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父母格局有多大,孩子就能走多

第六十九章《父母格局有多大,孩子就能走多

第十章視界:見識越廣,越聰慧;經歷越多,越優秀

孩子身上蘊含著巨大的潛力,為了最大限度地開發潛力,父母應讓孩子像自由飛翔的雄鷹,最大限度地看到更廣闊的天空,與更多更為優秀的人交流,接觸更多的思想。一個人生活的廣度決定他的優秀程度,孩子與外界的交流越多、越廣泛,視野就越寬闊,心胸就越開闊,人生舞台就越大。

世界那麼大,我們去看看

現在流行的一句話,就是「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人人都想看看這個大大的世界,人人都想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可真正能夠做到的人卻少之又少,更別說帶著孩子去看看這個世界了。

可有一位80后媽媽卻做到了。她雖然是一個很普通的白領,沒有太優越的家庭條件,但是她卻帶著自己的孩子走遍了整個世界。更令人們感到驚訝的是,她的孩子只是年僅3歲的寶寶。

更確切地說,從孩子1歲半開始,這位媽媽就帶著孩子去全世界旅行,1歲半的時候,帶著孩子去了北極看極光;1歲10個月的時候,孩子第一次來到了夏威夷,和媽媽看到了迷人的大海;2歲1個月,剛剛牙牙學語的孩子和媽媽來到了阿爾卑斯山腳下,欣賞地中海別具風情的風光;3歲的時候,這位媽媽又帶著孩子來到了澳洲,一起來一次草原上的旅行……

這位媽媽不富有,但是卻總帶著孩子去旅行,帶孩子去見識這廣闊而又美好的世界。其實,像這位媽媽一樣的家長越來越多。每當寒暑假的時候,父母們就會帶著孩子去旅行,比如近一些的「新馬泰」,還有歐洲的義大利、德國、英國,再遠一些就是大洋彼岸的美國、澳洲,等等。但還是有些父母會說,孩子才那麼大,就算到了阿爾卑斯山頂又有什麼意義呢?她甚至連自己到過哪裡都不記得。而且,帶著孩子去旅行,父母多辛苦啊,得有多少麻

視煩事情啊!

不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確實沒有什麼意義。但是,世界這麼大,這麼美好,我們為什麼不帶著孩子去看看呢?就像是這位80后媽媽說的一樣:「其實,這沒有什麼特別了不起的意義。但是,我就是想帶著他,去看看這個世界有多美!」「當然!我會盡我所能,帶孩子去看這世界的美好,給他五彩繽紛的人生!」

事實上,雖然孩子年紀比較小,但是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對其成長和未來還是有很大幫助的。我們知道,孩子一出生就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他們喜歡探索周圍的聲音、顏色、事物、人,等等。而這種探索能力是我們成人難易想象的。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們接觸的東西越豐富,獲得的東西也就越多。從小讓孩子親身感受不同的環境、不同的風俗、不同的文化,對於孩子健康世界觀的形成有很大幫助。

如同一位外國教育學家所說:「大自然是世界上最有趣的教師,它的教益無窮無盡。」讓孩子看這繽紛的世界,親眼體會它的千姿百態,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還可以讓孩子蕩滌心靈,積極健康地成長,而這本身就是一種成長。

更何況,站得高,才能看得遠。一個人的視野決定了一個人的高度,而一個人所佔的高度又決定了他的見識、思維,以及格局。父母多帶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他的視野就會變得開闊了,他的見識就會廣博,格局就會變大。他在做事情時就不會盲目,就不會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那麼成功就變得容易得多。

現在太多的孩子,被父母「圈養」在家裡,每天只知道學習、學習、再學習,接觸世界的方式也只能是書本、電視和網路。每天生活的圈子只有家庭、學校、小區,甚至連自己所在的城市都沒有走出去,更別說是到世界各地去看看了。孩子的目光所接觸到的永遠是學校、家、小區等方寸之地,他

的視野如何廣闊,見識又如何廣博呢?

或許有父母會說,網路已經使我們的世界變成了小小的「地球村」,孩子只要輕輕點擊滑鼠就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風俗風情、歷史典故,又何必千里迢迢地奔赴世界各地。可是,父母要知道,網路上的知識即便再詳細,照片即便再高清,也不過是死的文字、圖片罷了,怎麼能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呢?

