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日暮途遠
第274章日暮途遠
從淮河到黃河開封段,朱雄英的行進路線,基本上與當年南北朝時期陳慶之「白袍入洛」的路線是一致的。
隨著隊伍離開鳳陽,沿淮河北上,朱雄英一行人穿越了廣袤的江淮平原,沿途所見,皆是忙碌的農人與一片片綠意盎然的稻田,偶爾可見幾處漁舟唱晚,增添了幾分祥和之氣。
一開始對於曾經途徑過一次的開封,朱雄英還是很期盼這座古城有什麼變化的。
實際上,在五京之中,如果論歷史底蘊,開封的底蘊,可是相當雄厚的。
五京裡面,中京鳳陽是最沒底蘊的大農村,而北京北平,則是從宋遼金時代才漸漸繁盛起來,元朝成為了大都,也是元朝諸京裡面實際上最重要的京城。
但饒是如此,北平的底蘊,在如今明初洪武朝這個時間節點,沒有後面五百年的積累,還是差得很。
因此,中京鳳陽倒數第一,北京北平倒數第二。
第一的,肯定是西京西安,這個沒的說,咸陽-長安在華夏的歷史上,是繞不過去的。
而六朝古都金陵城,貌似卻不如開封底蘊雄厚。
因為開封,是八朝古都,嗯,其實也有點硬湊的意思,但是不論如何,就這麼個地方,先後有夏朝,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宋朝,金朝在此定都。
總之,金陵還不叫石頭城的時候,莊子與惠子就在大梁留下「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食不食,非醴泉不飲」的名梗了。
所以,第一西安,第二開封,第三應天,第四北平,第五鳳陽,大略是如此的。
當然了如果不從文化角度出發,而是從經濟水平出發,那麼應天要到第一位,其他的依次往後稍稍。
而朱雄英之所以認定開封的經濟情況不如西安,則是因為眼見為實。
不是西安進步了,剛過去一年多,西安肯定沒什麼大的變化,而是開封退步了。
黃河在開封段,已經連續兩年決堤了。
隨著淮河的波光漸漸隱沒於身後,朱雄英騎馬行進在隊伍前列,目光不時掠過那些因洪水侵襲而留下的痕迹——殘破的房屋、荒蕪的田地、以及根本看不到人的黃泛區。
朱雄英的心,隨著這些景象的展開而漸漸沉重。
或許這些情景,在地方官員的奏章上,只是一句話而已,但當真的看到這一幕,朱雄英還是有些心情沉重。
大明太大了。
大到有的地方安居樂業,百姓生活宛如天堂,而有的地方百姓則流離失所,吃口飽飯都困難。
雖然土豆、玉米、紅薯、木薯、黑麥等作物的推廣種植,經過這麼多年,確實改變了不少百姓的生活,提高了他們的生存幾率,但是對於個體來講,尤其是自然條件不穩定地區的個體來講,生活依舊相當艱難。
規模浩大的艦隊在南洋與另一個帝國爭雄,而內陸中原腹地的百姓,卻在爭先恐後地逃離黃泛區。
宏大敘事下的時代就是如此怪誕,波瀾壯闊與支離破碎並存,史實與悲劇共同被書寫。
如果從歷史浪潮之外的角度來看,大明的對外進取,當然是最重要的,只有不錯過大航海時代,才能讓華夏在下一個五百年內,屹立於世界之巔。
但如果身處浪潮之中,茫茫多的普通人,就這麼被裹挾著,茫然地向前走著,他們哪知道萬里之外的南洋有什麼重要的呢?他們只知道,自己今年又吃不飽飯,可官府的賑災糧,卻遲遲沒有到。
或許皇帝老兒是好心的吧?或許都是那些貪官污吏乾的壞事。
但朱雄英很清楚,為了支持第二次下南洋,國庫的餘額已經又一次到了紅線邊緣了。
所以,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接下來大明不會有大的對外戰爭了,但同時,對內包括賑災和基礎設施建設等等,也不會有太大的力度,至少要等緩過這口氣來再說。
看著黃泛區的景象,一路來到了開封,眾人的心裡很不是滋味。
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城牆還算高大古樸,城門巍峨。
然而,當朱雄英一行人穿過城門,步入城內,眼前的景象卻讓他不禁眉頭緊鎖。
