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人是會變的
曹操治下本來就是三強中人口最少的,劉備地盤上的人口現在已經接近兩千萬了,袁紹之前治下人口也有七八百萬,而他呢?五百萬左右。
袁紹治下的人口,基本都在冀州,現在被劉備吞了。
他這五百萬人,就算堅持下去,要養五十萬兵……
十個子民養一個兵。
還不是壯丁,按照人口比例,這十個子民里,一般也就三個壯丁。
任何一個勢力,到了這樣的地步,都是要到崩潰的邊緣了。
還好,曹操現在手裡倒不缺乏糧食,之前從劉備那裡用壯丁換來的一千萬斛糧食,和袁紹相持了這麼久,都還剩下起碼一半,暫時倒不擔心沒糧食養兵。
再說了,打完袁紹,馬上就要轉頭和劉備對抗,打上幾仗,人死了,自然就不用再吃飯了。
這是一個殘酷的事實。
「主公率這十五萬士卒南下,面對劉備的十萬大軍,雖然人數有優勢,可是戰力上,實際上卻是處於劣勢的。」荀彧道。
曹操點點頭。
打仗不能光看人多。
曹操現在說是擁兵五十萬,可是大量人馬都分散開了,關中近十萬不說,兗州一線也是十餘萬,加上官渡的數萬人馬和鎮守許都的人馬,他能用的,也就是這十五萬。
而這十五萬人,就有超過一半是降兵,剩下的嫡系,也是久戰疲憊之師。
劉備的人呢?龍精虎猛,士氣正旺。
想要速勝很難,可是相持下去,也很難。
「想速勝,是死路一條。劉備現在只不過是在平定袁紹的故地,大部分兵力沒有時間過來罷了,如果我們想速勝,就算在宛城擊敗了劉備,可是馬上就會面臨劉備其他方向的打擊,到時候兗州一失,元氣大傷之下,我們就不會再有任何的機會。」荀彧道。
「令君說得沒錯,這已經不是局部戰場上的勝利可以扭轉的局勢了,反而是繼續相持下去,也許會有機會。這樣我們最多丟掉汝南,南陽、潁川、譙郡、陳國,還可以和兗州形成一個堅實的整體。汝南對於我們來說只是一個緩衝地帶,沒什麼人,就算丟了,也不會有什麼損失。依靠山川之險堅持下去,還能等待轉機的到來。」郭嘉道。
「劉備一直以來的戰術,其實就是步步推進,絕不弄險,不給我們任何的機會。他們現在的潛力如此之大,當真是難以讓人想象,僅靠徐州揚州兩州的潛力,就能夠擁有這麼雄厚的實力!」賈詡則是嘆息了起來。
曹操面色陰沉,賈詡的話,也是他內心裡要感嘆的。
回想這數年來,劉備實際上並沒用什麼奇謀,而是一步一步的,有條不紊的,吞併著地盤。
吞併一塊,他們就能消化一塊,然後勢力就急速膨脹一塊。
這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或者說,這是理論上能做到,可是事實上卻不可能達成的事情。
別的不說,就算是兩個鄰居,要合成一家,都會有很多的麻煩事,就別說是兩塊地盤融合在一起了。
可是劉備的勢力就能這麼做到。
每打下一塊地方,他們就能夠迅速的建立起統治,就如同自己經營了很久的地方一樣。
這沒道理。
可是劉備就是做到了。
當然他們不會知道劉銘那個民心技能,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民心技能雖然只不過是安撫當地的民心,可是卻也有著極大的作用,因為只要民心安定下來,老百姓馬上就會知道劉備政策的好處。
這是對更多人有利的政策,拿走了士族豪強的一部分利益,分給原本困苦的百姓們。
劉銘曾經感嘆過,中國古代說是封建社會,然而實際上,卻是長期高度發達的封建社會和原始社會并行的組合。
普通人,和士族豪強,過的生活是完全不一樣的。
後者才是封建社會,前者,只是原始社會,他們什麼都不知道,只不過是渾渾噩噩的過上一生罷了。
只有在絕大部分人活不下去的時候,才會振臂一呼,有黃巾之事。
可是他們基本上也沒有什麼成功的綱領和思維,天下大亂之後,平息天下的,始終還是世族豪強中人。
一直以來,所有的統治者,給予他們的不過是相對安穩,過得下去的生活罷了,他們不過是統治者的生產資本,用來提供養分的物件。
而劉備的政策,卻給了他們更多。
所以他們就更堅定的站在了劉備這一邊。
而劉銘帶來的新的技術,極大的發展了生產力的同時,也讓更多的人,可以活得更好,也就是說,他擴大了蛋糕,讓更多人得到了滿足,所以劉備的勢力,才會膨脹得如此之大。
曹操固然出色,也逃不脫現在的局限,劉銘則是超越了這個極限。
這本來就不是一場公平的較量。
「只能堅持下去,等待可能出現的變化,只不過現在劉備已經取得了大義……明公,您也要多為接下來考慮了。」荀彧低聲道。
曹操面色陰晴不定。
「叔父,您剛才那話……有些越線了!」出來之後,荀攸對荀彧道。
荀彧搖了搖頭。
「我只是在提醒明公,他……其實是有退路的。因為一直以來,明公對漢室,是功大於過的啊。」荀彧道。
「如果明公不願意,您就會很危險。嘗到了權力的滋味之後,再想放開,就難了。」荀攸嘆息道。
「明公和我們一樣,都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在我們這一代人看來,漢室,是不可傾覆的,我們都是沐浴著大漢的強盛成長起來的,袁本初袁公路那樣的人畢竟和我們不一樣!我當年離開袁本初,投入到明公的麾下,就是因為看出來,袁家早有不臣之心,而明公……至少在那個時候,是心向漢室的!」荀彧慨然道。
「人是會變的。」荀攸低聲道。
「是啊,人是會變的,我現在只希望,明公這些年來,還沒來得及變。而且以明公的智慧,自然能夠想到,怎麼做,才是最好的。」荀彧嘆息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