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梅花仙王冕

第493章 梅花仙王冕

他是元末著名畫家和詩人,以鍾愛梅花而聞名於世。

其詩歌風格質樸豪放,又彰顯洒脫不羈和傲世獨立的人格魅力,詩中具有杜甫和李白的影子。

他的詩以描寫民間疾苦而著稱,是元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他便是王冕。

「王冕的先世原是關西宦族,系出王猛之後。」

「他的九世祖王德元仕宋,官至清遠軍節度使。」

「德元有一子名王琳,任諸軍統制教練使,從王琳開始遷居浙江諸暨縣。」

「傳到王冕的父親,家底已大不如前,靠耕作種田為生。」

「王冕自幼十分好學,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裡放牛。」

「他卻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

「然後心裡默記下來,以至忘了照看牛,牛往往竄到別人的農田裡踐踏吃莊稼。」

「田主牽了牛向他父親告狀,王冕卻不改,屢遭父親責罵。」

「王冕的母親見狀,勸說其父送王冕上學。」

「為了聽課方便,王冕就寄住在寺廟。」

「夜晚時他坐在佛像的膝蓋上,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燭光讀書,書聲琅琅直到天明。」

「佛像是泥塑木雕的,面目獰猙可怕。」

「王冕雖是小孩,卻把佛像當不存在一樣,心無旁騖。」

「王冕好學的品質被名師韓性聽聞,韓性很是驚異,就收錄王冕為學生。」

「王冕在這樣一位學問淵博、德行高尚的老師教誨下,勤奮好學、刻苦攻讀,熟習四書五經。」

「由於受到韓性儒家文化的教育,王冕從小就養成了儒家追求的科舉入仕、忠君報國、經世治國的理想。」

「大德八年,王冕欲去湖南邵陽辦事,路過杭州時專門去拜訪時任儒學提舉的趙孟頫。」

「趙孟頫便為王冕創作一幅《蘭蕙圖》,此前趙孟頫曾專門為王冕創作《古木幽禽圖》,幾次贈畫的行為體現了其對王冕的關照。」

「趙孟頫在篆刻方面提倡貴有古意對王冕影響頗深,同時趙孟頫的繪畫、治印實踐和繪畫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王冕,促使王冕藝術創作風格的形成。」