開封城內,街道雖寬敞,但兩旁的建築卻顯得破敗不堪,許多店鋪門可羅雀,行人稀少,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沉悶與壓抑。
朱雄英注意到,不少百姓衣衫襤褸,面帶菜色,顯然生活困苦。
「開封啊開封,承載了太多歷史的輝煌,如今卻為何如此多舛?」一旁的解縉,搖頭晃腦,在心中暗自嘆息。
他想起自己曾在史書中讀到的那些關於開封的輝煌篇章,夏商周的古韻、魏國的雄風、清明上河圖的繁華,一幕幕如同畫卷般在腦海中展開,與現實中的殘破形成了鮮明對比。
「中原腹心,竟是如此景象?」夏原吉在一旁低聲感嘆道,語氣中滿是不可置信。
朱雄英沒有回答,只是默默地走在前方,心中暗自思量著對策開封的問題遠比鳳陽複雜得多,這裡不僅是中原的經濟中心,更是整個中原的交通樞紐,要想改變這裡的現狀,絕非易事。
在開封府衙,朱雄英見到了知府任毅。
任毅,山西長子人,貢生出身,歷任蘇州府知府、重慶府知府,如果歷史線沒有變動,這位將在開封府任期滿后,調入中樞擔任工部左侍郎。
這是一位有能力的官員,地方志記載其人「風姿俊偉,學問瞻博,三守大郡,一為卿貳,俱著偉績」,總體來講水平還是可以的。
正因如此,雖然一路走來開封府受到黃河連續兩年決堤的影響很大,但百姓確實沒有說活不下去的,最多就是面有菜色,商業跟著衰退了不少。
而沿途百姓,也沒有反應說官府有多不好,反而說的都是任知府儘力了。
在朝廷並沒有大規模撥糧的情況下,僅靠地方府庫積蓄和募集,能堅持到現在,實屬不易。
畢竟,如果沒有意外的話,那麼只要今年秋收搞好,那麼這兩年的洪災就算是熬過去了,以後的日子還是有盼頭的。
任毅年約五旬,面容清癯,眼神中透著一股幹練與沉穩,他早已得知吳王朱雄英的到來,親自率領府衙官員在門外迎接。
「下官任毅,參見吳王殿下。」任毅跪倒在地,行以大禮。
朱雄英上前扶起任毅,溫聲道:「任知府不必多禮,本王此行乃是為了巡撫五京,了解民情而來。」
任毅聞言,心中暗自鬆了口氣,連忙將朱雄英一行人引入府衙內。
府衙內雖不比鳳陽宮殿那般富麗堂皇,卻也乾淨整潔,井然有序。
朱雄英在任毅的陪同下,考察了府衙的文書檔案,查閱了近年來的賦稅記錄、賑災款項的發放情況以及官員的考核報告。
然而,隨著翻閱的深入,朱雄英的臉色卻越來越凝重。
他發現,開封府雖不比鳳陽府有官員貪腐、地主豪強欺壓百姓的普遍現象,但是現在這樣,肯定跟官員與商賈勾結,操縱市場,哄抬物價等行為脫不開關係,如此才使得百姓生活更加艱難。
「任知府,這開封府的問題,可比鳳陽府複雜得多啊。」朱雄英將手中的文書重重摔在桌上,目光如炬地盯著任毅。
任毅臉色一白,連忙解釋道:「殿下息怒,下官在任期間,雖儘力整頓,但無奈開封府情況複雜,積弊已久,非一朝一夕所能改變。」
而就在這時,周王世子朱有燉匆匆到來。
朱有燉是與朱雄英一起在幼軍里訓練過的,之前便回到周王身邊了,他很清楚這裡面的事情。
隨後,朱有燉把朱雄英拉到一邊,附耳低語了好一陣,朱雄英方才面色稍霽。
這兩年大災,周王府沒少出力協助地方,王府府庫里的糧食,基本上都放出來了,而且為了避免被彈劾「邀買人心」,都是無償捐贈給開封府的,甚至不能把這件事情說出去。
否則的話,你一個藩王,收攏百姓的民心,讓其感恩戴德,什麼意思?而任毅也確實儘力了,只不過,開封府當地的情況確實複雜,地頭蛇們也確實勢力強大,任毅也不可能離開士紳自己去治理這麼大的一個府,這在大明的實際情況下是不現實的。
朱雄英聽完朱有燉的低語,眉頭漸漸舒展,心中對任毅的疑慮也減輕了幾分。
他轉頭看向任毅,語氣緩和了許多:「任知府,本王並非有意責難,只是見百姓困苦,心中焦急。開封府的問題,本王已有所了解,確如你所言,積弊已久,非一己之力可解。」
任毅聞言,連忙躬身道:「殿下體恤民情,下官感激不盡,定當竭盡所能,配合殿下解決眼前困境。」
朱雄英點了點頭,心中暗自思量要想徹底改變開封的現狀,必須雙管齊下,既要解決眼前的困境,又要從根源上剷除那些阻礙發展的積弊。
