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中國建築常識》(3)
第二編
五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
人民中國的首都北京,是一個極年老的舊城,卻又是一個極年輕的新城。北京曾經是封建帝王威風的中心、軍閥和反動勢力的堡壘,今天它卻是初落成的,照耀全世界的民主燈塔。它曾經是沒落到只能引起無限「思古幽情」的舊京,也曾經是忍受侵略者鐵蹄踐踏的淪陷城,現在它卻是生氣蓬勃地在迎接社會主義曙光中的新首都。它有豐富的政治歷史意義,更要發展無限文化上的光輝。
註:原載於1951年4月《新觀察》第2卷7~8期,署名梁思成,但梁先生附註了「本文雖是作者答應擔任下來的任務,但在實際寫作進行中,都是同林徽因分工合作,有若干部分還偏勞了她」的聲明。故此,本篇文章也一併收入本集。
構成整個北京的表面現象的是它的許多不同的建築物,那顯著而美麗的歷史文物,藝術的表現:如北京雄勁的周圍城牆,城門上嶙峋高大的城樓,圍繞紫禁城的黃瓦紅牆,御河的欄杆石橋,宮城上窈窕的角樓,宮廷內宏麗的宮殿,或是園苑中妖媚的廊廡亭榭,熱鬧的市心裡牌樓店面,和那許多壇、廟、塔寺、第宅、民居。它們是個別的建築類型,也是個別的藝術傑作。每一類,每一座,都是過去勞動人民血汗創造的優美果實,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今天這些都回到人民自己手裡,我們對它們寶貴萬分是理之當然。但是,最重要的還是這各種類型,各個或各組的建築物的全部配合:它們與北京的全盤計劃整個布局的關係;它們的位置和街道系統如何相輔相成;如何集中與分佈;引直與對稱;前後左右,高下起落,所組織起來的北京的全部部署的莊嚴秩序,怎樣成為宏壯而又美麗的環境。北京是在全盤的處理上才完整的表現出偉大的中華民族建築的傳統手法和在都市計劃方面的智慧與氣魄。這整個的體形環境增強了我們對於偉大的祖先的景仰,對於中華民族文化的驕傲,對於祖國的熱愛。北京對我們證明了我們的民族在適應自然,控制自然,改變自然的實踐中有著多麼光輝的成就。這樣一個城市是一個舉世無匹的傑作。
我們承繼了這份寶貴的遺產,的確要仔細的了解它——它的發展的歷史,過去的任務,同今天的價值。不但對於北京個別的文物,我們要加深認識,且要對這個部署的體系提高理解,在將來的建設發展中,我們才能保護固有的精華,才不至於使北京受到不可補償的損失。並且也只有深入的認識和熱愛北京獨立的和諧的整體格調,才能掌握它原有的精神來作更輝煌的發展,為今天和明天服務。
北京城的特點是熱愛北京的人們都大略知道的。我們就按著這些特點分述如下。
我們的祖先選擇了這個地址
北京在位置上是一個傑出的選擇。它在華北平原的最北頭;處於兩條約略平行的河流的中間,它的西面和北面是一弧線的山脈圍抱著,東面南面則展開向著大平原。它為什麼坐落在這個地點是有充足的地理條件的。選擇這地址的本身就是我們祖先同自然鬥爭的生活所得到的智慧。
北京的高度約為海拔五十公尺,地質學家所研究的資料告訴我們,在它的東南面比它低下的地區,四五千年前還都是低洼的湖沼地帶。所以歷史家可以推測,由中國古代的文化中心的「中原」向北發展,勢必沿著太行山麓這條五十公尺等高線的地帶走。因為這一條路要跨渡許多河流,每次便必須在每條河流的適當的渡口上來往。當我們的祖先到達永定河的右岸時,經驗使他們找到那一帶最好的渡口。這地點正是我們現在的盧溝橋所在。渡過了這個渡口之後,正北有一支西山山脈向東伸出,擋住去路,往東走了十餘公里這支山脈才消失到一片平原里。所以就在這裡,西倚山麓,東向平原,一個農業的民族建立了一個最有利於發展的聚落,當然是適當而合理的。北京的位置就這樣的產生了。並且也就在這裡,他們有了更重要的發展。同北面的游牧民族開始接觸,是可以由這北京的位置開始,分三條主要道路通到北面的山嶽高原和東北面的遼東平原的。那三個口子就是南口,古北口和山海關。北京可以說是向著這三條路出發的分岔點,這也成了今天北京城主要構成原因之一。北京是河北平原旱路北行的終點,又是通向「塞外」高原的起點。我們的祖先選擇了這地方,不但建立一個聚落,並又發展成中國古代邊區的重點,完全是適應地理條件的活動。這地方經過世代的發展,在周朝為燕國的都邑,稱做薊;到了唐是幽州城,節度使的府衙所在。在五代和北宋是遼的南京,亦稱做燕京;在南宋是金的中部。到了元朝,城的位置東移,建設一新,成為全國政治的中心,就成了今天北京的基礎。最難得的是明清兩代易朝換代的時候都未經太大的破壞就又在舊基礎上修建展拓,隨著條件發展。到了今天,城中每段街、每一個區域都有著豐富的歷史和勞動人民血汗的成績。有紀念價值的文物實在是太多了。
北京城近千年來的四次改建
一個城是不斷的隨著政治經濟的變動而發展著改變著的,北京當然也非例外。但是在過去一千年中間,北京曾經有過四次大規模的發展,不單是動了土木工程,並且是移動了地址的大修建。對這些變動有個簡單認識,對於北京城的布局形勢便更覺得親切。
現在北京最早的基礎是唐朝的幽州城,它的中心在現在廣安門外迤南一帶。本為范陽節度使的駐地,安祿山和史思明向唐代政權進攻曾由此發動,所以當時是軍事上重要的邊城。後來劉仁恭父子割據稱帝,把城中的「子城」改建成宮城的規模,有了宮殿。九三七年,北方民族的遼勢力漸大,五代的石晉割了燕雲等十六州給遼,遼人並不曾改動唐的幽州城,只加以修整,將它「升為南京」。這時的北京開始成為邊疆上一個相當區域的政治中心了。
到了更北方的民族金人的侵入時,先滅遼,又攻敗北宋,將宋的勢力壓縮到江南地區,自己便承襲遼的「南京」,以它為首都。起初金也沒有改建舊城,一一五一年才大規模的將遼城擴大,增建宮殿,意識地模仿北宋汴梁的形制,按圖興修。他把宋東京汴梁(開封)的宮殿苑囿和真定(正定)的潭園木料拆卸北運,在此大大建設起來,稱它做中都,這時的北京便成了半個中國的中心。當然,許多輝煌的建築仍然是中都的勞動人民和技術匠人,承繼著北宋工藝的寶貴傳統,又創造出來的。在金人進攻擄奪「中原」的時候,「匠戶」也是他們擄劫的對象,所以汴梁的許多匠人曾被迫隨著金軍到了北京,為金的統治階級服務。金朝在北京曾不斷的營建,規模宏大,最重要的還有當時的離宮,今天的中海北海。遼以後,金在舊城基礎上擴充建設,便是北京第一次的大改建,但它的東面城牆還在現在的琉璃廠以西。
一二一五年元人破中都,中都的宮城同宋的東京一樣遭到劇烈破壞,只有郊外的離宮大略完好。一二六〇年以後,元世祖忽必烈數次到金故中都,都沒有進城而駐驛在離宮瓊華島上的宮殿里。這地方便成了今天北京的胚胎,因為到了一二六七年元代開始建城的時候,就以這離宮為核心建造了新首都。元大都的皇宮是圍繞北海和中海而布置的,元代的北京城便圍繞著這皇宮成一正方形。
這樣,北京的位置由原來的地址向東北遷移了很多。這新城的西南角同舊城的東北角差不多接壤,這就是今天的宣武門迤西一帶。雖然金城的北面在現在的宣武門內,當時元的新城最南一面卻只到現在的東西長安街一線上,所以兩城還隔著一個小距離。主要原因是當元建新城時,金的城牆還沒有拆掉之故。元代這次新建設是非同小可的,城的全部是一個完整的布局。在制度上有許多仍是承襲中都的傳統,只是規模更大了。如宮門樓觀,宮牆角樓,護城河,御路,石橋,千步廊的制度,不但保留中都所有,且超過汴梁的規模。還有故意恢復一些古制的,如「左祖右社」的格式,以配合「前朝後市」的形勢。
這一次新址發展的主要存在基礎不僅是有天然湖沼的離宮和它優良的水源,還有極好的糧運的水道。什剎海曾是航運的終點,成了重要的市中心。當時的城是近乎正方形的,北面在今日北城牆外約二公里,當時的鼓樓便位於全城的中心點上,在今什剎海北岸。因為船隻可以在這一帶停泊,鐘鼓樓自然是那時熱鬧的商市中心。這雖是地理條件所形成,但一向許多人說到元代北京形制,總以這「前朝後市」為嚴格遵循古制的證據。元時建的尚是土城,沒有磚面,東,西,南,每面三門;惟有北面只有兩門,街道引直,部署井然。當時分全市為五十坊,鼓勵官吏人民從舊城遷來。這便是遼以後北京第二次的大改建。它的中心宮城基本上就是今天北京的故宮與北海中海。
一三六八年明太祖朱元璋滅了元朝,次年就「縮城北五里」,築了今天所見的北面城牆。原因顯然是本來人口就稀疏的北城地區,到了這時,因航運滯塞,不能到達什剎海,因而更蕭條不堪,而商業則因金的舊城東壁原有的基礎漸在元城的南面郊外繁榮起來。元的北城內地址自多曠廢無用,所以索性縮短五里了。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因衙署不足,又沒有地址興修,一四一九年便將南面城牆向南展拓,由長安街線上移到現在的位置。南北兩牆改建的工程使整個北京城約略向南移動四分之一,這完全是經濟和政治的直接影響。且為了元的故宮已故意被破壞過,重建時就又做了若干修改。最重要的是因不滿城中南北中軸線為什剎海所切斷,將宮城中線向東移了約一百五十公尺,正陽門、鐘鼓樓也隨著東移,以取得由正陽門到鼓樓鐘樓中軸線的貫通,同時又以景山橫亘在皇宮北面如一道屏風。這個變動使景山中峰上的亭子成了全城南北的中心,替代了元朝的鼓樓的地位。這五十年間陸續完成的三次大工程便是北京在遼以後的第三次改建。這時的北京城就是今天北京的內城了。
在明中葉以後,東北的軍事威脅逐漸強大,所以要在城的四面再築一圈外城。原擬在北面利用元舊城,所以就決定內外城的距離照著原來北面所縮的五里。這時正陽門外已非常繁榮,西邊宣武門外是金中都東門內外的熱鬧區域,東邊崇文門外這時受航運終點的影響,工商業也發展起來。所以工程由南面開始,先築南城。開工之後,發現費用太大,尤其是城牆由明代起始改用磚,較過去土牆所費更大,所以就改變計劃,僅築南城一面了。外城東西僅比內城寬出六七百公尺,便折而向北,止於內城西南東南兩角上,即今西便門,東便門之處。這是在唐幽州基礎上遼以後北京第四次的大改建。北京今天的凸字形狀的城牆就這樣在一五五三年完成的。假使這外城按原計劃完成,則東面城牆將在二閘,西面差不多到了公主墳,現在的東嶽廟,大鐘寺,五塔寺,西郊公園,天寧寺,白雲觀便都要在外城之內了。
清朝承繼了明朝的北京,雖然個別的建築單位許多經過了重建,對整個布局體系則未改動,一直到了今天。民國以後,北京市內雖然有不少的局部改建,尤其是道路系統,為適合近代使用,有了很多變更,但對於北京的全部規模則尚保存原來秩序,沒有大的損害。
由那四次的大改建,我們認識到一個事實,就是城牆的存在也並不能阻礙城區某部分一定的發展,也不能防止某部分的衰落。全城各部分是隨著政治,軍事,經濟的需要而有所興廢。北京過去在體形的發展上,沒有被它的城牆限制過它必要的展拓和所展拓的方向,就是一個明證。
北京的水源——全城的生命線
從元建大都以來,北京城就有了一個問題,不斷的需要完滿解決,到了今天同樣問題也仍然存在。那就是北京城的水源問題。這問題的解決與否在有鐵路和自來水以前的時代里更嚴重的影響著北京的經濟和全市居民的健康。
在有鐵路以前,北京與南方的糧運完全靠運河。由北京到通州之間的通惠河一段,順著西高東低的地勢,須靠由西北來的水源。這水源還須供給什剎海,三海和護城河,否則它們立即枯竭,反成孕育病疫的水窪。水源可以說是北京的生命線。
北京近郊的玉泉山的泉源雖然是「天下第一」,但水量到底有限;供給池沼和飲料雖足夠,但供給航運則不足了。遼金時代航運水道曾利用高梁河水,元初則大規模的重新計劃。起初曾經引永定河水東行,但因夏季山洪暴發,控制困難,不久即放棄。當時的河渠故道在現在西郊新區之北,至今仍可辨認。廢棄這條水道之後的計劃是另找泉源。於是便由昌平縣神山泉引水南下,建造了一條石渠,將水引到瓮山泊(昆明湖)再由一道石渠東引入城,先到什剎海,再流到通惠河。這兩條石渠在西北郊都有殘跡,城中由什剎海到二閘的南北河道就是現在南北河沿和御河橋一帶。元時所引玉泉山的水是與由昌平南下經同昆明湖入城的水分流的。這條水名金水河,沿途嚴禁老百姓使用,專引入宮苑地沼,主要供皇室的飲水和栽花養魚之用。金水河由宮中流到護城河,然後同昆明湖什剎海那一股水匯流入通惠河。元朝對水源計劃之苦心,水道建設規模之大,後代都不能及。城內地下暗溝也是那時留下絕好的基礎,經明增設,到現在還是最可貴的下水道系統。
明朝先都南京,昌平水渠破壞失修,竟然廢掉不用。由昆明湖出來的水與由玉泉山出來的水也不兩河分流,事實上水源完全靠玉泉山的水。因此水量頓減,航運當然不能入城。
到了清初建設時,曾作補救計劃,將西山碧雲寺、卧佛寺同香山的泉水都加入利用,引到昆明湖。這段水渠又破壞失修后,北京水量一直感到乾澀不足。解放之前若干年中,三海和護城河淤塞情形是愈來愈嚴重,人民健康曾大受影響。龍鬚溝的情況就是典型的例子。
一九五〇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大力疏浚北京河道,包括三海和什剎海,同時疏通各種溝渠,並在西直門外增鑿深井,增加水源。這樣大大的改善了北京的環境衛生,是北京水源史中又一次新的紀錄。現在我們還可以期待永定河上游水利工程,眼看著將來再努力溝通京津水道航運的事業。過去偉大的通惠運河仍可再用,是我們有利的發展基礎。
北京的城市格式——中軸線的特徵