「另外,趙孟頫名氣很大且賓客眾多,二人的往來也便利了王冕日後的交遊。」

「王冕在青年時期抱有大志,專心研究孫子兵法,學習擊劍。」

「常以伊尹與呂尚自期,要求自己經世濟民,像伊尹、呂尚一樣輔佐明主,成就霸業。」

「然而在急劇走向衰亂,各種矛盾尖銳複雜。」

「而政治又越來越腐敗的元代,這種願望無法實現。」

張居正:元末著名詩人王冕現實主義強烈,寫梅詩寓意真深刻。

王冕出生在元末,出身貧寒,幼年時候替地主放牛,其一生文學本領純靠自學。

他性格孤傲,輕視功名利祿,鄙視權貴,內心同情疾苦百姓,批判達官顯貴的輕薄。

另外,王冕一生拒絕為官,據說請他出山,但後者以出家相拒。

再有,王冕一生酷愛梅花,寫過諸多關於梅花的詩,首首詩歌生機盎然,都是佳品。

王冕寫過大量民生疾苦的詩,在某種程度上繼承杜甫的詩歌創作理念,彰顯現實主義氣息。

另外,他的部份詩還具備李白詩歌洒脫一面,流露出詩人的人格魅力。

所以,王冕的詩可以分為兩類,其一是憤世嫉俗,感慨瘡痍之作,這類詩主要以描寫百姓生活為主。

其二則是抒發人格思想,其中詠梅詩是最好的體現。

從思想影響方面來看,王冕深受儒家思想影響。

因而其內心充滿仁者愛人的情懷,時刻關注百姓生活,對下層百姓生活狀態與遭遇深表同情。

加之他生活在易代混亂時期,元朝統治階級橫徵暴斂,驕奢淫逸。

這種時代背景下,作為一位正直的文人,用詩歌作為批判手段,並抒發自己的感嘆。

再有,王冕將詩作為對統治階級呼喚的手段。

他希望統治階級能夠減輕賦稅,給老百姓一個休養生息的生活環境。

除此之外,他的詩中不僅包含對百姓的關懷,還涵蓋對國家的熱愛。

同時批判殘暴統治,可謂一舉多得。

必須要說的是,王冕的詩流露出元朝走向滅亡的預示。

還是因為社會現實黑暗,百姓生活艱難。

在這種情況下,他的詩中將元朝命運做出預判。

對於統治階級來說,具有警示作用。

但無奈,作為一位百姓聲音,很難被上層聽到。

王冕的詠梅詩,這類詩就有一百多首,可以說明詩人對梅的熱愛。

作為抒情載體,梅花寓意懷才不遇,又能反映出詩人高潔人格以及淡泊名利,更深層次預示著詩人追求一種超凡脫俗的心態。

必須強調的是,王冕會運用象徵手法創作梅花詩,用梅花與寒霜風雪相伴,襯托出詩人清高。

用梅花伴隨惡劣天氣而不亂,預示著自己孤傲。

用梅花生機勃勃的狀態,反襯出自己正能量的心態。

可以說,詩人是用梅花作為自己精神上的寄託,將自己的人格與梅格結合在一起,相互融合。

並用梅花隱喻自己,以表達自己高尚情懷與堅貞品格。

再有,對梅花的喜愛,詩人還在詩中蘊含自己理想追求。

表達自身人格在不斷完善過程之中,以實現濟世救民的機會,完成自身超越。

王冕存世詩作有七百餘首,其詩歌反映出時代背景,也能夠了解到因為時代,造就詩人的性格與心理。

他寫出那麼多現實主義作品,每首作品都是時代影子。

他也寫出如此之多寫梅花作品,每首作品都是上乘之作,而且都能夠體現出詩人的品格、人格、抱負。

「延祐二年,王冕參加進士科舉考試,試而不中。」

「王冕雖然熟習經史、博覽群書,但考試不中,頗為憤慨。」

「把備試所作的文章都燒毀了,不再走考試求進的道路。」

「他家裡貧窮,生活清苦,甚至衣露兩肘,足趾踐地,但他並不屑做州府小官。」

「他的朋友著作郎李光地和同鄉名儒王艮,都曾勸他出就吏職,他都拒絕了。」

「新任紹興理官的申屠駉受王艮推薦,帶著書貼、冠服親自登門聘請王冕擔任府學教學。」

「王冕接受所聘,在紹興府學教授諸生,先後一年多。」

「在紹興時,王冕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

「他有時教書,沒有書教就讀書、畫畫,以賣畫維持他和家人的生活。」

「由於他的畫很有名氣,請他作畫的人不少。」

「他按用來作畫的絲帛長短,作為計酬依據,獲得一些收入。」

「浙江是個山清水秀的地方,王冕喜歡利用空閑時間到浙江南部的名山勝地遊歷。」

「猶愛觀賞山林深處的竹林,寫了一些詠竹自喻的詩,抒發高潔情懷。」

「至順元年他寫了一首《柯博士畫竹》,稱讚畫家柯九思畫竹技術的高超,柯九思也對王冕多加欣賞。」

「他在這段時期,還去尋訪一些名士,交流詩畫創作成果。」

「但是,在元朝的民族歧視政策下,浙江作為劃為第四等人的主要地區之一,苦難也尤為深重。」

「王冕利用外出機會和平時居於農村的條件,經常把目光投向底層人民。」

「觀察江南人民的種種苦況,創作了不少反映農村和農民窮困悲慘遭遇的詩篇。」

「至元元年,王冕的兒子出生,取名王周,字師文。」

「王冕感到生活的圈子比較狹小,因為賣畫也獲得了一些積蓄,決定外出遊歷。」

「至元二年,王冕雇下船隻去吳楚之地遊歷,寫下《錢塘紀行》等詩篇,抒發弔古傷今的情懷。」