「任知府,本王以為,當務之急有三:一是立即組織人力物力,修復黃河堤防,防止水患再次發生;二是整頓市場,打擊哄抬物價、囤積居奇的行為,確保民生所需;三是加強官員考核,嚴懲貪腐,樹立清正廉潔之風。」
任毅聞言,心中一震,連忙應道:「殿下所言極是。」
朱雄英微微頷首,目光掃過在場的官員,繼續說道:「此外,本王還想見一見開封城中的士紳與商賈,聽聽他們的想法和建議。畢竟,開封的繁榮離不開他們的支持,解決當前的困境也需要他們。」
官員們聞言,連忙安排下去。
不久之後,開封城中的士紳與商賈們紛紛被召集到開封府衙,他們之中,既有世代居住於此的望族,也有因商業繁榮而遷居至此的新貴。
面對朱雄英的詢問,他們紛紛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但無論是誰,都沒有那種真不要命要跟朱雄英對著乾的。
嗯,很對應那句台詞「只要我想乾的,很少有幹不成的,有沒有人反對我呢?有,但是很少,除非他不要烏紗帽」。
對於開封城說的上話的士紳商賈們來講,敢反對手握尚方寶劍的吳王,那就是不要腦袋。
朱雄英耐心地聽取了每一個人的發言,不時點頭表示贊同,多少是提供了點情緒價值。
「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嘛,這時候共同應對挑戰,總歸是要團結大多數的。
在強權的壓迫下,開封城的地頭蛇們,被迫同意了平抑物價。
同樣是王,但吳王朱雄英跟周王朱橚不一樣的是,周王朱橚管不了封地的民政,但是吳王朱雄英有著「天使」的身份,是負責代表皇帝巡撫五京的,這裡發生的事情,朱雄英有權管。
會議結束后,朱雄英與任毅、朱有燉等人一同商討具體的實施方案,其實也不算複雜,一方面是黃河堤防的修復工作,一方面是設立市場監督部門,打擊哄抬物價等不法行為。
加強官員的考核與監督,確保政令暢通無阻就是題中之義了,這個需要隨行的錦衣衛,找幾個人出來祭旗。
隨後趁著還沒天黑,朱雄英又走訪了開封城內的幾處貧民區,親眼目睹了百姓們的艱難生活,他每到一處,都耐心傾聽百姓們的訴求,詳細記錄他們的問題。夜幕降臨,朱雄英回到借住的周王府邸,心中滿是沉甸甸的責任感。
他坐在書房中,提筆寫下巡視開封府所見所聞的奏章,同時開始思考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開封乃至整個中原地區的問題。
呃,之所以沒見周王,是因為周王出城了,還沒回來。
等到第二天早晨,周王才回來。
「大侄子!」
周王一踏入王府,便朗聲喚道,臉上洋溢著久別重逢的喜悅。
他沒有身著華麗的親王服飾,而是跟個葯農似的打扮,更添了幾分親切。
朱雄英聞聲從書房走出,迎上前去,躬身行禮道:「王叔,侄兒有禮了。」
周王連忙上前幾步,扶起朱雄英,笑道:「雄英啊,你此番巡視五京,可辛苦了。我聽有燉說,你在開封看到了不少問題,可有應對之策?」
朱雄英點了點頭,正色道:「王叔所言極是,開封府的現狀確實令人憂慮。侄兒已初步擬定了幾項措施,一是修復黃河堤防,防止水患再次發生;二是整頓市場,打擊哄抬物價、囤積居奇的行為;三是加強官員考核,嚴懲貪腐,樹立清正廉潔之風。但這些只是治標之策,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開封乃至整個中原地區的問題,還需從多方面入手。」
周王聞言,神色變得凝重起來,沉聲道:「雄英所言極是,開封作為中原腹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近年來黃河水患頻發,加之官員貪腐、商賈哄抬物價,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本王雖有心相助,但奈何力有不逮,如今有你這位天使坐鎮,本王也就放心了。」
「力有不逮」這四個字,真的是一點都沒錯。
難道周王不想像朱雄英一樣大刀闊斧地做事嗎?他當然想!周王也是一個有能力有責任感的藩王,對於開封府的百姓是極好的。
可是身為藩王,不能管民政!