如上文所曾講到,北京城的凸字形平面是逐步發展而來。它在十六世紀中葉完成了現在的特殊形狀。城內的全部布局則是由中國歷代都市的傳統制度,通過特殊的地理條件,和元明清三代政治經濟實際情況而發展的具體形式。這個格式的形成,一方面是遵循或承襲過去的一般的制度,一方面又由於所尊崇的制度同自己的特殊條件相結合所產生出來的變化運用。北京的體形大部分是由於實際用途而來,又曾經過藝術的處理而達到高度成功的。所以北京的總平面是經得起分析的。過去雖然曾很好的為封建時代服務,今天它仍然能很好的為新民主主義時代的生活服務,並還可以再作社會主義時代的都城,毫不阻礙一切有利的發展。它的累積的創造成績是永遠可以使我們驕傲的。
大略的說,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內城,南半是外城,故宮為內城核心,也是全城的布局重心。全城就是圍繞這中心而部署的。但貫通這全部部署的是一根直線。一根長達八公里,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了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這條中軸為依據的。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伸,一貫到底的規模。我們可以從外城最南的永定門說起,從這南端正門北行,在中軸線左右是天壇和先農壇兩個約略對稱的建築群;經過長長一條市樓對列的大街,到達珠市口的十字街之後,才面向著內城第一個重點——雄偉的正陽門樓。在門前百餘公尺的地方,攔路一座大牌樓,一座大石橋,為這第一個重點做了前衛。但這還只是一個序幕。過了此點,從正陽門樓到中華門,由中華門到天安門,一起一伏、一伏而又起,這中間千步廊(民國初年已拆除)御路的長度,和天安門面前的寬度,是最大膽的空間的處理,襯托著建築重點的安排。這個當時曾經為封建帝王據為己有的禁地,今天是多麼恰當的回到人民手裡,成為人民自己的廣場!由天安門起,是一系列輕重不一的宮門和廣庭,金色照耀的琉璃瓦頂,一層又一層的起伏峋峙,一直引導到太和殿頂,便到達中線前半的極點,然後向北,重點逐漸退削,以神武門為尾聲。再往北,又「奇峰突起」的立著景山做了宮城背後的襯托。景山中峰上的亭子正在南北的中心點上。由此向北是一波又一波的遠距離重點的呼應。由地安門,到鼓樓、鐘樓,高大的建築物都繼續在中軸線上。但到了鐘樓,中軸線便有計劃地,也恰到好處地結束了。中線不再向北到達牆根,而將重點平穩地分配給左右分立的兩個北面城樓——安定門和德勝門。有這樣氣魄的建築總布局,以這樣規模來處理空間,世界上就沒有第二個!
在中線的東西兩側為北京主要街道的骨幹;東西單牌樓和東西四牌樓是四個熱鬧商市的中心。在城的四周,在宮城的四角上,在內外城的四角和各城門上,立著十幾個環衛的突出點。這些城門上的門樓,箭樓及角樓又增強了全城三度空間的抑揚頓挫和起伏高下。因北海和中海,什剎海的湖沼島嶼所產生的不規則布局,和因瓊華島塔和妙應寺白塔所產生的突出點,以及許多壇廟園林的錯落,也都增強了規則的布局和不規則的變化的對比。在有了飛機的時代,由空中俯瞰,或僅由各個城樓上或景山頂上遙望,都可以看到北京傑出成就的優異。這是一份偉大的遺產,它是我們人民最寶貴的財產,還有人感覺不到嗎?
北京的交通系統及街道系統
北京是華北平原通到蒙古高原、熱河山地和東北的幾條大路的分岔點,所以在歷史上它一向是一個政治、軍事重鎮。北京在元朝成為大都以後,因為運河的開鑿,以取得東南的糧食,才增加了另一條東面的南北交通線。一直到今天,北京與南方聯繫的兩條主要鐵路幹線都沿著這兩條歷史的舊路修築;而京包、京熱兩線也正築在我們祖先的足跡上。這是地理條件所決定的。因此,北京便很自然的成了華北北部最重要的鐵路銜接站。自從汽車運輸發達以來,北京也成了一個公路網的中心。西苑南苑兩個飛機場已使北京對外的空運有了站驛。這許多市外的交通網同市區的街道是息息相關互相銜接的,所以北京城是會每日增加它的現代效果和價值的。
今天所存在的城內的街道系統,用現代都市計劃的原則來分析,是一個極其合理,完全適合現代化使用的系統。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是任何一個中世紀城市所沒有的。我們不得不又一次敬佩我們祖先偉大的智慧。
這個系統的主要特徵在大街與小巷,無論在位置上或大小上,都有明確的分別;大街大致分佈成幾層合乎現代所採用的「環道」;由「環道」明確的有四向伸出的「輻道」。結果主要的車輛自然會彙集在大街上流通,不致無故地去竄小衚衕,衚衕里的住宅得到了寧靜,就是為此。
所謂幾層的環道,最內環是緊繞宮城的東西長安街、南北池子、南北長街、景山前大街。第二環是王府井、府右街,南北兩面仍是長安街和景山前大街。第三環以東西交民巷,東單東四,經過鐵獅子衚衕、後門、北海後門、太平倉、西四、西單而完成。這樣還可更向南延長,經宣武門、菜市口、珠市口、磁器口而入崇文門。近年來又逐步地開闢一個第四環,就是東城的南北小街、西城的南北溝沿、北面的北新橋大街,鼓樓東大街,以達新街口。但鼓樓與新街口之間因有什剎海的梗阻,要多少費點事。南面則尚未成環(也許可與東交民巷銜接)。這幾環中,雖然有多少尚待展寬或未完全打通的段落,但極易完成。這是現代都市計劃學家近年來才發現的新原則。歐美許多城市都在它們的彎曲雜亂或呆板單調的街道中努力計劃開闢成環道,以適應控制大量汽車流通的迫切需要。我們的北京卻可應用六百年前建立的規模,只須稍加展寬整理,便可成為最理想的街道系統。這的確是偉大的祖先留給我們的「餘蔭」。
有許多人不滿北京的衚衕,其實衚衕的缺點不在其小,而在其泥濘和缺乏小型空場與樹木。但它們都是安靜的住宅區,有它的一定優良作用。在道路系統的分配上也是一種很優良的秩序。這些便是以後我們發展的良好基礎,可以予以改進和提高的。
北京城的土地使用——分區
我們不敢說我們的祖先計劃北京城的時候,曾經計劃到它的土地使用或分區。但我們若加以分析,就可看出它大體上是分了區的,而且在位置上大致都適應當時生活的要求和社會條件。
內城除紫禁城為皇宮外,皇城之內的地區是內府官員的住宅區。皇城以外,東西交民巷一帶是各衙署所在的行政區(其中東交民巷在辛丑條約之後被劃為「使館區」)。而這些住宅的住戶,有很多就是各衙署的官員。北城是貴族區,和供應他們的商店區,這區內王府特別多。東西四牌樓是東西城的兩個主要市場;由它們附近街巷名稱,就可看出。如東四牌樓附近是豬市大街、小羊市、驢市(今改「禮士」)衚衕等;西四牌樓則有馬市大街、羊市大街、羊肉衚衕、缸瓦市等。
至於外城,大體的說,正陽門大街以東是工業區和比較簡陋的商業區,以西是最繁華的商業區。前門以東以商業命名的街道有鮮魚口、瓜子店、果子市等;工業的則有打磨廠、梯子衚衕等等。以西主要的是珠寶市、錢市衚衕、大柵欄等,是主要商店所聚集;但也有糧食店、煤市街。崇文門外則有巾帽衚衕、木廠衚衕、花市、草市、磁器口等等,都表示著這一帶的土地使用性質。宣武門外是京官住宅和各省府州縣會館區,會館是各省入京應試的舉人們的招待所,因此知識分子大量集中在這一帶。應景而生的是他們的「文化街」,即供應讀書人的琉璃廠的書鋪集團,形成了一個「公共圖書館」;其中摻雜著許多古玩鋪,又正是供給知識分子觀摩的「公共文物館」。其次要提到的就是文娛區;大多數的戲院都散布在前門外東西兩側的商業區中間。大眾化的雜耍場集中在天橋。至於騷人雅士們則常到先農壇迤西窪地中的陶然亭吟風詠月,飲酒賦詩。
由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以往北京的土地使用,的確有分區的現象。但是除皇城及它迤南的行政區是多少有計劃的之外,其他各區都是在發展中自然集中而劃分的。這種分區情形,到民國初年還存在。
到現在,除去北城的貴族已不貴了,東交民巷又由「使館區」收復為行政區而仍然兼是一個有許多已建立邦交的使館或尚未建立邦交的使館所在區,和西交民巷成了銀行集中的商務區之外,大致沒有大改變。近二三十年來的改變,則在外城建立了幾處工廠。王府井大街因為東安市場之開闢,再加上供應東交民巷帝國主義外交官僚的消費,變成了繁盛的零售商店街,部分奪取了民國初年軍閥時代前門外的繁榮。東西單牌樓之間則因長安街三座門之打通而繁榮起來,產生了沿街「洋式」店樓型制。全城的土地使用,比清末民初時期顯然增加了雜亂錯綜的現象。幸而因為北京以往並不是一個工商業中心,體形環境方面尚未受到不可挽回的損害。
北京城是一個具有計劃性的整體
北京是中國(可能是全世界)文物建築最多的城。元、明、清歷代的宮苑,壇廟,塔寺分佈在全城,各有它的歷史藝術意義,是不用說的。要再指出的是:因為北京是一個先有計劃然後建造的城(當然,計劃所實現的都曾經因各時代的需要屢次修正,而不斷地發展的)。它所特具的優點主要就在它那具有計劃性的城市的整體。那宏偉而莊嚴的布局,在處理空間和分配重點上創造出卓越的風格,同時也安排了合理而有秩序的街道系統,而不僅在它內部許多個別建築物的豐富的歷史意義與藝術的表現。所以我們首先必須認識到北京城部署骨幹的卓越,北京建築的整個體系是全世界保存得最完好,而且繼續有傳統的活力的、最特殊、最珍貴的藝術傑作。這是我們對北京城不可忽略的起碼認識。
就大多數的文物建築而論,也都不僅是單座的建築物,而往往是若干座合組而成的整體,為極為寶貴的藝術創造,故宮就是最顯著的一個例子。其他如壇廟、園苑、府第,無一不是整組的文物建築,有它全體上的價值。我們愛護文物建築,不僅應該愛護個別的一殿,一堂,一樓,一塔,而且必須愛護它的周圍整體和鄰近的環境。我們不能坐視,也不能忍受一座或一組壯麗的建築物遭受到各種各式直接或間接的破壞,使它們委曲在不調和的周圍里,受到不應有的宰割。過去因為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我們不同體系,不同格調的各型各式的所謂洋式樓房,所謂摩天高樓,摹仿到家或不到家的歐美系統的建築物,龐雜凌亂的大量滲到我們的許多城市中來,長久地劈頭攔腰破壞了我們的建築情調,漸漸地麻痹了我們對於環境的敏感,使我們習慣於不調和的體形或習慣於看著自己優美的建築物被摒斥到委曲求全的夾縫中,而感到無可奈何。我們今後在建設中,這種錯誤是應該予以糾正了。代替這種蔓延野生的惡劣建築,必須是有計劃有重點的發展,比如明年,在天安門的前面,廣場的中央,將要出現一座莊嚴偉大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幾年以後,廣場的外圍將要建起整齊壯麗的建築,將廣場襯托起來。長安門(三座門)外將是綠蔭平闊的林蔭大道,一直通出城牆,使北京向東西城郊發展。那時的天安門廣場將要更顯得雄偉美麗了。總之,今後我們的建設,必須強調同環境配合,發展新的來保護舊的,這樣才能保存優良偉大的基礎,使北京城永遠保持著美麗、健康和年輕。
北京城內城外無數的文物建築,尤其是故宮、太廟(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社稷壇(中山公園)、天壇、先農壇、孔廟、國子監、頤和園等等,都普遍地受到人們的讚美。但是一件極重要而珍貴的文物,竟然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乃至被人忽視,那就是偉大的北京城牆。它的產生,它的變動,它的平面形成凸字形的沿革,充滿了歷史意義,是一個歷史現象辯證的發展的卓越標本,已經在上文敘述過了。至於它的樸實雄厚的壁壘,宏麗嶙峋的城門樓、箭樓、角樓,也正是北京體形環境中不可分離的藝術構成部分,我們還需要首先特別提到。蘇聯人民稱斯摩林斯克的城牆為蘇聯的頸鏈,我們北京的城牆,加上那些美麗的城樓,更應稱為一串光彩耀目的中華人民的瓔珞了。古史上有許多著名的台——古代封建主的某些殿宇是築在高台上的,台和城牆有時不分——後來發展成為唐宋的閣與樓時,則是在城牆上含有紀念性的建築物,大半可供人民登臨。前者如春秋戰國燕和趙的叢台,西漢的未央宮,漢末曹操和東晉石趙在鄴城的先後兩個銅雀台,後者如唐宋以來由文字流傳後世的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等。宋代的宮前門樓宣德樓的作用也還略像一個特殊的前殿,不只是一個僅具形式的城樓。北京嶙峙著許多壯觀的城樓角樓,站在上面俯瞰城郊,遠覽風景,可以供人娛心悅目,舒暢胸襟。但在過去封建時代里,因人民不得登臨,事實上是等於放棄了它的一個可貴的作用。今後我們必須好好利用它為廣大人民服務。現在前門箭樓早已恰當地作為文娛之用。在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中,又有人建議用崇文門、宣武門兩個城樓做陳列館,以後不但各城樓部可以同樣的利用,並且我們應該把城牆上面的全部面積整理出來,盡量使它發揮它所具有的特長。城牆上面面積寬敞,可以布置花池,栽種花草,安設公園椅,每隔若干距離的敵台上可建涼亭,供人游息。由城牆或城樓上俯視護城河,與郊外平原,遠望西山遠景或禁城宮殿,它將是世界上最特殊公園之一——一個全長達三九·七五公里的立體環城公園!