「由於他的畫名早已為人所聞,請他作畫的人絡繹不絕。」

「漫遊期間王冕創作了不少具有高潔品格和瀟洒神韻的梅花畫,也因此獲得一些旅遊資費。」

「這次漫遊經歷,使他得以多方面接觸社會實際,擴大了眼界,豐富了創作素材。」

王陽明:因為一首詩,記住一個人,人與梅花一樣清。

王冕出身農家,幼時家貧。

年輕時一度熱衷功名,屢應舉不中,遂絕意仕途,浪跡江湖。

王冕曾買舟下東吳,千里遠遊,歷覽名山,開拓了視野和胸懷。

在京城時,秘書卿泰不華曾薦其官職,辭謝南歸,隱居於家鄉九里山。

王冕一生清貧,靠賣畫為生。

王冕工詩善畫,尤以墨梅知名。

畫梅繼承宋代仲仁和尚和揚無咎的傳統,並有新的創造。

其性格孤傲,鄙視權貴,詩作多同情人民苦難、譴責豪門權貴、輕視功名利祿、描寫田園隱逸生活之作。

王冕一生愛好梅花,種梅、詠梅,又攻畫梅。

所畫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勁健有力,亦對後世產生了較大影響。

他還兼擅竹石,長於篆刻,有《梅譜》傳世,為早期畫梅理論著述。

不知道多少人痴迷著梅花,不知道歷朝歷代有多少丹青聖手描摹過它,也不知道多少詩壇名家吟詠過它。

能把詩情和畫意完美糅合,把梅花的精氣神和自己的人生完美糅合。

僅憑一首詩、一幅畫便能出類拔萃,提到梅花就會使我們想起的人,便是王冕。

在元朝,統治者將各族人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等。

由於處於社會底層,再加上家境貧寒,少年時的王冕正如梅花待綻的初蕾,生來就要面對風雪的考驗。

天資聰穎的王冕確實也做到了凌霜傲雪。

他有神童之譽,還好學不倦。

王冕幼時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長明燈下刻苦讀書。

青年時,他立下澄清天下之志,想走科舉之路。

奈何時局動蕩,民族歧視嚴重,漢人和南人入仕受到限制。

屢試不第的他,滿懷憤郁,索性燒毀所有文章,立志永絕仕途。

他買舟下東吳,過大江,進入淮、楚等地,游遍名山大川,浪跡江湖。

他結交奇才俠客,買酒暢飲,慷慨悲吟,被人斥為狂奴。

他的詩名、畫名、才名不同凡響,聲名鵲起。

求畫者蜂擁而至,他潑墨揮毫,乾花萬蕊,俄頃即成。

他本就蔑視權貴,鄙薄俗流。

多年的遊歷和親身遭遇,讓他的視野和胸襟更加開闊。

他對社會現實的殘酷和統治階級的腐朽也認識得愈加深刻。

他幾次拒絕為官,帶家人回到會稽山。

他畫梅不加色彩,還效仿先賢王羲之在自家池中清洗硯台。

晚年的王冕仍以賣畫為生,此時他也確實如同一株飽經風雪但瀟洒挺立的老梅樹,淡泊名利、秉持操守。

除了畫梅、寫梅,他也寫過民間疾苦、朝廷苛政。

隱居之時,每當風和日麗的日子,他就操觚賦詩,寫個不停。

當然,他寫得最多的、畫得最多的還是梅。

元朝是文人畫的興盛時代,漢人才子仕途斷絕,他們拒絕和腐朽的元朝統治者合作。

政治道路阻塞、生活困窘,反而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

不畏風雪、不畏嚴寒的梅花,成了他們筆下堅貞高潔的藝術精靈。

「至正七年,王冕再次出遊,這次是北上。」

「在大都期間,王冕寓居於秘書卿泰不花家,得以直接觀察到元朝京都的社會、時政。」

「在這次北上途中,他遇到不少俠客奇士,相與談及古豪傑可歌可泣的故事。」

「指點當今時勢、弊害,呼酒共飲,慷慨悲吟,旁若無人,被人視為狂奴。」

「他還利用機會,與個別人進行訪談,了解他們的生活與憂苦。」

「王冕這次出遊幾乎經歷了半個中國,經過一年才南歸,所見所聞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和生活感悟。」

「一路寫下了不少記游、述事、寫景、弔古傷今與批判暴政、同情勞動人民苦難生活的詩篇。」

「僅記游抒懷、弔古傷今的詩歌就有六、七十篇,大大地豐富了他詩集的內容,形成質樸寫實的詩風。」

「王冕在與人酬唱探討時也收益了諸多繪畫技法和理念,不斷加強著藝術修養。」

「如與詩人貢性之交誼深厚,常向他索詩以增高繪畫作品潤格。」

「與畫家金禹瑞結交,讚賞其畫松技藝,並為其畫作題字。」

「王冕常游名觀古剎,與僧道隱士也多有來往,十分欣賞他們的作品。」

「在與他們的交往中思想多受熏陶,其作品不自覺沾染著釋道的出塵高逸之氣。」

「由於此次壯遊,王冕更多地接觸了社會現實,對社會的前途有了獨特而深刻的見解。」

「看到了元朝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以及與廣大人民之間的矛盾,預知大亂即將發生。」

