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父母格局有多大,孩子就能走多
第三章品性:在孩子心田種上鮮花,它就不會長出荒草
一個人的品性似乎從來都不能帶來什麼實際利益,但人性的閃
為人父母,要及早給孩子提供充滿美德和善行的成長環境,引導孩子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善良、孝順、謙虛、誠信等品性,這些將有益於孩子成為品德高尚、有所作為的人,步入花香滿徑的人生之路。
不懂愛的孩子是可怕的,也是可憐的
有人問,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什麼最重要?
能力?情商?教養?心態?還是學習?
不!愛和同情心是最重要的!
一個不懂愛的孩子是可怕的,也是可憐的,他的內心裡的感情也將是一片空白,他將變得自私、冷漠、毫無同情心。正如著名教育家卡爾·威特所說:「我不想把兒子培養成學識很高卻冷漠無情的人,因為一個人一旦失去感情,就會變成一台冷冰冰的機器,無論他有多高的才華,也只不過是充當機器的一塊零件而已。不僅是人,連動物都是有感情的。」試想,一個孩子即便能力再強、頭腦再聰明、再有前途,卻沒有愛人的能力,那麼又有什麼用呢?
應該說,現在的孩子缺乏愛心,是很多家庭所面臨的嚴重問題。但是,仍然有很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當孩子不關心小朋友,他們認為,現在就一個孩子,受寵慣了,一切就由著他吧,長大就好了;當孩子肆意踢打小動物的時候,他們認為,孩子只是頑皮,覺得小動物可愛,其實他是愛小動物的。豈不知,這些舉動都是孩子缺乏愛心和同情心的表現。
這是因為,現在的父母大多對孩子嬌生慣養,生怕孩子受了什麼委屈,盡量滿足他們的需求。正是因為如此,孩子,尤其是獨生子女,習慣以自我為中心,自私、冷漠,缺乏愛心和同情心。孩子往往很難為別人著想,無法
品體會別人的難處和痛苦。所以父母在給予孩子愛的同時,不要忘了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培養孩子的愛心和同情心,讓孩子的心靈開出更美麗的花朵。
有這樣一個故事:20世紀末期,在波斯里亞的一個小村莊里,住著一個普通的家庭,爸爸媽媽帶著兩個可愛的兒子。爸爸在奧地利工作,一天,他給孩子們帶回來了兩條金魚。孩子們非常喜歡這些漂亮的金魚,每天都細心地照顧。
不久,波斯尼亞戰爭爆發了,他們的家園被毀滅了,爸爸也為國家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媽媽只能帶著孩子們逃難,臨行前她並沒有忘記那兩條金魚,而是把它們輕輕地放入一個小水坑中。它們不僅是爸爸送給孩子的禮物,更是兩條鮮活的生命。因為在戰爭面前,生命簡直是太脆弱了,也太寶貴了。所以媽媽教孩子們應該珍惜生命,即便只是兩條小金魚。
幾年後,戰爭結束了,媽媽和孩子們重返家園,可這裡已經成了一片廢墟。一家人看不到任何希望,不知道如何度過接下來的日子。突然,媽媽發現當年放金魚的小水坑中閃著點點金光,原來是一群遊動的小金魚。孩子們興奮地說:「媽媽,它們就是我們原來的金魚嗎?」媽媽震驚了,或許它們就是那兩條金魚的後代。這讓媽媽看到了希望,於是便和孩子們精心照顧起這些金魚來。
很快,這個故事流傳開了,周圍的人都趕了過來,觀賞這些金魚。媽媽也不忘記送給那些人兩條金魚,因為這對於戰後的人們來說,就意味著愛和希望。沒過多久,媽媽和孩子們重建了家園,而兩個孩子在媽媽的教育下樂觀積極,更願意幫助別人,一家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從這則故事裡,我們看到媽媽的愛和善良,哪怕是兩條金魚都不忍心放任它們留在戰火中。當周圍人爭相前來觀看這一奇迹的時候,媽媽更把象徵著愛和希望的金魚送給他人。雖然我們無法確定這些金魚就是他們之前放入的那兩條金魚的後代,但是我們肯定這位媽媽的愛心和同情心。而媽媽的愛
心和同情心也感染了孩子,讓孩子養成了高尚的品德,收穫了更美好的東西。
愛是一個人最珍貴的東西,只要你擁有了愛,並讓它在你心裡生根發芽,那麼就會生長出最美好的花朵。愛也是一切美好品德的根基,只要擁有了愛心,人們才能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善良、友愛、孝順、正直等美德。所以說,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沒有什麼比愛和同情心更重要的了。
雖然孩子本性是善良的,心靈是美好純凈的,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愛和同情心也是需要後天培養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培養孩子的愛心,要懂得愛父母、家人、朋友,甚至是毫不相干的陌生人或是小動物,並且引導孩子關心和幫助別人,同情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和小動物。
有愛心的父母也應該是智慧的父母。當孩子對同學的困難或是痛苦沒有同情心的時候,父母不妨溫和地對他說:「這個同學需要幫助,我們幫助他好不好?」或者說「如果你遇到了困難,你是不是也會感到痛苦?」當孩子隨意踢打小動物的時候,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小動物也是需要愛護的,也是會痛的。不妨對孩子說:「你挨踢了,會不會疼?要是你打它,也會弄疼它的。」
所以說,家是最重要的愛心培育場所,父母是最直接的愛的播種者。給孩子心田上播種愛的種子,並且用行動來引導孩子。當孩子懂得了愛和善良,具有了同心情,他的內心才不會一片空白,面對他人和社會才不會冷漠、自私。而當他付出了愛心,讓別人感到溫暖之後,自己的內心也會被填得滿滿的,體會到幸福和快樂的味道。
品愛是相互的,教會孩子孝順父母
可憐天下父母心,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就是最寶貴的。為了孩子,父母願意奉獻一切,甚至是最後一絲能量。可是,在孩子的眼中,父母又有什麼地位呢?孩子願意為父母做些什麼呢?
