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夜半面聖
片刻鐘后。
昏暗的船艙里,僅剩下趁夜而來的趙昺,與王璟山兩人。
眼下,少年正從文升帶來的樸素餐盒中,取出幾疊小菜,布置在桌上。
「璟山身貧如洗,只有這些民間的粗茶淡飯能拿得出手。望官家海涵,不要見笑。」
說完,少年為趙昺盛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米飯,然後不再多言,開始大口享用自己面前的食物。
這具十五歲的身體,之所以容易感到飢餓飢餓,一方面是因為修鍊尚淺,未能達到辟穀的境界;
另一方面,則是想藉此觀察趙昺的反應,看這位年輕的官家是否能放下身段,接受這般樸素的款待。
「劍仙太過謙了。這民間之食,才最是養人啊。」
趙昺動作嫻熟,輕輕地挽起袖子,單手端起碗,宛若一個尋常百姓。
「你看這芹菜炒豆乾,清新爽口;菘菜燉豆腐,滑嫩香甜;芥菜炒肉絲,噴香開胃;菠菜雞蛋湯,清爽滋潤——」
他口中咀嚼著食物,含糊不清地說道:
「此等佳肴,勝過宮廷里的山珍海味多矣。」
只見趙昺吃得津津有味,面上沒有絲毫傲慢與做作之態。
更讓王璟山感到意外的是,趙昺在吃之前,並未像他預想中的那般,取出銀針之類的物什試毒。
於是,王璟山細嚼慢咽,將最後一口食物送入口中,道:
「官家身份高貴,欲尋璟山,本可如太后一般傳旨宣召……但卻選擇喬裝打扮成內侍,暗中前來。」
他放下碗筷,聲音平靜:
「此行目的,璟山雖未全然明了,但先表明拒絕之態,總不為過。」
「唉,劍仙怎可對朕如此冷淡?」
「官家心中早已有數。」
王璟山抬眼看他,眸光深邃如海地吐出一個短句:
「割地換法。張珪。」
這幾個字彷彿帶著千鈞之力,瞬間讓船艙內的氣氛降至冰點。
尤其是當聽見張珪的名字時,趙昺投射在牆上的身影,無聲地縮短了幾分,端著碗的手也彷彿失去了力氣一般,垂落至膝蓋的陰影之下。
他沉聲開口,聲音中透露出幾分苦澀與無奈:
「看來,幕後那些齷齪勾當,劍仙知道的比朕以為的還要多。」
王璟山直視著趙昺,彷彿要看進他的魂魄深處:
「你承認了?」
趙昺深吸一口氣,閉上雙眼,彷彿在回憶著某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片刻后,他睜開眼,目光中透露出一絲決絕:
「不錯,是朕親手寫下五封密信,與馮忠全達成交易——用川陝腹地,換取《天上劍宗御劍訣內門弟子用》。」
此時,船板縫隙間滲進的寒風輕嘯而過,令微弱的燭火搖曳不定,彷彿隨時都可能熄滅。
但聽趙昺繼續說道:
「也是朕,早在割地換法實施之前,便暗中將『血燃淚』的修鍊秘法交予了張珪。朕命令他等待時機,將罪名嫁禍給馮忠全和北宋修真司,以此重新挑起兩宋之間的紛爭,阻撓換法一事的進展。」
搖曳不定的火光,彷彿也感受到了這股陰謀與詭計的氣息,將王璟山的臉色映照得忽明忽暗,如同他此刻複雜而矛盾的心情。
此時,趙昺話鋒一轉,眼神變得幾近誠懇,甚至帶著一絲激動道:
「但朕之所以會行此卑鄙之計,完全是為了天下蒼生啊!」
此言一出,王璟山如遭雷擊。
他的內心彷彿被投入了一塊巨石,激起了千層浪花;
臉上肌肉微微抽搐,顯然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驚愕。
好一會兒過去,王璟山才從這股強烈的震撼中回過神來,將視線重新聚焦在趙昺的臉上,彷彿要將這位帝王的內心看個透徹。
「官家,你能否著我的劍,重複方才所言?」
說罷,他將手輕輕地搭在身旁的木劍之上,指尖輕輕摩挲著劍身。
那木劍雖然無鋒無刃,卻在此刻散發出一種凌厲的氣勢,似要刺破這沉悶的空氣。
面對王璟山的挑戰,趙昺並未有絲毫退縮。
他挺直腰桿,隨手將手中的碗筷拋在地上,清脆聲響起時,他的話音隨之蓋過:
「有何不敢?朕之所以會行此卑鄙之計,完全是為了天下蒼生!」
趙昺的聲音在船艙內回蕩完,最後重重地落在王璟山的心頭,使後者驚疑不定起來。
『是我的錯覺嗎?怎感覺他比臨安城的所有勢力,都更加在意我的態度……以及,他孤身與我同坐,是自認胎息九層修為高強,還是有別的原因,斷定我不會對他出手?』
少年思忖片刻,緩緩道:
「既然如此,璟山願聽官家分說。」
趙昺聞言,似是鬆了口氣。
可他並沒有立刻開始解釋,而是起身在船艙里迅速翻找著什麼。
「沒有紙筆墨硯嗎?」
情急之下,趙昺乾脆脫去身上的黑袍,露出外穿的白色綢衫。
他將這件白色的外衣攤在地上,然後,用筷子沾了沾餐盤中的湯汁,開始在絲綢上筆畫起來。
王璟山好奇地低下頭去,只見趙昺以類似楚河漢界的形式,劃分出了多個區域,並逐一在每個區域內寫下:
「崖山。」
「母后。」
「朕。」
「江南士修。」
「地方修士。」
「北宋。」
最後,在這些空白的最底下,趙昺用力一揮筷子,圈出了一個面積最大的橢圓。
在這個橢圓中,他堅定地寫下了四個字:
「黎民百姓。」
王璟山抬眼盯著趙昺,靜靜等待對方的下文。
趙昺仍不忙於解釋,而是先向少年提出了一個問題:
「劍仙可知,除真君之外,這圖上的哪方存在,代表了左右天下趨勢的力量?」
這個問題讓王璟山微微一愣,提問者趙昺卻好似並不期待他的回答,直接用筷子點在了第一個區域——
崖山。
「無論是二十年前的北伐滅元,還是七年前的修真司叛亂,還是如今所謂的無邪盛世……
「一切的幕後,都與世人口中的崖山派有關。
「正因如此,若說這世道出了亂子,那必是我崖山內亂在先。」
他的目光在草圖上遊離了片刻,彷彿在回憶著什麼,又彷彿在思考著如何措辭。
過了好一會兒,他才緩緩開口道:
「例如,兩宋分裂,南北對立的根源,便是我崖山正道內部的宦修與民修、皇修與士修,乃至我與母后之間,產生了水火不容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