「所以他回到紹興之後,在會稽九里山買了一片地,開始隱居生活。」

「王冕造了三間草屋,周圍種上花木、竹子、茶樹、禾蔬,取名為梅花屋,帶著妻、子讀書生活於其中。」

「因為別無生活來源,所以以為人作畫謀生。」

「這種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過了五六年後,江淮流域廣大地區的農民起義蔓延至大半個中國。」

「戰火的衝激使得王冕的生活變得更加艱苦,但他仍然清苦自守,保持自己的風節。」

「到至正十九年朱元璋命胡大海率軍攻取紹興,附近村莊的居民都已避兵入城,王冕還在九里山不走。」

「朱元璋聽聞王冕的名聲,便想請王冕為幕僚,授以諮議參軍。」

「但王冕沒有答應,不久王冕便病逝了。」

徐光啟:王冕一身清氣充滿人間,其詩為元詩之冠。

王冕是個獨生子,周歲能簡單說話,三歲基本能對答自如。

到五六歲,那機靈勁讓人感覺要比一般兒童的智商高。

由於家裡貧窮,七八歲時就開始當放牛娃。

每當他走過學堂時,總被那朗朗的讀書聲吸引。

一天,他終於忍不住了,把牛牽到山坡那片草地上后。

就偷偷溜進學堂,聽學生娃念書,學生娃們念的內容他記住了。

但把牛從山坡上牽回家的事卻忘記了,父親大怒,不用說那小屁股遭了殃。

這種事發生了數次,讓父親氣得差點兒吐血。

母親說這娃娃想讀書如此入迷,就由著他好了。

從此王冕就只在家裡吃飯,晚上寄住在寺廟,白天到學堂聽學生娃念書。

晚上手裡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一直讀到天亮。

佛像是泥塑的,有面善的也有面惡的。

一般人是喜善怕惡,小小年紀的王冕一點兒也不害怕那些面惡的。

天資聰慧的王冕,早年愛好廣泛,曾一度熱衷於功名。

他曾經認真地研究過孫吳兵法,刻苦學習擊劍本領,決心干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青史留名。

他參加過進士考試,可嘆榜上無名。

元蒙貴族統治者歧視漢族知識分子的現實教育了他,使他的幻想破滅。

滿懷憤郁歸家的他,把自己所寫的全部文章付之一炬,表示永絕仕途的決心。

有一天,他來到大都南城,登高望遠,頓覺心曠神怡。

但他想起美好河山卻在元蒙統治下,不由義憤填膺,感慨萬分。

王冕遠足了數千里,觀賞了難以枚計的人文和自然景觀,擴大了眼界,開拓了胸懷,陶冶了情操。

功夫在詩畫外,他的作詩繪畫的水平更上一層樓了。

王冕平時的言談舉止不同於常人,頭戴高帽子,身披綠蓑衣,腳穿木齒屐,手提木製劍,是他喜歡的裝束。

他常在大街上邊走邊唱,或者騎著一頭黃牛,手拿一本書邊讀邊行。

那年他到大都,賣畫兼遊玩,到大街上逛了一上午後回到下榻的旅店。

聽店家說有人在此等候他多時了,他進住的房間一看,是個鬚髮皆白的老者在等他。

他明知老者是誰,住在何處,但只是坐在老者對面,就是不說一句客套話。

老者感到很尷尬,只好起身走了。

店家覺得很奇怪,說那人叫危素,是當朝的翰林學士,皇上很寵他,你不怕得罪他嗎?

王冕說我一個農民家的放牛娃,靠賣字畫為生,不想求高官厚祿,有啥可怕的。

王冕被迫離開大都回到家鄉后,隱姓埋名,過起隱居生活。

他修了三間茅草屋,在屋的四周栽了很多梅花,取名梅花屋。

每天勞作后,就去聽澗溪流水聲,看天上白去飛,觀白鶴翩翩舞,誦讀自己的詩作。

明朝建立后,想召他做官,他斷然拒絕。

王冕的人格和詩畫,贏得了當代和後世人的推崇。(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
上一章下一章

第493章 梅花仙王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