現實生活中,我們時常看到這樣的事情:普通父母辛辛苦苦地工作,每天拖著疲憊的身體奔波於城市之中,可孩子卻拿著父母辛苦賺來的錢揮霍浪費,買昂貴的手機、出入高檔的商場、吃著美味的食物;父母辛苦將孩子養大,讓孩子上大學、給孩子買房子,可即便孩子成家之後還「啃」著父母,不時向父母提出過分的要求;孩子在家中唯我獨尊,飯桌上好吃的永遠擺在他們前面,電視永遠播放他們喜歡的節目,指使著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為他們倒水、拿東西,時常對著父母、長輩大呼小叫。
雖然很多父母嘴上說著「現在的孩子真自私,不懂得體諒父母,沒有孝心」,可還是沒有原則地寵愛著孩子,為孩子付出,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了「小皇帝」。試想,這樣的孩子怎麼會懂得愛和關心父母,心中怎麼會有父母的位置呢?
事實上,現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很多的誤區和缺陷,尤其是愛的教育這一方面。父母總是給孩子無限的寵愛,關心他們、照顧他們、甘心為孩子奉獻一切,卻很少引導孩子如何愛自己的親人,以至於孩子變得越來
越自私、霸道,對父母沒有孝心、對別人沒有愛心。
有這樣一個故事:
孩子家門前生長著一棵茂密的大樹,他每天都在大樹下玩耍,春天抱著大樹開心得團團轉,夏天在樹蔭下乘涼,秋天摘樹上的果實吃,冬天則用樹葉、樹枝點火取暖。大樹無私地為孩子奉獻著自己,即便孩子在生氣時時常踢它、扯它,也絲毫沒有任何怨言。
很快,孩子就到了上學的年紀,可他卻還在大樹下玩耍。大樹問道:「孩子,別的小朋友都上學了,你為什麼沒有去啊?」孩子傷心地說:「我沒有錢交學費,上不起學校。」大樹安慰他說:「不要傷心,孩子。這不是什麼難事,我身上有很多果子,你摘下來拿去賣了賺錢吧,這樣就有錢交學費了。」於是,孩子就靠著賣果子上學、生活,一直到大學畢業。
孩子畢業后,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大樹也很高興。可是,隨著工作的忙碌,孩子很少回到大樹的身邊,可大樹依然無怨無悔,因為它知道孩子需要為了事業、生活而打拚。一天,孩子再一次來到了大樹身邊,大樹非常高興,剛想和孩子玩耍,就看到他悶悶不樂的樣子。大樹關心地問道:「孩子,你為什麼不高興?」
孩子低著頭說:「我雖然有了不錯的工作,可是卻沒有能力買房子。我的同學和同事都買了房子,成了家,我卻一無所有,如何成家?」大樹安慰他說:「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我身上不就有那麼多材料嗎?你把我的樹枝砍掉,去蓋房子吧!」就這樣,孩子砍了大樹幾枝粗壯的枝幹,蓋了房子娶了妻子,一家人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
轉眼間,孩子到了中年,他的孩子也快上大學了,可他的事業卻遇到了瓶頸,再加上家庭和生活的壓力,讓他感到非常苦惱和鬱悶。他再一次愁眉苦臉地到大樹下,訴說自己的苦惱:「我的同學都事業有成,有的成了老闆,有的做上了高管,可就我還是一無所成。我想出國深造,可孩子也需要錢上
品大學,壓力真是太大了!」
大樹已經老了,可還是再一次奉獻了自己,慈祥地對他說:「我還有樹榦,你拿去吧!」在大樹的幫助下孩子出了國,他的孩子也上了大學……可大樹卻只剩下了一些樹根。
很多年後,孩子終於回來了。這時候,大樹對他說道:「孩子,我老了,現在就剩下一些樹根了,再也不能給你什麼了。你能陪我說說話嗎?」
這個故事真的令人深思。大樹是天下無數父母的代表,他們無私地為自己的孩子奉獻著,不求回報,可最後卻什麼也沒有得到,甚至連和孩子說說話的機會都沒有。我們因為父母的愛和奉獻而感動,因為父母的偉大而讚歎。可與此同時,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思考一下,為什麼孩子只知道向父母索取愛,只知道接受父母無私無悔的付出,卻沒有任何回報的意識呢?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並沒有教會孩子如何付出愛,如何愛自己的父母、親人、長輩。絕大部分父母都認為,為孩子付出是天經地義的,不求什麼回報。雖然這彰顯了父母之愛的偉大和無私,但是卻造成了孩子缺失愛的教育。
當父母沒有教育孩子學會愛父母,孝順父母的時候,或是孩子無意識地表現出對家長的關心來,家長卻以「你有這份心就夠了」這樣的理由推掉的時候,孩子內心反而會形成這樣一個錯誤的認識,那就是爸爸媽媽根本不需要我的愛和關心。當這種想法深入孩子的內心時,孩子就會逐漸忽略對父母的關心,變得自私、霸道起來,那麼他們對父母的索取和冷漠就變得理所當然了。
可以說,愛和孝心是一個人最基本的本能,也是人際關係的第一個台階。我們很難想象,一個不懂得愛自己父母的孩子怎樣去愛別人,怎樣去珍惜自己的朋友,怎樣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而一個不孝順父母的人,不懂得感恩父母的人,在需要幫助的時候,誰會願意伸出援助之手?