我們讓孩子到世界各處去看看,並不是僅僅為了了解這些地方的景色、風情、歷史,而是為了使其增長見識,增加更多見聞和閱歷。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接觸了更多的人和事物,慢慢地就可以形成多元的價值觀,就可以培養孩子的觀察力、行動力。而這些都是書本、網路上的東西所不具備的。

父母應該改變自己的想法,不要認為孩子讀書才能有出息,讀書才是學習。如果不讓孩子多出去看看,那麼孩子會以為自己所接觸的方寸之地就是全世界。即便有些父母沒有條件帶孩子到歐洲、到美國、到北極,也應該儘可能帶孩子到國內各地去走走,去看看,讓他直觀感受這個世界。

正如那句流行語所說:要麼旅行,要麼讀書,身體和心靈總有一個要在路上。孩子需要接觸更廣闊的世界,需要接觸更多的思想,這樣孩子的視野才能越來越寬闊,格局才能越來越大,而未來人生的道路才能越來越長遠。

世界真的很大,世界也真的很精彩,帶著孩子去看看吧!相信這經歷將給孩子的未來帶來極大的幫助,相信這將是孩子人生中最不可取代的美好回憶!

視選一個優秀的對手做搭檔

現在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環境,大到國與國之間的較量,小到人與人之間的比賽,競爭真是無處不在。所以,很多父母都積極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試圖讓孩子及早適應未來社會的競爭,成為生活的強者和勝者。

雖然說,父母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是無可厚非的,因為適度的競爭是一種鞭策,可以讓孩子不斷進步,積極主動地向其他人學習,並且使孩子從小就養成積極進取之心。但是我們不難發現,父母們的教育好像進入了一個誤區,那就是總是無意間過分強調競爭,只關注競爭的結果,以至於導致孩子們將所有人都當成了對手。

對於很多孩子來說,對手就是對手,必須要成績上一分高下;對手就是敵人,是最討厭的人。很多孩子將學習和成績上的競爭泛化到日常的交往上,不僅在心理上嫉妒對方,「對手太強大了,真恨不得他馬上消失,越快越好」。還想辦法打擊對方,甚至是在背後詆毀別人。

難道生活中的對手一點都不好嗎?不,絕對不是這樣,其實,這樣的現象就是心胸狹窄、消極競爭的表現了,不僅會影響到孩子的進步,更會影響到他們的身心健康,以及人際關係。

所以,父母應該給孩子灌輸積極正確的競爭意識,告訴孩子,對手並不意味著是敵人,更沒有什麼不可調和的矛盾。其實,我們與對手的關係應該

是一種積極的競爭關係,應該在一種友好、平和的範圍內進行,而不是想辦法把對手踩下去,把自己搞上去。父母還應該告訴孩子,應該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對手,學習對方的優勢和特長,並不斷地提升自己和完善自己,如此才能不斷地進步。

亨利克·易卜生是挪威著名的戲劇家,他有一個對手,就是瑞典戲劇家斯特林堡。斯特林堡在19世紀幾乎革新了瑞典現代文學的所有文學形式,以題材的廣闊性和表現手法的多樣性成為歐洲劇壇的巨匠。

可以說,易卜生非常不喜歡這個強勁的對手,但是他卻非常敬佩斯特林堡。為了激勵自己寫出更出色的作品,他在自己的案頭放上了斯特林堡的畫像,並且附言:「這兒的一位,必定會比我強。」易卜生說:「他是我的死對頭,但我不去傷害他,把他放在桌子上,讓他看著我寫作。」正是在對方的關注下,易卜生才完成了《玩偶之家》《社會支柱》等世界戲劇文化中的經典之作。

很多時候,我們的成功是競爭對手造就的。因為缺乏了競爭,人們就不會有鬥志,就會逐漸變得萎靡不振,失去了進取之心,而有了強大的競爭對手,人們的鬥志就會被點燃,時刻提醒自己不能落於人后。

