諸侯在離開之前,也在賣力的宣傳自己的諸侯國,想要吸引一批長安城高質量的人才去他們的諸侯國。
這其中季布對人才的需求最大,在西域並不缺少人口,也不缺少土地,但卻非常缺乏能信任的人才,但西域距離大漢本土實在是太遠了,光一條3000多里的河西走廊,就斷絕了大部分想要去西域發財人的想法。
所以每年西域的諸侯來長安,都會大力吸納人才,哪怕是普通的農戶也不放過,畢竟在西域即便是種田都屬於一種技術。
長安城郊外,季布大軍的隊伍拉的老長,在所有諸侯當中,就季布部隊伍最龐大的,畢竟現在季布他們來一次長安城非常困難,他們來長安城進行面見天子,同時也是一支龐大的商隊。
季布這次就運輸了上千車西域的特產,在諸侯大會的這一個月時間,這些西域特產已經全部變賣,而後進一步再購買了長安城的絲綢白糖茶葉等珍貴的貨物,每年這樣一趟商貿之旅,能給季布帶來上億錢的收入。
而在這支龐大隊伍的最後,幾個年輕人坐在馬車上,神色複雜的,看著越來越遠的長安城。
萬裕忐忑不安道:「我等就這樣不告而別,家裡人只怕會擔心。」
陳誠苦著臉道:「以我父親的脾氣,肯定會拿布帶抽死我。」
賈盛為兩人打氣道:「大丈夫當有建功立業之志,我等豈能拘於這小小的長安城當中。廣大的西域才是我們大有作為的地方。」
賈盛自從和他父親吵一架之後,他發誓不出人頭地絕不回家,他先跑到自己同學陳誠的家裡。
賈盛離家的出走的時間正好又是諸侯大會之時,各路諸侯的齊聚長安城,他們大開府門,大肆招攬各方面的人才。
賈盛就帶領自己兩個同學陳誠和萬裕,來到季布的府邸,三人都有中學文憑,在西域都算是優質人才,當即就被季布的手下聘用,所以他們才來到隊伍當中。
萬裕道:「西域好遠,我們真可以建功立業?」
賈盛道:「當然可以,在長安城我們只是中學生,只能做賬房,但西域我們卻是人才,老話說的好富貴險中求,在長安城我的是肯定不能出頭的。」
就這樣經過一番對話,三人堅定了信心,就這樣看著長安城消失在他們的視線當中。
霸上鋼鐵廠。
張元看著塵土飛揚的鋼鐵廠擔憂道:「您真要在這裡做學徒?」
軍臣堅定道:「漢帝好不容易允許我在這裡學習,這是我匈奴國學到高爐的唯一機會,我是不會放棄的,參軍你就和我父親講,我一定會學會高爐技術,讓匈奴國也可以建設高爐。」
張元無奈只能把自己身上所有的紙幣交給軍臣道:「這是大漢腹地,您小心為上,照顧好自己,不要理會漢人的事情。」
軍臣點頭道:「我知道。」
而後軍臣走進霸上鋼鐵廠的大門道:「某是新來的學徒。」
這個時候一個渾身是灰的中年工匠道:「某叫趙羽,以後我就是你的師傅了,鋼鐵廠非常危險,這些年被鐵水燙死的工匠數以百計,所以某讓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要是不聽話,缺胳膊少腿了,或者直接被燙死了,某可不負責。」
軍臣馬上行禮道:「見過趙師傅。」
長安城,燕宮
商農找到徐凡道:「陛下,某想要辭去丞相之位。」
徐凡吃驚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是丞相之位做的不順心?」
商農道:「以前做大司農的時候,臣還能接觸到田地,但自從做了這個丞相之後,臣的事務就極其繁忙,臣已經有三個月沒有下過田地了。」
「此次秦泊做的事情給臣極大震撼,這些年只有墨家才是真正在維護工匠的利益,要是朝廷的均富貴政策完成,大漢的工匠真可以增加一倍的收入,秦泊之功可謂稱聖,現在回想一下,某這幾年究竟幹了什?」
徐凡道:「你這些年也是為大漢的盛世,立下了汗馬功勞,大秦時期天下的糧食畝產只有一石多,但這些年在你和農家的努力下,天下的畝產已經超過了2石,這也是驚世之功。」
商農卻搖頭道:「這只是讓朝廷增加稅賦,讓市民吃上低價糧,但大漢的農戶收入有增加嗎?根本沒,就像秦泊說的,我大漢的農戶這十年根本沒有增加收入。他們十年前能吃飽飯,十年後依舊只能吃飽飯。」
這下連徐凡都不知道該說什麼了,糧食產能大增,卻導致了穀賤傷農的事情,大漢朝廷也不是沒有想過要改變這種情況,像推廣家禽牲畜養殖業,還大量建設酒廠,把高度酒賣給西域,大漠,遼東等地,還大力推廣醫用酒精。
但怎麼說呢,大漢的產業興盛,帶來了天量的財富,這些年大漢培養出來的人才,不是去往諸侯國,就是大漢朝廷,各個作坊,願意留在農村的寥寥無幾。工商產業大量從農村吸納人才,自然就沒有多少人才在農村發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