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科學打灰,從我做起(2)
選礦完成,下一步就是燒制生石灰了。
這也是李維最頭疼的一步,因為不僅他不懂,法師們也不懂其中的彎彎繞繞。
這就是實驗室製取和工業化生產的區別了。
李維要是讓法師們燒制500克純度夠高的生石灰,那他們估計能水出十幾篇論文;但倘若李維想讓法師們一次性製取幾十噸的生石灰,那他們大抵是懵逼的。
就比如說眼下,在李維吐出「噸」這個單位的時候,約瑟夫臉色一變,用眼神示意:「大人你清醒點,在下做不到啊!」
「你們這個世界的法師實在是我看過的小說里最弱的那一檔。」李維心中默默吐槽。
沒辦法,李維耐著性子去聽豁牙的老窯倌前言不搭后語的講述。
當然,這份痛苦李維不能一個人承受,所以他把學徒們一起叫了過來。
看著大家緊皺眉頭的模樣,李維的心情舒暢了許多。
如果僅僅是為了製作羅馬水泥,那麼李維大可以在燒制完成後再進行篩選,從而規避這一步驟。
但李維依稀記得的高中知識里,就包括了提高爐溫的重要性和方法:
更高的爐溫是獲得鐵水的關鍵,而有了鐵水,才能製造各種高性能的合金,有了這些合金,才能構建現代工業的脊樑;
而想要獲得更高的爐溫,焦炭、鼓風、更高的煙道、耐高溫材料、反射板、保溫都是不可或缺的條件;
焦炭要從煤中製取;
耐高溫的材料之一高嶺土是煤層常見的伴生礦……
當然,這就是李維知道的全部了,至於具體的工藝流程,李維目前連高嶺土長啥樣都不知道呢。
聽說煤還要分「無煙煤」、「褐煤」什麼的,李維也是毫無頭緒。
即使是在李維熟知的打灰領域,現代的燒制水泥也有它的獨到之處。而想要煅燒得到現代水泥,爐溫也是要提高的。
材料學的大廈鱗次櫛比,但都脫離不了「溫度」的地基。
李維只能耐心嘗試。
……
為了讓「門外漢」李維更好地了解燒制過程,豁牙的老窯倌特意新開了一尾窯。
「窯分三層,最上面是通風口,地底下的是引火室,地面上的這一截用來燒石灰。」老窯倌對著李維連連比劃。
「通風口的高度是誰定下來的?」李維指了指窯頂。
「只能做這麼高,過幾天人要爬上去封頂,高了夠不著,矮了就燙熟了。」老窯倌指了指一旁的木梯。
這邊說著,那邊燒窯工人們麻溜地把石灰石豎立在窯內,層層堆砌又留下一定的縫隙作為通風道,隨後又在石灰石的上面鋪上一層煤。
「這樣燒得猛、燒得多。」老窯倌想了半天沒想出合適的形容詞。
李維猜測這應該是指合適的原料配比和通風燒制出的成品率最高。
李維示意老窯倌不必著急,轉頭對一旁的眾人說道:「記錄一下石灰石和煤的配比,然後把工程營的人拉來和工人們學習怎麼填料。」
這種經過實踐的「土方子」正是李維的盲區,或者說是任何科研和生產割裂的時代的盲區。
李維要將這種經過千錘百鍊的勞動實踐通過科學的方式去演繹,去蕪存菁,再反向推廣。
約瑟夫眼神閃爍,若有所思地瞥了一眼法師學徒們,開口道:「你們也去跟著學。」
學徒們自然是沒有拒絕的權力,老老實實地應下。
填料完畢,窯工們在底部點燃木柴,意味著燒制過程正式開始。
「大人,」老窯倌指了指日頭,「上午開窯,等上半天,再來添料就可以了。」
老窯倌又用木棍挑開窯身上的一道鐵制小窗,對李維說道:
「往後5、6天,控制火頭不超過這道鐵窗,慢慢添料。」
「第1天火要小,旺了會炸爐。」
「第2天等通風口冒出灰煙,就開始加大投煤量,同時縮小通風口。」
「第3、4天都是最大火力燃燒,通風口冒的都是黑煙。」
「等到第5、6天,通風口的黑煙逐漸變白,窯里的火也發白,再逐漸熄火,把窯頂封住,悶上半天,生石灰就燒好了。」
「最後就是清理爐灰,剛好一個禮拜可以燒制一爐。」
說到自己熟悉的環節,老窯倌的表達流暢了許多。
李維將一串銀幣塞進老窯倌的粗麻衣里:「你是個好師傅,這是對你的獎賞。」
「小的一定會燒出最好的石灰!」嘴巴咧到耳後根的豁牙老窯倌連忙立下「軍令狀」。
周圍的窯工們也投來了羨慕的目光。
李維打了個響指,指了指身後的學徒們,對著窯工們說道:「現在,你們可以向這些學徒們說明自己在燒窯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每個有價值的問題都會得到獎賞。」
「另外,今晚有烤肉。」
窯工們興奮地舉起手中的鐵鏟:「子爵大人萬歲!」
……
「首先是石灰石和煤的品質,會影響燒制結果。」
篝火晚會上,工程營的學徒們正在向李維彙報白天搜集的問題。
「原料的大小也很重要。」
又有人補充道。
李維放下手中的羊排:「很好的角度,明天我們講一講「接觸面」的相關知識。」
受到鼓舞,又有人站了出來:「風,通風也會影響火焰的大小。」
「窯,制窯的材料也很重要,有些土窯就是被火燒塌了。」
……
「你們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將這些原理性的問題和實際生產操作對應起來。」
聽完學徒們的彙報,李維擦擦嘴,順手畫了一個大餅:
「勘探組和燒制組的組長目前都是空缺的,一切取決於你們的表現。」
「也包括你們。」李維對幾名法師學徒說道。
噼啪的樹枝爆裂聲響起,火光映在學徒們的瞳孔里,熊熊燃燒,像是他們的鬥志。
「對對對,就是要捲起來!」李維心中大樂:「今天早點休息吧,明早的晨練可不會取消。」
……
等到學徒們離開,李維提筆給哈弗茨寫信,調度一批陶瓷匠和泥匠前來。
李維打算先找到高嶺土,試一試能不能先製作出耐高溫的水泥或者是耐火磚。
沒有耐火材料,再高的反應溫度也只會先把反應容器融化,就像那些土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