所以,父母應該告訴自己的孩子,不要把自己的對手看成是敵人,更不要對對手敬而遠之,而要看成是促使自己進步的動力。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需要做的不是嫉妒對方和打擊對手,而是注意發現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有長進,才能使自己的學業和思想都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同時,人生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不管競爭是多麼激烈,競爭過後都有合作的可能。正如一位哲人曾說過的:「真正促使自己成功,使自己變得機智勇敢、豁達大度的人,不是優裕和順境,而是那些常常置自己於死地的打擊、挫折和競爭對手。」既然如此,父母為什麼不教會孩子和優秀的對手合作呢?很多時候,我們無法獨立完成一件事情,而選擇優秀的對手

視做搭檔,在競爭中互相激勵和學習,在你追我趕中不斷完善自己,才能獲得巨大的進步和成功。

海灣戰爭之後,美國軍方研製出一種被稱為「艾布拉姆」式的M1A2型坦克,它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堅固的防護裝甲,可以承受時速超過4500公里、單位破壞力超過1.35萬公斤的打擊力量。這種打擊力量極其大,武器專家甚至表示,它可以輕易地將一隻球捧上月球。

那麼,這種異常堅固的防護裝甲是如何研製出來的?

事實上,它與兩位針鋒相對的對手的較量是分不開的。這一對對手分別是最優秀的坦克防護裝甲專家喬治·巴頓中校和著名破壞力專家邁克·馬茨工程師。一個防禦專家,一個破壞專家,天生就是對手,天生就是天敵。可是,當喬治·巴頓中校接受了研製任務之後,立即就找到了自己的對手,讓他專門負責摧毀自己研製出來的防護裝甲。

剛開始的時候,馬茨總是能輕而易舉地將巴頓研製的新型裝甲炸個稀巴爛。但正是因為如此,巴頓一次次地更換材料,一次次地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設計方案。在一次次較量中,巴頓使盡渾身解數,終於研製出了世界上最堅固的坦克。而巴頓與馬茨這兩個對手也同時獲得了軍方頒發的紫心勳章。

顯然,父母應該知道,想要提高自己,最佳的途徑就是找到比自己更強大的人做對手。與高手過招,你才能更快地進步,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想要獲得更大的成功,就要找個優秀的對手做搭檔,相互促進、相互學習。

出色的對手通常也是最完美的搭檔,他就是我們通往成功的加速器。身為父母,不僅要教會孩子敢於競爭,積极參与到競爭中來,更應該教會孩子合作,尤其是與優秀對手的合作。

不管在學校還是社會上,孩子都必然要面臨與別人的交流、溝通、合作,甚至是競爭。如果孩子缺乏了交際的能力,總是以自我為中心,那麼就很難被他人接受和歡迎,更難融入環境之中。當然,也很難獲得更廣闊的見識,

取得更大的成績。

所以,作為有大格局的父母們,應該讓孩子認識到對手的可貴,選擇一個優秀的對手做搭檔。如此,孩子才能在將來成為真正的強者。

視在美術館遇見了大世界

現在的父母為了培養孩子可以說是煞費苦心,美術班、舞蹈班、「奧數」班、小主持人班、英語班……這樣做無非就是讓自己的孩子更優秀一些,接觸的東西更多一些。可是,雖然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接受文化藝術的熏陶,學美術、練跳舞,但卻很少有父母時常帶著孩子去美術館、音樂廳。

如果問父母為什麼不帶孩子去美術館?不少父母或許會這樣說:「美術館的畫作太專業了,小孩子怎麼能看得懂!」「我們又不希望孩子成為專業畫家,沒有必要去美術館參觀吧!」為什麼會覺得孩子看不懂專業畫作呢?為什麼會覺得孩子去美術館參觀就一定要成為畫家呢?還有些父母則認為:「我本身就不懂藝術,怎麼能帶領孩子參觀美術館呢?」

東東5歲了,爸爸打算每周帶孩子去美術館參觀,他是這樣想的:「雖然我不奢望孩子成為畫家,但是希望他能在這樣的環境中接受藝術的熏陶,可以讓他的思維更活躍、視野更開闊。因為美術館中有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可是,東東開始卻對美術館沒有興趣,他總是發脾氣地說:「我去什麼美術館,那裡太枯燥了!我要去遊樂場,我要在家裡看《喜羊羊與灰太狼》!」這時候,媽媽也說:「是啊!讓孩子去什麼美術館,那裡面那麼專業,孩子這麼小,怎麼看得懂!」

