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程

范文程

范文程,字憲斗,號輝岳,遼寧瀋陽市人。生於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卒於清康熙五年(1666年)。我國清朝開國元勛,有名的政治家、謀略家。

范文程出身名門,曾祖父為明正德年間進士,官至兵部尚書。祖父范沈,曾任明瀋陽衛指揮同知。他自小好讀書,才思敏捷,擅長謀略。清天命三年(1618年),努爾哈赤攻陷撫順,他自願投效,但未受重用。天命十一年(1626年),皇太極繼位,發現他的才智並委以重任,使之成為其主要謀士之一。從此范文程開始了他輔佐三朝四帝的謀略生涯。

天聰三年(1629年)冬,皇太極親率大軍,由龍井關、洪山口越過長城,直通北京。突然,遭到明寧遠巡撫袁崇煥、錦州總兵祖大壽率師回援的堅決抵抗,雙方激戰至北京城郊,相持不下。清軍久攻不下,傷亡越來越多,糧秣補給日益困難,一籌莫展。此刻,范文程向皇太極獻反間計。當時后金軍俘獲兩個明朝太監,皇太極先密令部將故意議論與袁崇煥有密約,使被關押的太監得以偷聽;然後又令后金軍放走一個太監,使其返回明廷報告崇禎皇帝。一向猜忌而多疑的崇禎帝果真誤信袁崇煥與清軍有密約,隨將袁從前方召回逮捕下獄,不久即處死。祖大壽聞之大為驚駭,顧不上當面清軍,慌忙帶自己手下兵將逃歸錦州。就這樣,范文程的一條反間計,不僅為皇太極除掉了一個戰場不能戰勝的宿敵,反而使明軍自己讓開了一條通道,使清軍得以從容退出關外。由此,明清的軍事對抗,驟間產生了不利於明朝的轉化。

天聰元年(1632年),皇太極率滿洲八旗和蒙古各部兵馬穿越興安嶺,遠征察哈爾。不料,林丹汗得知情報后,採取堅壁清野,驅富民及牲畜,盡渡黃河,丟下一座空城。待皇太極率數萬大軍疲憊不堪趕到歸化(今呼和浩特)時,已是人走城空,無吃無喝,一片狼煙。早已人疲馬困、糧秣告罄的清軍每日都有士卒饑渴而死。數萬人馬只得靠獵取黃羊為食。這時,清軍若從原路返回,因沿途地薄民窮,將士無所得,部隊無所食,千里興師,徒勞而返,必將名利俱失。但若兵馬深入明境,搶劫一番,卻又苦於師出無名,不敢貿然行事,真是計無所出。於是皇太極讓范文程等獻計。范文程說,惟有深入,方為上策,但必須以「議和」作幌子。他進而解釋道:可先寫信與明朝近邊地方官員,要求議和,並限住日期,立候結局,諒南朝皇帝,人多嘴多,近邊官員也不敢擔當,屆時便可藉為口實,為所欲為。皇太極如茅塞頓開,立即採納了他的計謀,一方面致書明大同、陽和、宣府等地官員,要求議和,並以十日為限;另一方面揮師直奔宣府、張家口,沿路縱兵掠民,滿載而返。結果,正如范文程所預料的那樣,直到清軍劫掠而去,「議和」的協定尚未及回復上報。

崇德七年(1642年),明朝大將洪承疇在松山戰敗被俘。皇太極愛才,欲招降為其效力。派諸多人前去勸降,但洪承疇誓死不降,罵不絕口,令眾人無可奈何。於是,皇太極又派范文程前去試試。范到了洪處,一句不提投降之事,只與洪承疇天南海北、談古道今地閑聊。其間,房樑上有積塵濺落在洪的衣襟上,「洪屢拂拭之」。這個下意識的小動作,一般人誰也不會留意的,但范文程敏銳地觀察到后,露出了寬慰的自信。

他向皇太極獻計:「承疇不死矣,其敝衣猶愛惜如此,況其身耶?」他鼓勵皇太極不要灰心,只要耐心地等待和勸說,洪定會被說降的。果不其然,經過范文程等人耐心而巧妙的遊說,一向信誓旦旦要以死報國的洪承疇終於乖乖地就範,俯首貼耳地投降了。

順治元年(1644年),清王朝擬再度伐明,但對這次出征要達到什麼戰略目標,並不明確;對是否入關,也猶豫不決,舉棋不定。范文程提出:明之覆亡,已無可挽回,此種形勢,猶如「秦失其鹿,楚漢逐之」,機會難得,稍縱即逝,要當機立斷,果敢地揮軍入關,挺進中原搶奪明朝天下。以往清軍也曾數度入關,但主要是為了掠奪。

