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不世之功鄧艾
鄧艾是義陽郡棘陽縣人,從小喪父。
曹操攻破荊州時,鄧艾遷居汝南郡,為當地農民牧牛。
十二歲時,鄧艾隨母親遷居潁川郡,因讀已故太丘縣長陳寔墓前碑文文為世范,行為士則而改名鄧范,字士則。
後來因為宗族中已有同名,因此改名鄧艾,字士載。
「鄧艾被舉薦為都尉學士,因為口吃,不得為官,只能擔任小吏。」
「鄧艾因為家貧,得到同郡長者資助,鄧艾當初卻不向資助他的長者道謝;」
「鄧艾每次看到高山大湖,就用手比畫應該在何處安營紮寨,時人都嘲笑他。」
「後來鄧艾擔任典農中郎將部屬,得以入朝拜見太尉司馬懿;」
「司馬懿見到鄧艾稱奇,聘任他為幕僚,後來又升任尚書郎。」
「當時曹魏打算大量開墾田地,積蓄糧食作為滅吳的物資,於是派遣鄧艾到陳縣、項縣以東至壽春縣一帶進行巡察。」
「鄧艾考察后認為這一地區雖然土壤肥沃但缺水,應該開挖河道,引水灌溉,為此還寫了一篇《濟河論》來闡明主張。」
「鄧艾還提出在陳縣、上蔡縣等地屯田,在淮河以北屯兵二萬人,淮河以南屯兵三萬人。」
「按照十分之二比例輪休,經常保持四萬人屯田戍邊,六七年時間就能積聚足夠十萬軍隊吃五年的糧食;」
「憑藉這些積蓄進攻孫吳,無往而不勝。」
「司馬懿完全採納了鄧艾的建議。」
「正始二年,朝廷開始挖掘和拓寬漕渠,每當東南有戰事發生,大軍出動,就可以乘船順流而下,直達長江、淮河一帶.」
「不僅灌溉農田儲積起糧食,而且消除了水害,這些都是出自鄧艾的建議」
「後來鄧艾又出任征西將軍郭淮的參軍,升任南安郡太守。」
「嘉平元年,鄧艾與郭淮一起抵禦蜀將姜維北伐入侵。」
「姜維退走,郭淮打算趁勢向西襲擊羌人住地。」
「鄧艾建議,敵軍雖然撤退,但應該分兵防備,郭淮於是命鄧艾駐守白水北岸。」
「三天後,姜維果然派廖化從白水南岸向鄧艾營地逼近后紮營。」
「鄧艾認為,廖化的軍隊只是為了牽制自己,姜維本意是要襲擊洮城。」
「鄧艾立即在當晚悄悄領兵回守洮城,姜維果然渡過白水發起偷襲,鄧艾據城堅守,才得以免遭失敗。」
「戰後,鄧艾獲賜爵關內侯,加授討寇將軍;不久,又升任城陽郡太守。」
「嘉平三年,并州境內的匈奴左賢王劉豹合併當地的匈奴部眾,鄧艾上奏朝廷,認為匈奴人不講道義,強大時就侵犯邊境,衰弱時就歸附朝廷。」
「如今左賢王劉豹聲勢壯大,應該加以防備,從內部分化削弱匈奴人的勢力,可以賜與劉豹的兒子顯赫的官職,令其駐守雁門郡。」
「讓匈奴人離開駐地,對他們過去的功勞加以封賞,這才是安定邊疆的計策。」
「鄧艾又建議,將在內地與漢族百姓雜居的羌人、胡人遷居到邊境地區。」
「當時司馬懿已經去世,大將軍司馬師輔佐朝政,對鄧艾的建議多有採納。」
「後來鄧艾調任汝南郡太守,鄧艾派人尋找曾經資助他的同郡長者,得知長者已經去世;」
「鄧艾於是派人到其墓前祭祀,又贈送他的家人一批厚禮,舉薦他的兒子擔任郡吏。」
「鄧艾在任期間,大力開墾荒野,軍民豐衣足食。」
李清照:嘉平五年,吳國太傅諸葛恪率領大軍進攻合肥新城,未能攻克,敵軍退回。
鄧艾對司馬師斷言,孫權去世,文武大臣對吳國新君並不忠心擁護,吳國世家大族擁兵自重;
諸葛恪剛剛主持朝政,缺乏威信,他不考慮如何安撫朝臣以穩定局面。
反而妄自用兵,以傾國之力攻打合肥新城失敗,死者數萬,狼狽而歸,可謂自取滅亡。
諸葛恪班師回朝,招致吳國宗室怨恨,果然被殺。
鄧艾升任兗州刺史,加授振威將軍。
他又上奏朝廷,提出發展農業和堅強備戰;