爸爸說:「孩子從小就應該接受藝術熏陶,多感受感受藝術氛圍。」

媽媽卻說:「等孩子長大再帶著去美術館也行啊!現在,還不如讓孩子學習畫畫呢!」

事實上,看不懂專業畫作,也可以欣賞名家的作品;不想成為畫家,也可以欣賞藝術品的美和思想。父母帶孩子進入美術館,不僅是為了欣賞不同的畫作,更重要的是為孩子打開通往繽紛世界的大門。通過各種作品,孩子知道了世界原來還有另外的樣子。孩子可以通過畫作來領略大自然的美,春夏秋冬,各有各的韻味;孩子可以看到遙遠時代的古人,是怎麼通過狩獵、捕魚的方式進行生活;孩子可以看到同一樣事物,通過現實、抽象、誇張等手法呈現的形式;孩子更可以了解到文森特·梵高、達·芬奇等西方畫作的抽象美,更可以了解張大千、齊白石等中國水墨丹青的別樣韻味。

帶孩子到美術館參觀,更重要的就是可以開拓孩子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和發掘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就如同一位英國學者說過的:「英國最豐富的資源不是石油,也不是煤炭,而是英國人民的想象力,而這想象力是通過藝術教育激發和發展起來的。」美術館是孩子的天堂,那裡有無數奇妙的東西等著孩子去尋找、去發現,不僅可以讓孩子有不一樣的審美,培養孩子的藝術素養,開闊孩子的視野,更可以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在一些國家,美術館時常根據中小學生的特點開展專題企劃展,還有些美術館會讓藝術家帶著自己的作品去學校給孩子們欣賞,並且為孩子們解答一些問題,從而形成了美術館與學校、孩子之間的互動交流。有些父母甚至認為,一個缺乏藝術審美和常識的人根本不能算受過真正的教育的人,在將來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著名藝術品鑒賞家蘭姆普雷就非常重視孩子藝術審美的教育,她有兩個兒子,而在他們開始蹣跚學步的時候,她就帶著兩個孩子參觀各地的美術館。知名學者梁文道也曾經講過,他小時候在台灣長大,在學校學習什麼東西基本上都忘記了。但是愛好藝術的外公時常帶自己去台北故宮博物院參觀,里

視面一些珍貴的書畫則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身為父母,不要認為孩子小就沒有必要去美術館,也不要認為孩子將來不當畫家就沒有必要看專業畫展。時常帶孩子去美術館,孩子可以在那裡遇到不一樣的大世界。即便孩子對畫展不感興趣,只是到美術館隨便看看,僅是美術館的氣氛也會對他的成長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其實,現在很多父母都有帶孩子去美術館的意識了,可是觀察那些帶孩子的父母,我們卻總是能夠發現這樣的問題:很多父母會時不時說上幾句,「快看快看,你看人家畫得多好啊!」「你也要學人家的畫法!看看這些細節!」「你要理解畫作的意圖……」有些父母儼然就把美術館當成是教育孩子的「第二課堂」,目的就是讓孩子多學習些所謂的美術知識。

父母不要忘了,帶孩子參觀美術館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增加對藝術的興趣,開闊孩子視野,從而提高想象力。但是如果父母把那裡當成是教育孩子的「第二課堂」,非要孩子記住什麼畫法、流派,或是煞有介事地給孩子分析畫家的意圖,那麼只能是束縛孩子的思想,禁錮了孩子的想象力,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甚至是煩躁不已。

與其讓孩子跟著你的思維走,跟著你的手指頭去看,不如讓孩子靜靜地欣賞。即便是看不懂也沒有關係,只要孩子對畫作感興趣,能夠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那麼就可以了。

如果真心想要讓孩子了解更多,就應該在參觀之前做好準備,通過網路或是其他渠道了解這次畫展的主題、作家風格等,然後提前介紹給孩子。這樣一來,孩子才能自由自在地去參觀,用心去感受每一幅畫作,才有真正的收穫。

當然,孩子在美術館逗留的時間也不要太長,如果指望孩子一次就能接受藝術熏陶,或是指望一次看個夠,那麼只能讓孩子感到厭煩。即便是巴黎盧浮宮,如果一次參觀的時間太長了,也會感到厭煩。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

特點來安排時間。比如說3歲到7歲的孩子,每次觀賞的時間在一個小時左右就夠了。如果是十幾歲的孩子,父母可以事先做好功課,搜尋美術館或是畫展的相關信息,認真欣賞兩個小時左右就好了。

同博物館一樣,美術館是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文化標誌,更是國家文化藝術財富以及時代背景的展現。帶孩子參觀美術館,讓孩子感知和想象不一樣的世界吧!

