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洪承疇和毛文龍
為皇帝清理議和派叫好,洪承疇此時真的認識到,當今皇帝是英明之君。
如果沒有這個舉措,他這個駐朝大臣別說把朝鮮拉回大明這邊了,就是責問朝鮮和建虜議和的事情,都有點底氣不足:
憑什麼你大明就能和建虜議和,甚至連朝鮮遭到建虜入侵都不管?
朝鮮就不能和建虜議和,向建虜輸送歲幣?
縱然大明是宗主國,面對這種不佔理的事情,說話的底氣也不足。
清理議和派后,就可以把之前不救援朝鮮的行為,說成大明內部一小撮人的做法:
是那些人對抗朝廷,不執行救援朝鮮的命令。
如今朝廷已經把這些人全部清理了,請朝鮮君臣放心。
可以說,清理遼東的議和派,為大明和朝鮮的談判,奠定了互信的根基。
讓朝鮮不用擔心和建虜發生戰爭時,大明會因為想著和建虜議和,對朝鮮坐視不管。
洪承疇想到這裡,讚歎了一下皇帝英明,又問鹿善繼道:
「陛下還有什麼吩咐嗎?」
「讓我們在朝鮮怎麼做?」
鹿善繼嘴上含笑,說道:
「陛下給我們的任務,就是把朝鮮拉回大明這邊,斷絕和建虜的聯繫。」
「最重要的,是封鎖建虜獲取物資的渠道,組成一個包圍圈。」
「其他吩咐就沒有了,讓我們放手施為。」
「即使毛帥那樣圖謀在朝鮮獲取一塊封地的,陛下也會樂見。」
這是他感覺最舒服的一點,也是他和孫承宗交流時,都很認同當今皇帝的原因。
當今皇帝不管想法對錯,在戰略上都很明確。
而且在給出指示后,就會讓前線放手施為。
雖然對前線的將帥免不了分權制衡,卻都是必要的措施。
孫承宗這次在遼東,比上次還要舒服點——
至少他能讓前線放心修築營寨,不擔心營寨丟失后,會以失陷城寨的罪名被處斬。
如今的寧錦一帶在他的指揮下,已經又開始修建堡壘,用於阻擋建虜。
現在就輪到洪承疇享受這種感覺了,他此時方才知道,自己這個駐朝大臣的許可權有多大。
只要他不把朝鮮君臣逼到建虜那邊,那是怎麼做都可以。
惟一能對他形成制約的,只有鹿善繼這個駐朝參贊,還有毛雲龍那個駐朝武官。
只要搞定了這兩人,他在朝鮮做什麼皇帝都不會管。只要他有本事,甚至能像毛文龍一樣,在朝鮮圖謀一塊封地。
「這可……」
「真是放權啊!」
感嘆著說出這句話,洪承疇此時感覺到,自己如果完不成任務,還不如找塊石頭撞死算了。
無論自己有什麼想法,都能在擔任駐朝大臣時用出來。
所以他和鹿善繼仔細討論,確定了出使朝鮮的策略。
很快,洪承疇就找到毛雲龍,通過他見了毛文龍,說服毛文龍等待幾個月,自己會在清川江以北,讓朝鮮國王給他一塊封地。
毛文龍不知他能不能做得到,但是這麼多年都過來了,等待幾個月也無妨。
所以他叮囑毛雲龍,聽從洪承疇的安排。並且把王化貞和沈世魁,託付給了洪承疇——
這兩人是他推薦的光海領長史和典軍,以後濟州島那塊光海君的領地,其實是他說了算。
洪承疇收下這兩人,知道這是毛文龍對自己的考驗。
如果連兩個人的任命都無法落實,毛文龍更不會相信,自己能為他謀取封地。
所以他去朝鮮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為光海君冊封爵位,讓朝鮮國王分封領地。
這個任務,在洪承疇的計劃之中,也是他必須完成的——
這是皇帝的吩咐,需要光海君牽制朝鮮國王。
故而他滿口答應,而後向毛文龍索要了五百人,作為駐朝大臣的儀仗隊。
這五百人,都需要高大健壯,不能去朝鮮后,丟了大明的臉面。
毛文龍麾下這樣的人不多,因為東江鎮軍糧缺乏,高大健壯的基本都是軍中精銳,而不是錦衣衛大漢將軍那樣的花架子。
把這樣的五百精銳撥給洪承疇,讓他頗為不舍。
最終,他把這支兵馬的領導權,給了自己弟弟毛雲龍。
並且往裡面派了很多以前的義子義孫,不讓這支兵馬失控。
洪承疇見著毛文龍的做派,明白了為何很多人認為毛文龍有不臣之心的原因:
他這完全是把東江鎮的兵馬,當成是自己所有。任誰想要調遣,都不肯分出一點。
也就當今皇帝寬宏,打算實行分封制,否則毛文龍的做法,怎麼都逃不了一個死。
心中鄙視毛文龍的做派,洪承疇面上卻笑著道:
「還要毛帥準備五千兵馬,並且準備好水師。」
「萬一朝鮮君臣執迷不悟,需要出動兵力。」
這是最壞的打算,也是洪承疇不願看到的。
因為到了那種局面,意味著他出使朝鮮的失敗。
但是毛文龍卻很高興,認為洪承疇有駐朝大臣的樣子:
朝鮮君臣如果不聽話,就應該把他們打服。
總不能只有建虜能打朝鮮,大明這個宗主國反而不能教訓他們吧?
所以毛文龍高興地答應了這個請求,並且拍著胸膛許諾,只要洪承疇願意,他能出兵四萬。
洪承疇對於這點是不信的,但他沒有點出,只是要求毛文龍準備一支五千人的兵馬,能夠迅速跨海遠征。
如果出使朝鮮失敗,他需要這支兵馬補救。
想來以朝鮮的實力,在面對大明天兵時,根本不敢抵抗。
達成這些條件,洪承疇帶領五百人的儀仗隊,和鹿善繼、毛雲龍一起,浩浩蕩蕩地前往漢城。
朝鮮國王李倧,聽說大明使者前來,要正式冊封他為朝鮮國王、為癸亥反正做定論,可謂欣喜若狂,率領群臣出迎。
洪承疇打開詔書,宣讀了冊封李倧為朝鮮國王的旨意。
聖旨中還追封李倧父母為朝鮮國王和王后,很是斥責了光海君。
把光海君貶往濟州島居住,以這個島嶼為封地,世代居住在那裡。
這讓李倧一時間千思百轉,不知道要不要接受旨意。(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