只有國家富裕,軍隊才會強盛;
軍隊強盛,作戰才能取勝;而農業是這一切的根本。
鄧艾建議朝廷設立爵位,獎賞那些努力發展工業,為國家積蓄財富的官員;
將官員的政績考核,集中在積儲糧食使百姓富裕上面,還能斷絕官員之間的人事請託,拉幫結派。
嘉平六年,司馬師廢黜少帝曹芳,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晉封鄧艾為方城亭侯。
次年正月,鎮東大將軍毌丘儉與揚州刺史文欽舉兵反叛,派使者致書鄧艾,想聯合鄧艾討伐司馬師。
鄧艾斬殺其使者,率領大家日夜兼程進軍討伐,直奔樂嘉城,建造浮橋。
司馬師隨後趕到,大軍佔據樂嘉城;
文欽率軍前來攻打,被擊敗於城下;
鄧艾率軍乘勝追擊到丘頭,文欽只好逃奔到孫吳。
孫吳大將軍孫峻等人率軍入侵,號稱大軍十萬,即將渡過長江。
鎮東將軍諸葛誕派遣鄧艾據守肥水北岸,鄧艾認為駐地距離敵軍太遠,而且不是要害之地。
於是自行決定轉移到附亭駐紮,並派遣泰山郡太守諸葛緒等人在黎漿阻擊吳國軍隊,擊退敵軍。
這一年,鄧艾被任命為長水校尉;
又因為擊潰文欽有功,被封為方城鄉侯,代理安西將軍。
雍州刺史王經被蜀將姜維圍困在狄道,鄧艾率軍前往解救,姜維退守鍾提。
朝廷正式任命鄧艾為安西將軍,假節,兼任護東羌校尉。
很多人認為姜維的軍隊力竭,不會再發起進攻。
鄧艾分析,駐守隴西的魏兵新敗,百姓流離失所,敵人必定乘勝追擊;
他推測姜維很可能進軍祁山,搶收那裡的麥子作為軍糧,然後再度進攻。
不久,姜維果然向祁山進犯,聽說鄧艾已有防備,姜維於是轉而攻打南安郡。
鄧艾在段谷與姜維展開激戰,擊敗敵軍。
甘露元年,朝廷下詔褒獎鄧艾,嘉許他籌劃有方,斬將殺敵,宣揚國威,使得吳蜀兩國震恐;
因此任命鄧艾為鎮西將軍,指揮隴右各路軍隊,晉封鄧侯;又分封其子鄧忠為亭侯。
次年,鄧艾再次率軍抵禦姜維入侵,姜維兵敗退回,鄧艾升任征西將軍,前後封邑六千六百戶。
「景元三年,鄧艾率軍在侯和攻破姜維的軍隊,姜維只好退到沓中固守。」
「景元四年二月,大都督司馬昭命鄧艾與雍州刺史諸葛緒、鎮西將軍鍾會兵分三路伐蜀。」
「鄧艾率軍三萬人從狄道直奔沓中,以圍困姜維;」
「姜維聽說鍾會的軍隊已經進入漢中,立即率領全軍撤退。」
「諸葛誕的軍隊截住姜維去路,姜維率軍輾轉向東撤退,扼守劍閣。」
「鍾會率軍進攻姜維,始終無法攻克。」
「鄧艾向司馬昭請命,請求率領一支精兵從陰平小路繞過劍閣,直奔成都,以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必然能夠擊破敵軍。」
「同年十月,鄧艾率軍從陰平出發,在荒無人煙的山區跋涉七百多里,鑿山開路,架設棧道;」
「山高谷深,極為艱險,加上糧食運輸斷絕,全軍面臨覆滅的危險。」
「鄧艾率先用毛氈裹住身體,從山上滾下;眾將士都攀著樹木緊貼懸岩,挨個前進。」
「鄧艾的前鋒部隊抵達江油,蜀軍守將馬邈率部投降。」
「蜀國將領諸葛瞻率軍阻擊鄧艾,北上到達涪縣。」
「鄧艾率領魏軍長驅直入,蜀軍前鋒被打敗,諸葛瞻退守綿竹關。」
「鄧艾派人送來書信勸降諸葛瞻,諸葛瞻勃然大怒,將鄧艾的使者斬殺。」
「鄧艾派其子鄧忠率軍襲擊蜀軍右翼,將領師纂率軍襲擊蜀軍左翼。」
「但是鄧忠與師纂初戰失利,認為不是發起進攻的時候。」
「鄧艾大怒,要將兩人斬首示眾,鄧忠與師纂這才率兵死戰,大敗蜀軍,斬殺諸葛瞻及蜀國尚書張遵等人,鄧艾又繼續向南進軍抵達雒城。」」