視行萬里路,也要讀萬卷書

清代錢泳的《履園叢話》中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二者不可偏廢。」古人把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結合在一起,真正強調了讀書和親身實踐的關係,它們都可以讓人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和潛質。所以,父母要告訴孩子,去看那麼大的世界的同時,也不要忘了讀書。因為閱讀就是人們看世界的窗口,就是人們掌握知識的途徑。

父母需要帶孩子到世界各地去看看,讓孩子增長見識,但是,不管到什麼時候,閱讀都是不可缺少的。當孩子讀的書多了,儲備的知識也豐富了,在走出去的時候才能感受世界之廣袤,大自然之奧妙,進一步擴充自己的見聞和生活閱歷。如果孩子只是到處遊覽、到處看看景、觀觀花,那麼也只能是走馬觀花,簡單地到此一游而已。

即便是幾年前帶著孩子旅行而不讓孩子上學的父親,也在行走的過程中交給孩子相應的知識。他帶著孩子從古村窄巷到大山大河,從山坡到碼頭,將路途中遇到的每一個景,每一件事情,都融入知識中,傳授給自己的孩子。

雖然表面上這個孩子沒有上學,沒有讀書,但是父親卻無時無刻不在向孩子灌輸相關知識。他每年都會從書店買教材和相關書籍,自己先通讀一遍,然後在合適的時刻告訴孩子。比如在看老建築、古祠堂、古對聯的時候,父

親就教孩子學古詩、古文;在瀏覽孔林孔廟的時候,父親就向孩子介紹孔子以及儒家思想……除此之外,父親還時常帶孩子去看畫展、聽音樂會。所以,這個父親在帶著孩子行萬里路的同時,也讓孩子做到了學習和閱讀。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最大限度地看到更廣闊的天空,與更多更優秀的人交流,接受更多的思想。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由於精力和時間的原因,他們不可能有那麼多的見識,有那麼多的精力,更不可能走遍世界各地。這時候,大量的閱讀就必不可少了。

思想家培根曾經對人們說:「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所以,父母如果想要讓孩子增長見識,開闊視野,就應該讓孩子多閱讀,培養愛讀書、多讀書的好習慣。

曉玲以前是一個總是喜歡瘋玩的孩子,可自從進入初中后,這個孩子就變了很多,雖然也非常開朗活潑,但卻不會再無限度地玩鬧了。而且,曉玲的視野也變得開闊了,在同學中間知道的事情最多,總能講出些新鮮的事情。同學們遇到不懂的問題,就來問她,而她也能輕鬆地給予解答。

同學們無不羨慕地說:「曉玲,你怎麼什麼都知道?」

曉玲則笑著說:「那是因為我喜歡閱讀啊!」

原來,曉玲以前總是貪玩,對學習也沒有興趣,所掌握的知識也局限於課本。為了增長孩子的見識,在她五年級以後媽媽就每周帶她到圖書館看書,希望能讓孩子對讀書感興趣。開始的時候,曉玲可坐不住,總是找一些漫畫或是小說來看。媽媽也沒有阻止和批評她,因為媽媽知道,只要孩子培養起閱讀的興趣,以後就好說了。

果然,過了一段時間后,曉玲對閱讀產生了興趣,每周都主動要求媽媽帶自己到圖書館。這時候,媽媽開始引導她閱讀一些文學、自然知識等方面的書籍。慢慢地,曉玲閱讀的範圍越來越廣泛,包括歷史、詩詞、國學、自然、文學等。隨著閱讀量的增加,曉玲的知識積累也越來越厚,知曉的事情也越

