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歷史格局中原史
趙雲則帶著手下的兵馬離開荊州,殺向益州,與徐晃滿寵三路大軍從不同方位進入劉璋的領地。
劉璋不甘心就此失敗,利用趙雲這邊不殺百姓的做法,將大量百姓強征入軍中,企圖憑藉地勢之險與趙雲長期對峙。
趙雲幾次勸告劉璋放棄抵抗無效之後,開始了一城一地的攻取之中。
在益州大戰之時,遙遠的北方之地遼東,大戰也正式拉開了帷幕。
馬超帶著十萬涼州軍長途跋涉來到遼東之後,休整了月余。受遼東總指揮使太史慈之令,正式率軍進攻鮮卑。
太史慈則帶著鮮於銀和樂進二人,兵進高句麗。
相比於太史慈的兵馬,馬超的涼州軍多有不如,然而,陸毅這次又給馬超派去了援軍。
援軍是烏桓大人塌頓的兵馬,前一段時間,陸毅派遣使臣出使烏桓。令烏桓大人率眾歸降。陸毅便可不對其進行征戰,塌頓還是任烏桓大人,陸毅不干涉其族內事務。只是在關鍵時刻須聽令於陸毅。
早在陸毅幽州起兵時,塌頓就曾在陸毅的手下吃過大虧,現在陸毅的勢力極巨擴大,更不是塌頓所能惹得起的。
烏桓一族也是在夾縫中生存,西有匈奴,北有鮮卑,這兩族都比烏桓勢大,之間也經常發生爭鬥。曾有一段時間,烏桓曾被匈奴壓迫到年年進攻的地步。族內的牛羊等物更是常被鮮卑人搶掠。
相比之下,陸毅的勢力最大,經過一番痛苦的掙扎之後,烏桓王塌頓選擇了歸順陸毅。當然他也可以得到好處,從此沒有了陸毅這個後患,如果自己被欺負的時候,陸毅還能派軍來助。
歸降陸毅之後,便接到了第一個命令,那就是出兵鮮卑。當然,陸毅並不讓他們白白出兵,進攻鮮卑所得的戰利品按人頭與陸毅平分。
得知這一條件,塌頓大為心動,這是天大的好事啊,這就相當於他與陸毅合夥去搶鮮卑一樣。不但可以報以前的仇,還可以把以前被搶走的牛羊重新搶回來。
因而,塌頓召集了族內十萬烏桓軍,與馬超兵合一處,殺向鮮卑。
二十萬大軍,又都是騎軍,兵鋒所指之處,鮮卑一族根本無法抵擋。大片草原被馬超和踏頓佔領,大批牛養成了對方的戰利品。
若在平時,一族遭到攻擊,必然會與其他族聯合抵抗,就是所謂的弱弱聯合對抗強敵。
在以往的時候這招還很奏效,畢竟太史慈的兵馬較少,不能幾面兼顧。但現在情卻大不相同。
以往的盟友,高句麗也同時早到了太史慈的攻擊。夫余在高句麗的部,距離高句麗較近,而距離鮮卑卻距離遙遠。因而夫餘一族只能支援到高句麗,而無法給鮮卑絲毫幫力。
在夫余的東北是婁挹,婁挹族長見陸毅興兵太多,為求自保,一時間按兵不動觀察戰局。
而夫余與高句麗的聯軍依然無法抵擋住太史慈的進攻,太史慈率領大軍長驅之入,佔領了高句麗的大片領土。
最先支撐不住的是鮮卑族,面隊二十萬大軍的進攻,鮮卑的單于渾身湧起一陣無力感。
剛讓他恐懼的是,這些只是陸毅的一部分兵馬,即便他打敗了這二十萬人,自己一族肯定會傷亡慘重。更別說如何面對陸毅接下來的進攻了。
形式所迫,鮮卑的單于終於認輸服軟,向馬超求和。
求和書最終送到了陸毅手中,陸毅出兵只是想統一北邊邊境,讓國都範圍內沒有任何威脅。並沒有要滅掉鮮卑的想法。至於各民族之間的爭鬥由來已久,也說不上誰對誰錯。
接到求和書後,陸毅派去特使,與鮮卑單于簽定終身協議,從此鮮卑聽命於陸毅,為大漢屬族,其地位於鮮卑相同。
至於先前被奪的土地和牛羊,陸毅自然不會歸還,哪有吃到嘴裡的東西再吐出去的道理。
陸毅也並沒就相信這一紙協議,能否實行下去,還要看自己的綜合勢力,沒有實力,什麼協議都不過是廢紙一張。
鮮卑一族的歸屬,令外族勢力削弱了一些,更主要是對其他尚在與陸毅做戰的外族造成了沉重的壓力。
這些外族都是從很遙遠,無法考證的年代繁衍生息下來。歷經無數次生死存亡的挑戰,逐步發展壯大,最終站穩了數字的領土。一族的發展史,也就是一族的奮鬥史,只是他們在歷史的某一點上是勝利者。
還有許多其他民族,在一代代的生存考驗中被吞併被同化被融合,成為別的民族的一部分。為了發展壯大,他們才要進行掠奪,進行擴張,他們需要財富,需要人口,所以積弱的大漢成為了主要掠奪的對象。
然而風雲突變,大漢的天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陸毅的快速崛起,讓這些外族還沒從以往的習慣性思維中改變。但他們此時卻真正感受到了陸毅的強大。