愛孩子,卻不教會孩子付出自己的愛,只會害了孩子。其實,孩子本性是善良的,有愛心的,只是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沒有教會他們愛,使他們只能接受父母、親人的愛,卻不懂得如何愛別人。
父母要知道,我們愛孩子,但是在給予孩子愛的同時,也要讓孩子懂得愛和付出。因為這關係著他情感的發展和心理的健康。懂得關愛父母、孝順父母,孩子才能關愛他人,才能體會愛的美好和偉大。如此一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內心才能充盈著滿足感,美德和善良才能在心中生根發芽,才能建立良好的社會關係,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當然,愛的教育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父母想要讓孩子有孝心,懂得感恩父母,就必須放棄說教,在一點一滴中教會孩子付出和孝順。比如爸爸下班的時候,提醒孩子為爸爸端杯水;吃完飯之後,讓孩子承擔洗碗的任務;父母生病的時候,尋求孩子的關心……當孩子形成習慣之後,就會主動關心和體貼父母。
更重要的是,這些事也是父母必須做到的。否則,孩子看到父母不能以身作則,他自然也就不會做到了。
品謙虛的孩子才會努力上進
現如今一些孩子,尤其是獨生子女,他們往往優越感非常強,自己有一點小成績,就驕傲得不得了;盲目地自信,做起事情來卻總是差了那麼一點點;有些孩子喜歡爭強好勝,事事愛爭個輸贏,還瞧不起自己的同學;還有些孩子愛慕虛榮,往往喜歡不懂裝懂……
與其說孩子驕傲自滿,甚至是狂妄自大,還不如說是他們沒有真正認識自己。孩子心智還不成熟,無法正確地認識自己,而這也是他們產生驕傲情緒的關鍵因素。當這種情緒產生的時候,孩子往往會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比誰都優秀;還往往因為自身存在的某種優勢而沾沾自喜,只看到自己的長處,看不到自己的短處,並且時常拿自己的長處和別人的短處作比較。
這個時候,父母就應該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和教育,當發現孩子有驕傲自滿的苗頭時,告訴他們其危害性,適時適當地把孩子「翹起的尾巴」摁下去,教會孩子客觀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同時,父母還應該培養孩子謙虛低調的好品性,並且告訴他們,謙虛的孩子才有機會看清自己,學習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讓自己不斷成長進步。
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有真正驕傲的資本。因為不管是誰,即便他在某一方面做得特別優秀,出類拔萃,但是在其他方面也會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和缺陷。沒有誰是無所不能、天下無敵的。誰也不能自認為已經達到了最高
的成績而停滯不前,趾高氣揚。如果一個孩子因為自己在某方面有天賦,取得了一些成績,就養成了驕傲自大的不良習慣,那麼最終會因為自己的驕傲而影響了前進的步伐,停留在以前的成績上,終有一天會被別人趕上和超越。
李倩是個初中三年級的女生,有著極強的好勝心理,覺得自己是最優秀的,沒有人能夠超越自己。她從小的夢想就是當一位著名作家,為此她很積極努力地練習文筆,閱讀課外書籍。事實上,雖然李倩年紀不大,但她文筆非常出眾,每篇文章都是老師課上必讀的範文,還時常被刊登在校刊上。
若李倩能夠踏實讀書,認真寫作,不斷地提高自己,相信將來或許就能夠成為一位出色的作家。可李倩卻由於現在的小成績誇大自己的天賦,認為自己將來勢必成為一位閃耀著光芒的大作家。她時常看不起同班同學,說他們都是平庸的人,寫的文章就像是垃圾一樣,雖然洋洋洒洒千餘字,卻找不到一句精彩的格言。
有一次,老師在課堂上同時朗讀了李倩和另一位同學的文章。說實在的,這位同學的文章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但是行文流暢,題材新穎,可以說是非常優秀的。可李倩課後卻不屑一顧地說:「她寫的什麼破文章,平平實實,沒有一點特色,文筆更是爛透了。她有什麼資格和我一起,真是不怕丟人!」
這位同學聽了之後非常氣憤,但知道李倩一向自負自大,便沒有做任何反駁。而隨著李倩越來越驕傲自滿,看不起其他同學,同學們也逐漸遠離她。直到這時,李倩還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仍毫不在意地說:「誰在意和他們交往,他們只是什麼都做不好的人罷了。他們不理我、排擠我,其實就是嫉妒我!」
事實上,驕傲自滿、狂妄自大成了李倩夢想道路上的絆腳石。雖然她有寫作的天賦,但是由於看不到自己的不足,所以忽視了自己能力的提高;雖然她文筆不錯,可由於缺少謙虛好學的品質,所以一直停滯不前。
如果有人問李倩將來能夠成就作家夢嗎?我們相信,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品沒有謙虛好學的品質,不能在謙虛中不斷吸取知識,不斷取得進步,她如何實現夢想呢?