視來越多。

沒錯,對於孩子來說,閱讀就是打開他世界大門的鑰匙,不僅可以擴充其知識面,更可以鍛煉孩子靈活的思維,讓他們的眼界更加開闊。孩子或許沒有條件和時間去遊覽世界上的自然風光和名勝古迹,但是卻可以任由書籍的帶領,來到北極,領略極光的美;去到亞馬孫河,體會熱帶雨林的荒野。孩子無法回到幾百年、幾千年前的古代,聆聽孔子、孟子的講學,崇拜李白、杜甫的文采,但是卻可以通過文字了解他們的思想,感悟他們的精神。孩子更不可能前往月球和外太空,但是閱讀卻讓他們開闊了眼界,見識到宇宙到底有多大,人類有多渺小……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閱讀是非常重要的。閱讀,讓孩子穿越時空,把最美麗的景色、最神秘的事物,以及最優秀的人和思想帶到他們面前,讓孩子可以看得更長遠、廣闊,想得更深入。閱讀,可以增長孩子的見識,拓寬他們的思路,更可以讓孩子擁有自己獨立的見解,不那麼容易陷入盲目和愚昧之中。

所以說,身為父母,帶領孩子去看世界的同時,也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吧!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孩子的世界才能更大更廣。

培養孩子的財商,讓孩子更早擁有經濟頭腦

在一些國家,財商、智商和情商並列在一起,被稱為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父母很早就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了。

他們在孩子3歲的時候,就開始教孩子認識幣值、紙幣和硬幣。

4歲的時候,教育孩子如何用錢買簡單的生活用品,包括自己喜歡的小玩具、小零食,等等。

5歲的時候,父母會讓孩子明白,金錢並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通過勞動獲得的報酬。孩子想要獲得錢就必須付出自己的勞動。

8歲的時候,父母通常會交給孩子如何在銀行開戶存錢,並且讓孩子想辦法賺取零花錢。

9歲的孩子已經可以制訂自己的用錢計劃,並且學會了買賣交易。

到了12歲的時候,這些孩子已經完全可以參與成人社會的商業活動和理財、交易等活動。

正因為如此,孩子很早就有了正確的金錢觀,擁有了經濟頭腦,懂得如何理財,更懂得如何更好地在這個世界上生存,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

然而,我們很多父母卻認為孩子還小,沒有必要接觸金錢,孩子只需要好好學習就好了。他們很少給孩子進行財商教育,很少讓孩子接觸到金錢,甚至認為「孩子還小,他又沒開始掙錢,學什麼理財呀,等他自己掙錢的時候,

視自己當家了,自然就知道理財了」。「讓孩子小小年紀就接觸金錢,鑽營賺錢,染一身銅臭,哪裡還有心思學習呀?」即便是家庭條件困難的家庭,也覺得沒有必要讓孩子過早地體會賺錢的艱辛。

所以,很多孩子不懂得父母賺錢的辛苦,逐漸養成了花錢大手大腳的消費習慣,時常和別人攀比,穿衣必須是名牌。很多父母時常抱怨自己的孩子嬌生慣養,花錢如流水,可是父母是否反思過,是我們自己並沒有給予孩子正確的財商教育。在孩子內心深處認為父母的錢來得很容易,他又怎麼懂得珍惜呢?

而家庭條件優越的家庭更不用說了,父母儘可能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孩子需要什麼就買什麼,卻從來不會告訴孩子應該節儉,應該懂得這些錢只是父母賺取的,並不應該肆意地揮霍浪費。

與其說這些父母愛孩子,不如說他們的溺愛害了孩子。一個孩子如果沒有及時接受正確的財商教育,那麼就會對金錢和財富有錯誤的認識。不是缺乏經濟頭腦,就是不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財富;不是過於吝嗇,就是過分看重金錢。而這些都對於孩子的未來發展有很大的阻礙。

事實上,很多西方知名人物都非常重視孩子財商的教育。股神巴菲特就是其中之一。彼得·巴菲特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出名的「富二代」,因為他是股神巴菲特的兒子。或許很多人認為,彼得有個巨富爸爸,肯定過著春風得意的生活,從小就有著花不完的錢。可事實上,並非如此。他很小就走路上學,沒有豪車接送,更沒有保姆保鏢護送。離開大學后,他就開始了獨立的生活,不僅要獨自負擔個人音樂室的開銷,還要每月償還數額不小的房貸。就連他個人音樂劇的巡迴演出的費用,都是自己通過個人人脈而籌得的。

