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章 ,諸子百家對大同之道的探索
徐愛民聽完迦太基人的介紹,內心是鬆口氣的,他在召開全球大同會之前聽張辟疆說,大同思想已經成為了大秦洲主流的學派,各國的學者都有研究。結果現實卻是一些打著大同思想的流寇,連治理一個國家的能力都沒有,更不要說發展什麼大同之治了。迦太基國終於正常起來了。
而後就是科爾涅利烏斯代表羅馬大同會,說了他們這幾年的發展,向北開拓高樓的蠻荒之地,興修河道,建設高架水渠,開墾田地,把土地分給羅馬的公民,把蠻族教化成為羅馬的公民。
最後科爾涅利烏斯道:「聖天子的發言震耳欲聾,大同就是解放人的思想,所以我們下一步將會改革羅馬的政治體制,徹底廢除奴隸制度,同時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加整個羅馬的財富,將以工業發展為主,發展鋼鐵,機械,礦業,紡織業為主。但我羅馬國人才匱乏,國小民貧缺乏資金,大漢是全球文明的兄長,我羅馬大同會請求聖天子看在我等是志同道合的夥伴,支持我羅馬的建設。」
徐愛民都有點驚訝的看著科爾涅利烏斯了,張辟疆重點和他說過羅馬的情況,大秦洲那麼多留學生當中,這批羅馬的留學生是學的最好的。他們不但有地盤,有軍隊,大同會發展的非常好,已經有很大幾率可以奪取一個國家的政權了。就這樣他們身段也能放的非常軟,可以說是一代人傑了。
但徐愛民雖然有一定的理想主義精神,但他更加務實,知道工業化對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提升,不想養虎為患,所以就沒有想過要在工業方面支持羅馬大同會。
徐愛民想了想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大漢對大豆的需求極其旺盛,羅馬可以發展大豆產業,只要價格合適,我大漢每年可以從羅馬進口50萬噸的大豆。」
隨著大漢的快速富裕,普通百姓的口味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其中變化最大的就是對油料的需求,在大漢之前,油就是所謂的膏,一般都是動物的脂肪煉製出來的在春秋戰國時期屬於美味,也是高檔的奢侈品。
但隨著大漢百姓日漸富裕,對各種油料的需求越來越高,加上徐凡又弄出來的炒菜,這更缺少不了各種油料,現在一個大漢的百姓每年要食用幾十斤各種動植物油。還有一些工業原材料上的消耗,像機械上的潤滑油,製造肥皂的植物油等等。每年大漢需要的植物油超過了上千萬噸。
而壓榨植物油的主力就是大豆,豆餅還可以做飼料,也可以做肥料,對一種經濟作物來說,大豆是開發的最完備的。所以大漢這些年,一直在想辦法推動大漢各大諸侯國種植大豆,以滿足大漢本土的需求。
隨著大漢本土的日漸富裕,百姓們對各種物資的需求已經越來越高,南陽天竺的香料,新大陸的各種肥料,還有各種經濟作物,甚至現在有很大一部分白糖,棉花等經濟作物都需要在大漢本土之外的地區購買。
科爾涅利烏斯喜道:「多謝聖天子。」
他本來就是想試一試看,能不能弄筆大訂單?沒想到還真成功了。
大漢文明之外的國家講完他們大同會的發展情況之後,這場全球大同會的開胃菜算是上齊了。
接下來就是大漢諸子百家的之間的競爭了,大航海,工業化,全球化三重浪潮給大漢帶來了海量的財富,大漢的工業生產力能佔到這個世界的7~8成,可以說天下的財富前所未有的集中在東方世界。
而大漢從開國以來都是極其重視教育和文化的,每年在教育上的投入達到了大漢財政收入的一成,光今年教育上的投入就超過了上百億錢,如此的高投入帶來了大漢諸子百家前所未有繁榮。
在大漢儒,道,墨,法,農爭相鬥艷,雜家,小說家,名家,重民學等小學派也非常興旺,弟子過萬的學派可謂是比比皆是,可謂是一片生機勃勃,萬物進發的景象。
而大漢朝廷秉持的是務實的理念,你這學派適合大漢發展,能給大漢帶來利益,大漢就支持你這個學派發展,所以執行力超強的法家能快速甩開黑鍋,重新成為大漢主流的學派,就是因為法家這幾百年來變法,他們在規劃產業上,在執行力上有非常強大的優勢,大漢的產業發展需要法家來支持。
大漢沒有像歷史那樣霸主百家獨尊儒術,反而是漢家自有制,霸王道雜之的理念。
所以各大學派之間相互競爭也是非常激烈,從徐凡提出大同之治這個理念之後,大同就成為了諸子百家最高的政治理念。