我們應該怎樣保護這龐大的偉大的傑作?
人民中國的首都正在面臨著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市政建設高潮的前夕。解放兩年以來,北京已在以遞加的速率改變,以適合不斷發展的需要。今後一二十年之內,無數的新建築將要接踵的興建起來,街道系統將加以改善,千百條的大街小巷將要改觀,各種不同性質的區域將要劃分出來。北京城是必須現代化的;同時北京城原有的整體文物性特徵和多數個別的文物建築又是必須保存的。我們必須「古今兼顧,新舊兩利」。我們對這許多錯綜複雜問題應如何處理?是每一個熱愛中國人民首都的人所關切的問題。
如同在許多其他的建設工作中一樣,先進的蘇聯已為我們解答了這問題,立下了良好的榜樣。在《蘇聯淪陷區解放后之重建》一書中,蘇聯的建築史家N·窩羅寧教授說:
「計劃一個城市的建築師必須顧到他所計劃的地區生活的歷史傳統和建築的傳統。在他的設計中,必須保留合理的、有歷史價值的一切和在房屋類型和都市計劃中,過去的經驗所形成的特徵的一切;同時這城市或村莊必須成為自然環境中的一部分。……新計劃的城市的建築樣式必須避免呆板硬性的規格化,因為它將掠奪了城市的個性;他必須採用當地居民所珍貴的一切。
「人民在便利、經濟和美感方面的需要,他們在習俗與文化方面的需要,是重建計劃中所必須遵守的第一條規則。」
窩羅寧教授在他的書中舉了許多實例。其中一個被稱為「俄羅斯的博物院」的諾夫哥羅德城,這個城的「歷史性文物建築比任何一個城都多」。
「它的重建是建築院院士舒舍夫負責的。他的計劃作了依照古代都市計劃制度重建的準備——當然加上現代化的改善。……在最卓越的歷史文物建築周圍的空地將布置成為花園,以便取得文物建築的觀景。若干組的文物建築群將被保留為國寶;……
「關於這城……的新建築樣式,建築師們很正確地拒絕了庸俗的『市儈式』建築,而採取了被稱為『地方性的拿破崙時代式』建築,因為它是該城原有建築中最典型的樣式。
「……建築學者們指出:在計劃重建新的諾夫哥羅德的設計中,要給予歷史性文物建築以有利的位置,使得在遠處近處都可以看見它們的原則的正確性。
「對於許多類似諾夫哥羅德的古俄羅斯城市之重建的這種研討將要引導使問題得到最合理的解決,因為每一個意見都是對於以往的俄羅斯文物的熱愛的表現。」
怎樣建設「中國的博物院」的北京城,上面引錄的原則是正確的。讓我們向諾夫哥羅德看齊,向舒舍夫學習。
六我們的首都
中山堂
我們的首都是這樣多方面的偉大和可愛,每次我們都可以從不同的事物來介紹和說明它,來了解和認識它。我們的首都是一個最富於文化建築的名城;從文物建築來介紹它,可以更深刻地感到它的偉大與罕貴。下面這個鏡頭就是我要在這裡首先介紹的一個對象。
它是中山公園內的中山堂。你可能已在這裡開過會,或因遊覽中山公園而認識了它;你也可能是沒有來過首都而希望來的人,願意對北京有個初步的了解。讓我來介紹一下吧,這是一個愉快的任務。
這個殿堂的確不是一個尋常的建築物;就是在這個滿是文物建築的北京城裡,它也是極其罕貴的一個。因為它是這個古老的城中最老的一座木構大殿,它的年齡已有五百三十歲了。它是十五世紀二十年代的建築,是明朝永樂由南京重回北京建都時所造的許多建築物之一,也是明初工藝最旺盛的時代里,我們可尊敬的無名工匠們所創造的、保存到今天的一個實物。
註:本章中的11節依次連載於1952年《新觀察》第1~11期(1952年1—7月),署名:林徽因。
這個殿堂過去不是帝王的宮殿,也不是佛寺的經堂;它是執行中國最原始宗教中祭祀儀節而設的壇廟中的「享殿」。中山公園過去是「社稷壇」,就是祭土地和五穀之神的地方。
凡是壇廟都用柏樹林圍繞,所以環境優美,成為現代公園的極好基礎。社稷壇全部包括中央一廣場,場內一方壇,場四面有短牆和欞星門;短牆之外,三面為神道,北面為享殿和寢殿;它們的外圍又有紅圍牆和美麗的券洞門。正南有井亭,外圍古柏參天。
中山堂的外表是個典型的大殿。白石鑲嵌的台基和三道石階,朱漆合抱的並列立柱,精緻的門窗,青綠彩畫的闌額,由於綜錯木材所組成的「斗栱」和檐椽等所造成的建築裝飾,加上黃琉璃瓦巍然聳起,微曲的坡頂,都可說是典型的、但也正是完整而美好的結構。它比例的穩重,尺度的恰當,也恰如它的作用和它的環境所需要的。它的內部不用天花頂棚,而將梁架斗栱結構全部外露,即所謂「露明造」的格式。我們仰頭望去,就可以看見每一塊結構的構材處理得有如裝飾畫那樣美麗,同時又組成了巧妙的圖案。當然,傳統的青綠彩繪也更使它燦爛而華貴。但是明初遺物的特徵是木材的優良(每柱必是整料,且以楠木為主),和匠工砍削榫卯的準確,這些都不是在外表上顯著之點,而是屬於它內在的品質的。
中國勞動人民所創造的這樣一座優美的、雄偉的建築物,過去只供封建帝王愚民之用,現在回到了人民的手裡,它的效能,充分地被人民使用了。一九四九年八月,北京市第一屆人民代表會議,就是在這裡召開的。兩年多來,這裡開過各種會議百餘次。這大殿是多麼恰當地用作各種工作會議和報告的大禮堂!而更巧的是同社稷壇遙遙相對的太廟,也已用作首都勞動人民的文化宮了。
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
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是首都人民所熟悉的地方。它在天安門的左側,同天安門右側的中山公園正相對稱。它所佔的面積很大,南面和天安門在一條線上,北面背臨著紫禁城前的護城河,西面由故宮前的東千步廊起,東面到故宮的東牆根止,東西寬度恰是紫禁城的一半。這裡是四百零八年以前(明嘉靖二十三年,一五四四年)勞動人民所辛苦建造起來的一所規模宏大的廟宇。它主要是由三座大殿、三進庭院所組成;此外,環繞著它的四周的,是一片蓊鬱古勁的柏樹林。
這裡過去稱做「太廟」,只是沉寂地供著一些死人牌位和一年舉行幾次皇族的祭祖大典的地方。解放以後,一九五〇年國際勞動節,這裡的大門上掛上了毛主席親筆題的匾額——「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它便活躍起來了。在這裡面所進行的各種文化娛樂活動經常受到首都勞動人民的熱烈歡迎,以至於這裡林蔭下的庭院和大殿里經常擠滿了人,假日和舉行各種展覽會的時候,等待入門的行列有時一直排到天安門前。
在這裡,各種文化娛樂活動是在一個特別美麗的環境中進行的。這個環境的特點有二:
一,它是故宮中工料特殊精美而在四百多年中又絲毫未被傷毀的一個完整的建築組群。
二,它的平面布局是在祖國的建築體系中,在處理空間的方法上最卓越的例子之一。不但是它的內部布局爽朗而緊湊,在虛實起伏之間,構成一個整體,並且它還是故宮體系總布局的一個組成部分,同天安門、端門和午門有一定的關係。如果我們從高處下瞰,就可以看出文化宮是以一個廣庭為核心,四面建築物環抱,北面是建築的重點。它不單是一座單獨的殿堂,而是前後三殿:中殿與後殿都各有它的兩廂配殿和前院;前殿特別雄大,有兩重屋檐,三層石基,左右兩廂是很長的廊廡,像兩臂伸出抱攏著前面廣庭。南面的建築很簡單,就是入口的大門。在這全組建築物之外,環繞著兩重有琉璃瓦飾的紅牆,兩圈紅牆之間,是一周蒼翠的老柏樹林。南面的樹林是特別大的一片,造成濃蔭,和北頭建築物的重點恰相呼應。它們所留出的主要空間就是那個可容萬人以上的廣庭,配合著兩面的廊子。這樣的一種空間處理,是非常適合於戶外的集體活動的。這也是我們祖國建築的優良傳統之一。這種布局與中山公園中社稷壇部分完全不同,但在比重上又恰是對稱的。如果說社稷壇是一個四條神道由中心向外展開的壇(僅在北面有兩座不高的殿堂),文化宮則是一個由四面殿堂廊屋圍攏來的廟。這兩組建築物以端門前庭為鎖鑰,和午門、天安門是有機地聯繫著的。在文化宮裡,如果我們由下往上看,不但可以看到北面重檐的正殿巍然而起,並且可以看到午門上的五鳳樓一角正成了它的西北面背景,早晚雲霞,金瓦翚飛,氣魄的雄偉,給人極深刻的印象。
故宮三大殿
北京城裡的故宮中間,巍然崛起的三座大宮殿是整個故宮的重點,「紫禁城」內建築的核心。以整個故宮來說,那樣莊嚴宏偉的氣魄;那樣富於組織性,又富於圖畫美的體形風格;那樣處理空間的藝術;那樣的工程技術,外表輪廓,和平面布局之間的統一的整體,無可否認的,它是全世界建築藝術的絕品,它是一組偉大的建築傑作,它也是人類勞動創造史中放出異彩的奇迹之一。我們有充足的理由,為我們這「世界第一」而驕傲。
三大殿的前面有兩段作為序幕的布局,是值得注意的。第一段,由天安門,經端門到午門,兩旁長列的「千步廊」是個嚴肅的開端。第二段在午門與太和門之間的小廣場,更是一個美麗的前奏。這裡一道弧形的金水河,和河上五道白石橋,在黃瓦紅牆的氣氛中,北望太和門的雄勁,這個環境適當地給三殿做了心理準備。
太和、中和、保和三座殿是前後排列著同立在一個龐大而崇高的工字形白石殿基上面的。這種台基過去稱「殿陛」,共高二丈,分三層,每層有刻石欄杆圍繞,台上列銅鼎等。台前石階三列,左右各一列,路上都有雕鏤隱起的龍鳳花紋。這樣大尺度的一組建築物,是用更宏大尺度的庭院圍繞起來的。廣庭氣魄之大是無法形容的。庭院四周有廊屋,太和與保和兩殿的左右還有對稱的樓閣,和翼門,四角有小角樓。這樣的布局是我國特有的傳統,常見於美麗的唐宋壁畫中。
三殿中,太和殿最大,也是全國最大的一個木構大殿。橫闊十一間,進深五間,外有廊柱一列,全個殿內外立著八十四根大柱。殿頂是重檐的「廡殿式」瓦頂,全部用黃色的琉璃瓦,光澤燦爛,同藍色天空相輝映。底下彩畫的橫額和斗栱,朱漆柱,金瑣窗,同白石階基也作了強烈的對比。這個殿建於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七年),已有二百五十五歲,而結構整嚴完好如初。內部滲金盤龍柱和上部梁枋藻井上的彩畫雖稍剝落,但仍然華美動人。
中和殿在工字基台的中心,平面為正方形,宋元工字殿當中的「柱廊」竟蛻變而成了今天的亭子形的方殿。屋頂是單檐「攢尖頂」,上端用滲金圓頂為結束。此殿是清初順治三年的原物,比太和殿又早五十餘年。
保和殿立在工字形殿基的北端,東西闊九間,每間尺度又都小於太和殿,上面是「歇山式」殿頂,它是明萬曆的「建極殿」原物,未經破壞或重建的。至今上面童柱上還留有「建極殿」標識。它是三殿中年壽最老的,已有三百三十七年的歷史。