這或許令很多父母感到震驚:巴菲特擁有這麼多財富,為什麼非要難為自己的兒子呢?難道他就不能為孩子鋪就寬敞的人生道路嗎?就連李開復都開玩笑地說,巴菲特實在是太摳門了。如果我兒子有搞音樂劇這樣的事情,我

一定會全力支持的。

巴菲特給自己孩子最大的人生財富不是在金錢上無條件地支持,而是教會他們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通過自己的努力開創事業並擁有了自得其樂的生活。而我們的父母則想的是給孩子開支票,給孩子無憂的生活。

這不僅讓我們想起了幾年前那段流傳很廣的對話:美國小孩問他的爸爸:「我們家有錢嗎?」爸爸會回答說:「我有錢,但是你沒有!我的錢是我經過努力賺來的,如果你想有錢就必須在將來也努力奮鬥。」而當我們的孩子問爸爸「我們家有錢嗎」的時候,爸爸通常會自豪地說:「是的!我們家很有錢,將來這些錢都是你的!」

父母並沒有給孩子正確的金錢教育,導致孩子形成了錯誤的金錢觀和理財觀。如何奢望孩子能夠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價值,如何開創出更偉大的事業?

同時,作為父母,我們不能只是一味地給孩子提供富足的物質生活,給孩子充足的金錢,而是應該培養孩子的財商,讓孩子更早地擁有經濟頭腦。父母應該讓孩子形成正確的觀念,進行理性消費,讓孩子明白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攀比和面子,而是為了實用。這樣一來,孩子就不會迷信那些所謂的名牌,和別人攀比。

父母還應該教會孩子制訂花錢的計劃,養成合理支配金錢的意識。比如幫孩子計算,一月的零花錢是多少,必須支出的是多少,能夠節餘多少。然後,就要引導他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每周需要存下多少錢,或是引導他通過自己力所能及的勞動去賺取零錢。

總之,父母應該明白,理財教育是孩子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一課,因為每個人在社會上生存,都不可避免地接觸、使用金錢,都不可避免地與經濟打交道。

就像是曾因撰寫暢銷書籍《窮爸爸富爸爸》而風靡一時的羅伯特·清崎所說的:「理財是一個人十分重要的社會生存技能,一個人必須端正對待金錢

視的態度,不能成為金錢的奴隸,而是要讓金錢為我們服務。今天我們的教育體制已經不能跟上全球變革和技術創新的步伐,我們不僅要教育青年人在學術上的技能,還要教育他們理財的技能,因為這不僅是他們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的技能,更是贏得美好生活所必須具備的技能。」

只有儘早培養孩子的財商,讓孩子形成正確的金錢觀和理財觀,孩子對於金錢的認識才能更透徹,才能過上美好的生活。

見識,是在社會實踐中增長的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了學習之外,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以及經歷越來越多的事情,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或許面臨的問題更多,經歷的事情也越來越複雜。每當這個時候,孩子的思維、見識,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變得更為重要了。

現在的很多父母,想要讓孩子見識更廣、思維更活躍,但是卻習慣於保護自己的孩子,想要孩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剝奪了孩子動手做事或是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以至於,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僅限於書本、電視、網路,甚至是父母口中述說的事實。

我們會看到這樣的情形:日常生活中,父母包辦孩子所有的事情,孩子不僅沒有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甚至連動手做自己事情的權利都沒有;一到假期,父母就給孩子制訂各種各樣的學習計劃,英語背誦多少篇,卷子做好多少篇,培訓班、加強班更是不能少。孩子的假期被安排得滿滿的,可就是缺少社會實踐的機會。有些父母甚至還時常這樣說:「孩子還這麼小,參加什麼實踐啊?長大有很多機會,還是讓孩子把學習搞好吧!」

但是,父母應該知道,不管孩子年紀小還是已經到了青春期,社會實踐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不僅可以讓孩子學會動手動腦,還能讓他們通過親身體驗感受到生活,促使孩子增強社會意識,同時增加上進心。同時,孩子終有

視一天要長大,他們遲早要面對這個世界和社會,遲早要自己面臨和解決問題。如果我們不讓他更多地去實踐,不給他經歷更多事情、解決更多問題的機會,那麼孩子的見識如何更廣?又如何更好地成長?

