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教師和教材規範
朱由檢對師範學堂的擴招極為關注,在給他們安排了房舍和教室后,又問孫奇逢道:
「大學生畢業之後,是要安排地方任職的。」
「孫先生把學生擴招一倍,想好了他們的去處嗎?」
朱由檢設立大學堂的目的,就是讓那些無業的秀才學點實用的本事,以後有個出路。
如果學成之後卻不安排工作,這些大學生鬧起事來,會比在地方鬧出的動靜還要大。
所以九大學堂和太學、武學聯考,說起來聲勢浩大,其實招生人數卻很少,加起來剛過三千人。參加複試的一萬多名考生,只有四分之一能入學。
原因一是學堂初辦,教不了多少學生。
二是大學生都是廩生,需要財政補貼。
三是擔心畢業后安排不過來,有可能鬧出事端。
如今孫奇逢把師範學堂的招生名額,一下子從三百人提升到近千人。這讓朱由檢不得不擔心他們的去處,能不能安排過來。
孫奇逢敢把招生數量提升兩倍,自然是有考慮的。只見他笑著回道:
「陛下把海瑞樹為教諭楷模,還向天下人宣告:允許取得正式資格的教師,在學堂不跪拜官員。」
「因此各地塾師,多有來師範學堂學習的。」
「他們都想在這裡學幾年,拿到教師資格。」
「這些人學成后就會回鄉,不用安排職位。」
「這次擴招,主要是針對這些人。」
報考師範學堂的人太多,其中還有很多塾師,是孫奇逢不得不擴招的原因。
這些塾師大多比較清苦,來京城一趟都不容易。他們有心取得教師資格,孫奇逢自然不能拒絕他們。
再加上他們前來,多有士紳支持,甚至帶來了士紳捐助給師範學堂的經費。
孫奇逢有了錢糧,才壯著膽子擴招。他有信心過一段時間,就把師範學堂的房舍建起來。
朱由檢了解到這個情況后,心中很是喜悅。
這件事讓他認識到,大明的民間還是非常好學的,助學的風氣也很濃。
他要把這股力量,引導到正確的方向。
所以叮囑孫奇逢道:
「明法科、明算科新立,現在正缺教師。」
「這兩科教師的專業知識,可以暫時放低點,甚至允許開卷考試。」
「孫先生要多培養這兩科的教師,讓各地學子能從他們身上學習相關知識。」
「再過一些年份,明法、明算兩科,就會下放到舉人、秀才考試了。」
把兩科教師定為禮法教師、數算教師,把經學等學問定為文學教師,再加上史學教師,分科舉行考試。
甚至強制規定,師範學堂培養的禮法數算教師總數,不得低於文學史學教師。
孫奇逢是舉人,最擅長的是自然是文學。他講授的課程,也是以文學為主。
但是皇帝提出這個要求,他也不能不答應。所以他向皇帝提出請求,派幾個明法科、明算科進士,兼職去師範學堂授課。
朱由檢點頭應允,打算派宋應星等人,去師範學堂授課。
同時,他像設置工程師等級一樣,按照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為他們設置了助理教師、初級教師、中級教師、高級教師、特級教師五個等級,地位相當於九品到六品官員。
除了在學堂不用對官員下拜外,就是出了學堂,他們也擁有相應品級的地位。
用這一個辦法,進一步鼓勵士子當教師。
孫奇逢這個元士,被他授與了特級教師身份。
並且朱由檢還向他許諾,以後若做出大功績,可以授予勛級,繼續提升品級,並且發放勛祿。
孫奇逢面對皇帝的恩典,自然只能謝恩。皇帝的這個做法,讓他深受鼓勵。
朱由檢又問他道:
「《教育報》辦得怎麼樣了?」
「有沒有遇到困難?」
這份報紙的創辦,朱由檢早就給過許可。
但是現在京城有名的報紙中,並沒有出現《教育報》。
孫奇逢當即回道:
「臣之前一直在忙著籌建師範學堂,《教育報》徵集的稿件也不夠。」
「臣打算師範學堂開學后,再印刷發行《教育報》。」
「有學堂的學子投稿,應該能把報紙撐起來!」
朱由檢點了點頭,又指點道:
「如果孫卿覺得報紙上沒有什麼文章可發,朕就給你一個任務。」
「把需要教導的內容,分成課程列出來。」
「然後向所有的士子,徵集教學辦法。」
「選擇優秀的刊登在報紙上,再讓士子評論。」
「最後集合在一起,編成一部教材。」
「師範學堂的文學課程,都可以用這個方法編教材。」
「被採納的作者名字都要印在教材上,並且分享稿費。」
孫奇逢眼睛一亮,感覺這是個讓《教育報》快速打開局面的好辦法。畢竟教材的地位,學過《朱子集注》的都知道。
那些好名的士子,絕不會放棄這個機會。更別說還有稿費可拿,可以分享利益。
不過科舉的教材,已經由朱熹等人確定。能夠修改編撰的,是劉宗周、錢謙益那樣的泰斗。
史學教材更是由新設的翰林院國史館編撰,不讓人隨便插手。
數算教材朱由檢已經打算自己編,禮法關係到重製禮樂,能在《教育報》制定的教材,只留下了文學。
朱由檢想到後世有名的《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等書籍,讓孫奇逢組織人編撰古文和古詩詞選集。
這些東西對科舉也不是必學,卻可以作為選修課,提高文學素養。
孫奇逢聽到這些,說道:
「《古文選集》一時難以編成,臣以為荊川唐先生的《文編》,可以暫時替代。」
「此書集取由周迄宋之文,分體排纂,《古文選集》可以此為基編撰。」
荊川唐先生就是唐順之,朱由檢知道這個人。錢謙益的「由經術以達於世務」,就是在給唐順之的外孫白紹光寫書信時提出的。
此人文武全才,不但在學術上成就非凡,他創立的鴛鴦伍,更是成了戚繼光鴛鴦陣的來源。
了解到唐順之還編撰出《文編》后,朱由檢道:
「可以此書框架為基礎,對其中文章增刪。」
「旁的不說,荀子《勸學》、莊子《逍遙遊》、諸葛亮《出師表》、王勃《滕王閣序》、韓愈《師說》、范仲淹《岳陽樓記》這樣的文章都要入選。」
「本朝的《送東陽馬生序》《核舟記》等文章,也都要選進去。」
「所選文章總數,最好不要超過三百篇。」
孫奇逢連連點頭,決定按皇帝所說,在《教育報》上刊登這些文章,並且進行評析。結合讀者意見,決定是否入選。
還有《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學教材,他也答應按照皇帝的要求,根據拼音和規範字表,對其增補修繕。
大明的各種教材,自此更加規範。
禮部教育司還成立了教材廳,專門審核教材。(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