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暫時安身
未來要怎麼走?這個時代的中國,英雄輩出,赫赫英名的大有人在,這些人現在都在這片土地上成長著、奮鬥著。如果自己要走上中國的大舞台,要用什麼道理?用什麼思想?有什麼制度?......頭大啊!!!
頭痛不已的肖沐白想到這兒不禁煩惱不已,索性,想不明白就不想了,走一步看一步,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恰在此時,趙明川走了過了,招呼幾人吃早飯。
從趙明川口中,肖沐白知道,趙明川家裡父母都還健在,家裡還有兩個弟弟,18歲的趙明洋和15歲的趙明誠。這個時候的老百姓都很淳樸,只要家中來客人了,必定都會拿出最好的東西進行招待。所謂最好的東西,也無非就是一碗野菜湯裡面夾雜著寥寥無幾的米粒。
直到這個時候,肖沐白才明白,這個時代中國農民的窮,到底有多窮。看到肖沐白磨磨蹭蹭的吃過早飯,滿懷心思的樣子,趙明川以為是嫌棄自己招待不周,於是便走到肖沐白身邊,不安的說道:「不好意思,家裡只有這個了,你多包涵一下。」說完便不好意思的臉紅了起來。肖沐白這才明白,趙明川是誤會自己的意思了,趕緊解釋道:「趙兄不要誤會,我並沒有嫌棄的意思,小弟很感謝趙兄的盛情款待。」見趙明川還是滿臉的疑惑,肖沐辰便道出了自己幾人想在村中落戶的意思。
趙明川聽到這兒有些欣喜,從交談中得知,肖沐白是從海外留學歸來的人,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材生,就有了結交的心思。而且看肖沐白也不像個壞人,要不人家想對自己不利,憑著手裡的洋槍,早就動手了。當下便說道:「這個比較容易,只要老村長同意就行了。」
趙明川的父親叫趙亮堂,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起早貪黑勤勤勉勉的維持著家業,將長子送去讀書,希望能夠光宗耀祖,博取個功名,想來兒子也爭氣,年紀輕輕的就中了秀才給自己長臉。但天不遂人願,朝廷取消了科舉,兒子只好去新式學堂讀書,但是新式學堂學費昂貴,只讀了一年,就只得回家了。聽到海外回來的客人想要留在村子里,當下便起了心思,從海外留洋回來的人,那可是有大學問的人,要是兒子跟在身邊,也能長本事不是。於是當下便讓趙明川領著肖沐辰幾人向村長家走去。
趙家村村長叫做趙茂財,是個面色和善的老人,說是老人,其實也就六十歲出頭。聽到肖沐白幾人的來意,看到幾人短短的板寸頭后,老村長明顯的疑慮了幾分,這年頭,短頭髮的,除了亂黨還是亂黨,真要是亂黨,自己可不敢收留。頓了頓,這才說道:「看你娃娃幾個也不像是歹人,你們幾個想要留在村子里,不是不可以,只是你們幾人的頭髮?」
肖沐白明白老村長這是起了疑心,於是趕緊解釋道:「老村長,我等幾人旅居國外多年,入鄉隨俗,這才剪了髮辮,如今回國,定然重新梳發留辮。」
「村東頭山腳下有片荒地,你們就在那裡起房子吧」。說完不顧肖沐白幾人,轉身離去。
生化人就是好,要速度有速度,要效率有效率,隨後幾天,陳川、溫旭幾個生化人便在村東頭搭了幾所簡易的房子,肖沐白總算在這個陌生的時空有了落腳點。有意思的是,通過幾天的接觸,見識了陳川幾人的身手后,常二幾個山匪也不提回山的事兒,有事沒事總是黏著陳川、溫旭等四個人,只是生化人特有的不苟言笑、冷峻的面龐,常常使得一眾山匪吃癟,看的肖沐白暗笑不已。
無獨有偶,倒是趙狗子,趙明洋和趙明誠兄弟倆特喜歡黏著肖沐白。因為肖大哥總是能都拿出一些好吃的東西,像一種叫做巧克力的,苦苦的甜甜的。並且肖大哥還會教自己識字,能夠講出很多的大道理,雖然有些自己聽不懂,但是那肯定都很有道理的。十五六歲的孩子正是求知慾強烈的時候,在肖沐白的授意下,生化人科學家曲俊仁開始扮演起了老師的角色。而趙明川和肖沐白通過這些日子的來往,也成了無話不說的好友。
回到自己簡陋的家,吃過簡單的飯菜后簡單的洗漱了一下,肖沐白便躺在了床上。在這個陌生的時代自己總算是有了立足的地方,有錢,有地盤,雖然還是很小很小地盤,現在就唯獨缺人了,想著想著,迷迷糊糊的便睡了過去。
這天早上,常二很反常的早早就來找肖沐白,扭扭捏捏的半天也不說話,直到肖沐辰發火,常二才說道:「肖兄弟,我和二牛幾個以後想跟著你討個生活,你留過洋,學問高,一看就是有大本事的人,咱鄉下人,其他的沒有,有的是把子力氣。」常二費勁的說完一番話后低著頭,聽不到肖沐白的聲音。
此時肖沐白心裡早就樂開了花,昨晚還在想著人的問題,這不,人的問題馬上就解決了。常二抬起頭正好看到肖沐白笑眯眯的盯著自己,急道:「成不成,肖兄弟你給個準話啊!」聽到常二急吼的聲音,肖沐白這才驚醒過來,笑嘻嘻的說:「成」
常二這才樂呵呵的,「那謝了肖兄弟,我這就去跟二牛幾個說道說道。」
日子就這麼一天天的過去,常二幾個每天跟著陳川進行著簡單的軍事訓練,每天跑步出操,雖沒有進行軍事訓練但也做著基礎的訓練,有好的基礎,將來組建出來的軍事武裝就差不到哪去。
曲俊仁盡職的扮演著自己老師的角色,所不同的是,身後又多了十幾個村裡半大的小子。對此,肖沐白當然是求之不得。而肖沐辰則帶著溫旭和丁強在趙明川的陪同下,每天都在村子里個個角落晃悠著。
幾天下來,肖沐白也算對這個時代的中國鄉村有了個大概的了解,每天不要說是一日三餐了,一日兩餐都很難保證,而且頓頓都是稀的。就這樣,官府還要收稅,地主還要收租,還在本地最大的地主郭老爺子開明仁義,收的租子並不高,不然不知道該有多少的人家要家破人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