著名作家蕭伯納曾說過:「一個人無論有多大的成就,都要永遠謙虛,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忘記尊重別人。」可以說,謙虛是每個人都需要的美好品性,是孩子努力學習、積極向上的動力,更是孩子為自己創造美好未來的關鍵。試問,一個孩子小小年紀就驕傲自負,目中無人,那麼在學習上和生活上如何進一步探索?如何以積極的態度在知識的海洋中汲取養分?
作為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戒除驕傲自大的性格特點,然後讓孩子認識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雖然他聰明、優秀,雖然他在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這種成績只限定在很小的範圍內,在一個更大的領域和範圍就不算什麼了。父母應該開闊孩子的視野,引導他們走出自我的小圈子,這樣他們才有機會看清自己,從而不斷提升和完善自己,並且以謙虛的態度來面對所有人、所有事情。
另外,父母要知道,太優秀的孩子往往禁不住表揚和誇獎,過多的表揚和誇獎會讓孩子產生自負自大的心理。我們並不是要求父母不表揚孩子,而是應該注意表揚的度和方式。有些父母望子成龍心切,看到孩子稍微有點進步就欣喜若狂,讚不絕口,久而久之就助長了孩子的驕傲自滿心理。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做出了成績,便誇讚說:「寶貝,你真棒。」
其實,父母完全可以在表揚孩子的時候,著重表揚孩子的某種行為,而不是表揚孩子的本身。比如說,孩子考試成績優異,語文成績得了100分,父母可以這樣說「寶貝,你這次語文考了100分,比上次有進步,真值得表揚」。這樣的方式要比籠統地說「寶貝,你真棒」「你真優秀」更有效,還可以防止孩子產生驕傲的心理。因為他知道是有了進步才受到了表揚。
人人都喜歡謙虛的人,而不會與自以為是的人為伍。即便是個性張揚的今天,謙虛仍不失為一種偉大的美德。只有養成謙虛好學的好習慣,時常注
意到自己的不足,更廣泛地學習,並且不斷豐富自己的頭腦,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夠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遠,有更美好的前景。
父母想要孩子的人生更美好,未來的道路更平坦一些,就來培養他們謙虛的品性吧。幫助孩子不斷樹立目標,不斷提高自己,讓他們知道自己原來還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成績實在不值一提,還是謙虛一點比較好!
品「誠實」二字,永遠不會過時
父母發現,孩子稍微大一些的時候,不知什麼時候就開始學會了撒謊——明明做錯了事情,卻撒謊沒做過;明明沒有做作業、偷懶,卻理直氣壯地說做完了;明明是自己打破了學校的玻璃,卻將責任推給了同學……總之,很多孩子養成了撒謊的壞習慣,而且愈演愈烈。
面對這樣的情況,父母的教育和引導是非常重要的。雖然說沒有一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熱衷撒謊、習慣撒謊。然而,似乎很少有父母找到了合適的教育方法。很多父母察覺了孩子的撒謊行為,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只是口頭上簡單地批評一下,然後就讓事情過去了。甚至還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還小,撒謊都不是故意的,沒有必要深究,孩子長大了就會改正了。
可這樣的態度就意味著對孩子撒謊行為的縱容放任,一旦孩子嘗到撒謊的甜頭兒,就會撒謊成性,到時候想改就難上加難了。因為如果父母第一次縱容了,第二次放任了,那麼孩子心裡就會形成這樣的錯誤意識:做錯事情也沒有什麼,反正撒了謊就可以矇混過關。逐漸地,孩子不僅會養成撒謊的不良習慣,犯的錯誤還會越來越大。所以,對待撒謊這個問題,父母一定不要姑息遷就,要及時告訴孩子這樣的行為是錯誤的,應該引導孩子及時認識並承認自己的錯誤,然後告訴他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如何改正自己的錯誤。
當然,不姑息縱容也不意味著過於嚴厲,你越是對孩子說「你不要撒謊,
否則媽媽就揍你」「你下次再撒謊試試看,看我不打你」,你會發現,孩子的撒謊行為越嚴重,似乎變得變本加厲了。這是因為,你越是打罵孩子,孩子就會越恐懼和害怕。為了逃避父母的懲罰和打罵,越採取撒謊的方式。這個時候,父母應該冷靜下來,思考一下孩子為什麼會撒謊,最好是找老師或是相熟的同學了解情況,找到孩子撒謊的動機,心平氣和地和孩子溝通,那麼問題就不難解決了。
苗苗是個10歲的小姑娘,聰明可愛、活潑漂亮。周末的時候,媽媽出去辦事,她一個人在家寫作業。突然她想起來媽媽剛剛買了一條非常漂亮的裙子,於是愛美的她就拿出來試了試。照著鏡子,看著穿著裙子的自己,她覺得漂亮極了。這時,她發現了媽媽梳妝台的化妝品,於是便學著媽媽化起了妝。