事實上,見識更多的是社會實踐中獲得的。即便是書本上的知識,也是前人根據親身的實踐而獲得的。孩子需要通過親子體驗和各種社會實踐來增長自己的見識,更需要通過各種實踐來驗證、擴展自己所學習的知識。

美國曾經流行一種「木匠教學法」,強調的就是實踐對於孩子認知和增加見識的重要性。其實,這種教學非常簡單,就是老師給學生們一些木塊和量尺,讓他們去丈量木塊的長寬高,然後自己拼造出一些物體,將知識和孩子的動手和實踐結合起來。

父母應該多幫助孩子打開一個認識世界、增長見識的窗口,引導孩子多動手做自己的事情,參加社會實踐或公益活動。這不僅會培養孩子各種生活能力,還是孩子接觸社會、鍛煉自己的良好時機。

一個小男孩生活在優越的家庭中,受到了父母以及祖輩的百般呵護,所以雖然性情溫和、聰明懂事,但是性格中總是缺乏些果敢、男子漢氣概。在平時,孩子做事有些唯唯諾諾,不願意去接觸外面的朋友,假期不是在家裡做功課就是玩遊戲。

為了讓孩子變得勇敢些,父母決定多讓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多參加些實踐活動。後來,男孩的父親到非洲工作。每逢暑假的時候,媽媽就會把孩子送到爸爸那裡,讓孩子多見識見識不一樣的世界。從中國到非洲大陸的最南端,從繁華的北京到枯黃蕭索的約翰內斯堡。親身經歷和一些體驗給男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遠在他鄉、缺少媽媽悉心照料的男孩也參加了很多社會實踐。

在這期間,爸爸帶著男孩體驗非洲原始部落的風俗。剛開始的時候,男孩有些不適應。尤其是黑人的慶祝集會上,無數男女老少載歌載舞,大喊大

叫,把父子兩人圍在中間表示歡迎,讓他感到恐懼和震撼。但是,慢慢地,男孩了解了黑人的習俗,便學著和他們交流。當年齡相仿的黑人小孩拉著男孩的手,邀請他加入到舞蹈中來的時候,他已經不再害怕,還大方地學著黑人的舞步扭動起來。雖然有時候他聽不懂對方說著什麼,但是從對方的表情和態度來看,他知道對方是友善的,他們只是用這種狂野熱情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或是自己的喜悅,或是對客人的歡迎。

在假期,爸爸帶著男孩來到開放的原始部落,他們與這裡的人一起生火、煮食物。看到黑人小孩從小就做很多事情,男孩真正意識到自己以前太嬌慣了,做的事情太少了。這樣的經歷讓男孩真正獲得了成長,他不僅親身體驗了非洲的黑人生活,更提升了實踐意識。之後,他不再什麼事情都依靠父母,還積極動手做各種家務和參加各種實踐。

不管是孩子還是成人,人的思維往往是從動手和實踐開始的。試想,如果一個人不動手、不實踐,那麼就會切斷了思維和外界之間的聯繫,那麼就算再有想法,恐怕也沒有太大的收穫。要不古人怎麼會說出「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知此事要躬行」這樣的警句來告誡後人呢?要不戰國時期的趙括怎麼會因為「紙上談兵」而兵敗並釀成大禍呢?

所以說,實踐就是孩子了解世界、增長見識和視野的窗口,更是孩子不斷自我成長的必然途徑。父母應該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多動手,多實踐,培養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孩子去參加各種社會實踐。其實,做法很簡單,就是要讓孩子在平時多幫助父母料理家務,或是讓孩子多參加一些夏令營活動,或是參加一些愛心活動,等等。

只要是實踐活動,就多鼓勵孩子去參加。如此才能激發孩子的一些新想法,孩子與外界的交流才能越多、越廣泛。因為見識是在實踐中增長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親子教育必讀指南(套裝共7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親子教育必讀指南(套裝共7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十九章《父母格局有多大,孩子就能走多

%