三大殿中的兩殿,一前一後,中間夾著略為低小的單位所造成的格局,是它美妙的特點。要用文字形容三殿是不可能的,而同時因環境之大,攝影鏡頭很難把握這三殿全部的雄姿。深刻的印象,必須親自進到那動人的環境中,才能體會得到。
北海公園
在二百多萬人口的城市中,尤其是在布局謹嚴,街道引直,建築物主要都左右對稱的北京城市,會有像北海這樣一處水闊天空,風景如畫的環境,據在城市的心臟地帶,實在令人料想不到,使人驚喜。初次走過橫亘在北海和中海之間的金鰲玉橋的時候,望見隔水的景物,真像一幅畫面,給人的印象尤為深刻。聳立在水心的瓊華島,山巔白塔,林間樓台,受晨光或夕陽的渲染,景象非凡特殊,湖岸石橋上的遊人或水面小船,處處也都像在畫中。池沼園林是近代城市的肺腑,藉以調節氣候,美化環境,休息精神;北海風景區對全市人民的健康所起的作用是無法衡量的。北海在藝術和歷史方面的價值都是很突出的,但更可貴的還是在它今天回到了人民手裡,成為人民的公園。
我們重視北海的歷史,因為它也就是北京城歷史重要的一段。它是今天的北京城的發源地。遠在遼代(十一世紀初),瓊華島的地址就是一個著名的台,傳說是「蕭太後台」;到了金朝(十二世紀中),統治者在這裡奢侈地為自己建造郊外離宮:鑿大池,改台為島,移北宋名石築山,山巔建美麗的大殿。元忽必烈攻破中都,曾住在這裡。元建都時,廢中都舊城,選擇了這離宮地址作為他的新城,大都皇宮的核心,稱北海和中海為太液池。元的三個宮分立在兩岸,水中前有「瀛洲圓殿」,就是今天的團城,北面有橋通「萬歲山」,就是今天的瓊華島。島立太液池中,氣勢雄壯,山巔廣寒殿居高臨下,可以遠望西山,俯瞰全城,是忽必烈的主要宮殿,也是全城最突出的重點。明毀元三宮,建造今天的故宮以後,北海和中海的地位便不同了,也不那樣重要了。統治者把兩海改為游宴的庭園,稱作「內苑」。廣寒殿廢而不用,明萬曆時坍塌。清初開闢南海,增修許多庭園建築,北海北岸和東岸都有個別幽靜的單位。北海面貌最顯著的改變是在一六五一年,瓊華島廣寒殿舊址上,建造了今天所見的西藏式白塔。島正南半山殿堂也改為佛寺,由石階直升上去,遙對團城。這個景象到今天已保持整整三百年了。
北海布局的藝術手法是繼承宮苑創造幻想仙境的傳統,所以它以瓊華島仙山樓閣的姿態為主:上面是台殿亭館;中間有岩洞石室;北面游廊環抱,廊外有白石欄楯,長達三百公尺;中間漪瀾堂,上起軒樓為遠帆樓,和北岸的五龍亭隔水遙望,互見縹緲,是本著想象的仙山景物而安排的。湖心本植蓮花,其間有畫舫來去。北岸佛寺之外,還作小西天,又受有佛教畫的影響。其它如橋亭堤岸,多少是模擬山水畫意。北海的布局是有著豐富的藝術傳統的。它的曲折有趣、多變化的景物,也就是它最得遊人喜愛的因素。同時更因為它的水面宏闊,林岸較深,尺度大,氣魄大,最適合於現代青年假期中的一切活動:划船、滑水、登高遠眺,北海都有最好的條件。
天壇
天壇在北京外城正中線的東邊,佔地差不多四千畝,圍繞著有兩重紅色圍牆。牆內茂密參天的老柏樹,遠望是一片蒼鬱的綠蔭。由這樹林中高高聳出深藍色傘形的琉璃瓦頂,它是三重檐子的圓形大殿的上部,尖端上閃耀著塗金寶頂。這是祖國一個特殊的建築物,世界聞名的天壇祈年殿。由南方到北京來的火車,進入北京城后,車上的人都可以從車窗中見到這個景物。它是許多人對北京文物建築最先的一個印象。
天壇是過去封建主每年祭天和祈禱豐年的地方,封建的愚民政策和迷信的產物;但它也是過去辛勤的勞動人民用血汗和智慧所創造出來的一種特殊美麗的建築類型,今天有著無比的藝術和歷史價值。
天壇的全部建築分成簡單的兩組,安置在平舒開朗的環境中,外周用深深的樹林圍護著。南面一組主要是祭天的大壇,稱做「圜丘」,和一座不大的圓殿,稱「皇穹宇」。北面一組就是祈年殿和它的後殿——皇乾殿、東西配殿和前面的祈年門。這兩組相距約六百公尺,有一條白石大道相聯。兩組之外,重要的附屬建築只有向東的「齋宮」一處。外面兩周的圍牆,在平面上南邊一半是方的,北邊一半是半圓形的。這是根據古代「天圓地方」的說法而建築的。
圜丘是祭天的大壇,平面正圓,全部白石砌成;分三層,高約一丈六尺;最上一層直徑九丈,中層十五丈,底層二十一丈。每層有石欄杆繞著,三層欄板共合成三百六十塊,象徵「周天三百六十度」。各層四面都有九步台階。這座壇全部尺寸和數目都用一、三、五、七、九的「天數」或它們的倍數,是最典型的封建迷信結合的要求。但在這種苛刻條件下,智慧的勞動人民卻在造形方面創造出一個藝術傑作。這座潔白如雪、重疊三層的圓壇,周圍環繞著玲瓏像花邊般的石刻欄杆,形體是這樣地美麗,它永遠是個可珍貴的建築物,點綴在祖國的地面上。
圜丘北面欞星門外是皇穹宇。這座單檐的小圓殿的作用是存放神位木牌(祭天時「請」到圜丘上面受祭,祭完送回)。最特殊的是它外面周繞的圍牆,平面作成圓形,只在南面開門。牆面是精美的磨磚對縫,所以靠牆內任何一點,向牆上低聲細語,他人把耳朵靠近其它任何一點,都可以清晰聽到。人們都喜歡在這裡做這種「聲學遊戲」。
祈年殿是祈谷的地方,是個圓形大殿,三重藍色琉璃瓦檐,最上一層上安金頂。殿的建築用內外兩周的柱,每周十二根,裡面更立四根「龍井柱」。圓周十二間都安格扇門,沒有牆壁,莊嚴中呈顯玲瓏。這殿立在三層圓壇上,壇的樣式略似圜丘而稍大。
天壇部署的規模是明嘉靖年間制定的。現存建築中,圜丘和皇穹宇是清乾隆八年(一七四三年)所建。祈年殿在清光緒十五年雷火焚毀后,又在第二年(一八九〇年)重建。祈年門和皇乾殿是明嘉靖二十四年(一五四五年)原物。現在祈年門梁下的明代彩畫是罕有的歷史遺物。
頤和園
在中國歷史中,城市近郊風景特別好的地方,封建主和貴族豪門等總要獨霸或強佔,然後再加以人工的經營來做他們的「禁苑」或私園。這些著名的御苑、離宮、名園,都是和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分不開的。他們鑿了池或築了山,建造了亭台樓閣,栽植了樹木花草,布置了迴廊曲徑,橋樑水榭,在許許多多巧妙的經營與加工中,才把那些離宮或名園提到了高度藝術的境地。現在,這些可寶貴的祖國文化遺產,都已回到人民手裡了。
北京西郊的頤和園,在著名的圓明園被帝國主義侵略軍隊毀了以後,是中國四千年封建歷史里保存到今天的最後的一個大「御苑」。頤和園周圍十三華里,園內有山有湖。倚山臨湖的建築單位大小數百,最有名的長廊,東西就長達一千幾百尺,共計二百七十三間。
頤和園的湖、山基礎,是經過金、元、明三朝所建設的。清朝規模最大的修建開始於乾隆十五年(一七五〇年),當時本名清漪園,山名萬壽,湖名昆明。一八六〇年,清漪園和圓明園同遭英法聯軍毒辣的破壞。前山和西部大半被毀,只有山巔琉璃磚造的建築和「銅亭」得免。
前山湖岸全部是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年)所重建。那時西太后那拉氏專政,為自己做壽,竟挪用了海軍造船費來修建,改名頤和園。
頤和園規模宏大,布置錯雜,我們可以分成後山、前山、東宮門、南湖和西堤等四大部分來了解它的。
第一部後山,是清漪園所遺留下的藝術面貌,精華在萬壽山的北坡和坡下的蘇州河。東自「赤城霞起」關口起,山勢起伏,石路迴轉,一路在半山經「景福閣」到「智慧海」,再向西到「畫中游」。一路沿山下河岸,處處蒼松深郁或桃樹錯落,是初春清明前後遊園最好的地方。山下小河(或稱后湖)曲折,忽狹忽闊;沿岸摹仿江南風景,故稱「蘇州街」,河也名「蘇州河」。正中北宮門入園后,有大石橋跨蘇州河上,向南上坡是「后大廟」舊址,今稱「須彌靈境」。這些地方,今天雖已剝落荒涼,但環境幽靜,仍是頤和園最可愛的一部分。東邊「諧趣園」是仿無錫惠山園的風格,當中荷花池,四周有水殿曲廊,極為別緻。西面通到前湖的小蘇州河,岸上東有「買賣街」(現已不存)[10],儼如江南小鎮。更西的長堤垂柳和六橋是仿杭州西湖六橋建設的。這些都是摹仿江南山水的一個系統的造園手法。
第二部前山湖岸上的布局,主要是排雲殿、長廊和石舫。排雲殿在南北中軸線上。這一組由臨湖一座牌坊起,上到排雲殿,再上到佛香閣;倚山建築,巍然聳起,是前山的重點。佛香閣是八角鑽尖頂的多層建築物,立在高台上,是全山最高的突出點。這一組建築的左右還有「轉輪藏」和「五芳閣」等宗教建築物。附屬於前山部分的還有米山上幾處別館如「景福閣」「畫中游」等。沿湖的長廊和中線成丁字形;西邊長廊盡頭處,湖岸轉北到小蘇州河,傍岸處就是著名的「石舫」,名清宴舫。前山著重侈大、堂皇富麗,和清漪園時代重視江南山水的曲折大不相同;前山的安排,是「仙山蓬島」的格式,略如北海瓊華島,建築物倚山層層上去,成一中軸線,以高聳的建築物為結束。湖岸有石欄和游廊。對面湖心有遠島,以橋相通,也如北海團城。只是島和岸的距離甚大,通到島上的十七孔長橋,不在中線,而由東堤伸出,成為遠景。
第三部是東宮門入口后的三大組主要建築物:一是向東的仁壽殿,它是理事的大殿;二是仁壽殿北邊的德和園,內中有正殿、兩廊和大戲台;三是樂壽堂,在德和園之西。這是那拉氏居住的地方。堂前向南臨水有石台石階,可以由此上下船。這些建築擁擠繁複,像城內府第,堵塞了入口,向後山和湖岸的合理路線被建築物阻擋割裂。今天遊園的人,多不知有後山,進仁壽殿或德和園之後,更有迷惑在院落中的感覺,直到出了榮壽堂西門,到了長廊,才豁然開朗,見到前面湖山。這一部分的建築物為全園布局上的最大弱點。
第四部是南湖洲島和西堤。島有五處,最大的是月波樓一組,或稱龍王廟,有長橋通東堤。其他小島非船不能達。西堤由北而南成一弧線,分數段,上有六座橋。這些都是湖中的點綴,為北岸的遠景。
天寧寺塔
北京廣安門外的天寧寺塔,是北京城內和郊外的寺塔中完整立著的一個最古的建築紀念物。這個塔是屬於一種特殊的類型:平面作八角形,磚築實心,外表主要分成高座、單層塔身和上面的多層密檐三部分。座是重疊的兩組須彌座,每組中間有一道「束腰」,用「間柱」分成格子,每格中刻一淺龕,中有浮雕,上面用一周磚刻斗栱和欄杆,故極富於裝飾性。座以上只有一單層的塔身,托在仰翻的大蓮瓣上,塔身四正面有栱門,四斜面有窗,還有浮雕力神像等。塔身以上是十三層密密重疊著的瓦檐。第一層檐以上,各檐中間不露塔身,只見斗栱;檐的寬度每層縮小,逐漸向上遞減,使塔的輪廓成緩和的弧線。塔頂的「剎」是佛教的象徵物,本有「覆缽」和很多層「相輪」,但天寧寺塔上只有寶頂,不是一個剎,而十三層密檐本身卻有了相輪的效果。