之後,苗苗穿著新裙子在鏡子面前走來走去,心裡甭提多美了,還想著一定讓媽媽給自己也買條長裙子。可是,由於裙子太長,苗苗走的時候,不小心踩到了裙角,摔在了地面上,梳妝台上的化妝品也摔碎了。她嚇壞了,看著滿地的狼藉不知所措。
媽媽很快就回來了,看到這樣的情形,不禁問苗苗發生了什麼事情。苗苗低著頭不說話,突然她看到自己的小貓跑到了自己的腳邊。於是就脫口而出:「是小貓乾的!我寫作業的時候,看到它進入了房間,可能是覺得裙子好看就撲了上去,還弄碎了你的化妝品。」
媽媽知道苗苗在撒謊,但是並沒有責罵她,也沒有深究。晚飯後,媽媽心平氣和地找苗苗談了話,並對苗苗說:「你現在是大孩子了,應該知道撒謊是不對的。要知道,誠實是最可貴的品質,一旦丟了它可就很難找回來了。」
苗苗聽了之後,心裡更加愧疚,想了一會兒便誠懇地向媽媽承認了錯誤。她說:「媽媽,我知道錯了,不應該私自動你的裙子,犯了錯誤還推給了小貓。你能原諒我嗎?」
品媽媽笑著說:「當然。誠實的孩子,敢於承認錯誤的孩子才是最漂亮的。」之後,苗苗再也沒有和媽媽撒過謊。
苗苗撒謊其實是緣於膽怯心理,為了掩飾自己的錯誤、免受責罵而說了謊。不過,好在媽媽給予了孩子正確的引導,讓孩子從心裡真正認識了自己的錯誤。試想,如果媽媽嚴厲斥責孩子的說謊,或是說「下次再發現你說謊,就揍你」,那麼孩子再次犯錯的時候,會選擇承認錯誤,還是再次說謊呢?
不管孩子說謊的理由是什麼,父母首要的事情應該是讓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並且幫助孩子改正,而不是沖著孩子發火,或是責罵孩子。當然,父母應該認識到,孩子撒謊並不是品質變壞了。一旦父母給孩子貼上了「騙子」「壞孩子」的標籤,那麼對孩子的傷害就是難以挽回的。孩子的心裡會想:反正你認為我是壞孩子,那麼我就做個壞孩子。之後孩子不僅會變本加厲地撒謊,還會養成其他的壞習慣。到這個時候,父母後悔已經晚了。
德國有句名言: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只有誠實,才能讓一個人的生命之花開得更鮮艷;只有誠實,才能讓孩子在之後的道路走得越來越寬,有所作為。所以說,不管到什麼時候,為人父母的都應該給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引導孩子養成誠實的好品性,要求孩子從小就誠實、說真話,做錯事情要勇於承認。一旦孩子發生了撒謊的行為,父母也應該理智地面對,幫助孩子改掉撒謊的壞習慣,如此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才能養成誠實的好品德。
當然,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父母時常說話不算話,對孩子撒謊,那麼你還奢望自己的孩子誠實嗎?因此,父母應該首先端正自己的言行舉止,誠實守信,如此才能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要記住,誠實是一個人最珍貴的品質,這兩個字永遠也不過時。父母只有在孩子的心靈種上了誠實的鮮花,他的人生才不會枯萎。
說話不算數,下次誰還信你
《藍精靈》是小城最喜歡的電影,前兩部上映的時候,媽媽都陪著他看了。這一次,新的《藍精靈:尋找神秘村》上映了,小城興奮不已,於是纏著媽媽帶著自己到電影院觀看。媽媽也答應了他,只是沒有說具體的時間,工作不忙了便立即帶他去看。
周五的晚上,小城媽媽回家后,從包里拿出了兩張《藍精靈:尋找神秘村》的電影票,說吃完飯就到家附近的電影院觀看。這下,小城可高興壞了,只是簡單地吃了幾口飯,就和媽媽興奮地下樓了。
剛到樓下,就看到了同學李冰。李冰熱情地說:「我剛要到你家找你,正巧就看見你下來了。我已經準備好了,現在就出發嗎?」小城這時才想起來,原本自己約來李冰去打籃球,剛才看到最期待的電影票,竟然完全忘記了。
正當他不知道怎麼和李冰說的時候,媽媽也已經把車子開了過來。看到孩子不自在的樣子,媽媽問道:「發生了什麼事情?你們約好了嗎?」
小城只好吞吞吐吐地說:「我本來和李冰約好了,今天到小區籃球場打籃球。可是,我非常想看這個電影……」
李冰驚訝地說:「原來你是想去看電影啊!你已經忘了我們的約定?」
小城有些尷尬地說:「我太想看《藍精靈》了。這是我期待了好幾天的事情,我不想去打籃球了。」
品這時,李冰有些生氣了,剛要說些什麼。媽媽卻笑著說:「原來是這樣啊!這沒有什麼大不了。既然你已經和同學約好了,那麼就應該講信用,答應別人的事情,說話不算數,別人以後還怎麼信你。再說,這個電影還有好幾天才下檔呢,我們改天再去也可以啊!」
小城看看媽媽又看了看李冰,然後真誠地說:「李冰,對不起,我不應該因為電影就忘記和你的約定。我不去看電影了,我要說話算數、信守承諾。」
可能有些家長認為,小城的媽媽做得有些過了,孩子之間的約定怎麼能這麼認真呢?既然孩子這麼期盼看這個電影,推了李冰的籃球約定不就好了嗎?這樣讓孩子放棄喜歡看的電影,豈不是浪費了電影票的錢。
可是,我們應該明白,打籃球雖然是小事情,但是讓孩子失去了誠信的美德,那就是大事情了。如果父母縱容或是允許孩子一次說話不算數,對同學和朋友失信,那麼孩子將來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出失信的事情,直至自己的信用消耗殆盡,成為令人討厭的人。這樣一來,孩子和父母損失的就不是兩張電影票的錢,而是孩子良好的品行,乃至是一生的前途和幸福。