而能管民政的開封知府,根本無法跟整個開封固有的利益集團對抗。
這就形成了悖論。
而真正解開這個悖論的,就是朱雄英。
朱雄英看了周王一眼,道:「王叔過譽了,侄兒不過是盡綿薄之力罷了,此次巡視,侄兒還得多謝王叔和周王府的支持,尤其是有燉兄弟。」
周王擺了擺手,笑道:「自家人何必客氣,有燉能與你一同共事,是他的福氣,對了,本王這次出城,也是為了查看黃河堤防的修復情況,順道籌集些救人的草藥,如今看來,咱們想到一塊兒去了。」
朱雄英心中一動,道:「王叔此舉.可是葯園那邊弄成了?」
「不錯。」周王頷首道:「基本都摘了,用來熬粥熬湯都用的上,雖然不多,但也能解一時之急。」
朱雄英聞言大喜,道:「王叔高瞻遠矚,侄兒佩服。」
周王朱橚是植物學家兼中草藥專家,他深知編著方書和救荒著作對於民眾的重要意義和迫切性,並利用自己的能量,在開封組織了一批學有專長的學者,如劉醇、滕碩、李恆、瞿佑等,作為研究工作的骨幹,還召集了一些技法高明的畫工和其他方面的輔助人員,大量收集各種圖書資料。
所以「開封周邸圖書甲他藩」不是吹的,朱雄英是親眼見到了那麼多的書籍。
而且,周王還搞了專門的植物園,種植從民間調查得知的各種野生可食植物,進行觀察實驗。
這次中原洪災后大旱,周王就專門讓人宣傳教授百姓,那些植物是可以食用的。
而這些研究成果,都成了目前正在編撰的《救荒本草》。
顧名思義,這玩意就是教百姓在飢荒年歲怎麼吃草活命的。
在華夏封建社會各朝各代,大體上都是賦稅繁重,災害頻繁,百姓生活很苦,吃糠咽菜成為常事,而在長期食用野生植物的過程中,也積累了不少經驗性的知識而且自古「葯食同源」,本草學的發展也為對野生植物的認識和利用提供了不少有用的資料和方法。
周王朱橚和他招募的學者們,正是以這些知識為基礎進行《救荒本草》的編著的,作為一種記載食用野生植物的專書,這本書是從傳統本草學中分化出來的產物,同時也是中國本草學從藥物學嚮應用植物學發展的一個標誌。
而且,這個版本的《救荒本草》,還參考了朱雄英送來的《赤腳醫生手冊》,可以說在飢荒年歲的救命方面,更加實用了。
朱雄英,也前往了黃河開封段進行觀察。
現在由於黃河改道的原因,過了開封,黃河可就直接往東南流,進入淮河了。
因此,山東那一段,根本就不存在。
隨著隊伍一路前行,他們終於抵達了黃河岸邊。
望著那滾滾東流的河水,朱雄英聽見的是它低沉的咆哮。
在朱雄英看來,這就是自然對人類的警示。
他也很清楚.要解決開封的問題,首當其衝的便是治理黃河,防止水患再次侵襲這片土地。
「先組織人手加固堤防吧,說不定有秋汛,要務必確保今年不再發生類似災害。」
朱雄英之前在長江入海口的堤壩工程建設中,是有一定了解的,而這時候開封各種物資都比較缺乏,再加上黃河從宋代開始一直都是地上河,就算他想弄,想根治,也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去弄。
所以眼下最靠譜的辦法,就是繼續加固、加高。
「要徵發徭役嗎?」開封知府任毅小心翼翼地問道。
徭役,就是無償徵召百姓自帶工具乾糧,參加官府需要進行的工程。
自古以來,徭役都是對勞動人民摧殘最大的,不知道多少百姓的累累白骨,才堆成了秦長城、隋大運河。
「不。」
朱雄英搖了搖頭:「以工代賑。我們不僅要修復堤防,還要讓百姓們從中看到希望、得到實惠。」
「任知府。」
「下官在。」
「即刻發布公告,招募百姓參與黃河堤防的加固工作,每日給予工錢和口糧,確保他們勞有所得,讓他們通過做工來換錢糧。」