這種類型的塔,輪廓甚美,全部穩重而挺拔。層層密檐的支出使檐上的光和檐下的陰影構成一明一暗;重疊而上,和素麵塔身起反襯作用,是最引人注意的宜於遠望的處理方法。中間塔身略細,約束在檐以下、座以上,特別顯得窈窕。座的輪廓也因有伸出和縮緊的部分,更美妙有趣。塔座是塔底部的重點,遠望清晰伶俐;近望則見浮雕的花紋、走獸和人物,精緻生動,又恰好收到最大的裝飾效果。它是磚造建築藝術中的極可寶貴的處理手法。
分析和比較祖國各時代各類型的塔,我們知道南北朝和隋的木塔的形狀,但實物已不存。唐代遺物主要是磚塔,都是多層方塔,如西安的大雁塔和小雁塔。唐代雖有單層密檐塔,但平面為方形,且無須彌座和斗栱,如嵩山的永泰寺塔。中原山東等省以南,山西省以西,五代以後雖有八角塔,而非密檐,且無斗栱,如開封的「鐵塔」。在江南,五代兩宋雖有八角塔,卻是多層塔身的,且塔身雖磚造,每層都用木造斗栱和木檁托檐,如蘇州虎丘塔,羅漢院雙塔等。檢查天寧寺塔每一細節,我們今天可以確鑿地斷定它是遼代的實物,清代石碑中說它是「隋塔」是錯誤的。
這種單層密檐的八角塔只見於河北省和東北。最早有年月可考的都屬於遼金時代(十一至十三世紀),如房山雲居寺南塔北塔,正定青塔,通州塔,遼陽白塔寺塔等。但明清還有這形制的塔,如北京八里庄塔。從它們分佈的地域和時代看來,這類型的塔顯然是契丹民族(滿族祖先的一支)的勞動人民和當時移居遼區的漢族匠工們所合力創造的偉績,是他們對於祖國建築傳統的一個重大貢獻。天寧寺塔經過這九百多年的考驗,仍是一座完整而美麗的紀念性建築,它是今天北京最珍貴的藝術遺產之一。
北京近郊的三座「金剛寶座塔」
——西直門外五塔寺塔、德勝門外西黃寺塔和香山碧雲寺塔
北京西直門外五塔寺的大塔,形式很特殊;它是建立在一個巨大的檯子上面,由五座小塔所組成的。佛教術語稱這種塔為「金剛寶座塔」。它是摹仿印度佛陀伽藍的大塔建造的。
金剛寶座塔的圖樣,是一四一三年(明永樂時代)西番班迪達來中國時帶來的。永樂帝朱棣,封班迪達做大國師,建立大正覺寺——即五塔寺——給他住。到了一四七三年(明成化九年)便在寺中仿照了中印度式樣,建造了這座金剛寶座塔。清乾隆時代又仿照這個類型,建造了另外兩座。一座就是現在德勝門外的西黃寺塔,另一座是香山碧雲寺塔。這三座塔雖同屬於一個格式,但每座各有很大變化,和中國其他的傳統風格結合而成。它們具體地表現出祖國勞動人民靈活運用外來影響的能力,他們有大膽變化、不限制於摹仿的創造精神。在建築上,這樣主動地吸收外國影響和自己民族形式相結合的例子是極值得注意的。同時,介紹北京這三座塔並指出它們的顯著的異同,也可以增加遊覽者對它們的認識和興趣。
五塔寺在西郊公園北面約二百公尺。它的大台高五丈,上面立五座密檐的方塔,正中一座高十三層,四角每座高十一層。中塔的正南,階梯出口的地方有一座兩層檐的亭子,上層瓦頂是圓的。大台的最底層是個「須彌座」,座之上分五層,每層伸出小檐一周,下雕並列的佛龕,龕和龕之間刻菩薩立像。最上層是女兒牆,也就是大台的欄杆。這些上面都有雕刻,所謂「梵花、梵寶、梵字、梵像」。大台的正門有門洞,門內有階梯藏在台身里,盤旋上去,通到台上。
這塔全部用漢白玉建造,密密地布滿雕刻。石里所含鐵質經過五百年的氧化,呈現出淡淡的橙黃的顏色,非常溫潤而美麗。過於繁瑣的雕飾本是印度建築的弱點,中國匠人卻創造了自己的適當的處理。他們智慧地結合了祖國的手法特徵,努力控制了凹凸深淺的重點。每層利用小檐的伸出和佛龕的深入,做成陰影較強烈的部分,其餘全是極淺的浮雕花紋。這樣,便糾正了一片雜亂繁縟的感覺。
西黃寺塔,也稱做班禪喇嘛凈化城塔,建於一七七九年。這座塔的形式和大正覺寺塔一樣,也是五座小塔立在一個大台上面。所不同的,在於這五座塔本身的形式。它的中央一塔為西藏式的喇嘛塔(如北海的白塔),而它的四角小塔,卻是細高的八角五層的「經幢」;並且在平面上,四小塔的座基突出於大台之外,南面還有一列石階引至台上。中央塔的各面刻有佛像、草花和鳳凰等,雕刻極為細緻富麗,四個幢主要一層素麵刻經,上面三層刻佛龕與蓮瓣。全組呈窈窕玲瓏的印象。
碧雲寺塔和以上兩座又都不同。它的大台共有三層,底下兩層是月台,各有台階上去。最上層做法極像五塔寺塔,刻有數層佛龕,階梯也藏在台身內。但它上面五座塔之外,南面左右還有兩座小喇嘛塔,所以共有七座塔了。
這三處仿中印度式建築的遺物,都在北京近郊風景區內。同式樣的塔,國內只有昆明官渡鎮有一座,比五塔寺塔更早了幾年。
鼓樓、鐘樓和什剎海
北京城在整體布局上,一切都以城中央一條南北中軸線為依據。這條中軸線以永定門為南端起點,經過正陽門、天安門、午門、前三殿、后三殿、神武門、景山、地安門一系列的建築重點,最北就結束在鼓樓和鐘樓那裡。北京的鐘樓和鼓樓不是東西相對,而是在南北線上,一前、一后的兩座高聳的建築物。北面城牆正中不開城門,所以這條長達八公里的南北中線的北端就終止在鐘樓之前。這個偉大氣魄的中軸直穿城心的布局是我們祖先傑出的創造。鼓樓面向著廣闊的地安門大街,地安門是它南面的「對景」,鐘樓峙立在它的北面,這樣三座建築便合成一組莊嚴的單位,適當地作為這條中軸線的結束。
鼓樓是一座很大的建築物,第一層雄厚的磚台,開著三個發券的門洞。上面橫列五間重檐的木構殿樓,整體輪廊強調了橫亘的體形。鐘樓在鼓樓後面不遠,是座直立聳起、全部磚石造的建築物;下層高聳的台,每面只有一個發券門洞。台上鍾亭也是每面一個發券的門。全部使人有渾雄堅實的矗立的印象。鍾、鼓兩樓在對比中,一橫一直,形成了和諧美妙的組合。明朝初年智慧的建築工人,和當時的「打圖樣」的師父們就這樣樸實、大膽地創造了自己市心的立體標誌,充滿了中華民族特徵的不平凡的風格。
鍾、鼓樓西面俯瞰什剎海和后海。這兩個「海」是和北京歷史分不開的。它們和北海、中海、南海是一個系統的五個湖沼。十二世紀中建造「大都」的時候,北海和中海被划入宮苑(那時還沒有南海),什剎海和后海留在市區內。當時有一條水道由什剎海經現在的北河沿、南河沿、六國飯店出城通到通州,銜接到運河。江南運到的糧食便在什剎海卸貨,那裡船帆桅杆十分熱鬧,它的重要性正相同於我們今天的前門車站。到了明朝,水源發生問題,水運只到東郊,什剎海才喪失了作為交通終點的身份。尤其難得的是它外面始終沒有圍牆把它同城區阻隔,正合乎近代最理想的市區公園的布局。
海的四周本有十座佛寺,因而得到「什剎」的名稱。這十座寺早已荒廢。滿清末年,這裡周圍是茶樓、酒館和雜耍場子等。但湖水逐漸淤塞,雖然夏季里香荷一片,而水質污穢、蚊蟲孳生已威脅到人民的健康。解放後人民自己的政府首先疏浚全城水道系統,將什剎海掏深,砌了石岸,使它成為一片清澈的活水,又將西側小湖改為可容四千人的游泳池。兩年來那裡已成勞動人民夏天中最喜愛的地點。垂柳倒影,隔岸可遙望鐘樓和鼓樓,它已真正地成為首都的風景區。並且這個風景區還正在不斷地建設中。
在全市來說,由地安門到鍾、鼓樓和什剎海是城北最好的風景區的基礎。現在鼓樓上面已是人民的第一文化宮,小海已是游泳池,又緊接北海。這一個美好環境,由鍾、鼓樓上遠眺更為動人。不但如此,首都的風景區是以湖沼為重點的,水道的連結將成為必要。什剎海若予以發展,將來可能以金水河把它同頤和園的昆明湖結連起來。那樣,人們將可以在假日里從什剎海坐著小船經由美麗的西郊,直達頤和園了。
雍和宮
北京城內東北角的雍和宮,是二百十幾年來北京最大的一座喇嘛寺院。喇嘛教是蒙藏兩族所崇奉的宗教,但這所寺院因為建築的宏麗和佛像雕刻等的壯觀,一向都非常著名,所以瀏覽首都的人們,時常來到這裡參觀。這一組莊嚴的大建築群,是過去中國建築工人以自己傳統的建築結構技術來適應喇嘛教的需要所創造的一種宗教性的建築類型,就如同中國工人曾以本國的傳統方法和民族特徵解決過回教的清真寺或基督教的禮拜堂的需要一樣。這寺院的全部是一種符合特殊實際要求的藝術創造,在首都的文物建築中間,它是不容忽視的一組建築遺產。
雍和宮曾經是胤禎(清雍正)做王子時的府第。在一七三四年改建為喇嘛寺。
雍和宮的大布局,緊湊而有秩序,全部由南北一條中軸線貫穿著。由最南頭的石牌坊起到「琉璃花門」是一條「御道」,——也像一個小廣場。兩旁十幾排向南並列的僧房就是喇嘛們的宿舍。由琉璃花門到雍和門是一個前院,這個前院有古槐的幽蔭,南部左右兩角立著鐘樓和鼓樓,北部左右有兩座八角的重檐亭子,更北的正中就是雍和門;雍和門規模很大,才經過修繕油飾。由此北進共有三個大庭院,五座主要大殿閣。第一院正中的主要大殿稱做雍和宮,它的前面中線上有碑亭一座和一個雕刻精美的銅香爐,兩邊配殿圍繞到它後面一殿的兩旁,規模極為宏壯。
全寺最值得注意的建築物是第二院中的法輪殿,其次便是它後面的萬佛樓。它們的格式都是很特殊的。法輪殿主體是七間大殿,但它的前後又各出五間「抱廈」,使平面成十字形。殿的瓦頂上面突出五個小閣,一個在正脊中間,兩個在前坡的左右,兩個在後坡的左右。每個小閣的瓦脊中間又立著一座喇嘛塔。由於宗教上的要求,五塔寺金剛寶座塔的型式很巧妙地這樣組織到純粹中國式的殿堂上面,成了中國建築中一個特殊例子。
萬佛樓在法輪殿後面,是兩層重檐的大閣。閣內部中間有一尊五丈多高的彌勒佛大像,穿過三層樓井,佛像頭部在最上一層的屋頂底下。據說這個像的全部是由一整塊檀香木雕成的。更特殊的是萬佛樓的左右另有兩座兩層的閣,從這兩閣的上層用斜廊——所謂飛橋——和大閣相聯繫。這是敦煌唐朝畫中所常見的格式,今天還有這樣一座存留著,是很難得的。
雍和宮最北部的綏成殿是七間,左右樓也各是七間,都是兩層的樓閣,在我們的最近建設中,我們極需要參考本國傳統的樓屋風格,從這一組兩層建築物中,是可以得到許多啟示的。
故宮
北京的故宮現在是首都的故宮博物院。故宮建築的本身就是這博物院中最重要的歷史文物。它綜合形體上的壯麗、工程上的完美和布局上的莊嚴秩序,成為世界上一組最優異、最輝煌的建築紀念物。它是我們祖國多少年來勞動人民智慧和勤勞的結晶,它有無比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全宮由「前朝」和「內廷」兩大部分組成;四周有城牆圍繞,牆下是一周護城河,城四角有角樓,四面各有一門:正南是午門,門樓壯麗稱五鳳樓;正北稱神武門;東西兩門稱東華門、西華門,全組統稱「紫禁城」。隔河遙望紅牆、黃瓦、宮闕、角樓的任何一角都是宏偉秀麗,氣象萬千。
前朝正中的三大殿是宮中前部的重點,階陛三層,結構崇偉,為建築造形的傑作。東側是文華殿,西側是武英殿,這兩組與太和門東西並列,左右襯托,構成三殿前部的格局。