說話算數,誠實守信是一個人最寶貴的品性,它可以照亮孩子整個人生。如果一個孩子答應了別人的事情做不到,不是找理由推託,就是故意不去做,那麼下次誰還相信你,誰還願意和你交往。或許,有父母要說了,孩子只是孩子,承諾的時候沒有考慮情況,做不到也是在所難免的。況且孩子之間的承諾怎麼能太較真呢?
如果你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任何良好的品德都是從小就養成的,一個小時候不守信的孩子,習慣說話不算數的孩子,你能希望他長大之後言而有信嗎?
正因為如此,父母才必須培養孩子守信的品性,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中感染和引導孩子。比如,孩子約好了和同學去遊樂場玩、周末去哪個同學家溫習功課等,父母都應該監督孩子,讓孩子信守承諾,遵守和同學的約定。因
為很多時候,越是細小的事情,就越容易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越是生活點滴的感染,就越容易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養成守信的美德。
當然,父母的言傳身教是最關鍵的。事實上,很多父母在平時都會頭腦一熱地答應孩子的要求,或是為了應付孩子的難纏,或是為了激勵孩子努力學習,或是各種各樣的原因。但事後,父母很快就把自己的承諾給忘記了,或是根本就沒有兌現承諾的打算。就這樣,父母輕易地對孩子許下承諾,之後卻隨便找個理由推託,沒有說話算數。這樣一來,在孩子的腦海里,父母就會變成一個言而無信的形象,像往常一樣信任自己的父母就恐怕不可能了。
要知道,儘管孩子年幼,但他們同樣可以察覺到父母的失信。這樣的行為不僅會讓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威嚴、信任,更會讓孩子也養成說話不算數的壞習慣。所以,父母想要孩子言而有信,說話算數,那麼就必須從自身做起,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不要在孩子面前做出失信的舉動,更不要輕易許下自己做不到的承諾。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人如果失去了信用,那麼他還可以做什麼呢?信用就像是孩子人生的通行證,為其一生鋪墊最堅實的亮色,照亮其未來之路。所以,身為父母,我們才要及早引導孩子講信用,信守自己的承諾,如此才能步入美好的人生,贏得他人的歡迎和尊重。
品「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個「熊家長」
如果注意一下,我們不難發現生活中類似這樣的場景:
在公共場所,孩子無所顧忌地大喊大叫,和同學打鬧說笑,絲毫沒有考慮影響到別人;
在遊樂場所,孩子不排隊、硬加塞兒,強搶其他人正在玩的器械;
花園中,看到漂亮的鮮花,隨手就摘下一朵,看夠瞭然后就丟在地上;
十字路口,眼看著紅燈亮起,孩子卻不顧危險地穿過了馬路……
遇到這樣的孩子,很多人總是會搖搖頭,說一句「真沒教養」,甚至會把矛頭指向孩子的父母「這父母怎麼教育孩子的,看把孩子教成了『熊孩子』」。
沒錯,我們時常說,每個「熊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熊家長」。孩子之所以沒有良好的修養,沒有公德心,完全是父母教育的結果。事實上,很多父母身上有很多不講公德、沒有教養的舉動,只是連他們自己都沒有察覺到罷了。
我們知道,自助餐有一個規矩,大家排隊依次取食物,按照自己的實際需求來取食物,不要太浪費。但是總有一些父母完全不顧忌這些規矩,別人還沒有拿好食物,他的手就伸了過去,給別人造成了不便;不管自己的飯量多大,都把盤子堆得滿滿的。而且自助餐的食物都是定時補給的,可有些人看到某樣食物稀少、珍貴,或是自己喜歡吃,就一下子全部拿光,甚至連托盤
一起拿走,根本不考慮別人的需求。
我們還知道,公交車或是地鐵乘客眾多,空間非常擁擠,而座位卻是有限的,只能是先到先得。可有些父母卻完全不顧及別人的感受,把自己的包放在座位上,等到有人詢問的時候,還理直氣壯地說「這裡有人」。有人,可人去哪裡了?直到這人下了車,他們放包的座位上也沒有來人。事實上,他們就是為了自己舒服,多佔了一個位置。還有些人不管公交車、地鐵是公共場所,就完全「放飛自我」,不是脫了鞋把腳放在座位上,就是穿著鞋把座位踩得臟髒的。
雖然這些都是一些很微小的舉動,但是,恰恰是在這些細節中,很多父母在公共場合將公德心意識和修養的缺乏暴露無遺。著名教育家斯賓塞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全部品德的基礎就是禮儀修養,那些不良的舉止,和不禮貌不文明的行為,不但對孩子自身發展不利,而且也會嚴重危害孩子的品性。」這樣的父母絲毫沒有公德心、沒有教養,孩子在他們潛移默化的教育下,如何形成良好的品性和德行,如何有良好的修養?
