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發現新BUG
校外大排檔。
「老闆,先來二十串羊肉,二十串腰子,再來拿半打啤酒,要百威經典純生!」張偉吆喝的。
「喝百威經典?大客戶啊!」老闆立刻笑嘻嘻的迎了上來,同時開口的問:「吃不吃辣?腰子要嫩一點還是老一點?」
「能吃辣,腰子嫩一點!」張偉開口道。
「好嘞,您先隨便坐!馬上給你烤!」
片刻后,啤酒先被送過來,自閉人頓時眼冒精光。
「等什麼呢,喝吧!」張偉笑著說道。
自閉人毫不猶豫拿起一罐啤酒,拉開拉環,先舔了舔冒出來的啤酒花,然後又喝了一大口,露出了滿足的表情。
「腰子來咯!」老闆吆喝著,將烤腰子拿了過來。
張偉拿起一串烤腰子,外皮略焦,用手輕輕一抖,竄上的腰子經如同豆腐一樣,略微喲有些抖動,這說明肉質還是很嫩的。
「腰子烤的外焦里嫩可不容易,老闆有水平!」張偉一口咬了下去。
緊接著,張偉「哇」的一聲,直接將嘴裡面的烤腰子吐了出來。
「怎麼比大便還臭!」
「你吃過大便?」自閉人面無表情的問道。
「我怎麼可能吃過那東西!」
「那你怎麼知道,比大便還臭?」
邏輯完美,張偉竟無言以對!
自閉人則拿起另一串烤腰子,先是聞了聞,然後小心翼翼的嘗了一口。
「沒問題啊!老闆處理的很乾凈,連腥味都沒有。」自閉人開口道。
張偉瞬間意識到,自己把三天不能吃肉這茬兒給忘了!
「沒事,是我早晨忘了刷牙!」張偉說著用啤酒漱了漱口。
「怪不得魔鬼說可以試試,還說是一段難忘的經歷,這味道太特媽的酸爽了,一輩子都忘不了!」
張偉又拿起那根烤腰子,放在鼻子邊聞了聞,問道很正常,他又試著用舌尖輕輕的舔了舔。
嘔……差點吐出來!
「看來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不能吃肉,而是肉類製品到了嘴巴里,味道會變的難以下咽!」
這一刻,張偉腦中靈光一閃。
「按照這個理論,如果付出的代價是多少天不能吃東西,或者多少天不能喝水,那麼食物和水到了嘴巴裡面,也會變成令人無法下咽的味道。
也就是說,這種代價只是屏蔽了嘴巴的攝入,只要繞過嘴巴,用其他方式攝入,就不會受到影響。
比如我雖然不能用嘴巴喝水,但我可以用注射的方式,向體內補水,這樣身體也不會因為脫水而產生影響!」
這個想法從張偉的腦海中一閃而過:「我好像又卡到新BUG了!」
……
有了實驗數據,張偉終於可以發論文了。
張偉的首個目標,依舊是美國的《科學》雜誌。畢竟原版的《原子級薄碳膜的電場效應》,就是發在科學雜誌上。如今張偉發同樣的一篇論文,對方應該識貨。
《科學》其實是世界三大頂級期刊中發行量最大的,除了主刊之外,《科學》還有好幾本子刊,不同子刊關注的研究領域不同,投稿者也會根據這一點選擇不同的刊物進行投稿。
不過張偉並不打算給子刊投稿,石墨烯可是必得諾獎的科研成果,不發在主刊上,豈不是太沒有牌面了。
《科學》上的文章,字數其實並不多,像是一些研究評述,都是1000單詞以內,介紹新實驗技術的技術特寫,也都是在2000單詞以內。
論文一般在4000個單詞左右,這比大學本科的畢業論文都要少的多。
你花的大幾萬字寫的畢業論文,可能會被你的研究生師兄噴的一無是處。
可人家用區區4000個單詞寫出來的論文,就能拿諾獎!
要不說人家是世界頂尖期刊呢。
往期刊投論文的時候,都要附上一個投稿信,上面要簡述稿件的核心內容、主要發現和意義,如果對期刊處理稿件有特殊要求的話,也可以附上。
向那些有一定影響力的期刊投稿,往往還需要附上推薦人名單,也就是要告訴人家,曾經有哪位牛人看過你的論文,覺得寫的還不錯,願意推薦一下。
當然這位牛人自然是學術地位越高越好,若是諾獎級學者推薦你的論文,那過稿概率幾乎是十拿九穩。
如果你自己本身就是學術界的知名人士,自然也就不需要推薦人了,甚至那些頂級審稿人,會拿著你的論文,寫一篇研究評述,吹一吹你的研究成果有多牛!
科學界也是一個江湖,全靠同行襯托這句話,同樣適用。
張偉顯然是找不到任何一位大牛幫自己背書的,他只能「裸投」!
第一次向《科學》投稿的菜鳥,之前沒有發表過任何論文,更沒有任何學者背書,這看起來像是來搗亂的!
但張偉還是決定賭一把,就賭石墨烯的價值!
當然張偉也還有後手,如果《科學》不通過的話,他就去投普通一些的期刊,石墨烯的價值,總會有期刊識貨。
實在沒辦法,就在國內的期刊上發表,雖然逼格拉跨了一些,但至少能把科研成果發表出去,大不了就是晚幾年拿諾獎罷了。
屠呦呦女士當年關於青蒿素的研究成果,也是發表在中國的《科學通報》上,最終人家也能拿到諾獎。
張偉將投稿信、個人資料、聯繫方式、論文、石墨烯的照片,以及一些必要的實驗數據全都放進了一個牛皮紙袋裡,來到郵政,然後親眼看著郵政的大姐蓋上了郵戳,這才放下心來。
郵戳是法院願意採納的一種證據。
這個郵戳能夠證明,張偉向《科學》雜誌寄論文的時間,作為國際信件,郵寄過程中肯定還會蓋上國際通用的組合戳,這些都可以作為合法的證據來使用。
一個科研項目,不可能只有一位科學家在研究,特別是某些熱門項目,全世界不知有多少項目組紮根其中。
所以必然會出現,多家科研機構在同一時間段內都取得成果的情況,也會出現多家科研機構同時投論文的情況。
而這時候如何認定,這個科研成果該歸誰呢?答案很簡單,看郵戳!
就比如兩個人都製成了石墨烯,你是一月份給《科學》寄去的論文,我是二月份給《科學》寄去的論文,即便《科學》最後刊登的是我的論文,但只要你的郵戳比我早,那石墨烯的這個成果,也是你的。
寄給不同的雜誌也是一樣,比如某一期的《自然》和《科學》發表了同樣的研究成果,這時候拿出寄信的郵戳比較一下時間,誰的時間靠前,那這個成果就是誰的。
即便你拿出一堆十幾年前的手稿說,這東西我十幾年前就搞出來了。但不好意思,你發表的晚,科研成果就是人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