內廷是封建皇帝和他的家族居住和辦公的部分。因為是所謂皇帝起居的地方,所以借重了許多嚴格部署的格局和外表形式上的處理來強調這獨夫的「至高無上」。因此內廷的布局仍是採用左右對稱的格式,並且在部署上象徵天上星宿等等。例如內廷中間,乾清、坤寧兩宮就是象徵天地,中間過殿名交泰,就取「天地交泰」之義。乾清宮前面的東西兩門名日精、月華,象徵日月。後面御花園中最北一座大殿——欽安殿,內中還供奉著「玄天上帝」的牌位。故宮博物院稱這部分作「中路」,它也就是前王殿中軸線的延續,也是全城中軸的一段。
「中路」兩旁兩條長夾道的東西,各列六個宮,每三個為一路,中間有南北夾道。這十二個宮象徵十二星辰。它們後部每面有五個並列的院落,稱東五所、西五所,也象徵眾星拱辰之義。十二宮是內宮眷屬「妃嬪」「皇子」等的住所和中間的「后三殿」就是紫禁城後半部的核心。現在博物院稱東西六宮等為「東殿」和「西殿」,按日輪流開放。西六宮曾經改建,儲秀和翊坤兩宮之間增建一殿,成了一組。長春和太極之間,也添建一殿,成為一組,格局稍變。東六宮中的延禧,曾參酌西式改建「水晶宮」而未成。
三路之外的建築是比較不規則的。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是在中軸兩側,東西兩路的南頭,十二宮前面的重要宮殿。西邊是養心殿一組,它正在「外朝」和「內廷」之間偏東的位置上,是封建主實際上日常起居的地方。中軸東邊與它約略對稱的是齋宮和奉先殿。這兩組與乾清宮的關係就相等於文華、武英兩殿與太和殿的關係。另一類是核心外圍規模較十二宮更大的宮。這些宮是建築給封建主的母后居住的。每組都有前殿、后寢、周圍廊子、配殿、宮門等。西邊有慈寧、壽康、壽安等宮。其中夾著一組佛教廟宇雨花閣,規模極大。總稱為「外西路」。東邊的「外東路」只有直串南北、範圍巨大的寧壽宮一組。它本是玄燁(康熙)的母親所居,後來弘曆(乾隆)將政權交給兒子,自己退老住在這裡曾增建了許多繁縟巧麗的亭園建築,所以稱為「乾隆花園」。它是故宮後部核心以外最特殊也最奢侈的一個建築組群,且是清代日趨繁瑣的宮廷趣味的代表作。
故宮後部雖然「千門萬戶」,建築密集,但它們仍是有秩序的布局。中軸之外,東西兩側的建築物也是以幾條南北軸線為依據的。各軸線組成的建築群以外的街道形成了細長的南北夾道。主要的東一長街和西一長街的南頭就是通到外朝的「左內門」和「右內門」,它們是內廷和前朝聯繫的主要交通線。
除去這些「宮」與「殿」之外,紫禁城內還有許多服務單位如上駟院、御膳房和各種庫房及值班守衛之處。但威名煊赫的「南書房」和「軍機處」等宰相大臣辦公的地方,實際上只是乾清門旁邊幾間廊廡房舍。軍機處還不如上駟院里一排馬廄!封建帝王殘酷地驅役勞動人民為他建造宮殿,養尊處優,享樂排場無所不至,而即使是對待他的軍機大臣也仍如奴隸。這類事實可由故宮的建築和布局反映出來。紫禁城全部建築也就是最豐富的歷史材料。
七談北京的幾個文物建築
北京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文物建築最多的城市。城中極多的建築物或是充滿了歷史意義,或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現在全國人民都熱愛自己的首都,而這些文物建築又是這首都可愛的內容之一,人人對它們有濃厚的興趣,渴望多認識多了解它們,自是意中的事。
北京的文物建築實在是太多了,其中許多著名而已為一般人所熟悉的,這裡不談;現在筆者僅就一些著名而比較不受人注意的,和平時不著名而有特殊歷史和藝術價值的提出來介紹,以引起人們對首都許多文物更大的興趣。
還有一個事實值得我們注意的,筆者也要在此附筆告訴大家。那就是:豐富的北京歷代文物建築竟是從來沒有經過專家或學術團體做過有系統的全面調查研究;現在北京的文物還如同荒山叢林一樣等待我們去開發。關於許許多多文物建築和園林名勝的歷史沿革,實測圖說,和照片、模型等可靠資料都極端缺乏。
在這種調查研究工作還不能有效地展開之前,我們所能知道的北京資料是極端散漫而不足的,筆者不但限於資料,也還限於自己知識的不足,所以所能介紹的文物僅是一鱗半爪,希望拋磚引玉,藉此促進熟悉北京的許多人們將他們所知道的也寫出來——大家來互相補充彼此對北京的認識。
註:原載於1951年8月《新觀察》第3卷2期,署名:林徽因。
天安門前廣場和千步廊的制度
北京的天安門廣場,這個現在中國人民最重要的廣場,在前此數百年中,主要只供封建帝王一年一度祭天時出入之用。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爆發,中國人民革命由這裡開始,這才使這廣場成了政治鬥爭中人民集中的地點。到了三十年後的十月一日中國人民偉大英明的領袖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昭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這個廣場才成了我們首都最富於意義的地點。天安門已象徵著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國徽中主題,在五星下放出照耀全世界的光芒,更是全國人民所熱愛的標誌,永在人民眼前和心中了。
這樣人人所熟悉,人人所尊敬熱愛的天安門廣場本來無須再來介紹,但當我們提到它體型風格這方面和它形成的來歷時,還有一些我們可以親切地談談的。我們敘述它的過去,也可以討論它的將來各種增建修整的方向。
這個廣場的平面是作「丁」字形的。「丁」字橫划中間,北面就是那樓台峋峙規模宏壯的天安門。樓是一橫列九開間的大殿,上面是兩層檐的黃琉璃瓦頂,檐下丹楹藻繪,這是典型的、秀麗而兼嚴肅的中國大建築物的體形。上層瓦坡是用所謂「歇山造」的格式。這就是說它左右兩面的瓦坡,上半截用垂直的「懸山」,下半截才用斜坡,和前後的瓦坡在斜脊處匯合。這個做法同太和殿的前後左右四個斜坡的「廡殿頂」,或稱「四阿頂」的是不相同的。「廡殿頂」氣魄較雄宏,「歇山頂」則較挺秀,姿勢錯落有致些。天安門樓台本身壯碩高大,樸實無華,中間五洞門,本有金釘朱門,近年來常年洞開,通入宮城內端門的前庭。
廣場「丁」字橫划的左右兩端有兩座磚築的東西長安門。每座有三個券門,所以通常人們稱它們為「東西三座門」。這兩座建築物是明初遺物。體型比例甚美,材質也樸實簡單。明的遺物中常有純用磚築,飾以著色琉璃磚瓦較永遠性的建築物,這兩門也就是北京明代文物中極可寶貴的。它們的體型在世界古典建築中也應有它們的藝術地位。這兩門同「丁」字直划末端中華門(也是明建的)鼎足而三,是廣場的三個入口,也是天安門的兩個掖衛與前哨,形成「丁」字各端頭上的重點。
全場周圍繞著覆著黃瓦的紅牆,鋪著白石的板道。此外橫亘廣場的北端的御河上還有五道白石橋和它們上面雕刻的欄杆,橋前有一雙白石獅子,一對高達八公尺的盤龍白石華表。這些很簡單的點綴物,便構成了這樣一個偉大的地方。全場的配色限制在紅色的壁畫,黃色的琉璃瓦,帶米白色的石刻和沿牆一些樹木。這樣以純紅、純黃、純白的簡單的基本顏色來襯托北京蔚藍的天空,恰恰給人以無可比擬的莊嚴印象。
中華門以內沿著東西牆,本來有兩排長廊,約略同午門前的廊子相似,但長得多。這兩排廊子正式的名稱叫作「千步廊」,是皇宮前很美麗整肅的一種附屬建築。這兩列千步廊在庚子年毀於侵略軍隊八國聯軍之手,後來重修的,工程惡劣,已於民國初年拆掉,所以只余現在的兩道牆。如果條件成熟,將來我們整理廣場東西兩面建築之時,或者還可以恢復千步廊,增建美好的兩條長長的畫廊,以供人民游息。廊屋內中便可布置有文化教育意義的短期變換的展覽。
這所謂的千步廊是怎樣產生的呢?談起來,它的來歷與發展是很有意思的。它的確是街市建設一種較晚的格式與制度,起先它是宮城同街市之間的點綴,一種小型的「綠色區」。金、元之後才被統治者攔入皇宮這一邊,成為宮前禁地的一部分,而把人民拒於這區域之外。
據我們所知道的漢、唐的兩京,長安和洛陽,都沒有這千步廊的形制。但是至少在唐末與五代城市中商業性質的市廊卻是很發展的。長列廊屋既便於存貯來往貨物,前檐又可以遮蔽風雨以便行人,購售的活動便都可以得到方便。商業性質的廊屋的發展是可以理解的,它的普遍應用是由於實際作用而來。至今地名以廊為名而表示商區性質的如南京的估衣廊等等是很多的。實際上以廊為一列店肆的習慣,則在今天各縣城中還可以到處看到。
當汴梁(今開封)還不是北宋的首都以前,因為隋開運河,汴河為其中流,汴梁已成了南北東西交通重要的樞紐,為一個商業繁盛的城市。南方的「糧斛百貨」都經由運河入汴,可達到洛陽長安。所以是「自江淮達於河洛,舟車輻輳」而被稱為雄郡。城的中心本是節度使的郡署,到了五代的梁朝將汴梁改為陪都,才創了宮殿。但這不是我們的要點,汴梁最主要的特點是有四條水道穿城而過,它的上邊有許多壯美的橋樑,大的水道汴河上就有十三道橋,其次蔡河上也有十一道,所以那裡又產生了所謂「河街橋市」的特殊布局。商業常集中在橋頭一帶。
上邊說的汴州郡署的前門是正對著汴河上一道最大的橋,俗稱「州橋」的。它的橋市當然也最大,郡署前街兩列的廊子可能就是這種橋市。到北宋以汴梁為國都時,這一段路被稱為「御街」,而兩邊廊屋也就隨著被稱為御廊,禁止人民使用了。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宮門宣德門南面御街約闊三百餘步,兩邊是御廊,本許市人買賣其間,自宋徽宗政和年號之後,官司才禁止的。並安立黑漆杙子在它前面,安朱漆杙子兩行在路心,中心道不得人馬通行。行人都攔在朱杙子以外,杙內有磚石砌御溝水兩道,盡植蓮荷,近岸植桃李梨杏雜花,「春夏之日,望之如綉」。商業性質的市廊變成「御廊」的經過,在這裡便都說出來了。由全市環境的方面看來,這樣地改變嘈雜商業區域成為一種約略如廣場的修整美麗的風景中心,不能不算是一種市政上的改善。且人民還可以在朱杙子外任意行走,所謂御街也還不是完全的禁地。到了元宵燈節,那裡更是熱鬧。成為大家看燈娛樂的地方。宮門宣德樓前的「御街」和「御廊」對著汴河上大州橋顯然是宋東京部署上一個特色。此後歷史上事實證明這樣一種壯美的部署被金、元抄襲,用在北京,而由明清保持下來成為定製。
