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煬帝復國(大結局)
唐國公被宇文述嚇得落荒而逃,跑回了老窩山西太原,積蓄力量,為將來做打算,柱國公秦懷力掰腕子也不是宇文述的對手,在大興城裡只堅持了半年多的時間,天壽五年三月,便興家逃出了長安城,不知所蹤。
要不說人要眼光放亮,要看得長遠才是道理,人家唐國公比他秦懷禮還要有權有事,可人家一看事不可為,馬上跑路,回了太原,要人有人,要兵有兵,宇文述也拿人家沒有辦分辦法,可這秦國公就不一樣了,結果落得了落荒跑路的下場,只保住了家人姓命,再無一點政治資本可言。
宇文述拿下了秦懷禮,唐國公李淵坐不住了,連忙送上賀表一張,大肆表揚宇文述的功勞,將宇文述誇成了天上沒有,地上僅一個的人間絕世大好人,擺明了姿態就說一句話,你宇文述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吧,只要不給我填堵,我也不給你多事。
宇文述思前想後,還是放棄了將唐國公李淵拿下的打算,李原回到了太原,他要想將堂堂一國公拿下,只怕馬上會成為萬夫指,萬夫指不指的宇文述不在乎,可是他在乎一樣東西啊,他已經五十歲了,再不動手,只怕這一輩子也沒什麼希望了。
於是,宇文述動手了,經過長達五月的準備,天壽五年八月初五,皇帝陛下下了一道罪己詔,刻心思想就一個,自己坐在這個皇位坐得名不正言不順,上沒有上一代皇帝煬皇帝的傳位詔書,下沒有能力管理好國家政務,全靠群臣幫著,成其是宇文大人最是辛苦,國事軍事最是依重,有他在便是大隋之福。
這一道聖旨一下,天下皆驚,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宇文述要動手了,不明白的人更是高呼萬歲,稱讚有個聖明君主。
中秋月圓之夜,皇帝陛下大宴群臣時,又發了一道聖旨,這一道聖旨更是驚破了全天下人的心,年輕的皇帝覺得自己能力不夠,才德不備,居然要讓位給宇文述。
滿朝文武全都驚變,文帝故臣死命請奏,宇文黨宇高舉屠刀,誰敢不服,當場殺人。
宇文老大人是讓了三讓,小皇帝哭著鼻子是請了三請,最後終於將宇文老大人請上了皇帝寶座,群臣山呼萬歲,宇文述大赦天下刑獄。
宇文述終於坐上了皇帝寶座,行使起了皇帝權利,楊治也沒閑著。
自從唐國公李淵被趕出大興,楊治便知道柱國公秦懷禮抗不住李淵的壓力,和何棄療先生一番和計,在天壽五年七月份派出使者趕到山西太原,送上了一封火膝信封。
李淵不知道這是誰送來的信,打開信封第一眼看得就是落款,只看了一眼便被嚇得傻了眼,手中信紙都掉在了地上,背後出了一聲的冷汗,這個落款名字,結李淵的壓力太大了,李淵縱然有天大的野心,傳承了幾千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對他的影響依舊相當之大,楊廣這個名字代表的意思,讓他直覺得五雷轟頂。
足足過了數十個呼吸的時間,李淵才回過神來,感覺后被涼津津的儘是冷汗,李淵自嘲一笑,暗道一個被趕跑的皇帝,居然都能將自己嚇成這樣,順手撿起地上的信紙再看時,李淵直覺得自己還是要感謝宇文述,要不是他將自己趕跑,自己只怕人頭都不保了。
單看看這楊廣所書內容,手下人馬就有近十萬,還有楊林相助,李淵不禁暗想,這楊廣能做皇帝,果然不是一般人可比,他和秦懷禮,宇文述在朝堂上爭得水生火熱,可是人家卻是已經拉起了這麼多人馬,只等他們三人分出勝負。
李淵細細又看了一遍信,傳來了自己最出色的兩個兒子李世民和李建成,還有一幫子親信,一番商議下來,相助楊廣,誅宇文氏的結論就出來了。
早在李淵被敢走的時候,楊治就已經在做準備,宇文述八月十五逼得天壽皇帝讓位,楊治便與李淵,楊林相商,九月初九日正式起事,進京勤皇。
九月初九重陽之日,楊治在懷安正式表明正統身份,懷安濰坊出兵五萬,由楊治親自帶領,天子旌旗高高飄揚,南康出兵三萬,由匡邵斌率領,宇文化及任軍事,楊林出兵三十萬,太原李家出兵十五萬,打著佣煬帝勤皇的旗號,分四路討伐宇文述,合兵共進大興城。
宇文述也被楊廣的重新現身嚇了一跳,眼看著五十五萬大軍同攻大興,宇文述眼中老淚縱橫,一刀砍了天壽黃帝項上人頭,率所部三十萬對抗。
只是這三十萬大軍,根本就沒給宇文家賣命的覺悟,五萬大軍在大同投降了李淵,七萬軍開了大興南門,降了皇帝煬帝楊廣,十萬軍在大興城北門降了楊林,大興正式告破。
宇文述據黃城據守,只三個時辰便被攻破,天壽五年十月初十,這場持續了五十天的禪位鬧劇正式終結,宇文家只留下了早早就跟著楊治的宇文化及和率兵至大同投降了李淵的宇文成都,余者盡數被誅。
天壽五年十月十五日,楊廣正式登帝位,復煬帝年號,更名楊治,開大隋盛世。
天壽五年十一月初,楊廣正式下詔,改封唐王李淵為冕親王,位列諸王之首,卻無實權在手,留唐王李淵在大興聽詔,至此李淵被留大興,一生不得重用。封李淵世子李建成為右唐王,次子李世民為左唐王,兩位唐王平分太原實權,數年之後又李淵染病,李世民和李建成入大興盡孝,不得回太原。自此太原之危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