上至將帥,下至兵卒,燒殺擄掠,無所不為。但對此次入關,范文程特彆強調,要一改昔日擄殺傳統,必須「申嚴紀律、秋毫勿犯」,能使中原地區百姓,向風歸順,近悅遠來。

四月底,清軍進軍北京,當得知崇禎皇帝已縊的消息后,為了迅速穩定政局,安撫民心,范文程建議採取以下政舉和措施:宣布為崇禎帝發喪三日;起草檄文,自稱為「義師」,打出為大明臣民「復君父仇」的旗號,把矛頭轉向李自成等農民軍,這不僅為清軍入京找到了堂皇的借口,又最大限度地減少大明軍民的抵抗;各衙門官員俱照錄用,在京內閣、六部、都察院等官員同滿官一體辦事等。范文程認為:「治天下在得民心,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由於他採取恰當的對策,為清政權在北京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同時也越發顯出他在政壇上、軍事上超乎群雄的顯赫地位作用。

俗話說:「樹大招風」。隨著范文程地位的上升,聲望過隆,引起了清統治集團內部一些貴族官員的忌妒和不滿。一向好獨秉大權的多爾袞也在許多政策、用人等問題上與范文程發生分歧。順治二年(1645年)八月,多爾袞以「今國家一應事務,各有專屬」,范文程「素有疾,毋過勞」等借口,開始限制和削弱范的權力。同年八月,因甘肅巡撫黃圖安呈請終養問題,范文程被多爾袞以「擅自關白」輔政王濟爾哈朗為由而下法司勘問,官雖未罷,但范文程已深知自己的處境和今後該怎樣處理與多爾袞的微妙關係了。他處處小心從事,既不使自己冒尖,更不幹出風頭、授人以柄之事,免遭不測。

順治五年(1648年)三月,獨斷專行的多爾袞由於貴族內部權力爭鬥的需要,革去濟爾哈朗親王爵位,並幽斃了肅清王豪格。在此前後,多爾袞曾多次命其親信大學士剛林、祁充格同范文程一起刪改太祖實錄。范文程深知此事關係重大,處理不好將殃及安危,但他又不能違命不從。遂用計託詞養病、閉門不出,採取軟拖的辦法,以免遺患未來。果不出其所料,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病死。翌年初,多爾袞被指控生前「謀逆」,依附多爾袞的剛林、祁充格等人,被控犯有妄改太祖實錄之罪而殺。

范文程雖也參與此事,但因既非多爾袞一黨,又未留下把柄,僅被處以革職留任,不久又官復原職。就這樣,范文程不僅機智地避開了一場政治爭鬥,而且又很快地得到新主福臨帝的信任和重用。至順治九年(1652年)范文程官升至議政大臣,這是此前所有漢人從未得到過的寵遇。

順治十年(1653年)五月,福臨為治理好國家,整頓朝綱,特請范文程研究治國安邦之道。范文程坦誠地說:「大凡行善合天者,必君明臣良,交相釋回,始克荷天休而濟國事。若人主愎諫自用,誰復進言?」這番話,實際上是要福臨以過去多爾袞重用馮銓等親信,獨專朝政而引發內部派斗為教訓,要善納群言,能聽進不同意見,使君主的決策能順乎民心民意,合乎潮流。在此之前,他還向福臨建議:多爾袞在時,那些疏遠他的大臣或因反對他而受到排擠的官員,都是愛國忠君有正義感的人才,皇上要「當思所愛惜之」。福臨接受了他的意見,「原任科道官許作梅、李森先、桑芸、向玉軒、庄憲祖諸人內,系參馮銓降革者,俱起用。」在此之後,范文程又提出了興屯田,招撫流民;舉人才,不論滿漢新舊,不拘資格大小,不避親疏恩怨等重要建議,多被採納並實行。不僅如此,他還對朝中那些敢於直言不苟、秉公不阿的臣僚給以愛護。當時著名諫臣魏象樞,因在朝中「與諸大臣抗辯是非無少詘」,而常常遭到權貴們的攻擊。獨范文程「心識之,曰:『直哉,此我國家任事之臣也。』」由於魏象樞得到范的支持,使之在朝內聲望日高,順治帝因此受益匪淺。所以,李蔚曾稱道範文程是培養人才、愛護人才的伯樂。

順治十一年(1654年)八月,范文程晉秩少保兼太子太保。但他此時已年老體衰,力不從心,多次上疏乞休。福臨不願失去這樣一位謀士和得力助手,命他「暫令解任」,一俟病癒,「以需台用」,還特別加封太傅兼太子太師。然而,明智而又深謀遠慮的范文程,就此謝政隱退,安度晚年。到康熙五年八月,年至70歲的范文程結束了他一生從政50年的謀略生涯。康熙五十二年,玄燁親筆書寫「元輔高風」於其祠,對其在清初統治時期的作用作出了評價。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北方各族人物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中國北方各族人物傳
上一章下一章

范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