鮮卑歸降之後,塌頓完成了他任務,帶著兵馬和大批戰利品返回烏桓的領地。此時的塌頓心中萬分慶幸,他做為第一歸降陸毅的外族,頂著族內莫大的壓力,遭到了大批族人的反對。
但他頂著巨大的壓力,為了全族的未來,堅持了的決定。
現在鮮卑在大敗之後也走了這條路,可以說鮮卑是經歷了慘痛的教訓之後才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如果烏桓不在他的堅持之下率先投靠陸毅,塌頓,烏桓將面臨著與鮮卑一樣的下場。
塌頓帶著豐厚的回報,返回了烏桓,總算對的族人有了一個交待。對於陸毅沒有讓他繼續參與對其他外族的進攻,塌頓心中還是頗為感激。
不但是塌頓,在平定鮮卑之後,馬超也帶著西涼軍踏上返回涼州的路上。但馬超這次卻帶著陸毅新的命令。
陸毅令他與馬騰韓遂一道收復羌族。對於這道軍令,馬超有些為難,但他只得接下等待與馬騰韓遂商量。
馬騰在西涼得勢之後,向來與羌族交好,而且在進攻陸毅時,羌族還出動了十萬大軍。一方面是因為馬騰勢力很大,另一方面卻因為馬騰也有著羌族的血統。
馬騰的父親馬平原來在大漢任職,乃是天水縣尉,後來被官職被罷免,最終流落到隴西之地。雖然馬平為大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人,但到此時,馬家已經衰落。隴西乃羌族和漢人雜居之地,馬平窮困潦倒,遂娶了一羌族的女子為妻。後來生下馬騰。
馬騰與韓遂起事之時,羌族出兵相助,經歷多次曲折,馬騰總算在西涼穩住了陣腳。但隨著陸毅的崛起,這一平衡再次被打破。
馬超對能否收服羌族心裡沒底,但他,如果這邊不能和平解決羌族之事,陸毅早晚會派軍來攻。
因而在馬超的內心深處,亦希望能使羌族順利歸屬陸毅。
馬超回歸西涼,陸毅令新歸降的鮮卑族出兵相助太史慈攻打高句麗與夫余的聯軍。
鮮卑單于新敗,族內的兵力受到很大的損傷,但對陸毅的命令不敢不從。雖然馬超和烏桓撤軍,但他,陸毅若想把這兩股力量重新調,只是一句話的事。
當聽到陸毅允諾,攻取高句麗所得戰利品,可按出兵人數進行分配之時,鮮卑單于對出兵之事變得主動起來。
幾乎調集全族力量向昔日的盟友發動攻擊,他的想法和塌頓一樣,這就相當於陸毅幫他搶高句麗一樣。
在馬超和烏桓的聯軍進攻鮮卑時,鮮卑被掠走的牛羊不計其數,可謂是損失慘重。既然蒙受了這麼大的損失只能對不起高句麗了,在他們那邊彌補彌補。
陸毅並非想要真的藉助鮮卑的力量,如果真想降伏只須烏桓與馬超的兵馬揮師北下即可。二十萬大軍借勝利之威,高句麗與夫余的聯軍必難阻擋。
之所以還要讓鮮卑出兵,陸毅是想採取以夷制夷的策略。現在他已經成功製造了鮮卑與烏桓之間的仇恨。而現在,他要把這種仇恨在鮮卑與高句麗之間產生。
鮮卑分別與烏桓和高句麗接壤,陸毅既然要收服這幾族,就絕對不會讓他們有互相聯合的機會。而製造他們摩擦的最好辦法就是互相攻打。對於高句麗來說,陸毅只主攻方,而且陸毅與他們之間的戰爭已經持續多年。本來就沒有友好的情況存在。
而鮮卑則不同,鮮卑與高句麗夫餘一向是互為聯盟的關係,想要共同分取大漢這塊蛋糕。而且這種聯盟已經形成多年。
現在鮮卑即便是迫於形勢歸順陸毅,但突然與高句麗撕毀盟約,前去進攻搶掠,高句麗對鮮卑的恨意要遠遠大於對陸毅的仇恨。
這就象越是親近的人帶來的傷害就越深的道理一樣。
陸毅想用這種辦法分別制約著各族,讓各族之間彼此仇視,互相猜忌,讓他們無法形成聯盟,甚至會大動干戈。
而陸毅將在以後的日子裡,起著居中調停的作用,讓各族都刻意與交好。外族之患自然可解。
不但對鮮卑和高句麗如此,陸毅對羌族也同樣如此。
等收復羌族之後,陸毅準備以馬超和羌族的聯軍進攻氐族。在大漢疆域附近,共有五大外族,分別為匈奴鮮卑羯羌氐,而氐族與羌族臨近。
這五族,陸毅下定決心一定要全部收服,並且讓他們彼此相互制約。
歷史上,三國歸晉之後,以這五族為為主的外族勢力入主中原,使天朝江山處於長期戰亂狀態,各勢力割據,民不聊生,給百姓帶來的災難尤甚於亂世的三國時代。
歷史上把這一事件稱之為「五胡亂華」,而各地的割據勢力則被稱為五胡十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