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百濟
第261章百濟
李密的六勝之言,確實是讓不少文武覺得現在確實是個不錯的機會,不趁著己強敵弱,難道還要等對方兵強馬壯才開戰嗎?
不過等民部尚書王珪將朝廷各處的糧倉情況說了一遍后,武將們也只得無精打採的住嘴了。
肉就擺在眼前,偏偏自己牙沒長好。
不過這也讓群臣真正開始考慮起滅突厥之事,只要能參與進去,便可在史書上留下一筆,這對誰而言都是很重要的。
作為才誕生不久的大唐,無疑長牙是很快的,尤其是在去年打出了輝煌大勝后,全國上下都對此深信不疑。
房玄齡出列道:「陛下,雖暫不適宜與突厥大動干戈,但有些事提早布置也是可以的。
薛延陀部原屬鐵勒諸多之一,當年受到始畢可汗打擊,在頡利可汗時復興,現在又開始遭受突利可汗的排擠。
臣以為是可以派遣使者聯繫拉攏,效仿前朝之策,冊封鐵勒族長為可汗,賜以鼓纛以分裂突厥。」
「陛下,臣附議,不僅是薛延陀部,難道契丹、回紇、拔野古、阿跌、同羅、仆骨、霫等部真的還願意追隨阿史那家族嗎?」
歷朝歷代都免不了要應對草原,因而方式方法都是現成可依的,皇帝對有道理且又施行可能的都答應了。
不過他還是強調了今年朝廷的主要任務就是徹底控制遼東地區,在中原則是繼續恢復民生,除了必須要修繕的河堤要疏通的運河外,不許以任何理由徵發百姓徭役。
至於賦稅也是同樣,竭力施行輕徭薄賦之策。
三月,河南道監察使上奏曰:「百姓所以治安,唯在太守、縣令,苟選用得人,則陛下可以端拱無為。
今朝廷唯重內官而輕州縣之選,刺史多用武人,或京官不稱職始補外任,邊遠之處,用人更輕,所以百姓未安,殆由於此,臣叩請陛下慎重用地方官員。」
李建成見到這封奏書後卻是警醒,他是有些太過重京城而輕地方了,有些得用的官員,總留在身邊,還不如委任地方。
而在李靖的建議下,對兵制稍微做了些改動,將軍府改稱折衝府,全國共設六百三十四府,關內有二百六十一府,分統於中央各衛。
折衝府分上、中、下,上府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
二百人為一團,團有校衛;五十人為隊,隊有隊正;十人為火,火有火長。
…………
太平四年四月底,安東都護羅藝統遼東兵馬五萬南下,河間王李孝恭率水師五萬東渡直擊,新羅國主也統兵馬六萬出擊,三面夾擊百濟。
百濟剛開始抵抗的頗為悍勇,高句麗殘黨在新羅和新羅鼓動兵馬響應,好在留守平壤的張忽峍早有準備。
但新羅王卻是不得不調兵回去,因為與高句麗殘黨聯手的是國中朴氏以及真骨中的崔、鄭、李幾姓。
新羅國都幾乎已經被他們佔據了,他們十分不滿於王室竟然就這麼內附大唐了,並沒有任何人來保證他們的利益。
國中百姓們同樣也不理解,因而他們很快就聚集了數萬兵馬,不僅要廢掉國主,還要去支援百濟,將唐軍趕出遼東,並助高句麗復國
但作為最高統帥的李孝恭繼續穩紮穩打,並沒有絲毫要暫緩戰事的意思,這讓百濟國很是難熬。
就如同一定會有人不希望唐軍過來打破秩序,因而在後方不斷搗亂一樣,百濟國中,也是有相當一批希望唐軍能打破現有的局面,讓他們能夠突破世代被大姓八族壟斷的地位。
百濟三十七郡中,也不乏不戰而降的郡縣。
不過畢竟是遠征而來,唐軍因為不熟悉地形,還是吃了不少虧,若只是憑羅藝,多半是不能功成了,還在有李孝恭。
在逼近百濟國都時,李孝恭停止了攻勢,並在百濟堅壁清野之前,縱兵劫掠到了一批糧食,然後開始消化等候。
平壤的援軍是最快到來了,張忽峍和魏徵不僅能派兵至百濟,甚至還安排了一部分支援新羅王。
魏徵來到李孝恭的帥帳內,雙方互相見禮寒暄片刻后道:「大帥,以您的兵力,足以圍困住百濟國都,為何遲疑不前?」
李孝恭道:「自是在為魏公將來治理安撫,多清除些頑固不化之輩。
魏公不覺得,高句麗新羅百濟加起來的人口實在有些太多了嗎?
中原也是缺人缺的厲害啊,陛下尚且要從高句麗遷走幾萬戶填充邊疆,哪裡能有多少漢人可以用來填充遼東呢?」
魏徵皺眉道:「豈能因噎廢食,安東都護府之事亦不勞河間王費心。」
李孝恭並不在意魏徵的態度,到了他這個位置,除了陛下之外,誰的臉色都不用看了。
「尋常百姓便罷了,新羅百濟的世家貴族必會誤事,本將既受旨意前來開疆拓土,便有臨陣決斷之權,若魏公覺得不妥,可向朝廷彈劾。」
魏徵面色難看,驕兵悍將不是光憑一張嘴就可說動的,何況李孝恭還是宗室,真若鐵了心,他還能如何?
一旁的羅藝看到魏徵吃癟開心不已,還得是河間王啊。
他和張忽峍怎麼也是外臣,對魏徵還要有三分忌憚。
隨著河間王的將令傳達,唐軍在所佔據的郡縣,大肆的強奪地方世家貴族官員們的糧食財物。
但也不是光破壞,唐軍還在徵募青壯,征自然是強征硬拉,所以青壯男丁,都要充當民夫。
而募兵則是給對百濟現狀不滿的一批人,是要他們主動來投的,會給予他們上升的渠道,只要是通過募兵而來的,便可直接統領上百民夫。
然後不需要唐軍吩咐,這幫人都自覺的去攻城占縣殺官搶糧,然後加官升職,成為世家貴族的替代者。
魏徵在勸阻不了的情況下,也加入了進來,從某種層面來說,河間王的手段是沒錯的。
高句麗如今拒守不降的還有不少,就是因為唐軍殺少了,世家殘餘甚多,導致他們不願配合,時時刻刻都想要復國。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