琪琪媽媽總是教育孩子不要闖紅燈,要等綠燈亮了才能過馬路,琪琪也是這樣做的。可有一次,媽媽帶著琪琪去看電影,過馬路的時候紅燈亮了,但路上的汽車還沒有啟動。媽媽趕緊拉住女兒,想要快速穿過馬路。
琪琪說:「媽媽,現在是紅燈!」
媽媽著急地說:「電影就要開演了。我們得快點過去!」
琪琪鄭重地說:「可是,您教育我不要闖紅燈啊!」
聽了女兒的話,媽媽只好作罷,臉上也顯露出尷尬的神情。
我們總是這樣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就是孩子的驕傲。可是,有些父母往往會陷入一個教育的怪圈,那就是總教育孩子如何如何,要求孩子達到某種要求,自己卻在孩子面前不能身體力行,給孩子做了不好的榜樣。而這樣的父母不僅不能成為孩子的驕傲,反而會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甚至
品將孩子帶入錯誤的軌道。
簡單來說,父母說一千句話,也不如平時的一舉一動給孩子的影響大。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曾說過:「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同孩子談話和教導孩子、吩咐孩子的時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甚至當你們不在家的時候,都是在教育孩子。你們怎樣跟別人說話,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所有這一切,對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義。」如果父母有公德心、有教養,那麼孩子自然也會表現出優異的行為。比如,父母隨手把垃圾放入垃圾箱里,孩子也會這樣做;父母遵守交通規則,孩子也會這樣做。相反的是,即便父母希望孩子成為彬彬有禮的「小王子」「小公主」,總是教育孩子應該講禮貌、守規矩,講公德、有教養。但是父母如果沒有做好表率,在孩子面前做出不良的舉動,比如闖紅燈、隨地吐痰、插隊……那麼你的教育對於孩子就沒有任何用處,孩子也會像你一樣,做出很多不良的舉動。
所以,想要孩子有美德、有教養,身為父母就應該給孩子提供充滿美德和教養的成長環境,避免那些不良的舉止和不文明不禮貌的行為,這樣才不會危害到孩子的品行。當父母不再是「熊家長」,具有優雅得體的舉止,擁有良好的教養,那麼孩子就不會成為「熊孩子」。
現在就做出表率吧!不做「熊家長」,給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言行舉止,讓他的心中開滿美德之花。如此才能為他的人生鋪就一條金光閃耀的平坦大道。
不要忘了呵護孩子的愛心
如今,越來越多的父母發出這樣的疑問:「現在的孩子怎麼了?父母對他們寵愛有加,可孩子為什麼越來越自私自利,不懂得關心他人,更不懂得獻出自己的愛心。」其實,孩子並不是生來就缺少愛心的,而是由於父母對孩子的溺愛,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因為父母不適當的教育方式,沒有呵護好孩子的愛心,所以讓孩子體會不到別人的辛苦和不幸。
在生活中,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呵護孩子的愛心,給孩子灌輸善良、同情心的教育。相反,我們時常聽到一些父母給孩子「特殊」教育。比如,當孩子看到街上的乞丐而駐足的時候,父母會立即拉著孩子離開,告誡孩子「太髒了,不要靠近他」「這些人都是騙子,不是真的乞討」;當孩子看到電視上有貧困的孩子,想要獻出愛心的時候,父母不僅不鼓勵,反而打擊孩子說「你現在所有的東西都是父母給買的,你拿什麼幫助別人」「我們自己家都不富裕,你還想著幫助別人」。有的父母甚至給孩子灌輸這樣的想法,「除了父母,不要相信任何人」「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壞人,你一定要小心提防」……
父母應該反思一下,如果自己不呵護孩子的愛心和善良,反而給孩子灌輸一些消極的思想,那麼,將在孩子心中埋下什麼樣的種子呢?事實上,每個孩子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這些可貴的品行卻就這樣被父母無意間或是有意地給剝奪了,使孩子變得自私、缺乏寬容,更沒有博愛。我們都希望
品孩子成為一個正直、善良、博愛、寬容的人,可這樣的教育不正是和我們的初衷背道而馳嗎?