金人是文化水平遠比漢族落後的游牧民族,當時以武力攻敗北宋懦弱無能的皇室后,金朝的統治者便很快地要摹仿宋朝的文物制度,享受中國勞動人民所累積起來的工藝美術的精華,尤其是在建築方面。金朝是由一一四九年起開始他們建築的活動,遷都到了燕京,稱為中都,就是今天北京的前身,在宣武門以西越出廣安門之地,所謂「按圖興修宮殿」,「規模宏大」,制度「取法汴京」,就都是慕北宋的文物,蓄意要接受它的寶貴遺產與傳統的具體表現。「千步廊」也就是他們所愛慕的一種建築傳統。
金的中都自內城南面天津橋以北的宣陽門起,到宮門的應天樓,東西各有廊二百餘間,中間馳道宏闊,兩邊植柳。當時南宋的統治者曾不斷遣使到「金庭」來,看到金的「規制堂皇,儀衛華整」寫下不少深刻的印象。他們雖然曾用優越的口氣說金的建築殿閣崛起不合制度,但也不得不承認這些建築「工巧無遺力」。其實那一切都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勞動人民勤勞的創造,是他們以生命與血汗換來的,真正的工作是由於「役民八十萬,兵四十萬」並且是「作治數年,死者不可勝計」的犧牲下做成的。當時美好的建築都是勞動人民的果實,卻被統治者所獨佔。北宋時代商業性的市廊改為御廊之後,還是市與宮之間的建築,人民還可以來往其間。到了金朝,特意在宮城前東西各建二百餘間,分三節,每節有一門,東向太廟,西向尚書省,北面東西轉折又各有廊百餘間,這樣的規模,已是宮前門禁森嚴之地,不再是老百姓所能夠在其中走動享受的地方了。
到了元的大都記載上正式的說,南門內有千步廊,可七百步,建靈星門,門內二十步許有河,河上建橋三座名周橋。汴梁時的御廊和州橋,這時才固定地稱做「千步廊」和「周橋」,成為宮前的一種格式和定製,將它們從人民手中擄奪過去,附屬於皇宮方面。
明清兩代繼續用千步廊作為宮前的附屬建築。不但午門前有千步廊到了端門,端門前東西還有千步廊兩節,中間開門,通社稷壇和太廟。當一四一九年將北京城向南展拓,南面城牆由現在長安街一線南移到現在的正陽門一線上,端門之前又有天安門,它的前面才再產生規模更大而開展的兩列千步廊到了中華門。這個宮前廣庭的氣魄更超過了宋東京的御街。
這樣規模的形制當然是宮前一種壯觀,但是沒有經濟條件是建造不起來的,所以終南宋之世,它的首都臨安的宮前再沒有力量繼續這個美麗的傳統,而只能以細沙鋪成一條御路。而御廊格式反是由金、元兩代傳至明、清的,且給了「千步廊」這個名稱。
我們日後是可能有足夠條件和力量來考慮恢復並發展我們傳統中所有美好的體型的。廣場的兩旁也是可以建造很美麗的長廊的。當這種建築環境不被統治者所獨佔時,它便是市中最可愛的建築型類之一,有益於人民的精神生活。正如層塔的峋峙,長廊的周繞也是最代表中國建築特徵的體型。用於各種建築物之間它是既有實用,而又美麗的。
團城——古代台的實例
北海瓊華島是今日北京城的基礎,在元建都以前那裡是金的離宮,而元代將它作為宮城的中心,稱作萬壽山。北海和中海為太液池。團城是其中又特殊又重要的一部分。
元的皇宮原有三部分,除正中的「大內」外,還有興聖宮在萬壽山之正西,即今北京圖書館一帶。興聖宮之前還有隆福宮。團城在當時稱為「瀛洲圓殿」,也叫儀天殿,在池中一個圓坻上。換句話說,它是一個島,在北海與中海之間。島的北面一橋通瓊華島(今天仍然如此),東面一橋同當時的「大內」聯絡,西面是木橋,長四百七十尺,通興聖宮,中間辟一段,立柱架梁在兩條船上才將兩端連接起來,所以稱弔橋。當皇帝去上都(察哈爾省多倫[11]附近)時,留守官則移舟斷橋,以禁往來。明以後這橋已為美麗的石造的金鰲玉橋所代替,而團城東邊已與東岸相連,成為今日北海公園門前三座門一帶地方。所以團城本是北京城內最特殊、最秀麗的一個地點。現今的委屈地位使人不易感覺到它所曾處過的中心地位。在我們今後改善道路系統時是必須加以注意的。
團城之西,今日的金鰲玉橋是一條美麗的石橋,正對團城,兩頭各立一牌樓,橋身寬度不大,橫跨北海與中海之間,玲瓏如畫,還保有當時這地方的氣氛。但團城以東,北海公園的前門與三座門間,曲折迫隘,必須加寬,給團城更好的布置,才能恢復它周圍應有的襯托。到了條件更好的時候,北海公園的前門與圍牆,根本可以拆除,團城與瓊華島間的原來關係,將得以更好地呈現出來。過了三座門,轉北轉東,到了三座門大橋的路旁,北面隈小龐雜的小店面和南面的筒子河太不相稱;轉南至北長街北頭的路東也有小型房子阻擋風景,尤其沒有道理,今後一一都應加以改善。尤其重要的,金鰲玉橋雖美,它是東西城間重要交通孔道之一,橋身寬度不足以適應現代運輸工具的需要條件,將來必須在橋南適當地點加一道橫堤來擔任車輛通行的任務,保留橋本身為行人緩步之用。堤的型式絕不能同橋樑重複,以削弱金鰲玉橋駕凌湖心之感,所以必須低平和河岸略同。將來由橋上俯瞰堤面的「車馬如織」,由堤上仰望橋上行人則「有如神仙中人」,也是一種奇景。我相信很多辦法都可以考慮周密計劃得出來的。
此外,現在團城的格式也值得我們注意。台本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極普通的類型。從周文王的靈台和春秋秦漢的許多的台,可以知道它在古代建築中是常有的一種,而在後代就越來越少了。古代的台大多是封建統治階級登臨游宴的地方,上面多有殿堂廊廡樓閣之類,曹操的銅雀台就是傑出的一例。據作者所知,現今團城已是這種建築遺制的唯一實例,故極為珍貴。現在上面的承光殿代替了元朝的儀天殿,是一六九〇年所重建。殿內著名的玉佛也是清代的雕刻。殿前大玉瓮則是元世祖忽必烈「特詔雕造」,本是瓊華島上廣寒殿的「壽山大玉海」,殿毀后失而復得,才移此安置。這個小台是同瓊華島上的大台遙遙相對。它們的關係是很密切的,所以在下文中我們還要將瓊華島一起談到的。
北海瓊華島白塔的前身
北海的白塔是北京最挺秀的突出點之一,為人人所常能望見的。這塔的式樣屬於西藏化的印度窣堵坡。元以後北方多建造這種式樣。我們現在要談的重點不是塔而是它的富於歷史意義的地址。它同奠定北京城址的關係最大。
本來瓊華島上是一高台,上面建著大殿,還是一種古代台的形制。相傳是遼蕭太后所居,稱「妝台」。換句話說,就是在遼的時代還保持著唐的傳統。金朝將就這個卓越的基礎和北海中海的天然湖沼風景,在此建築有名的離宮——大寧宮。元世祖攻入燕京時破壞城區,而注意到這個美麗的地方,便住這裡大台之上的殿中。
到了元築大都,便依據這個宮苑為核心而設計的。就是上文中所已經談到的那鼎足而立的三個宮;所謂「大內」興聖宮和隆福宮,以北海中海的湖沼(稱太液池)做這三處的中心,而又以大內為全個都城的核心。忽必烈不久就命令重建島上大殿,名為廣寒殿。上面綠蔭清泉,為避暑勝地。馬可波羅(義大利人)在那時到了中國,得以見到,在他的遊記中曾詳盡地敘述這清幽偉麗奇異的宮苑台殿,說有各處移植的奇樹,殿亦作翠綠色,夏日一片清涼。
明滅元之後,曾都南京,命大臣來到北京毀元舊都。有蕭洵其人隨著這個「破壞使團」而來,他遍查元故宮,心裡不免愛惜這樣美麗的建築精華,要遭到無情的破壞,所以一切他都記在他所著的《元故宮遺錄》中。
據另一記載(《日下舊聞考》引《太岳集》)明成祖曾命勿毀廣寒殿。到了萬曆七年(一五七九年)五月「忽自傾圮,樑上有至元通寶的金錢等。」其實那時據說瓦甓已壞,只存梁架,木料早已腐朽,危在旦夕,當然容易忽自傾圮了。
現在的白塔是清初一六五一年——即廣寒殿傾圮后七十三年,在殿的舊址上建立的。距今又整整三百年了。知道了這一些發展過程,當我們遙望白塔在朝陽夕照之中時,心中也有了中國悠久歷史的豐富感覺,更珍視各朝代中人民血汗所造成的種種成績。所不同的是當時都是被帝王所佔有的奢侈建設,當他們對它厭倦時又任其毀去,而從今以後,一切美好的藝術果實就都屬於人民自己,而我們必盡我們的力量永遠加以保護。
八平郊建築雜錄
北平四郊近二三百年間建築遺物極多,偶爾郊遊,觸目都是饒有趣味的古建。其中遼、金、元古物雖然也有,但是大部分還是明清的遺構;有的是顯赫的「名勝」,有的是消沉的「痕迹」;有的按期受成群的世界遊歷團的讚揚,有的只偶爾受詩人們的憑弔,或畫家的欣賞。
這些美的存在,在建築審美者的眼裡,都能引起特異的感覺,在「詩意」和「畫意」之外,還使他感到一種「建築意」的愉快。這也許是個狂妄的說法——但是,什麼叫做「建築意」?我們很可以找出一個比較近理的定義或解釋來。
頑石會不會點頭,我們不敢有所爭辯,那問題怕要牽涉到物理學家,但經過大匠之手澤,年代之磋磨,有一些石頭的確是會蘊含生氣的。天然的材料經人的聰明建造,再受時間的洗禮,成美術與歷史地理之和,使它不能不引起賞鑒者一種特殊的性靈的融會,神志的感觸,這話或者可以算是說得通。
註:原載於1932年11月《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第3卷4期,署名:梁思成,林徽因。
無論哪一個巍峨的古城樓,或一角傾頹的殿基的靈魂里,無形中都在訴說,乃至於歌唱,時間上漫不可信的變遷;由溫雅的兒女佳話,到流血成渠的殺戮。他們所給的「意」的確是「詩」與「畫」的。但是建築師要鄭重鄭重的聲明,那裡面還有超出這「詩」「畫」以外的「意」存在。眼睛在接觸人的智力和生活所產生的一個結構,在光影恰恰可人中,和諧的輪廓,披著風露所賜與的層層生動的色彩;潛意識裡更有「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憑弔興衰的感慨;偶然更發現一片,只要一片,極精緻的雕紋,一位不知名匠師的手筆,請問那時銳感,即不叫他做「建築意」,我們也得要臨時給他製造個同樣狂妄的名詞,是不?
建築審美可不能勢利的。大名顯赫,尤其是有乾隆御筆碑石來讚揚的,並不一定便是寶貝;不見經傳,湮沒在人跡罕到的亂草中間的,更不一定是一位無名英雄。以貌取人或者不可,「以貌取建」卻是個好態度。北平近郊可經人以貌取捨的古建築實不在少數。攝影圖錄之後,或考證它的來歷,或由村老傳說中推測他的過往——可以成一個建築師為古物打抱不平的事業,和比較有意思的夏假消遣。而他的報酬便是那無窮的建築意的收穫。
一卧佛寺的平面
說起受帝國主義的壓迫,再沒有比卧佛寺委屈的了。卧佛寺的住持智寬和尚,前年偶同我們談天,用「嘆息痛恨於桓靈」的口氣告訴我,他的先師老和尚,如何如何的與青年會訂了合同,以每年一百元的租金,把寺的大部分租借了二十年,如同膠州灣、遼東半島的條約一樣。
其實這都怪那佛一覺睡幾百年不醒,到了這危難的關點,還不起來給老和尚當頭棒喝,使他早早覺悟,組織個佛教青年會西山消夏團。雖未必可使佛法感化了摩登青年,至少可藉以繁榮了壽安山……不錯,那山叫壽安山……又何至等到今年五台山些少的補助,才能修葺開始殘破的廟宇呢!