任毅聞言,眼中閃過一絲驚喜,連忙應聲道:「殿下英明,下官即刻去辦。」
他是聰明人,以工代賑不僅能夠有效解決當前的人力問題,還能緩解百姓的生計困境,可謂一舉兩得。
朱雄英點點頭,目光深邃地望向遠方,心中已有了更長遠的打算。
僅僅加固堤防只是治標之策,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黃河水患,還需要更加系統的規劃和治理,甚至包括了上游寧夏、陝西的水土流失問題,以及下游奪淮入海的問題。
但眼下,最重要的是先穩住局勢,讓百姓們看到希望,重拾生活的信心。
隨著任毅的離去,朱雄英轉身對身旁的官員們說道:「諸位,黃河水患關係到無數百姓的生死存亡,我們肩上的責任重大,接下來的日子裡,還望大家齊心協力,共同確保堤防加固的順利進行。」
官員們紛紛表示一定不負重託,全力以赴。
朱雄英見狀,心中稍感寬慰嗯,官員們之所以這麼聽話,是因為今天出發前,就有幾個官員被錦衣衛揪出來押走了。
很快,整個開封府就都動員了起來。
糧價被平抑以後,城池裡的居民能買到了糧食,而放出的糧食,也跟周王府內眾人從種植葯園收割以及野外採摘的可使用草本植物,一起用來熬野菜粥,發放給周圍確實吃不上飯的百姓。
而更多的大米和工錢,被堆在了開封城最醒目的位置,只要百姓參與加固黃河堤壩的以工代賑,就能領到這些。
接下來的日子裡,開封府上下動員起來,百姓們積極響應號召,紛紛參與到黃河堤防的加固工作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黃河堤防逐漸加固完成,百姓們的生活也逐漸恢復了正常。
開封城內,街道兩旁的店鋪重新開張,行人往來不絕,空氣中瀰漫著一股勃勃生機,一片萬物競發之景.離開的前一天,朱雄英獨自站在黃河岸邊,凝視著那片曾經孕育了華夏文明,如今卻又帶來無盡苦難的河水。
而朱雄英其實也逐漸發現了黃河決堤背後的複雜原因——既有自然因素的作用,也有人為疏忽的影響。
但不管怎麼說,都是那句話,沒錢!
光是做這些,還不夠,遠遠不夠。
等他下次來到這裡,就將帶來大量的水泥用來修築堤壩,同時用「束水沖沙法」徹底治理好黃河。
當然,這需要很多很多的錢.所以歸根到底,還是要發展大明的經濟,而有了錢,不僅能夠在上游進行植樹造林,而且能在中游束水沖沙,在下游讓黃河歸位,不再奪淮入海。
朱雄英心中暗暗發誓,一定要讓開封重現昔日的輝煌,讓這片土地上的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不再受水患之苦。
連著兩年洪災啊!如果不是自己親眼看到,真的想象不到,開封怎麼就凋敝成這樣了。
他要解決這一問題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耐心和決心。
不過,如今在朱雄英的帶領下,這場針對黃河水患的治理行動在開封段轟轟烈烈地算是落在了大幕。
百姓們響應號召積极參与到這場保衛家園的戰鬥中。
很明顯,民心可用!
這對於朱雄英來講,比什麼都強,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黃河的咆哮肯定會漸漸平息,開封的天空也會重新煥發出希望的色彩只要民心可用,也唯有「民心可用」四個字能改變這一切。
日暮途遠又如何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