你想要成為大漢的主流學派,那就必須要創造出一套理念和制度,可以把大漢社會帶入大同之治,並且還要有實踐的範例,畢竟大漢講時效,不講嘴炮。
最開始登場的是道家司馬輝。
他以新大陸各大諸侯國的發展為例,講述道家無為而治的理念。
「一,順其自然,不妄為,我道家治理唐國順應自然規律,不違背改變這些規律。減少國家對百姓的干預,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和工作。百姓就可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實現國家的繁榮與發展。」
「二,民自化,民自正,百姓會自我生活,自我完善,從而實現社會的穩定,國家應當尊重民姓的意願和創造力,不得不試圖通過各種手段法令強制改變他們。」
司馬輝對著會場眾人侃侃而談。時不時拿出新大陸的幾個諸侯國作為例子。
道家曾經在大漢輝煌一時,開國丞相周章就是道家門徒,道家無為而治,減少朝廷干預民間的理念,當時是得到了大漢天子徐凡的支持,在大漢開國前20年治國的理念就是無為而治,徐凡更是多次警告那些地方太守,不要亂伸手干涉地方的發展。
因為徐凡吸取的是他歷史線上的經驗,他擔心大漢的這些太守也犯錯誤,把治理天下像翻烙餅一樣翻來翻去,弄得天下大亂。
畢竟這種事情他見過,而且大漢這些太守,雖然每個都是從屍山血海當中殺出來,也經過了他的教導,但以組織能力來說,肯定是超過了那些官僚的。
但治理天下不光比組織能力,還有管理自己手下的漢吏,能體察民情,辨別忠奸,還有處理地方上的突發事故。對如何處理地方上繁雜的政務,大漢的這些太守們一個個都是官場上的小白,他們不動手,甚至效果好過他們亂動手。
這是徐凡用無為而治治理大漢的主要原因,反正大漢剛開國內部矛盾少,又做好了均田,加上先秦時期太有為,已經讓天下人從上到下有點擔驚受怕了,現在矯枉過正,用無為放鬆一下也好。
加上當時的大漢天下太平,徐凡運用強烈的手段,清洗暴秦和六國的貴族豪強,當時的大漢人均佔有資源多,光這一條就能解決社會上絕大多數的矛盾。所以道家的理念適合當時的大漢。
但這套制度只運行了20年時間,隨著大漢的人口增加,工業產能的增加,大航海帶來的財富效益,還有越來越大的國土面積和越來越多的諸侯國。
世界的範圍變得更廣大了,財富也變得更多了,新生事物越來越多。原本那套無為而治的理念顯然已經不適應現在的大漢了,同時大漢那批太守們,他們也積累了20多年的理政的經驗,從最開始的熱血青年,變成了一個個中年的政治家,法家開始崛起,大漢開始加強各種制度,規範工業的發展,平衡大海帶來的財富差距。
而墨家則跟隨大漢工業的發展迅速擴張,再一次佔據天下諸子百家的c位,雖然即便是現在大漢的墨者也不多,連同見習的墨者在內,總共就幾萬人,但墨家卻有大漢上千萬工匠作為根基,成為了能影響天下的學閥。
農家在諸子百家當中一直是處於小透明的狀態,但大漢開國給農家帶來了崛起的際遇,大漢的兩代天子都極其重視農業的發展。
農家兩代掌門都成了大漢的高官,尤其是現任的農家掌門還是當今天子的老師,在堅持的推動下,整個大漢在大範圍的建設農社,大漢幾千萬的農戶成為了農家的基本盤,這讓農家成為了戰國時期的一個小透明學派,一躍成為了大漢主流學派之一。
法家,墨家,農家組成聯盟,成為了大漢主導朝堂的政治勢力。
法,墨,農三家興盛這對應的是道家的衰敗,大漢由農業化社會向工業化社會轉變的過程當中,無為而治的理念越來越難以適應,道家也就逐漸的退出了大漢的政治舞台。
但道家根基雄厚,大漢500多諸侯當中,有上百的諸侯和道家有聯繫。新大陸開拓之後,丞相周章前往新大陸,同時也把道家無為而治的理念帶到了新大陸。當時道家的理念已經開始不適應大漢了,但來到新大陸之後卻異常的適合。
這片大陸太蠻荒了人口也太少了,新大陸的諸侯國,即便想要像大漢那樣,巨細無遺的全部管理起來也沒有這個條件,他們沒有這麼多的人口,也沒有那麼多的管理人才。無為而治成了新大陸各個諸侯國最好的選擇。
在新大陸一般都是出現一個村莊,當地百姓自己管理自己,然後修一條道路連著諸侯國的都城,大家一起商議修水渠,修城牆等基礎設施,等村莊繁華了,就升級的城邑,自己選出一個薔夫,而後向各國諸侯王彙報,只有縣一級才開始正式成為官員,同時也會配備一套像個樣子的官署。
