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 次貸危機
第645章次貸危機
第645章次貸危機
林浩可是一早就瞄準了2008年的次貸危機,2008年的次貸危機,可以說是往後10年最大的機遇了,林浩現在就在布局了,收購寶盛銀行就是其中的一環。
這場危機的導火索正是由"次貸證券化"衍生出的金融衍生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CDO和CDS。所謂CDO,即"債務抵押證券",而CDS則是"信用違約互換"。
CDO將借款人向債主出具的借條(次級貸款憑證)包裝成名為CDO的債券,如變戲法般迅速轉手給其他人以獲取現金。
接手者繼續按照同樣的方式操作,將債券轉售給更多人,每次轉手都能獲得大量資金,當然也伴隨著高額的利潤。通過CDO,購房者的債務關係從最初的金融機構或銀行轉移到了更大的市場,使得更多人共同承擔購房人的風險並分享更高的利潤。
但是,這也意味著整個金融體系的風險被分散到了更廣泛的範圍。前提就是,房價不能下跌。只要房價不下跌,能一直往漲上去,這個CDO就能無限循環下去,「造福」許許多多參與其中的人。
然而,這個CDO雖然賺錢迅速,但風險也相當大。如果某天購房人遭遇不幸,無法繼續償還貸款,那麼CDO將成為一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爆炸,給持有它的人帶來巨大的損失。為了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參與次貸衍生品的投資,必須將產品包裝得更安全,這就需要引入保險公司作為後盾。
於是,華爾街那些聰明絕頂的數學家們在CDO的基礎上,又創造了一個新的金融產品,叫做CDS,CDS的原理很簡單,就是大家把CDO中的一部分資金交給保險公司,作為保費。
如此一來,一旦有人遭遇困境,無法及時還款,導致貸款違約的情況發生,這個時候保險公司就得承擔起賠償投資者損失的責任。
通過這樣的方式,CDS宛如一個堅固的盾牌,為投資者提供了安全的保障,降低了投資者對CDO的風險憂慮,從而提高了市場的吸引力和活躍度。
同時,對於保險公司來說,他們可以收取保費,如同收穫了豐碩的果實,並通過合理的風險管理獲得利潤。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對於保險公司來說,這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不費吹灰之力就獲得了巨額財富。因為當時陷入瘋狂的美國人都堅信,美國的房地產業將如日中天,絕對不會發生大規模違約的事兒。
就算是有個別倒霉的人在如此大好的形勢下還能出問題,讓保險公司賠了錢,只要這些人屬於極少數,保險公司就依然可以穩操勝券。所以說,在那個時候,保險公司的生意如日中天,幾乎沒有什麼風險可言。
而且,由於CDS市場的繁榮,保險公司也能夠從中賺取巨額的利潤。因此,許多保險公司如過江之鯽般湧入這個市場,希望能夠分一杯羹。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人開始意識到這個看似完美的體系可能存在著巨大的風險。畢竟,房地產市場不可能永遠保持上漲趨勢,一旦出現大規模違約事件,保險公司將面臨巨大的賠付壓力。
但是,在當時的狂熱氛圍下,很少有人願意去思考這些潛在的問題。大家都沉浸在賺錢的喜悅中,根本不願意去想那些可能的風險。就這樣,一場金融風暴正在悄然醞釀,而人們卻渾然不覺。
在這種心理的支撐下,保險公司欣然受命歡欣鼓舞,如餓狼般殺入戰場,CDS市場迅速火爆了起來,其勁頭一點兒不亞於先走一步的CDO。
這下子可好,CDO加CDS,如兩駕馬車,一個比一個猛,一個比一個給力,美國的次貸證券市場一時間火爆異常,上到各大投資銀行、對沖基金,下到一般銀行、普通百姓,全體美國人民彷彿都在一夜之間浸淫於次貸的狂歡當中。
火熱的房市加上火熱的次貸債市,讓本已瘋狂的美國人更加找不到北了。他們又幹了一件匪夷所思的大事兒,終於把這場「次貸狂歡」推向了最瘋狂的巔峰!
CDO和CDS為美國人帶來了豐厚的利潤,然而,貪婪的華爾街天才們並不滿足於此。他們的創新熱情和對金錢的渴望愈發強烈,似乎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他們的腳步。
於是,他們將從CDS獲得的巨額資金作為保證金,再次創造了一種更為龐大的基金產品。這個新產品不僅在美國國內銷售,更是迅速推向全球市場。而正是這一舉動,使得世界各國成為美國本土危機的買單者。
與此同時,世界各地的人們對於美國繁榮的房地產市場和債券市場早已充滿期待。這些人自然而然地成為了這場次貸長跑的接力者。
因此,當CDS基金首次登場時,立刻引起了美國民眾和全球投資者的熱烈反響。無論是各類退休基金、教育基金還是各種理財產品,甚至包括各國的商業銀行、金融機構以及企業和個人等,都迫不及待地爭相申購,希望能分得一杯羹。大家都認為,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可以分享由美國天才們創造的無盡財富。
隨著CDS基金越來越火爆,它的槓桿率也越來越高。從一開始的大約1比10,一路飆升至1比無窮大。這種情況就如同將一塊巨大的蛋糕切割成無數微小的碎片,而每一片碎片都能夠撬動一筆令人咋舌的巨額資金。
投資者所面臨的風險呈幾何級數般增長,然而,潛在的收益同樣異常誘人。所有這些收益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一個看似荒謬卻又普遍接受的假設:「美國房價將永遠上漲」。
也就是說,所有這些豐厚的利潤,實際上都是建立在美國房價持續攀升的基礎之上,一旦美國房地產市場出現任何細微波動,這座看似宏偉壯觀、金碧輝煌的「次貸大廈」便可能在瞬間分崩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