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國民黨高官敗逃台灣真相(第一部)
引子
1949年,是國共兩黨最後決戰的一年,繼三大戰役之後,4月21日,毛澤東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於是,百萬雄獅過大江,一路勢如破竹,所向披靡——
4月23日,國民政府所在地南京解放;
10月14日,國民政府臨時所在地廣州解放;
11月30日,國民政府臨時所在地重慶解放;
12月初,解放軍從東、南、北三面向成都進攻,取大包圍態勢,迅速逼近成都。剛剛在此安頓的國民黨逃亡政府驚魂未定,便於12月7日,由行政院長閻錫山帶領,倉皇飛往台灣。
但此時,國民黨總裁蔣介石,尚坐鎮成都,下榻中央軍校。
此前,蔣介石企圖在成都組織川軍,及胡宗南的40萬中央軍,與解放軍展開殊死較量,保住大西南這塊立足之地。在將中央政府遷往台灣的同時,將大本營設置於西昌,在成都設置防衛總司令部。
然而,12月9日,雲南省主席盧漢宣布起義,打亂了蔣介石的部署。尤為令蔣介石震驚的是,10日,盧漢致電川軍首領劉文輝,要劉會同四川各將領,效仿張、楊西安事變之舉,抓捕蔣介石。
但蔣介石似乎很鎮定,10日上午,當長子蔣經國告訴他今天必須走,車輛已在後門等候時,蔣介石問:
「為什麼不在前面?」
「後面離機場近,比較安全。」
「那不行,我從大門進來,一定要從大門出去!」
午後,蔣介石從中央軍校前門登車,旋即離去。
下午2時,蔣介石一身戎裝,出現在成都鳳凰山機場。他面色陰沉,邁著沉重的步子,登上中美號專機。進入機艙前,他在寒風中回首,默默與大陸道別。
與他同時登機的,有蔣經國和侍衛黨春明等人。
很快,飛機起飛,在成都上空盤旋兩周,即向東南方向的孤島飛去。
坐在飛機上,蔣介石的沉痛心情可想而知。想當初黃埔起家、北伐督軍,勢頭何等強勁!蔣家王朝的開張盛典,又是何等顯赫!想當年,抗戰領袖,民族英雄,行憲總統,威震四方;而如今,兵敗如山倒,只能逃離大陸,出走孤島,偏居一隅,苟延殘喘。
令蔣介石倍感傷心的是,樹倒猢猻散,許多黨國要員、嫡繫心腹,在動亂之中棄蔣而去,爭相逃往海外。
蔣介石的大舅哥、豪門權貴宋子文,早在蔣介石下野第三天便掛冠歸隱,攜夫人遠赴美國;蔣介石的連襟、中國頭號財閥孔祥熙,更是於蔣氏政權覆亡前的1948年,偕夫人宋靄齡赴美,一去不歸。
孫中山之子、前行政院長孫科,早已掛冠遠去;前行政院長翁文灝借赴歐洲考察之機滯留法國不歸;東北大員熊式輝滯留香港;數次逼宮最終取而代之的代總統李宗仁,早已經香港遠走美國……
蔣介石的嫡系將領也相繼走上不同的歸宿,除了陣亡的、被俘的,更有起義的、投誠的……
當然,更多的黨國要員、高級將領選擇了赴台。儘管他們有的曾在北伐戰爭、抗日戰爭中建立功勛,但也因參加「剿共」、內戰,站到了共產黨的對立面。他們選擇赴台,或出於自願,或出於觀望,或被裹挾。
赴台之後,蔣介石與他的國民黨政權,以及所有赴台高官,將怎樣在彈丸之地的台島生存、發展?
追究丟失大陸的責任,是蔣介石赴台之後首先要做的一件大事。蔣介石不會自己承擔此責任,那麼必然要有人承擔;
穩定台灣局勢,需要美國的援助,親美派派上了用場;
傳位於子,需要掃清障礙,大陸時期的「重臣」只能靠邊站;
經濟建設,需要起用少壯派新銳力量,大陸時期的「老臣」似乎也沒有了用武之地。
……
在赴台後的國民黨改造中,所有赴台高官都經歷了命運的滌盪。
有的為丟失大陸承擔責任,遭厄運;
有的在權力角逐中敗下陣去,或被迫出走,或身陷囹圄;
有的因原先的派系之爭,被監視,被軟禁;
更多的,被納入「中央評議委員會」,閑置起來。
蔣介石、宋美齡、白崇禧、何應欽、陳誠、張群、胡宗南、孫立人、周志柔……這些曾經在南京國民政府的版圖上叱吒風雲的人物,最終命運將會怎樣?
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隨著兩岸關係的發展,一批批文獻檔案被相繼公開。
面對這些塵封已久的、原始的歷史檔案,我們不禁扼腕嘆息:原來我們以往看到的,許多並非歷史真相……
本書精選了蔣介石本人及其家族成員,以及在大陸時期地位最為顯赫,與蔣介石關係最親近或最微妙,因此也最富爭議的赴台高官5名,力求通過最新、最原始的史料,揭示他們在國民黨統治時期,於重大歷史事件中的親身經歷、赴台後的最後結局以及在民國歷史中所產生的重要影響與是非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