所以新大陸的管理體系和大漢是完全不同的,他們是從下往上一級級升上來的,徐凡在大漢沒有做到的設想,反而在新大陸實現了,當然這也不全部都是好事情,這些鄉村升上來的就是一個潛在的豪強士族,他們自然不想要有一個諸侯王來管理他們,無為而治也是他們需要的。
就是因為在新大陸,天時地利人和都適應道家,於是到家在新大路再次興盛起來,他們無為而治的理念,成為了新大陸上百諸侯國政治的理念。
但新大陸的成功反而給道家一個錯覺了,道家的學者並不認為道家的學問落後了,這反而讓他們故步自封了幾十年。
農家張德,法家賈誼,墨家陳磊,儒家張牧聽完內心卻直搖頭,道家這麼多年過去卻沒有太多的進步,司馬輝這些理念並沒有推陳出新的地方,道家雖然在新大陸興起,但新大陸不可能一直這樣蠻荒,等各國諸侯國建設的和大漢差不多的時候,道家必定再次會遭到冷落。
連小說家,名家,雜家等小流派的掌門內心都直搖頭,道家沒落了。
大漢儒家並沒有派出代表,而是派遣了匈奴國儒家張牧為代表。
張牧道:「匈奴國的環境不如大漢,在神洲中部,制度未定,法度未興,宛如上古蠻荒時代,我儒家在神洲中部這幾十年做的事情就是明法度,定倫理,讓匈奴百族,懂倫理,知法度,成為文明之人。」
而後他就以明法度,定倫理為中心,講了儒家這幾十年在匈奴國做的事情,什麼破廟伐山,制定一個可以海納百川的神靈制度,以匈奴人為核心,構建一個新的文明國家。
張牧制度儒家這幾十年對大同之治的探索遠遠比不上處於大漢內地的法,墨,農這三家,他就乾脆不比了。
而是直接承認道:「匈奴國的工業和文明遠遠不如大漢,在探索大同之治不如大漢內地,但環視全球,大部分地區不要說和我們大漢比,即便是幾十年前的暴秦都不如,有的地區甚至連國家都沒有,我儒家認為大漢在成為文明燈塔之餘,也要用文明之光照亮蠻荒之地,使得他們步入文明,而我儒家做的就是文明之光的事情,整個匈奴國在我儒家的教化下已經徹底廢除了奴隸制度,蠻荒的部落制度也開始被郡縣制度取代。」
聽完張牧的話連徐愛民都佩服儒家做的事情了,雖然儒家對探索大同之治做出大貢獻,但他們的確是拉高了這個全球的底線,儒家的教化對這個世界是有極大的功勞的。
農家的張德出列道:「我農家對大同之治有更進一步的探索,但卻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出來,眼見為實可以讓各位更加有深刻的感悟,我農家在九江郡建立了一個高級農社,各位可以移步觀看。」
而後大家都看向天子徐愛民。
徐愛民笑道:「我等在這裡說的天花亂墜,還是不如眼見為實,既然已經範例了,我等前去觀看又何妨。」
於是在場的代表們坐上蒸汽輪船,沿著長江來到九江郡,歷陽縣,玉溪村。
全球大同會代表來到玉溪村的時候都是一臉不敢相信。
因為他們在這個所謂的「村」當中看到了上百棟排列的整整齊齊的三層水泥樓房,這些樓房為了美觀外面還貼了瓷磚,讓這些樓房看上去比貴族的莊園都要閃耀,對大秦洲的代表來說,說這是一個貴族莊園群他們都相信。
張德自豪道:「玉溪村民把所有人的土地全部集中在一起,共有1.2萬畝的水田,2萬畝山地,不過和普通農社不同,他們與其說是農夫,更加可以說是農業工匠,這裡所有的村民都有自己的俸祿,種地也不是各自為政,而是統一聽從農社的安排,哪塊地種植什麼作物,什麼時合該施肥,都聽從農社的命令,耕作的工具,機械也由農社提供,而這些的村民工作也和城裡的工匠一樣,朝九晚五,周末雙休,農社會為所有的村民繳納養老金。」
張牧驚訝道:「看這玉溪村的富裕程度,他們的俸祿不會低吧?」
張德道:「每人每月4000錢,玉溪村大部分都是雙薪,乃至三薪家庭,一戶農戶的年收入大致在10萬錢到15萬錢之間,要是人口多,20-30萬錢的也是有的,只是這樣的家庭相對來說比較少。」
劉恆震驚道:「這不比會稽郡的工匠收入還要高。」
會稽郡最多也就是雙薪家庭,沒有什麼三薪,四薪家庭,一個工匠家庭能達到10萬錢,但想要超過20-30萬非常難,這個收入即便是在會稽郡都算是高薪收入了,只有極少數家庭能達到。
劉恆看了看玉溪村道:「這裡有上百農戶,即便一戶每年賺10萬錢,一年也是上千萬錢的收入,一個小小的玉溪村真可以賺這麼多錢嗎?」
即便是現在的大漢,農戶總體的收入還是比不上工匠,畢竟農業的收入就那麼一些,大部分農戶一畝地能賺100錢都是極其難得的,按照大漢均田畝數,一戶農戶年收入萬錢才是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