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民間的變化
路過當年住過的驛站看一眼,冬素簡直認不出來,土屋草棚變成一長排的磚瓦房,長滿雜草拿籬笆圍起來的院落,變成了平坦寬闊的廣場。
只是驛站變化她能理解,這條路是從幽州到中原的主路,路過商戶多,沿途驛站大改是情理之中。
但以驛站為中心,左右有郵局、藥鋪、雜貨鋪、食肆,還有高檔些的客棧,比驛站住得舒服。
也有集市攤位,主要是給挑新鮮菜蔬瓜果來賣的農戶準備的。
更讓人驚訝的是,竟然有了廣告招牌,顏色鮮艷極吸人眼球,寫著城中什麼區哪家商戶,主打什麼產品的。
還有梨園、拍賣行等來發傳單的。這簡直就變成了一個商業街區嘛!
怪不得總聽人說,大州城的驛站都變了,方便又快捷,很多商戶不必進城,也能完成貨物買賣。
提前收到皇後娘娘要來的消息,驛站方圓十里都大掃除過,地面很是乾淨,當年四處可見的牲口糞便是一點也見不著了。
郵局的負責女官帶著各商鋪的管事來迎接皇后,禁軍只讓女官靠近,其他人遠遠行個禮。
冬素主要就是看看郵局和藥鋪的成品葯,郵局目前的業務只有郵送物資,幫百姓送的小件,還有幫商人送的大件。
只是目前大件必須有商人跟隊,這是商家自己要求的,便是皇後娘娘的名聲再好,他們怕下面的人偷奸耍滑啊!
冬素看了一下,這送貨的價格比鏢局是要便宜一些,但跟後世的物流費相比,要貴太多了。
可商人覺得還是便宜了,比起他們自己找車、找船、找工人押送,走郵局是即快捷又省心的。
郵局還有小額金、銀郵寄業務,但額數過大,便會轉接到銀行。
最便宜的就是信件,哪怕送到最遠的州城,最多也就收五文錢。
信件郵寄最讓百姓歡喜,以前家書難收,外出的家人一年半載也能送一封信回來。
自從有了郵局之後,幾乎每月都能收到家書。
其中往邊關軍中寄的信最多,因為軍屬郵寄的價格極為優惠,並且郵寄信件是免費的。
冬素進郵局轉了一圈,裡面的工作人員大多是著統一制服的女子,只有一些乾重活的男工,還有專從退伍兵中招的護衛。
比後世的郵局要大,畢竟這個時代最不缺的就是土地,人口又少,驛站附近的店鋪,都修建得很大。
放貨物的庫房和拴馬的馬廄,還有停車的停車場。
旁邊就是藥鋪,有各種中成藥,最受歡迎的就是醫護學院出品的成品葯,很多成品葯一上架都會售罄。
因為驛站附近往來的商人極多,都會買一些成品葯備著。
導致藥鋪不光要限購,還要提前預定。
藥鋪是兩個醫護學院畢業的女醫護管理,還請了一些工人,她們介紹說,最受歡迎的就是小兒藥品。
她們也會製作一些保持期短的兒童營養補品,同樣是預定的客人排長隊,只要做出來立即就能售罄。
醫護學院雖然即將被朝廷接手,但還是她的人。郵局估計幾年後也會被朝廷接手,可只要有她在,她依舊是女子們的後台。
笑問她們需不需要什麼幫助?就本地而言,可有什麼要改進之處?
幾個女子不約而同地說,當地官府很支持她們的工作,沒遇到過什麼困難。
真要說的話,那就是人手不足。郵局還算好,女管事雖然忙,但工人多,能忙得過來。
藥店則是再來多少醫護都不嫌多,雖然這是成品藥店,主要是賣葯的,可往來商人,和當地百姓。
都把這裡當成醫館,尊兩人為醫生,離大醫院遠的,都會跑到這裡請她們醫治。
病人上門又不能置之不理,除非是重病,會派車送到醫院,小病小痛兩人都會醫治。
城中有一個大醫院,但附近的縣、鎮只有幾家藥店,醫師完全不夠用,有時候百姓急的跪下磕頭,請她們到家裡救治病人,只能關了店鋪先去救人。
冬素當然知道缺葯護,這次白師父去嶺南,帶走了兩百多個女醫護,來信依舊說人手不足,比起病人的數量,醫護人員的數量簡直就是杯水車薪。
毫不誇張地說,小鎮上來了一個醫護學院的女醫師,當地人恨不得當菩薩上供。
她只能安慰她們,朝廷已經正式接受醫護學院,以後醫護人員會越來越多,再堅持一下,很快全國的縣、鎮都會有醫院的。
這一次她獨自巡查,凌墨蕭帶著官員進了城中,她則在城外轉了轉,從驛站區離開后,便去看農田水利。
放眼望去,四處皆可看到正在轉運的水車,大片大片的稻田稻穗已經金黃,麥子才收割,新種的豆類長著綠的喜人小苗。
之前百姓種豆,都是撒到地里,任其生長,有瞎種沒出芽的,則後面再補種。
自從農科院大力向百姓傳播種植知識后,都知道育苗了。育苗后再移栽,雖然更費時一些,可苗不易生蟲,長得還粗壯,結的果實更多。
片片農田之間偶有一片灰白,那是水塘,離塘近些的地方,必有幾戶農家。
這一帶的農舍不是幾十戶或幾百戶聚集起來的,而是三、五戶一處,隔不遠又有三、五戶。
據說這是從舊村新搬來的農戶,舊村子被水淹了,官府規劃的新村落,挑地勢高的地方建新農舍。
都是磚瓦房,遠遠能看到修路的村民。據說是官府只修大路,想讓大路接到自家門口,那段路就得自己修。
村民們相互幫助,男人們修路,女人和孩子送水搬東西,打著下手。不時有家養的黃狗跑來跑去,假裝自己也在幫助。
那般朝氣蓬勃的場面,讓冬素的記憶回到沈家村,不知道家鄉有沒有修這樣的大道?