「蜀國後主劉禪派使者獻上皇帝的玉璽和綬帶,寫信向鄧艾投降。」」
「鄧艾揮兵到達成都,劉禪率太子、親王和群臣六十餘人,反綁雙手抬著棺材,來到鄧艾軍營大門正式投降。」」
「鄧艾手持節杖,替劉禪等人解開繩索,燒掉棺材,接受蜀國君臣投降而赦免他們;」」
「同時又下令約束將士,不準搶掠百姓,派人安撫投降的士兵,讓他們回家重操舊業,蜀國的百姓都交口稱讚。」」
「鄧艾滅蜀后,未經請命就自行決定依照東漢鄧禹的事例,以皇帝的名義任命劉禪為代理驃騎將軍,蜀國太子為奉車都尉,蜀國諸位皇子為駙馬都尉;」」
「蜀國官員都根據其品級高下,任命為魏朝官員,有人還兼任鄧艾屬官。」
「鄧艾又委任師纂兼任益州刺史,隴西郡太守牽弘等人兼任蜀國各郡太守。」」
「鄧艾還派人在綿竹修築高台,以彰顯自己的戰功。」」
「鄧艾自恃其功,對蜀國的士大夫表示全靠自己庇護,他們才得以活著;」
「如果遇到東漢時期的將領吳漢那樣的人,他們早就被殺了。」」
「鄧艾又向人談論,認為姜維雖然是一世英雄,但遇到了自己,因此陷入困境。有識之士都在暗中譏笑鄧艾。」
王安石:同年十二月,朝廷下詔嘉獎鄧艾平定巴蜀,擢升鄧艾為太尉,增加封邑二萬戶。
封他的兩個兒子為亭侯,各賜封邑一千戶。
鄧艾寫信給司馬昭,表示滅蜀之後理應乘勝進攻孫吳,橫掃江南;
但是大舉用兵之後,將士疲勞,不能馬上動兵,暫緩圖之;
建議在益州留下四萬士兵煮鹽煉鐵,建造舟船,為日後討伐孫吳做準備。
他又在信中提出封劉禪為扶風郡王,以董卓早先修築的郿塢作為劉禪的王宮;
以此來彰顯朝廷對歸順者的恩寵,孫吳君臣得知后,必然望風而降。
司馬昭得信后,立即讓監軍衛瓘告誡鄧艾,他所有的建議都應等待朝廷批複,不得擅自實施。
鄧艾於是又寫信給司馬昭,表示自己受命征討,蜀國君臣投降,自己以皇帝名義授予蜀國君臣官職,以安撫剛歸附的人,合乎時宜。
蜀國君臣及百姓都已經歸順,其疆域廣大,南到南海,西接孫吳,應當早日安定局面。
如果等待朝廷批複,路途遙遠,必然耗費時間。
同僚鍾會、胡烈、師纂等人都相繼報告鄧艾所作所為,認為他違抗命令,反叛的徵兆已經形成。
咸熙元年正月,朝廷下詔用囚車將鄧艾押回京城。
司馬昭擔心鄧艾不從,又下令鍾會進兵成都。
鍾會派遣衛瓘先行前往成都,收監鄧艾;
衛瓘達到成都后,先拿出詔書安定鄧艾統率的將士;
然後率兵直入鄧艾的住處,將鄧艾父子囚禁關押。
鍾會率領大軍進駐成都,先派人將鄧艾押送回京城,然後舉兵反叛。
因事情敗露,鍾會死於亂兵;鄧艾的部下將士追上鄧艾的囚車,將他接回。
衛瓘派田續等將領帶兵阻截鄧艾,在綿竹縣將鄧艾斬首,其子鄧忠也被殺;
鄧艾在京城洛陽的其他兒子被處死;他的妻子及倖存的兒子、孫子被流放到西城縣。
泰始元年,晉朝建立,晉武帝司馬炎下詔,准許鄧艾的家人從流放地返回家鄉。
泰始三年,議郎段灼上疏為鄧艾申訴,認為鄧艾忠心耿耿卻背上反叛的罪名,平定巴蜀反遭誅滅的災禍;
當初鄧艾在成都封賞蜀國君臣,安定秩序,究其本心並非謀逆;
鍾會嫉妒鄧艾的威名,才會捏造罪名污衊其謀反,以致鄧艾被冤殺。
如今皇帝仁德,理應下詔為鄧艾平反。
泰始九年,晉武帝下詔為鄧艾平反,肯定了他的功勛,又任命鄧艾的嫡孫鄧朗為郎中。
鄧艾勇謀兼備,善於用兵,魏帝曹髦在詔書中稱他籌劃有方,為臣忠誠,克敵勇猛。
鄧艾滅蜀后,魏末帝曹奐在詔書中將他與白起、韓信、周亞夫等名將相提並論,稱讚他平定巴蜀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