父母要知道,愛心是一個人最寶貴的,是在心底喚起的良知與感情。一個不懂愛、沒有愛心的孩子是多麼可怕和可悲啊!所以,父母在給予孩子寵愛的同時,也不要忘了呵護孩子的愛心,對孩子進行愛心教育。
幾年前流傳著這樣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
在加拿大有一個普通的男孩子,他的父母只是普普通通的職員,全家人幸福快樂地生活著。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雖然不能給孩子優厚的生活條件,但是卻給予了更多的愛和關心,更重要的是他們讓孩子也懂得愛的意義。
這一年,男孩剛剛6歲,就讀於居所附近的小學,上一年級。一天,老師對孩子們說:「非洲的孩子生活非常貧苦,他們沒有足夠的食物和藥品,沒有一件像樣的玩具,甚至有很多人喝不上乾淨的水。因為那裡的孩子喝著受污染的水,所以成千上萬的人因為疾病而死去。」
孩子們聽了老師的話都表現得非常傷心,老師接著說:「我們應該幫助那些可憐的孩子,每一分錢都可以讓他們的生活變得好些。一分錢可以為孩子們買一支鉛筆,60分錢就足夠一個孩子兩個月的醫藥開銷,而只要70加元(約合380元人民幣)就可以幫孩子們挖一口井,讓他們喝上乾淨的水。」
男孩記住了老師的話,他心中想:我一定要為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媽媽時,媽媽並沒有把錢直接給他,也沒有把孩子的想法當成是異想天開。媽媽耐心地對孩子說:「孩子,你非常有愛心,但是我們家現在拿不出這麼多錢。你能通過自己的勞動來賺取這筆錢嗎?」男孩痛快地答應了,於是媽媽再次說:「你可以多做一些家務活,比如掃地、洗碗、割草等,慢慢地積攢零用錢,等到錢足夠的時候,就可以幫非洲的孩子挖井了。」男孩高興地說:「好的,我一定多多幹活!」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孩子開始承擔正常家務之外的更多事情,比如說,
全家人都出去看電影的時候,他留在家裡擦玻璃;哥哥和弟弟出去玩的時候,他打掃衛生;周末的時候,比哥哥早起一個小時,幫助爺爺揀松果;還幫鄰居撿報紙、清掃暴風雪壓垮的樹枝……這個年僅6歲的孩子,竟然整整堅持了4個月,終於攢夠了70加元。
然而,當男孩拿著這筆錢來到國際愛心組織的時候,工作人員卻說:「70加元只能幫助非洲孩子買一個水泵,如果你想挖一口井,必須捐助2000加元。」這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數目。但是孩子並沒有放棄,他開始繼續努力攢錢,並且發動朋友和同學來做這件事情。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男孩在家人和朋友以及一些愛心人士的幫助下,終於籌集了2000加元。而他用這筆錢為烏干達的安格魯小學捐助了一口水井。
這時候,男孩覺得這件事情並沒有結束,因為還有無數人不能喝上乾淨的水。於是,男孩決定攢錢買一台鑽井機,以便幫助非洲孩子挖更多的水井。從此之後,讓每一個非洲人都喝上乾淨的水成了這個男孩的夢想,並且一堅持就是5年。
這個孩子的名字叫作瑞恩,而他捐助的第一口井也被稱為「瑞恩的井」。他只是一個普通的男孩,但是他的愛心和堅持卻讓無數人感動和震撼。一時間,報紙和電視爭相報道瑞恩的事迹,而他的夢想也成了更多人加入和支持的慈善事業。2001年3月,「瑞恩的井」基金會正式成立,僅僅一年時間,就為非洲的8個國家打通了30口水井。之後,瑞恩被評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被人稱為「加拿大的靈魂」,而他的事迹也影響著更多的人去愛和幫助別人。
我們被瑞恩的愛心感動,但是我們也不得不佩服瑞恩父母的做法。他們呵護與珍惜了瑞恩的愛心,並且給予孩子最大的支持和幫助,讓孩子實現了自己美麗和偉大的夢想,更讓孩子的心田上長滿了愛和善良的鮮花。
父母應該呵護和培養孩子的愛心,但不要強迫孩子做貢獻。比如在孩子
品比較小的時候,對自己的物品都有強烈的佔有慾,如果父母強迫孩子將自己心愛的東西奉獻出來,那隻能適得其反,讓孩子對付出愛心產生排斥感。
父母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地培養孩子的愛心,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如此一來孩子的愛心才是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其實,父母可以帶孩子時常到貧困山區走走,或是參加學校組織的「愛心夏令營」活動。
總之,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孩子心靈的引導者。作為父母應該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讓孩子學會幫助別人、理解別人、體諒別人,更應該讓孩子懂得欣賞愛和理解愛。因為,孩子只有感受並理解別人的愛,才能在生活中學會去愛,而只有學會了去愛,才能付出自己的愛。
呵護孩子的愛心,它就是在孩子心間種下的最美麗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