這裡的田園風光跟光州極為不同,冬素沒進村居里看,對平民來說,看到皇後娘娘,應該是又喜又驚吧?
正辛苦幹活呢,何必去嚇到人家。
她主要是看荒地的開荒情況,再看看有沒有土地荒蕪。
結果她發現,這城外竟然也有工坊,大片的房舍,進進出出的工人,大路上停了很多馬車。
陪她的女官忙說,那是一家造紙作坊,因為造紙要用大量的水,還要麻棉木材,在城外比在城中更方便運送原材料。
女官笑說,像這樣的小工坊不少大些的村子都有,女官機構可向百姓租賃工具。
像紡織機,有的村子租上十台,就能開辦一個小型紡織作坊,工人都是村裡的女村民。
還會教導村民簡單的副食或農產品製作,像米粉、炒茶、麻繩等,一個村子就能開辦一個小型作坊。
再窮一些,人少一些的村子,則能租給村子雞、鴨、豬的幼崽,等喂大了女官機構會上門收購,也能掙些銀錢。
總之就是學幽州的政令,女官和官府配合,全力助當地百姓脫貧致富,蹭上海商這趟財富巨船。
冬素對此很滿意,就連這樣的個小州城女官的工作都做得這麼好,再多給她幾年,她一定能讓天下百姓都吃飽穿暖的。
偶爾看到大片肥沃的土地,但種的農作物長勢卻不太好,女官們面露鄙夷地說,這些是士族大戶才上交的田地。
目前是做軍囤地,因為誤了耕期,播種晚了,故而長勢不佳。
看來這裡的士族對土改制,也是鬥爭了很長一段時間才不得不認命的。
等聽過修河渠的地方,禁軍首領不讓冬素過去看,說是有幾百青壯在勞作,怕衝撞到皇后。
冬素一直以來最大的優點就是聽勸,從不讓身邊人為難。
在看到一片荒坡,低陰處種滿艾草,坡上搭了花架子,種的是茉莉和忍冬,她大感興趣地問:
「難道這裡也有商人收購花草?」
她和姜家合資的香水作坊,需要大量鮮花,為此姜家還去滇州租了數萬畝田地種花草。
女官笑道,這不是為做香水或胭脂種的,而是為種蚊香。
「蚊香?」
這名字著實讓她驚了一下,難道有別的穿越者?
她自己剛穿越來的時候,是有想過做蚊香賺錢的,可因為很快就認識凌墨蕭這個大佬,她就沒再費心去想這些小生意了。
但在聽了女官的詳細解釋,她才確定沒有別的『老鄉』。
這蚊香是一個道觀的道士做的,他做貢香幾十年,為了驅蚊,他結合熏艾驅蚊和做貢香的技術,用艾草加各種驅蚊草。
用做貢香的黃泥攪和,烘烤出了驅蚊香,廣受好評,百姓上道觀不求神了,專求驅蚊香,道觀也要賺錢啊。
老道乾脆開辦了一個驅蚊香作坊,這些花草正是供那道觀用的。
冬素再次感嘆,果然,歷史的進程根本不可能壓在一個人身上。
只要有好開放自由的環境,自然能滋生出很多點子來。
「可惜這道士不知道,若這個秘方送到幽州,本宮高低獎他一個發明獎。」
這是她今日巡查的意外之喜,趕在傍晚前回到船上,小滿牽著小寶,已經望眼欲穿。
小寶很委屈:「父皇帶哥哥去城裡,母后一個人去巡查,都不帶小寶。」
冬素笑道:「這是娘親第一次去民間巡查,怕有不方便的地方,所以才沒帶你。」
「娘親保證,下次一定帶你一起去。」
小寶嘟著的小嘴這才露出甜甜的微笑,跟冬素說著今天她陪弟弟玩的事。
擺飯的時候,凌墨蕭帶著大寶回來了,冬素很奇怪,城裡難道沒設宴?
凌墨蕭笑說,自然有人要設宴,只是他不想帶孩子在外面吃,還是回船上一家人吃晚飯的好。
至此,這趟南巡之旅,徹底變成一家人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