我們也不必怪老和尚,也不必怪青年會,其實還應該感謝青年會。要是沒有青年會,今天有幾個人會知道卧佛寺那樣一個山窩子里的去處。在北方——尤其是北平——上學的人,大半都到過卧佛寺。一到夏天,各地學生們,男的,女的,誰不願意來消消夏,爬山,游水,騎驢,多麼優哉游哉。據說每年夏令會總成全了許多愛人兒們的心愿,想不到睡覺的釋迦牟尼,還能在夢中代行月下老人的職務,也真是佛法無邊了。
從玉泉山到香山的馬路,快近北辛村的地方,有條岔路忽然轉北上坡的,正是引導你到卧佛寺的大道。寺是向南,一帶山屏障似的圍住寺的北面,所以寺後有一部分漸高,一直上了山腳。在最前面,迎著來人的,是寺的第一道牌樓,那還在一條柏蔭夾道的前頭。當初這牌樓是什麼模樣,我們大概還能想象,前人做的事雖不一定都比我們強,卻是關於這牌樓大概無論如何他們要比我們大方得多。現在的這座只說他不順眼已算十分客氣,不知哪一位和尚化來的酸緣,在破碎的基上,豎了四根小柱子,上面橫釘了幾塊板,就叫它做牌樓。這算是經濟萎衰的直接表現,還是宗教力漸弱的間接表現?一時我還不能答覆。
順著兩行古柏的馬道上去,驟然間到了上邊,才看見另外的鮮明的一座琉璃牌樓在眼前。漢白玉的須彌座,三個漢白玉的圓門洞,黃綠琉璃的柱子,橫額,斗栱,檐瓦。如果你相信一個建築師的自言自語,「那是乾嘉間的作法」。至於《日下舊聞考》所記寺前為門的如來寶塔,卻已不知去向了。
琉璃牌樓之內,有一道白石橋,由半月形的小池上過去。池的北面和橋的旁邊,都有精緻的石欄杆,現在只余北面一半,南面的已改成洋灰抹磚欄杆。這池據說是「放生池」,裡面的魚,都是「放」的。佛寺前的池,本是佛寺的一部分,用不著我們小題大作地講。但是池上有橋,現在雖處處可見,但它的來由卻不見得十分古遠。在許多寺池上,沒有橋的卻較占多數。至於池的半月形,也是個較近的做法,古代的池大半都是方的。池的用途多是放生,養魚。但是劉士能先生告訴我們說南京附近有一處律宗的寺,利用山中溪水為月牙池,和尚們每齋都跪在池邊吃,風雪無阻,吃完在池中洗碗。幸而卧佛寺的和尚們並不如律宗的苦行,不然放生池不唯不能放生,怕還要變成髒水坑了。
與橋正相對的是山門。山門之外,左右兩旁,是鐘鼓樓,從前已很破爛,今年忽然大大的修整起來。連角梁下失去的銅鐸,也用二十一號的白鉛鐵焊上,油上紅綠顏色,如同東安市場的國貨玩具一樣的鮮明。
山門平時是不開的,走路的人都從山門旁邊的門道出入。入門之後,迎面是一座天王殿,裡面供的是四天王——就是四大金剛——東西梢間各兩位對面侍立,明間面南的是光肚笑嘻嘻的阿彌陀佛,面北合十站著的是韋馱。
再進去是正殿,前面是月台,月台上(在秋收的時候)鋪著金黃色的老玉米,像是專替舊殿著色。正殿五間,供三位喇嘛式的佛像。據說正殿本來也有卧佛一軀,雍正還看見過,是旃檀佛像,唐太宗貞觀年間的東西。卻是到了乾隆年間,這位佛大概睡醒了,不知何時上哪兒去了。只剩了後殿那一位,一直睡到如今,還沒有醒。
從前面牌樓一直到後殿,都是建立在一條中線上的。這個在寺的平面上並不算稀奇,罕異的卻是由山門之左右,有游廊向東西,再折而向北,其間雖有方丈客室和正殿的東西配殿,但是一氣連接,直到最後面又折而東西,回到後殿左右。這一周的廊,東西(連山門或後殿算上)十九間,南北(連方丈配殿算上)四十間,成一個大長方形。中間雖立著天王殿和正殿,卻不像普通的廟殿,將全寺用「四合頭」式前後分成幾進。這是少有的。在這點上,本刊上期劉士能先生在智化寺調查記中說:「唐宋以來有伽藍七堂之稱。惟各宗略有異同,而同在一宗,復因地域環境,互相增省……」現在卧佛寺中院,除去最後的後殿外,前面各堂為數適七,雖不敢說這是七堂之例,但可藉此略窺制度耳。
這種平面布置,在唐宋時代很是平常,敦煌畫壁里的伽藍都是如此布置,在日本各地也有飛鳥平安時代這種的遺例。在北平一帶(別處如何未得詳究),卻只剩這一處唐式平面了。所以人人熟識的卧佛寺,經過許多人用帆布床「卧」過的卧佛寺游廊,是還有一點新的理由,值得遊人將來重加註意的。
卧佛寺各部殿宇的立面(外觀)和斷面(內部結構)卻都是清式中極規矩的結構,用不著細講。至於殿前偉麗的婆羅寶樹,和樹下消夏的青年們所給與你的是什麼複雜的感覺,那是各人的人生觀問題,建築師可以不必參加意見。事實極明顯的,如東院幾進宜於消夏乘涼;西院的觀音堂總有人租住;堂前的方池——舊籍中無數記錄的方池——現在已成了游泳池,更不必贅述或加任何的註解。
「凝神映性」的池水,用來作鍛煉身體之用,在青年會道德觀之下,自成道理——沒有康健的身體,焉能有康健的精神?——或許!或許!但怕池中的微生物雜菌不甚懂事。
池的四周原有精美的白石欄杆,已拆下疊成台階,做遊人下池的路。不知趣的,容易傷感的建築師,看了又一陣心酸。其實這不算稀奇,中世紀的教皇們不是把古羅馬時代的廟宇當石礦用,採取那石頭去修「上帝的房子」嗎?這台階——欄杆——或也不過是將原來離經叛道「崇拜偶像者」的迷信廢物,拿去為上帝人道盡義務。「保存古物」,在許多人聽去當是一句迂腐的廢話。「這年頭!這年頭!」每個時代都有些人在沒奈何時,喊著這句話出出氣。
二法海寺門與原先的居庸關[12]
法海寺在香山之南,香山通八大處馬路的西邊不遠。一個很小的山寺,誰也不會上那裡去遊覽的。寺的本身在山坡上,寺門卻在寺前一里多遠山坡底下。坐汽車走過那一帶的人,怕絕對不會看見法海寺門一類無系輕重的東西的。騎驢或走路的人,也很難得注意到在山谷碎石堆那一點小建築物。尤其是由遠處看,它的顏色和背景非常相似。因此看見過法海寺門的人我敢相信一定不多。
特別留意到這寺門的人,卻必定有。因為這寺門的形式是與尋常的極不相同:有圓栱門洞的城樓模樣,上邊卻頂著一座喇嘛式的塔——一個縮小的北海白塔。這奇特的形式,不是中國建築里所常見。
這圓栱門洞是石砌的。東面門額上題著「敕賜法海禪寺」,旁邊陪著一行「順治十七年夏月吉日」的小字。西面額上題著三種文字,其中看得懂的中文是「唵巴得摩烏室尼渴畢麻列吽登吒」,其他兩種或是滿蒙各占其一個。走路到這門下,疲乏之餘,讀完這一行題字也就覺得輕鬆許多!
門洞里還有隱約的畫壁,頂上一部分居然還勉強剩出一點顏色來。由門洞西望,不遠便是一座石橋,微栱的架過一道山溝,接著一條山道直通到山坡上寺的本身。
門上那座塔的平面略似十字形而較複雜。立面分多層,中間束腰石色較白,刻著生猛的浮雕獅子。在束腰上枋以上,各層重疊像階級,每級每面有三尊佛像。每尊佛像帶著背光,成一浮雕薄片,周圍有極精緻的琉璃邊框。像臉不帶色釉,眉目口鼻均伶俐秀美,全臉大不及寸余。座上便是塔的圓肚,塔肚四面四個淺龕,中間坐著浮雕造像,刻工甚俊。龕邊亦有細刻。更上是相輪(或稱剎),剎座刻做蓮瓣,外廓微作盆形,底下還有小方十字座。最頂尖上有仰月的教徽。仰月徽去夏還完好,今秋已掉下。據鄉人說是八月間大風雨吹掉的,這塔的破坏於是又進了一步。
這座小小帶塔的寺門,除門洞上面一圍磚欄杆外,完全是石造的。這在中國又是個少有的例。現在塔座上斜長著一棵古勁的柏樹,為塔門增了不少的蒼姿,更像是做他的年代的保證。為塔門保存計,這種古樹似要移去的。憐惜古建的人到了這裡真是彷徨不知所措;好在在古物保存如許不周到的中國,這優慮未免神經過敏!
法海寺門特點卻並不在上述諸點,石造及其年代等等,主要的卻是他的式樣與原先的居庸關相類似。從前居庸關上本有一座塔的,但因傾頹已久,無從考其形狀。不想在平郊竟有這樣一個發現。雖然在《日下舊聞考》里法海寺只佔了兩行不重要的位置;一句輕淡的「門上有小塔」,在研究居庸關原狀的立腳點看來,卻要算個重要的材料了。
三杏子口的三個石佛龕
由八大處向香山走,出來不過三四里,馬路便由一處山口裡開過。在山口路轉第一個大彎,向下直趨的地方,馬路旁邊,微僂的山坡上,有兩座小小的石亭。其實也無所謂石亭,簡直就是兩座小石佛龕。兩座石龕的大小稍稍不同,而它們的背面卻同是不客氣的向著馬路。因為它們的前面全是向南,朝著另一個山口——那原來的杏子口。
在沒有馬路的時代,這地方才不愧稱做山口。在深入三四十尺的山溝中,一道唯一的蜿蜒險狹的出路;兩旁對峙著兩堆山,一出口則豁然開朗一片平原田壤,海似的平鋪著,遠處浮出同孤島一般的玉泉山,托住山塔。這杏子口的確有小規模的「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特異形勢。兩石佛龕既據住北坡的頂上,對面南坡上也立著一座北向的,相似的石龕,朝著這山口。由石峽底下的杏子口往上看,這三座石龕分峙兩崖,雖然很小,卻頂著一種超然的莊嚴,鑲在碧澄澄的天空里,給辛苦的行人一種神異的快感和美感。
現時的馬路是在北坡兩龕背後繞著過去,直趨下山。因其逼近兩龕,所以馳車過此地的人,絕對要看到這兩個特別的石亭子的。但是同時因為這山路危趨的形勢,無論是由香山西行,還是從八大處東去,誰都不願冒險停住快駛的汽車去細看這麼幾個石佛龕子。於是多數的過路車客,全都遏制住好奇愛古的心,衝過去便算了。
假若作者是個細看過這石龕的人,那是因為他是例外,遏止不住他的好奇愛古的心,在衝過便算了不知多少次以後發誓要停下來看一次的。那一次也就不算過路,卻是帶著照相機去專程拜謁;且將車駛過那危險的山路停下,又步行到龕前後去瞻仰丰采的。
在龕前,高高的往下望著那刻著幾百年車轍的杏子口石路,看一個小泥人大小的農人挑著擔過去,又一個帶朵鬢花的老婆子,夾著黃色包袱,彎著背慢慢的踱過來,才能明白這三座石龕本來的使命。如果這石龕能夠說話,他們或不能告訴得完他們所看過經過杏子口底下的圖畫——那時一串駱駝正在一個跟著一個的,穿出杏子口轉下一個斜坡。
北坡上這兩座佛龕是並立在一個小台基上,它們的結構都是由幾片青石片合成——(每面牆是一整片,南面有門洞,屋頂每層檐一片)。西邊那座龕較大,平面約一米余見方,高約二米。重檐,上層檐四角微微翹起,值得注意。東面牆上有歷代的刻字,跑著的馬,人臉的正面等等。其中有幾個年月人名,較古的有「承安五年四月廿三日到此」,和「至元九年六月十五日□□□賈智記」。承安是金章宗年號,五年是公元一二〇〇年。至元九年是元世祖的年號,元順帝的至元到六年就改元了,所以是公元一二七二年。這小小的佛龕,至遲也是金代遺物,居然在杏子口受了七百多年以上的風雨,依然存在。當時巍然頂在杏子口北崖上的神氣,現在被煞風景的馬路貶到盤坐路旁的謙抑;但它們的老資格卻並不因此減損,那種倚老賣老的倔強,差不多是傲慢冥頑了。西面牆上有古拙的畫——佛像和馬——那佛像的樣子,驟看竟像美洲土人的Totain-Pole。
龕內有一尊無頭趺坐的佛像,雖像身已裂,但是流麗的衣褶紋,還有「南宋期」的遺風。
台基上東邊的一座較小,只有單檐,牆上也沒字畫。龕內有小小無頭像一軀,大概是清代補作的。這兩座都有蒼綠的顏色。
台基前面有寬二米長四米余的月台,上面的面積勉強可以叩拜佛像。
南崖上只有一座佛龕,大小與北崖上小的那座一樣。三面做牆的石片,已成純厚的深黃色,像純美的煙葉,西面刻著雙鉤的「南」字,南面「無」字,東面「佛」字,都是徑約八分米。北面開門,裡面的佛像已經失了。
這三座小龕,雖不能說是真正的建築遺物,也可以說是與建築有關的小品。不止詩意畫意都很充足,「建築意」更是豐富,實在值得停車一覽。至於走下山坡到原來的杏子口裡往上真真瞻仰這三龕本來莊嚴峻立的形勢,更是值得。
關於北平掌故的書里,還未曾發現有關於這三座石佛龕的記載。好在對於他們年代的審定,因有牆上的刻字,已沒有什麼難題。所可惜的是他們渺茫的歷史無從參考出來,為我們的研究增些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